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从1983开始 > 第八百四十三章 没规矩

第八百四十三章 没规矩

如今钱更多,更浮躁,那些捞钱的人何来的胆量?

什么时候变的呢?90年代商业大潮,浮躁了,钱多了,想的多了。

一是欺负资方是圈外人,以创作的名义把他们规避在外,视剧组为禁脔,派系林立。

那会什么样?一天补助5毛钱,潘红、刘小庆也得排队打饭。没人琢磨私利,就为了把戏拍好。

二是上下串通,乃至导演和总制片默许,统一分成。连选外景的哥们,都敢把场租费翻三倍报上去。

“想80年代,影视业重新起步,我经历过那个时期,在场也有。

一顶草帽5千块,一双麻鞋1万块,一件群演的衣服几万块……

全场鸦雀无声,既想听又害怕。

资方说没有必要,他们说你不懂艺术。资方说买的贵了,他们说钱不是省出来,是赚出来的。

“……”

这套说辞打退了很多人。

真账是9万多,假账是500万,相差50倍有余。那部戏拍下来,这位制片入手了一辆奥迪。”

我是资方,也是圈内人,诸位朋友给面子,没欺瞒到我头上。

我听过一个最牛,他有两本账,一本真账,给自己看;一本假账,给投资方看。

本片开机半月余,一日三餐加宵夜,统一由酒店负责。今儿晚上吃的红烧肉、烧芸豆、鸡蛋汤,每份10块,共230份。

当然他们看人下菜碟,大牌明星不敢,小演员随意。

三样菜,10块钱包送,菜谱公布,这叫标准。

一份盒饭标准10块钱,他订5块的。一个标准间200,他订100的,往里加床,一屋睡三四个。

你们吃的不是这三样,跟制片讲,跟财务讲,跟酒店讲,跟影视城讲,乃至跟我讲,我欢迎。

狠一点的克扣待遇。

服装道具,由服务公司提供。一场戏需要多少花盆,通常提供一组,备份两组,以免不够使用。

最普遍的是吃回扣。一个剧组吃喝拉撒,都由生活制片去办,那承包这些工作的单位,自然要给回扣。

再缺的,跟下面的厂子沟通,连夜赶工制作。成本价,批发价,都在纸上。

那怎么贪的呢?

这特么也叫标准!”

一部投资1600万元的戏,被贪掉的总钱数能达到600万。

“……”

“近些年投资影视的越来越多,我是指电视剧。有不少老板向我抱怨,太黑了啊!

说的好像很散,陈可新起初纳闷,听着听着只觉后背发凉。

那货又急慌慌跳回去,擦擦汗,不是我就行。

有部电影叫《武侠》,金城武在戏里戴了顶草帽。服装设计叫吴里璐,香港人,为了找到“帽檐宽、透光好”的草帽,找遍全世界的古董帽。

“诶诶!”

“最后一批我在美国定了30多个,每一顶都4、5千块人民币。而金城武戴的那顶,全世界只有一个,随身用保险箱装着。”

“滚一边去,没说你。”

当然,这帮人现在没操作,因为许老师制定的体系,而且《十月围城》的服装设计是大陆的。

刚起个头,生活制片就吓死了,屁滚尿流的跳出来。

但他仍然后背发凉。

“许总,您得相信我!我一分钱都没贪过!”

他懂对方为什么要讲这番话。

“制片、财务、道具、服装、司机、场务,吃饭、茶水、住宿、油料、后勤,从上到下里里外外,几乎每个环节都有捞钱的方法。”

“你们拿着剧本找我投资,我让你执导,让你监制,找诸位进组,这叫工作。你做的不好,想做的人一大把。

许非开口第一句,就让众人精神了。

大陆的兄弟以前穷惯了,香港的兄弟以前阔过,都理解。

嚯!

陈导演一场戏,砸了八十个花盆,那是为了戏,OK。

“众所周知,剧组油水足。”

你们打扫收尾,也砸了几十个,谁来解释一下?

