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550章 关内

第550章 关内

其实银元也不是不能用,台湾银行、黑水运输公司之类的大商行就收银元,他们自己有办法与本土之间进行结算,可以帮我大清在东朝本土采购各类物资,但汇率方面无疑要被宰一刀。像那位马大使家里的贸易公司——人家还遮遮掩掩,但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家贸易公司是谁的——就没那么多渠道了,他们也不想收那么多白银,因此基本上只收黄金或金圆券。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实力太弱,没法将收到的大笔白银消化掉,清廷找他们进行采购,便宜是够便宜了,但却是以消耗宝贵的黄金为代价的。

康熙随后又让人去了一趟天津的大清户部银行总行。在这家专司对外贸易结算的金融机构内,发现这家银行的“外汇”也少得可怜,除了少量先令、卢布之类的银币外,大部分都是大泊铸造的“鱼洋”,最硬的通货金圆券少得可怜,大概只有寥寥四十多万圆。简单地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签署通商协议后,东国人确实在大清投资了不少,但多数是以银元的形式完成的支付,东国法币并不多。

了解到自己掌管的帝国真实家底后,康熙就很是愤怒了,把负责对外交涉的隆科多以及负责户部张鹏翮都叫过去骂了一通。但骂归骂,事实上他也清楚如今世道就这样,我大清不改革还好,一改革就需要海量的钱,止都止不住。各种贵死人的机器要买,外国技师、学者、教官要聘请,新式军队要花巨资维持,总之各种花钱,但出口的商品却被人各种嫌弃,始终卖不上价,一里一外损失老多钱了。

但理解归理解,心里不爽也是事实。这速度也太快了,才入库多久,竟然就已经支付出去了,我大清可真是花钱如流水啊,户部尚书干得好啊,再多干几年,朝廷是不是就要连官员薪俸都发不出了?

隆科多、张鹏翮二人在西山行宫门口相对无言,默默拱手做礼后,分头离开了。张要去户部订立新规矩,想办法多弄点硬通货。这事确实非常紧要,如果弄不来的话,那么就只能向英国人订货或者买东朝附近产的“猴版”机器了,皇上知道了怕是震怒。隆科多则要回去找幕僚商议,如何与东岸那边协商,看看能否将我大清的出口商品的计价单位换成东国法币,进口商品尽量以清国库平银或银元结算。

康熙知道买机床是要紧事,而且除非特别许可,不然东国本土的企业只收金圆券或实物黄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黄金比白银具有更高的价值,不然你以为东国人为啥把全世界各地的黄金往本土运,而白银经常就地处理,实在盈余较多的情况下才运一波回本土?黄金与货币挂钩,但白银不是,就这么简单。

张、隆二人忙活的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主内部调整,一个主对外交涉罢了。隆科多摇头叹气地回到了府邸,他其实很清楚,今天皇上找他们问钱的事情,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关外局势的恶化。说实话,吉林已经丢了快一年了,朝堂上议来议去,也没议出个什么章程来。沙纳海已死,罪责全丢给他们固然简单,但接下来怎么办,该如何处理局势,却没人能说得上话来了。

隆科多今天被叫到西山行宫,与他一起挨骂的,就有户部尚书张鹏翮,原因是国库空虚,银子如流水般撒出去,让人头疼。其实正常时候呢,康熙还不至于这么生气,这不是前阵子西域的赵胜刚遣人运回来一批黄金么,本来要入内库的,康熙考虑到要直接向东朝采购新式机器,便将其送到了户部。结果前几天他又后悔了,差人去户部一问,这笔黄金竟然已经送到天津卫的台湾银行金库内了,用途是支付从东岸本土进口的原装机床。这批机床数量庞大,足足有百余台之多,精度、可靠性、耐用性都远超黑水货、英国货,由马氏家族站在背后的贸易企业吃下,赚了不少。

有大臣提议让十四皇子挂帅出征,到关外主理军政事务,稳定当地局势。不过很快便有人反对,提出应该让八皇子出征,毕竟十四皇子之前刚去过青海,大胜而归,总不能功劳全让自己占了嘛,也得给兄弟们机会。

好在我大清别的不多,人口那是真的多。皇上一声令下,奉天、河西、青海等地便可涌来数万移民。阴暗点讲,关内府县有个什么天灾人祸,也不用费心赈灾了,把这些人一股脑儿送关外或河西去好了,充实当地人口,增加物资储备,不然怎么打仗?国库都要打光了!

