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81章 永远的利益

第481章 永远的利益

彼得的使者是在一个多月后的11月8日抵达阿姆斯特丹的。他乘坐的是一艘俄罗斯商船,使者下船后,船长便封闭了船只,严禁任何水手上岸活动。这些年,已经有太多的俄罗斯水手叛逃到荷兰、英格兰等国了,为免回去后遭到上级的斥责,船长根本不打算让水手们离开他的视线。

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各国也有各国的命运,英格兰有野心,荷兰有怨恨,俄罗斯有胃口,普鲁士有大志,奥地利——呃,人家有的就是“骗婚”——好吧,总之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也不能说谁就对了,谁就错了,一切看今后的局势发展和互相之间的博弈吧。

彼得的使者在城里转悠了足足四五天,消费了数百卢布之后,这才意犹未尽地雇了一辆马车,前往首都海牙。

当然英格兰人目前并不会这么想。人总是有侥幸心理,不撞南墙不回头,英格兰也舍不得从欧洲身上吸血然后壮大自身的诱惑。因此,他们现在有充足的动机联合其他国家,组建一个攻守同盟,以抵消东岸的影响力,将欧洲纳入自己认可的发展轨道。

海牙与阿姆斯特丹之间,如今也修建了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东岸进口的马车行驶在上面,当真又平又稳,体验极佳,因此当天晚些时候就抵达了城内。使者照例去花街柳巷“考察”了一番,第二天才带着彼得的亲笔信,上门求见三级议会议长海因西乌斯——此时恰好处于休会期,海因西乌斯正在家休息。

英格兰人冷眼旁观,他们对东岸政府在波罗的海大把捞金的行为也很嫉妒,对他们悍然插手欧洲局势更是不爽至极。但说真的,他们其实也没有理由对东岸人所做的一切感到多么不满。削弱欧陆强权的实力,对岛国英格兰来说难道不是好事么?不是你们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事情么?如今我们帮你做了,你还有什么不满的?说穿了,还是贪心不足罢了,觉得自己有点家底了,把欧洲大陆看成自家的菜园子,见不得别人过来摘菜。也不撒泡尿照照,你英格兰有什么资格在东岸面前摆谱?你的实力够支撑你的野心吗?

海因西乌斯一开始并不相信那个自称是俄国陆军少校的使者。他说着一口蹩脚的拉丁语,身上散发着一股酒气,双眼通红,充满血丝,头发也油腻腻的,无论从哪点看来,都是一个落魄的军汉,而不是衣冠楚楚的精英使节。不过考虑到俄罗斯粗鄙无文的惯有形象,以及大量水手偷渡潜逃到阿姆斯特丹的事情,海因西乌斯判断这人的身份可能并不是假的,于是决定在私宅内接见一下,看看人家有什么话要说。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现实,或许有道德、信义之类的东西存在,但真的很难敌得过利益。东岸人抢了荷兰人下金蛋的母鸡,对他们而言就是无法忍受的挑衅之举。即便因为传统上的友谊,一时半会还不会直接撕破脸,但这总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接下来何去何从,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

使者总体上而言还比较健谈,但他不会荷兰语,也不会法语,只有口音非常糟糕的拉丁语,这让海因西乌斯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到了后来,双方发现各自都会汉语,且发音都挺标准的,于是大喜,用汉语开始交流。

所以他们不开心了,非常不开心!你这已经不是分润好处了,而是要另搞一套系统,自己吃大头啊,谁能忍?素来与东岸关系密切的特里普家族、德海尔家族都怒了,常年贩卖东岸货物到欧洲卖的科内利斯家族此时也不好说话了,只能保持沉默。荷兰地狭民稠,大伙能维持一个还算不错的生活,主要靠的还是丰厚的贸易利润。战争期间花了那么多钱,欠下了那么多债务,本来就指着战争结束、经济恢复后大捞一笔弥补亏空呢,结果你和我说要掀桌子?这可比英格兰人还可恶,他们仅仅只是纯粹的抢市场罢了。

彼得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加强与俄罗斯的贸易。俄国最近几十年人口增长很快,开垦出来的土地很多,因此粮食贸易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另外,木材、桅杆、船具、亚麻、蜡、蜂蜜、皮革、鲸制品传统出口商品这些年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联合省现在基本脱离了战事,可以考虑加强贸易了。

事情的直接起因是波罗的海银行的成立及扩张。波罗的海原本是荷兰人的后花园,早年是其40%的利润来源,后来虽有所降低,但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东岸人利用库尔兰公国分销商品,打开了一个小缺口后,荷兰人为了大局忍了,没出声反对,坐视里加商站的蓬勃发展。东岸人搭上霍亨索伦家族的线,将部分商品引入德意志市场,荷兰人慑于严峻的局势,还是忍了,决定不破坏大局。结果现在东岸人进入瑞典,与他们争抢达拉纳铜矿,争抢优质的铁矿,争抢商品市场,然后还开设囊括了周边诸大势力的金融机构,实行利益均沾、捆绑的策略,另起炉灶的趋势非常明显,荷兰人顿时就被逼到了墙角。