影棚的大灯炽热,空气在密集的人群中辛苦流转,溜进来的飞虫嗡嗡盘绕。

报社的灯两天换一套,明明稍微注意一点就能免于损坏,谁又来解释一下?

众人疑惑,大陆方的乖乖停下,甚至席地而坐。港方不晓得,貌似是个投资人,要干嘛啊?

到这里来,吃喝拉撒自问没亏待,但这不是你们肆意浪费的理由,崽卖爷田心不疼?”

“……”

“许,许先生……”

“耽误大家一会,说点事情。”

陈德森支支吾吾的想开口,许非摆摆手:“别跟我讲艺术,我肯定比你懂。也别跟我讲赚钱,我肯定比你会赚。

“安静。”

仍是那句话,圈里什么人都有,油的坏的损人不利己的,诸位朋友给面子,没欺瞒到我头上。

正想收拾东西,忽被一阵尖锐刺耳的声音止住脚步。陈德森一愣,见许非不知从哪弄来一只话筒,刚刚打开。

你们是不敢,不能,还是没来得及,我无所谓,我要的是规矩。

已过午夜,大家疲惫不堪。

糟践钱,就是没规矩!”

那边一场戏结束,陈德森喊:“辛苦辛苦,今天收工,好好休息。”

……

“有啊!只要合适,我当然希望再合作。”

演员都吓坏了。

“许先生有没有新片计划?”陈可新趁机问。

在剧组捞油水,啥地方都有。香港也有,只不过资方通常是社会名流、黑涩会,不敢过分。

“可新导演是老搭档,我自然信任的。”许非笑道。

但如果有条件了,肯定有人干。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道:“如此大的资源空间和信任,哦,两位监制也帮了很大忙。”

这倒跟地域无关,人性使然,只是某些家伙吃相难看,把资方当猪一样宰。

这里真的棒,我没想到《十月围城》有如此大的……”

许老师现在明明白白表态,在我的组里,捞钱不可以,糟践钱更不可以。

陈德森道:“香港大多求快,求节省,只有少数几位可以拥有大投资,或者文艺片才讲究精细。

影棚的大灯愈发炽热,空气似乎被密集的人群挤没了,不少人已经汗流浃背。飞虫嗡嗡嗡的绕着灯,发出小而清晰的撞击响。

“超乎想象!”

许非喝了口水。

许非握着随身保温杯,道:“陈导工作感觉怎么样?”

啪啪啪点了几个名字,双方人员都有。此种心理,就像某些人对待公家财物一样:反正不是我的!

“睡不着,出来转转。”

随着影视圈越繁荣,这种货色就越多。

“对的。许先生不是在酒店么?”

一连叫出五个,道具、武行、场务,还有个副导演。

忽有一人溜溜达达过来,一屁股坐在旁边。

“带他们结算,明天走人。”

“今天最后一场了吧?”

底下顿时骚动,来真的?!

在香港不敢想啊,所谓的场面戏基本只能拍一遍两遍,因为没那些条件。

五人更是不服,一个赛一个的喊:“我要见韩董,你没权利解雇我!”

于是才有了后面多米诺骨牌,还拍了好几条。

“我要见吴董!”

就像几天前花盆那场戏,其实可以了,但他觉得,既然资源如此充分,为什么不搞大一点?

“扑街仔!我来是给你面子啊!”

不提专业性,就说硬件,服装要多少有多少,道具坏多少有多少,完全不用考虑。

“那个……”

在大陆拍戏爽啊!

许非指着喊得最凶的,“让阳光来领人,违反合约,追究赔偿!”

陈德森舒出一口气,靠在椅子上有些惬意。

什么合约?故意损坏道具,增加成本啊。

“精神一下,早收工早休息!”

啧啧!

“咔!下一场!”

黄健新佩服的不得了,他知道自己只擅长拍戏,不会搞,也不敢搞这些。包括老韩也有顾虑,毕竟是港岛的。

他当初拿着剧本到处拉投资,没想到居然真拍上了,还是大片。看那布景,那道具,那灯光……香港导演虽说吃快餐,但谁不想拍讲究的大片?

