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定居点,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了。到了1708年的今天,西冲乡已经有了四千多人定居,生产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牛羊之外,也有瓜果菜蔬、鱼虾谷物,甚至都有了小规模的手工业,人气不弱。
不过到底是接触过现代生活的牧民了,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居无定所的苦日子,因此他们以半定居的方式在西冲乡一带扎下了根,一边向过来的商人出售牛皮、腌肉、牛角、乳制品,一边也采买些现代生活所必需的东西。
这个时候咱们的老爷们就又要登场了。干啥?摘桃子呗!1705年中,二十名兵团堡毕业的学兵来到了西冲乡,护卫他们的还有六十名内务部警察,于是西冲乡政府正式在这片名义上归西班牙王国秘鲁总督区亚松森检审法院区的土地上成立了。
老爷们乱来,蒙古移民可得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因此,在将地租给别人种之后,他们果断渡河西进,来到了后世巴西的南马托格罗索州的地界上,开始经营自己的老本行:放牧。
老爷们过来,当地已经无法无天野惯了的居民们自然不是很乐意,不过却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定居点建立这么多年,没有政府的帮助,很显然是发展不到如今这个程度的。首先,枪支弹药从哪里来?其次,教师医生从哪里来?第三,重要的民生物资从哪里进口?真以为靠你们那个可笑的政治协商会议能搞定所有这些问题吗?更别说,这个会议的成员里和政府有着或明或暗关系的人太多了,早他妈被控制了。
你让蒙古人种地,肯定是不成的。这个时候就不能不吐槽下国家开拓总局的那些官员了,有时候真的是乱来,没仔细区分过来的移民籍贯和所从事的职业,直接简单粗暴,随意分派安置,可谓大大的懒政。就像这些到巴西高原生活的蒙古牧民,他们能适应得了当地潮湿的气候吗?早年蒙古人都统一分配到南锥半干旱草原上的,现在为啥乱来了?人多了就不好好区分了吗?
所以,政府接管西冲乡,当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放”,一片大好和谐的场面啊。就是南边的平曲乡(位于后世巴西兰迪亚小镇附近)、昌虑乡(位于后世巴塔瓜苏小镇附近)、开阳乡(位于后世阿瑙里兰迪亚小镇附近)、建阳乡(位于后世南新奥里藏特小镇附近)、连云乡(位于后世圣丽塔杜帕尔杜小镇附近)、即邱乡(位于后世巴拉那伊巴小镇附近)、利城乡(位于后世伊诺森西亚小镇附近)、容邱乡(位于后世伊塔鲁芒小镇附近)、建凌乡(位于后世阿瓜克拉拉小镇附近)等九个乡镇的垦荒者们哭丧着一副脸,不知道咋回事。
这些移民主要来自蒙古地区,多是被呼伦贝尔挺进支队打击后俘虏的蒙古牧民,其中还有不少贵人。这些人,东属巴尔虎蒙古曾经想要过去,东岸人给了一些,剩下的送到了本土——满蒙开拓队也要完成移民任务指标嘛,虽然这个地方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山东、宁绍的移民进入。
总计十个乡镇,说实话政府都没怎么管,全是这些人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选址选的是河西高地,因为担心低洼地带被汛期洪水淹没,建材从河东采购,部分自筹——好吧,所剩不多的树木倒大霉了——且经历了多年的开发,农田也不再那么低产了。人口马马虎虎,即便是建立最晚的容邱乡(1704年由48户搬迁过去的移民建立),如今也有了五百人左右,全部河西十乡镇的人口加起来超过了1.8万人,如果算上今年又过来的三千多,突破两万人口大关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事情,真的已经不能算蛮荒之地了。
说实话,养牛的收益,在东岸一直不怎么高,而且还非常累,种植苜蓿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照料牛更是累得不行,很多时候晚上还要起来添料,影响作息。但那只是家养的圈里的牛,数量有限,如果是大规模放牧的话,走量销售,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而且,这片地方可能马上就要发达了。原因无他,是一位闲来无事的《生意人报》记者,写了一篇风土人情性质的文章,发在了副刊上。文中就提到附近发现了金矿,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这篇文章刊登后,瞬间引爆了不少东岸国民的热情,渴望着一夜暴富的人们背起行囊,买了车票、船票,打算来这里碰碰运气。因此可以预见,未来西冲十乡的人口会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