接下来就是笔糊涂账了。大家都不傻,都知道关外是个大坑,陷进去爬不出来的那种。东国人与大清见过的所有对手都不同,他们行兵不爱弄险,特别稳健,战术可以说“乏善可陈”,完全就是依托后勤优势和军队的素质硬生生碾压。吉林府长达数年的拉锯战就很是说明了这点,东岸人夏秋季节靠汽船运输物资和材料,呈攻势,冬春时节固守,消化果实,弄得清廷这边毫无脾气。

珲春、吉林的丢失,标志着长春左翼已经解除威胁,现在可以专心对付右翼的新城—伯都讷(松原)一线了。这里有松花江码头,虽然已被清军烧毁,但打这里后勤无虞,根本不费事。只要满蒙开拓队愿意花钱,清军能有多大决心保卫?呃,好吧,关外两府,奉天和吉林,后者也就只剩下这么点地方了,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清廷还真有可能投入大力气死守。但派军队容易,后勤补给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奉天府的平原上虽然多了数十万汉民屯垦种地,但真的可以支持辽东和松花江两线作战吗?有点够呛。

也好在他们财政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暂时偃旗息鼓,不会进攻了——唔,这是清廷通过收集东岸报纸分析出来的消息,比如上次闹得沸沸扬扬的满蒙债券违约事件。再者,现在朝鲜、日本局势紧张,大战一触即发,《号角报》指出两国有爆发全面国战的风险。而朝鲜既然被日本人拖住了,那么应该也无法再卖肝卖肾支援满蒙了,这又加了一层保险。最后,康熙还通过赐宴东岸大使马冲的方式,察言观色,话题引导,最后侧面印证了之前的判断。

其实沙纳海有点冤。长春厅一丢,东岸人还修了满蒙标准轨铁路,大军下火车后就可以南下不断渗透、打击,东面还有早就丢掉多年的珲春副都统辖区的东岸军队挤压,西面还有长春厅杵在那里,三面合围,吉林丢掉本来就是注定的事情,无非看东岸人愿意花费多大的代价,用多长时间占领罢了。

东岸人暂停攻势,给了清廷难得的喘息之机。之前吉林府激战时,他们就在奉天囤积物资、兵力,并迁移人口,现在正好重新调整布防。在东面,军事重镇威武堡(岫岩厅西北之偏岭镇)增加了数千兵力,城墙也被整修一番,新式大炮一一安装到位,公路系统也大大刷新了一番。

沙纳海这人很清楚实际情况,因此他根本没有逃离的打算,而是战死在了吉林、长春之间的老林子里,最后连尸体都没被找到。不过沙纳海虽死,康熙却不打算放过他,留在京城的家人全数发配青海西宁,家产被没收充公。沙纳海以下还有十余将官被发配青海,包括奉天府的几位,惨烈至极。

这是南面,在北面,抚顺、铁岭、开原等防御体系被重新部署,兵力、物资大大增加,附近的蒙古人也被有效动员了起来,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但这又怎么可能?夏秋时节,东岸人有水运优势,松花江对他们而言畅通无阻,海军炮艇可随意轰击胆敢靠近大河的清军,物资和人员源源不断地沿河调集,方便得很。这满洲大地,双方的兵力规模都无法搞得很大,拼的就是后勤,拼的就是机动能力。在这松花江一线,满清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尤其是长春厅丢失之后,伯都讷—新城一线,与东边的吉林一线的联系被拦腰截断。不得已之下,吉林那边完全靠奉天府走山间小路支援,成本极高,还不及时。面对着依托铁路、运河机动的满蒙开拓队的大军,以及数量高达两万的自带干粮的朝鲜仆从军日夜围剿,长白山一带终究是待不住了,从吉林城到周边乡野,全数被东岸人夺走。

关外的事情,差不多也就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奉天府是他们的大后方,只要能多拖住东岸人一天,奉天的人口就越多,物资也更加丰盛,实力也就更强。毕竟,这里有奉天兵工厂,有新军奉天混成协,最近又打算利用从吉林逃回来的人组建一支新的部队,即吉林混成协。有这两支新军,外加关内调来的绿营、本地的关外八旗、蒙古马队、西域遣送来的回回降兵,差不多也能抵挡住了吧?

龙兴之地丢失,皇上震怒,不知道多少人要人头落地。吉林将军沙纳海之前丢失长春厅,本应论死,后被宽恕,又跑回了长白山一带组织攻势,意图夺回失地。

而就在东北加紧重新部署的时候,在大西北,满清朝廷也基本停下了军事攻势,转而发动政治攻势,打算对准噶尔汗国进行一次深入的分化瓦解,为下一步行动打好基础。

1714年6月7日,北京西山行宫,隆科多满脸愁容地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