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的一点是,查尔卡斯高原是西高东低。波托西海拔4000米,苏克雷海拔2800,越往东,海拔越低,越适宜人居住,各项物产也越丰富。现在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了,西班牙人为何不把首府放在人口最多,同时还有金银锡等大量金属产出的波托西,而是苏克雷了。4000米海拔的城市,尼玛要多自虐才愿意住啊,2800米的山间谷地不香吗?
原计划休整一个月,实际上休整了两个多月。到了11月中旬,第一批物资才千辛万苦地抵达波托西。高原地区意外颇多,东岸人也早习惯了,因此对这支“失期”一个月的骡马队也没说什么,稍稍补充了一下见底的弹药库存后,就主力尽出,迫不及待地杀向了东北方三百公里外的苏克雷城——直线距离八十,实际三百,这地形也太坑爹了。
临出发前,他们得到了宪兵司令部送来的情报。北方的第三混成团已经进入的的喀喀湖一带,并向拉巴斯河流域发起试探性攻击。而在更北边,陆续集结而至的十余个县保安团则进入了高原地区,打算肃清秘鲁南部的西班牙残余势力。与此同时,大约还有一万多从巴西高原调集而来的保安团在秘鲁南部登陆,开始向利马方向推进,一边清剿地方,一边尝试接触利马的高层,看看能不能和平拿下这座重要的首府城市。
东岸人的这个时空,弹药、物资的消耗兴许没有后世大,但也绝对谈不上轻松。首先他们的战场就在高原上,环境对战斗力的削弱实在太大了,很多人即便熬过了最初的困难期,但仍然有些精神不振,士气低落,想念家乡的人比比皆是。其次,这里的山脉纵横,道路崎岖,大片的无人区或人烟稀少的牧区,导致部队行进速度非常缓慢,很多时候不得不反复、修正行军路线,以免迷路——不要怀疑,迷路绝对是一场灾难。
秘鲁南部、查尔卡斯西部,基本上已经成了东岸人稳固的后方基地了。因为西班牙人在此抵抗较为激烈的缘故,第三混成团有些杀戮过重,因此当地人口锐减。这个锐减并不是指阿雷基帕城,事实上这座城市只抵抗了两天就被攻占了,西班牙人的人口损失主要在周边的农村地区。东岸军队被阿雷基帕的骑兵搞得烦不胜烦,极为火大,因此对给他们提供补给和庇护的村庄进行了“惩罚”,十室九空可能夸张了,但人口损失四五成还是有的。
毫无疑问,这种运输方式是极为艰难的,效率也低得令人发指。想想后世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就知道了,中国军队在发起攻击前足足准备了半年,人背马驮,带着各种军事物资翻越高原,抵达前线。结果打起来怎么样呢?运了半年的物资,两个星期就用完了,战争的消耗可不是一般地大!再打几个星期,整不好连步枪子弹都没有了,那还打毛打。
为此,第三混成团还遭到了联合参谋本部的严厉批评,常邦晋升上校的事情也被压下了。可怜他率部在智利登陆后,连战连捷,追亡逐北,把西班牙人的翔都快打出来了,结果就因为没管住底下人的烧杀抢掠——说句公道话,做下这等事的多是归属他指挥的地方保安团的老油子们,而不是还充满着荣誉感的第三混成团官兵——结果生生耽误了前程。
攻下城北的银矿区后,东岸大军在此休整了一个多月,主要是为了等待补给品。现在充当后勤运输的主力已经变成了强制征发的印第安人了,他们带着羊驼及东岸人提供的驴骡马匹,沿着曲曲折折的山道,在空气稀薄的4000米高原上长途跋涉,将宝贵的补给品运到前线。几千名保安团士兵轮番上阵,充当押运部队,警惕着游击队可能的袭击。
好在他还有机会。进入高原后,在的的喀喀湖一带打了几仗,都很漂亮,已经让西班牙人极为胆寒。接下来如果全取拉巴斯河流域的大小城镇及金矿区的话,还是有很大机会荣升上校的——巧了,他们的“老朋友”阿雷基帕骑兵团残部1600余人如今就驻扎在拉巴斯,新仇旧恨是时候一并算下了。
也幸好这类人不是很多。大部分西班牙殖民军虽然谈不上一击即溃,但东岸人打他们却也不太费事。活跃在乡间的自发抵抗的游击队虽然士气可嘉,无奈军事技能、武器装备都不够,偷冷子杀伤一些东岸士兵是可以的,但大规模正面战斗却连殖民军都比不上,不足为惧。
数路并进,南北夹击,气势恢宏,席卷千里,非常激动人心,嗯,也花钱如流水。不过都无所谓了,土地才是最重要的,花多少代价都值得。承载一个文明的,除了文化、语言、民族外,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土地了。而且土地可能比其他的还要更重要,因为这是基础,没有土地,你就是个流浪民族,文化、语言什么的真能长期保持吗?
