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之间的战斗几乎是一边倒的结局。越来越多的卫拉特蒙古人沿着山间平地或孔道进入南方,大肆烧杀抢掠的同时,居然还建起了稳固的据点,赖着不走了!1703年的山谷之战,阿玉奇汗调动了三万多人进攻山南,最终有两万骑压到了阿塞拜疆人这一边,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若不是关键时刻北方的高加索山民叛乱,卫拉特蒙古人的后路堪忧的话,阿塞拜疆人可能会遭到更大的损失。
只可惜想法是不错,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问题就很严重了。卫拉特蒙古人的装备提升很快,战略战术水平同样如此,1701年到1705年,大炮数量增加了十几倍,火枪能够做到一人一杆还有富余,且基本淘汰了老式的火绳枪,使用了燧发枪。至于骑兵装备,那就更是不错了,总之完全不是还处于冷热兵器混合阶段的南高加索土人们能比的。
1704年的秋天里海之战,卫拉特汗国又动用了两万多名步骑,直接摧毁了南高加索土人们最后一点抵抗意志。随后,他们在东岸人的指点下,一路向南,先败阿塞拜疆人,再败土库曼人,最终活捉了据守巴库的土库曼人大汗,占据了这座繁荣的古城。
1701年的时候他们还是这种认识,而蒙古人确实退去了。阿塞拜疆人冬天的时候在当地修建了一些堡寨,几个部族难得地联合了起来,派遣了一些士兵驻防。高加索山是他们天然的北部屏障,只要守好交通要道,那么就可以极大削减来自北方的威胁。
卫拉特蒙古人占领巴库后,丝毫没有退去的意思,而是以此为基地,不断向西侵扰,到西部的平原地带掳掠人口,部分充作自己的奴隶,部分贩卖到哈吉港,以换取急需的各类物资。当然他们也抢劫到了大量的钱财,这些金银基本都进入了哈吉各家银行的金库内,然后换成了卫拉特汗国政府账户内的存款,供他们采购物资或偿还债务之用。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高加索山南麓的土人们对来自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太过在意,以为就是寻常劫掠罢了。这在当地是常事,几百年来一贯如此,谁还没被抢过啊,谁还没抢过别人啊?多大个事!
抢劫人丁和钱财,蒙古人的传统艺能了。在初步尝到了甜头后,他们已经对艰苦地搞生产不再感兴趣了,于是愈发变本加厉地开始了掳掠,什么民族都抢,什么地方都打,简直狂得没边。相信若不是东岸人及时给他们上了几节地缘与外交课程的话,他们能时隔数年后再度打到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的地盘去。
但也仅仅是名义上而已了!事实上伊斯坦布尔方面既不知当地人口,物产情况也不清楚,更没做过商业、资源等方面的调查,当地土人基本处于自治状态,每年象征性缴纳一点实物贡赋就完事了,土耳其人也懒得多管。唯有一条,那就是出兵时各个部族要派出一定数量的壮丁随军,这也是奥斯曼帝国老传统了,也是他们宣示宗主权的最主要手段。土人很好地遵守了这一传统。因此,奥斯曼帝国作为宗主,理论上是需要帮助小弟们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麻烦的,比如军事威胁。
而蒙古人如此嚣张的行事,自然也引起了伊斯坦布尔方面的重视。不得已之下,他们派遣了一支军队过来围剿,以维护宗主国的尊严。更绝的是,阿塞拜疆人的传统宗主波斯萨法维王朝也对此表示关切,他们认为巴库及周边地区是他们国家的固有领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非法窃占,卫拉特蒙古人又干起了强盗行径,因此十分气愤,表示要派兵征讨。
当地居民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信仰也不统一,混乱程度和后世的巴尔干半岛有的一拼,说是火药桶也不为过。历史上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在此争斗良久,目前名义上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管辖。
当然波斯人只是嘴炮征讨,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他们考虑的东西太多了,生怕进军这里会引起奥斯曼帝国的误解,进而导致两国新一轮战争的爆发,因此一直没有派兵过来。但土耳其人就没那么客气了,他们派了两千多步骑前来驱逐蒙古人,结果没想到这帮蒙古人胆大包天,居然利用一处有利地形,伏击了这支小规模的土耳其军队,并将其全歼。
于是,卫拉特蒙古人很快就在后世马哈奇卡拉港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大型营地,事先囤积了许多粮草和物资,然后从这里南下,不断袭扰当地的土人。许是因为东岸人提供了部分赞助的缘故,他们出动的次数很频繁,规模也逐渐增大,从最初探路性质的千余人发展到最终的数万骑规模,可谓惊人。
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事情一下子有了不可控的苗头。镇守哈吉港多年的吴翼飞闻讯后不敢怠慢,先是写了封紧急信件,用快船发给盛德鸿,然后匆匆忙忙地带了三两心腹,就乘船赶到了卫拉特汗国。
卫拉特蒙古人在这事上还是比较听话的。他们的财政靠东岸贷款,军事靠捡东岸破烂,经济靠东岸奴隶商人——好吧,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公平,事实上这些年卫拉特汗国出口的羊毛、腌肉和活畜不少,在经济中的比重呈快速上升之势——试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能拒绝盛德鸿的要求?