但许非真就敢做,还不像上次《风声》遮掩一下,这次很直接。

这就是陈德森。

他吩咐了便不再理会,挥挥手示意散场。

“尖沙咀五帮人……这儿我最小,不交不行。”

陈可新和陈德森对视一眼,忽然觉得自己随时会被换掉,赶紧跟上。

这家伙不陌生,在《甘地的悲惨人生》里,倪坤死了,五位大佬吃火锅,韩琛、国华、甘地、文拯、黑鬼。

凌晨时分,影视城依旧无休。

陈德森是个很感性的人,内心荡漾。

水乡那边亮着灯,大侠美女在卿卿我我。

哎!

“可新导演。”

扫过大厅,近百号群演,十几张桌子哗啦哗啦。不时有人进门,穿长衫的,穿西装的,齐齐拱手:“玉堂兄,恭喜恭喜!”

“许先生!”

镜头在王学圻背后,跟着他下楼。

走了一段,许非忽道:“听说你要多加一个明星演孙逸仙?”

“ACTION!”

“有这个想法。”

导演安排了一场戏,主人家在楼上准备,客人聚集在楼下。酒宴未开始怎么办?打麻将。

“人选是谁?”

一楼大厅的布景便如此,桌椅、瓷器、摆件处处显出中式的奢华,偏偏头顶又吊着西洋的灯。

“自然是大牌了,梁朝韦、张学友都可以。”

晚清非常特殊,陈旧与先进,中式与西式,辫子马褂与西装礼帽,能毫不违和的出现在一起。

“请好莱坞团队?”

王学圻饰演一个商人,暗中支助陈少白。儿子考上了耶鲁大学,他办酒庆祝,开仓放粮。

“呃……”

已经十一点了,影棚内灯光通明,今天下来全是大夜,大夜补助高。

“要花70万?”

这晚,拍摄进行。

“许先生,问题不能这样看。”

没啥存在感,每天跟遛弯大爷似的,看看这瞅瞅那。待最久的还是《十月围城》,不发表意见,安静看客。

陈可新心里发虚,但此刻只能硬着头皮解释:“孙逸仙虽然只有一个镜头,还用化妆掩盖明星的真实面貌,但你不觉得是个很棒的噱头么?

不知不觉,许老师在象山待好几天了。

观众没有认出来,然后恍然大悟,哦,这样。

……

而且这个角色,也确实需要大明星镇场……”

天下委派的总监。

“那就删掉好了。”

那自己什么身份?

“啊?”

财务挂着微妙的表情出门,之前韩三坪也探班,但他就不管。黄健新一直在剧组,也不管,只关注艺术水准。

“孙逸仙不能当做一个人来表现,如果为了某个人而牺牲,那是所谓的天命之子,让义士的牺牲变得廉价。

“没别的事我出去了。”

不如把他当做一个符号,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一种精神。

“嗯,辛苦。”

他不必露脸了,可以拍背面、侧面,以他平安离港结束。然后打上字幕,后续那些革命进程,这样能有点历史感。”

财务整理了一份简要明细,起身跑到另一个房间:“许总,这是近两天的。”

“……”

二人离开。

二人又对视,陈德森以陈可新为依仗,不发表看法。

“放着吧。”

陈可新顿了顿,笑道:“可以啊,这样改很好。”

服务公司也递上一摞发票,道:“油钱报销。”

“嗯,我也觉得很好。”

道具组的头儿递上申请,财务扫了眼,签字。

许非点点头,拿着自己的保温杯,上了一辆午夜小三轮,悄然而去。

“报社的吊灯,一场戏全坏了,得买新的。”

2003年,一纸政令出台,达成了3项承诺:

“什么灯?”

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不受配额限制。

“灯不够了,需要买二十盏。”

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

财务总监抬头,见进来俩人,一个是道具组的头儿,一个是服务公司的。

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比例。

“进来!”

这三条,打开了港圈集体北上的大门。那会是抱团,特团结,一个带一批人都有饭吃。

“咚咚咚!”

现在呢,许非从《风声》就开始搞了,在港圈没意识的情况下,先单个拎出来教导一下。也不止徐克、陈可新,后面还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