到了最后,还是火炮立了大功。因为身体严重不适而躺在病床上的孙武下令不要吝惜炮弹,铺天盖地的炮火砸下去后,这才敲碎了西班牙人的乌龟壳,将这股顽抗之徒全部歼灭。而通过这次战斗,第七混成团方面也意识到了西班牙人并不全部都是软蛋,也有一些人在各种原因下,比如宗教洗脑,比如保卫家园等等,起来拼死抵抗,给东岸人造成不小的损失。
苏克雷之战最终在11月底爆发。以第七混成团为首的八千多东岸大军对其发起了凶猛的攻势,仅一天时间,外围防线就告破,西班牙人损兵千余。
波托西银矿的战斗则有所不同。据守这里的是比较死忠的一批西班牙人了,大概有八百多人。他们利用最近一年以来逐渐修建起的各种工事坚持抵抗,拒绝投降。第七混成团让旗下的各支杂牌部队冲了几次,均被击退。尤其是金真男所部那一次进攻,打得尤为惨烈,一战下来死伤两百余人,老搭档胡黑炭被西班牙火炮射出的霰弹打成了筛子,壮烈牺牲。塔里哈几个家族的土生白人子弟也死伤惨重,前前后后没了七八十个,部队里的梅斯蒂索人战死率高达三成,大概是高原作战以来东岸人遭遇的最惨重伤亡了。
11月13日,双方进入到了巷战阶段。兴许是知道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西班牙人的抵抗十分激烈。杂牌部队的冲锋屡次被打退,伤亡不小。随后换上了保安团,呃,他们的表现还不如杂牌部队,至少金真男的人马还攻占了一处大型仓库,击毙了一位西班牙高级军官,他们则一无所获。
之前的波托西战役,东岸人敞开了发炮,结果西班牙人有点不适应,被炸得失魂落魄。一顿凶猛的刺刀攻击后,外围据点悉数陷落,波托西城不战而降。
真正解决战斗的还是第七混成团。士兵们抱着最后一战的念头,士气如虹,勇猛进击,在付出了三百余人死伤的代价后,最终彻底击溃了敌军。尤其是几发如有神助的炮弹,直接报销了苏克雷的议会大厅,将多位政军高层一网打尽。
与他们相比,西班牙人在查尔卡斯的军事物资储备还是不少的。不过这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在各个方向的交通都被断绝的情况下,他们的火炮虽然没变成所谓的“一次性消耗品”,但也是威力大减,且用一点少一点。
入夜后,大概两千余西班牙残兵突围,沿着丘壑纵横的山岭逃窜。孙武中校派出了四个县保安团进行追击,不求全部歼灭,至少要咬下一大块肉来。每留下一个西班牙人,日后的剿匪行动就要轻松一分,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尼玛大炮不是战争之神么?大东岸陆军六成以上的战斗力不是来自火炮么?如今过这紧巴巴的日子,实在是难过得很哟。不但前线的炮管数量被削减了,炮弹也要严格控制使用量,真真是暗无天日。
苏克雷被攻下后,查尔卡斯检审法院区大的战事应该是没有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岸人可以从此处抽调兵力,事实上这不可能,能走的仅仅只有第七混成团这种精锐野战部队罢了。县保安团一个都不能走,甚至还要增加兵力投入,因为控制的地盘大了,很多要点都要驻军,还有层出不穷的匪患,更需要军队屯驻。
东岸陆军把储备了半年之久的炮弹都拿了出来,一口气打了个干净。炮兵兄弟们可开心了,因为补给的极端困难,他们之前一直被严格控制炮弹使用量,尤其是威力巨大的特种弹,只能在战事胶着的时候打一些,解解馋,其他时候一直在打酱油,全靠步兵兄弟们的子弹和刺刀来解决问题。
占领一块地盘,正面战场取得胜利仅仅是第一步,后面的事,还多着呢。
1706年11月10日,苏克雷城外,炮火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