吴翼飞在巴音郭楞港见到了老当益壮的阿玉奇汗。他没有怪罪蒙古人的激烈举动,毕竟进军高加索南麓,本来就是东岸人的意思,执行过程中出了什么意外,也很寻常。如今再说别的已经没意思了,大家该考虑的还是怎么灭火,怎么平息伊斯坦布尔那边的怒气。
第二个因素就和东岸人有关了。驻欧全权特使盛德鸿这个老特务心中有一股盘算,那就是让卫拉特蒙古人南下,在高加索山脉南麓也占据一些土地,为东岸共和国的利益打前站。那片区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存在,谁掌控了,未来就能在地缘政治这盘大棋中占据先手。
发还俘虏和器械那是必需的了,另外态度上还要恭敬。阿玉奇汗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已经六十多岁的他不会轻易因为面子上的事情而发怒。况且卫拉特蒙古人本来就非常务实,常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深刻地明白了自身实力的有限,有些时候,你就必须低头,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其实在这一点上,克里米亚鞑靼人是一个更明显的例子。他们通过征服、融合当地封建主的形式在国内保留了相当比例的农庄经济成分,同时煮盐,还令人匪夷所思地酿制葡萄酒,发展军工业。由此可见,人类是会学习的,习俗是会改变的,克里米亚人如此,土尔扈特人亦如此。
阿玉奇汗大方地表示,他早就下令将抓获的土耳其将领送到北方,好生供养着。同时,他还把许多抢来的战利品封存了起来,总价值超过了二十万圆,吴翼飞看了,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或金银器,其中不乏巧夺天工的好货。这些东西,他表示一个不留,全部给土耳其人送去,算是赔礼了。
第一个就是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纯粹的游牧政权了。早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的时候,土尔扈特人、杜尔伯特人就在放牧的同时,去里海捕鱼、晒盐,且规模相当不小,作为部落收入的重要补充。那个时候,他们也做生意,也打制金属器具,甚至还通过抄掠波斯的方式抓了不少波斯农民来给他们种地,国家的经济活动开始多样化。
吴翼飞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放下了许多。阿玉奇汗深明大义,那就很好,现在他就怕人家强硬到底,那可就麻烦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实并不会心疼那损失的两千多人马,他们更在意的,还是自己的脸面。如今既然蒙古人表示服软,态度还不错,也送了许多礼物——很显然,这些战利品最终都会进入奥斯曼高官的私人收藏室内——那么事情就还有转圜的余地。棘手肯定是很棘手的,但并非没有操作的空间,吴翼飞老江湖了,对这点看得很清楚。
事情的起因是蒙古人最近几年来不断越过高加索山脉向南侵袭,掠夺人口的同时,也抢占了一些土地。本来依着草原民族的习性,一般也就是掠夺一番了事,不会长久赖着不走的。但在卫拉特汗国这边,事情起了一些变化。
考虑到如今奥斯曼帝国内部混乱不稳的局势,那么这件事只要操作得好,袭击帝国军队这事就算过去了。而卫拉特汗国占据的高加索南麓的一些土地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落实下来,巴库,可不是什么烂地方,而是左近闻名的历史商业名城,对于卫拉特汗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卫拉特蒙古人这次捅了大篓子了!这是吴翼飞匆匆忙忙赶到巴音郭楞港时,面临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以后,他们会体会到这一点的,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东岸“爸爸”的爱到底有多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