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网络小说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70章 南北和谈(四)

第470章 南北和谈(四)

谈判持续了好几天。按马冲等人的观感,清国方面似乎有将之前采买的英国工业设备照着重新置办一套的意思。看样子,他们被那些质量不稳定的英国货给坑得够呛——倒不是说英国货真的差到什么程度,主要原因怕还是人家买的多半不是什么正经厂家生产的设备,然后再高价卖给满清,赚取巨额利润。

“采煤机械”、“锻造设备”、“蒸汽机车”、“各型机床”、“硫酸生产线”……

这帮黑心的商人!

……

马冲盘点了下清国拿出来谈判的机械、零件的内容,虽然很多商品不知道具体采购数量,但总贸易额超过五十万两银子却是没问题的。按照清国官银的成色、重量,以及如今的金银汇率,折合下来差不多也五十万法币了。这还仅仅是政府采购的工业设备方面,考虑到民间的消费品需求,清国一年进口百万圆的商品还是很有可能的。当然为了平衡贸易,东岸也会采购他们大量的商品,大头是农产品,估计六七十万圆还是有的。

“工具、仪表没什么问题,本使可以帮忙联络黑山工业公司、东岸精密仪器公司、海雕仪器厂等企业,价格公道,质量稳定,只要全额付款,问题不大。刻线机的话,抱歉,暂无任何相关法规允许其出口,短期内绝无可能。”

这贸易额可相当不得了了,若是给几家贸易代理商吃下,那么足以造就一个巨无霸贸易企业。怪不得家里长辈千叮咛万嘱咐呢,本土商业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清国如此落后,偏偏还在缓慢地改革,对外界有巨大的工业品需求,如果把握好了,足够奠定家族基业了。

“五金工具、检测仪表我大清亦需大量采购。对了,英吉利商人尝言‘标准化生产’,敢问贵国的刻线机出售否?如肯,不妨报个价上来,我等自会斟酌。”

不过,满清提了这么多要求,自己也让了一些步,对方是否也该拿出相当的诚意呢?

……

“贵国纺织品市场,到底是个什么章程?按照我国外交部、贸易部的要求,贵国必须至少开放五个港口,允许我国纺织品合法、正当地销售。这一条若是不能满足,本使也无法向上面交代,之前谈的一些出口商品,在最终批准时怕是也要遭受波折。”马冲义正辞严地说道。

“按说没什么问题,本使倒也可以做主批准出口。然而登莱那边情势复杂,台湾银行的触角遍布各处。这家公司的能量,委实惊人,我也没办法保证他们不从中作梗。恕我直言,贵国如果不让渡点好处给这家公司的话,很多贸易怕是无法开展下去。”

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纺织品的市场总额从来不是什么小数字,无论欧洲、亚洲还是美洲皆然。东岸在远东销售的纺织品,大概分两类:其一是本土生产的印花布、染色布,以颜色鲜艳、外观美丽著称,穿起来感觉也不错,细密光滑,一点粗糙之感都没有,尤其夏天穿着时,感觉十分透气、凉爽;其二是宁波生产的棉布,质量比起本土同类商品就要差上一截了,但胜在价格便宜。

“齿轮、曲柄、连杆、压力表、阀门等等,贵国烟台的养马岛工厂便能生产,胶州有座厂子也能生产,黑水那边能生产的就更多了,这个供货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不过说真的,宁波布的定位有点尴尬。以顺国市场为例,他们面临着两大竞争对手,即顺国本土纺织企业和数量庞大的农村手工织布业。顺国企业有本地优势,农村土布有价格优势,虽然穿起来感觉很粗糙,但坚固耐磨,可以补了再补,春夏秋冬都可以穿,一套衣服打天下,可以说非常契合国情。宁波布目前主要的销售市场,其实还是远东五藩及朝鲜、日本部分地区,甚至都不能全部抢下来,因为不少市场还被顺国、清国农村土布给抢占了——别笑,这是真事,东岸底层劳动者也喜欢这种能补了又补的耐磨粗布,当工作服非常不错。

……

宁波布在顺国的销量,说难听点,可能还没东岸本土远渡重洋运来的高价布大。那种布虽然贵,但至少鲜艳、漂亮、细密、透气,对于富裕阶层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毕竟人家又不用亲自干活。