不得不承认,海因西乌斯有点被对方打动了。彼得确实抓住了重点,那就是荷兰债台高筑,入不敷出,急需资金。在白海、波罗的海均开辟了港口的情况下,俄罗斯帝国有阿尔汉格尔斯克、圣尼古拉斯、彼得堡三个拥有现代化设施的码头进行对外贸易,商品输出量每时每刻都在增长,彼得既然给出了承诺,荷兰方面当然可以考虑。

再后来,因为执政威廉的关系,东岸人与议会派合作更加密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相继深度合作,几乎成了准盟友。但正如那句老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荷兰与东岸,在亲密合作几十年后,关系终于出现了裂痕。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目前流传的东岸里加商站及但泽的波罗的海国际银行给出的“窗口指导”,即断绝与俄罗斯帝国的贸易。那个赵贵在无权封锁俄罗斯的情况下,亲自约谈了很多商人,要求他们逐步削减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直至归零。这仅仅是口头要求,没有落于文字,似乎没有任何约束力,但参与会谈的商人都倍感压力。

只不过荷兰人别无选择。他们之前过得太舒服了,而且想一直舒服下去,为此哪怕有一线机会,也要去试上一试。而且东岸是工业大国,生产许多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在欧洲缺乏运销渠道,也没有良好的金融服务网络,这怎么能把生意做大呢?所以,他们与荷兰是绝配,能够使他们更有底气应付日渐崛起的商业竞争对手英格兰。

海因西乌斯作为联合省最有权势的人,当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不出意外,国内有这部分业务的商人都激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政府出面对赵贵进行抗议。东岸人并不是波罗的海的主人,他们无权决定谁不能和谁贸易。而且别的国家可能不好反抗,但联合省完全有这个资本!不就是去波罗的海开办银行嘛,联合省的商人在德意志诸邦、丹麦、瑞典、波兰等地开办了几十家银行,以前是各自为战,大家的规模都不大,现在完全可以联合起来。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荷兰能打跑觊觎他们财富的西班牙人,但面对新崛起的法兰西强权,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再加上新的海权挑战者英格兰的崛起,荷兰人左支右绌,无法抵挡,最后当救命稻草般找上了崭露头角的东岸,这才稍稍稳住了局面——严格来说,与东岸合作并不能完全挽救荷兰的命运,可能也只是稍稍延缓了荷兰衰落的时间,也许是五年,或许是十年,很难说,但趋势本身没有扭转。

就像当年投资者们共同组建东印度公司一样,把这些零散的小银行、货币兑换商什么的资产整合一下,确定各自的股权比例,然后再招募专业人士代表零散的众股东进行管理,一如东印度公司的“十七人委员会”。以荷兰资本深耕波罗的海二百多年的深厚底蕴,难道还比不上涉足不过区区数十年的东岸人?

富起来的荷兰人已经不太愿意搞利润低下的实体工业了。让别人生产实物商品,我们控制贸易和金融,就能攫取比他人还要多得多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制造业中心阿姆斯特丹死了,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蓬勃发展。那个年代,全欧洲的富人都涌向这里,17世纪阿姆斯特丹三分之一的人口出生地不在荷兰,联合省处于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黄金年代。

海因西乌斯对荷兰金融资本的实力表示谨慎的乐观。东岸人虽然有钱,但他们的摊子很大,全世界各地都在经营,很多还处于前期投资状态,未必能有多少资源轮到波罗的海这边。况且,有些事情也不是光凭钱就能解决的,也得看人心向背。东岸人占领但泽是一个错误,生生把德意志人给推了出去,另外也得罪了波兰人,虽然他们嘴上不敢说。所以,这就是机会了!

早年荷兰有非常不错的工业基础,是欧洲的纺织业中心,先后打垮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纺织业,使其变成了荷兰纺织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后来,造船业、海产品加工业、皮革业、船具行业相继崛起,产品行销整个波罗的海和大半个地中海,为早期的荷兰积累了第一桶金。而他们也就是靠这第一桶金,慢慢涉足其他行业,比如航运业、大宗商品批发业务,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形态:金融产业。

赵贵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不敢封锁俄罗斯、普鲁士等不友好国家的贸易,或者他有这个胆子,但没这个授权,海军也不会听他的。但不管怎样,荷兰资本现在急需回血,似乎可以在波罗的海做做文章,与东岸人的波罗的海国际银行打打擂台。

荷兰与东岸其实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蜜月期的。

没有对得起谁,对不起谁的问题,大家都是为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