言归正传。西冲乡出现有二十几个年头了,不过与河西地区最早的定居点一样,并不是政府主导的,而是自发形成的。最初来到这里的是一群来自巴西高原的牧民,大概一百多人的样子,他们越过汴河,进入到了这片稀树草原上面放牧。
然而这篇文章真的可信吗?金矿呢,确实是有的,最初是被放牧的牧民从印第安人手里换来的,但位置比较远,比较偏,真实储量如何也未可知。东岸黄金公司目前刚刚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打算去好好调查一番,还未有明确的结论公布出来。但民众们哪管这些啊!一听有金矿,个个双眼赤红,恨不得现在就飞过去,然后看看天尊眷顾不眷顾他,能否让他发财。退一万步讲,即便自己没找到黄金,给找到黄金的人打工、服务也是可以的嘛,那些人大手大脚的,心态飘得很,高兴起来小费都能给你几块钱,发财机会可谓多多。
所以,汴河上游就那么着了。麻烦就麻烦点吧,有几座升船机辅助,还有伊南铁路转运避开瀑布,分段航行凑合着用吧。等别的地方先搞起几座大型水坝练练手,有了经验——最重要的,电力要普及开——再考虑汴河这边的事情吧。
看,这就是黄金的魅力了,没人能抵御,轻松就能调动人们的情绪。东岸的暴富传说,曾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到海外殖民地开拓,快速致富;其二是潘帕平原上发现野牛群,换得满身绫罗;其三就是在团结河流域采金,拿命去拼,一夜暴富。
想法听起来不错,但问题卡在钱上。唔,或许技术上也有吧,至少东岸人还没搞过这种水坝,心里没底是肯定的,失败也是大概率的事情,白白浪费钱没意思。当然最主要的,现在没那么多用电的地方啊,你发了电给谁用呢?
这些传说真假参半,有实情,也有夸大的部分,但被金钱支配了脑袋的底层人民可不管那些,他们只听得到自己愿意听的东西。风险?或许有吧,但我年轻,身体好,身手也不错,小时候妈妈还一直夸我聪明,肯定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只要去搏个几年,发了财,我就可以回村里显摆显摆了,然后把村花小丽娶到手,难道不香吗?
汴河上游,水流急,河湾多,比降大,对航运非常不友好。即便东岸在关键位置修了几个升船机,但也无济于事。唯一的解决办法,其实还是找一些合适的位置修水库大坝,把水位大幅度抬升起来,让那些瀑布、暗礁啥的淹没在人工湖面下,然后用大型船闸通航,这才是最治本的办法。而且,大坝还可以发电,这更是一举双得的事情。水力资源如此丰富,不利用不是傻子吗?后世巴西的水力发电量那么多,可不是白来的。
人啊,就是这种奇怪的生物。有时候聪明得很,有时候却又看不到巨大的风险,只盯着那仿佛唾手可得的利益。从古至今就这样了,没治!
这艘老得吱嘎作响的小火轮不是从下游上来的,事实上这很难,很危险。目前汴河上游这段,航运都是分段的,无法全线贯通,非常可惜。东岸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对这条河进行整理,不知道炸掉了多少河中的暗礁,不知道清掉了多少河底淤泥,不知道将多少堪称鬼门关的航道裁弯取直。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当然这些潜在的淘金者们可能并不是未来西冲十乡唯一的移民,事实上东岸政府已经打算在那边划地,分给未来解甲归田的杂牌武装官兵们。与红河两岸的一样,一人三十亩,免费,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不错的安排了。尤其是那些被强征入伍的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按照政策,他们本来是要被强制迁移到海外殖民地的,但加入了部队,打过几年仗,很显然血统就“升华”了,可以获准留在东岸本土,也算是走了天大的狗屎运了。
1708年4月8日,西冲乡(后世巴西特雷斯拉瓜斯城)以东的河岸码头上,一群荷枪实弹的内务部警察护送着几个装满钞票、硬币的铁箱子下了船。这是给设立在当地的政府机构雇员及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发工资用的,政府采购的费用也在里面。
当然他们的人数有限,东岸如今一千五六百万人口,也有那个自信可以消化掉少数原住民血统。混血混个十七八代以后,你说你有印第安血统,谁特么信啊?
钱,就是个王八蛋,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但凡要生活,要发展,还真离不开这个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