“黑水机械厂有自己的生产计划。据本使所知,他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下半年了。贵国的订单需求量如此之大,我可以尝试联系本土的黑山工业公司,但这价格嘛,可能就需要提上一提了,可能是这边的两倍以上。没办法,路途遥远,保险费昂贵。”

清国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据有关市场调查,清国大概只有1%的人穿东岸布,其余人不是穿着农村土布就是绫罗绸缎。当然,他们现在也从英国进口了大批纺织机械,自己生产16支到20支纱的棉布,这又挤占了本就不多的东岸布销售市场。

“甲乙丙三个等级的锅炉,贵方每年必须各发货一百个。”

总之,目前可怜的市场份额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清国必须开放更多的窗口,削减进口关税,让东岸布匹能够大量销售过去。宁波布、染色布、呢绒什么的,老子都想卖,一年贸易额做不到一百万圆就是失败!

就比如现在,满蒙开拓队在东北及漠北草原的那一通折腾,给双方的谈判情绪陡添了几分火药味。殷扎纳作为谈判总理,倒没什么过激的言语,只是时不时定个调子,将“擅启边衅”的帽子扣给东岸人。隆科多、图里琛作为谈判协理,言辞却十分尖锐,涉及利益时也寸步不让,有时候甚至都有点胡搅蛮缠的感觉了,连殷扎纳都为之侧目。

满清政府虽然昏庸,但在钱方面从来都看得很重。大量东岸布匹销售过来,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金银流失,这是他们极度避免的。因此,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殷扎纳、隆科多、图里琛三人真的寸步不让,反复纠缠,直到马冲急了,扬言终止谈判时,他们才勉强表示,可以上奏皇帝“圣裁”。

理论上来说,双方还是有的谈的,不就是求同存异嘛,你让一点步,我再让一点,最后达成个折中的意见。当然这是理论上,就实际来说,双方谈判团队的临场发挥、内外局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指导政策的变动,都可能会对最终谈判产生直接地影响。

谈完了布匹,马冲还与殷扎纳等人开始了盐、糖、香料、热带木材等商品的生意。这简直又捅了马蜂窝了,还是那句话,清国缺外汇,对任何可能导致贵金属大量流出的贸易行为都十分警惕。况且盐这种东西还是他们重要的财税来源,根本不可能拿来谈的,想要从这方面打开突破口,难度可想而知。

而所谓的商业开放,对谈判双方而言,诉求也不太一样。东岸人这一边,想的是如何扩大出口至清国的商品种类、数量,以及随之而来的关税是否合理等等。清国那一边呢,则侧重于是否能买到尽可能多的物美价廉的工业品,这是他们的新式工业所急需的。英国货,太贵了,使用寿命也很一般,实在不是什么好选择。

糖、香料、热带大木、鲸制品、宝石、珍珠、海产品等等,都是远东诸藩以及马来亚、第乌等地的拳头出口商品,这方面清国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但还是老问题,清国非常担心富裕阶层大量消费此类商品,造成金银流失,因此犹犹豫豫,始终不肯松口。哪怕马冲讥讽他们要“过原始生活”时,依然不是很情愿。到了最后,还是老办法,马冲威胁之前答应的工业品出口条件作废,这才迫得对方话语松动,表示要回去“请示皇上”。

康熙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没来西山行宫了,但这里设施、人员齐备,拿来做个谈判场所绰绰有余。按照康熙口谕,殷扎纳、隆科多、图里琛三人牵头新组建了一个谈判团队,殷扎纳为首,隆、图二人副之,抽调了理藩院、工部、户部等多个衙门数十位官吏,重点与马冲谈一谈商业开放的事情。至于其他几个方面,则暂时停止,一概不谈。

这场谈判,毫无疑问双方都在纯商业方面做文章,下意识地忽略了边境冲突带来的紧张局势。本质上来说是一场交换,清国获得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东岸为本土及远东诸藩甚至是南洋各殖民地的商品打开了销路,各取所需,可谓双赢。如果要算输家的话,大概就是英格兰、联合省、法兰西和葡萄牙这四个国家的商人了吧。清国大概率不会取消他们的全部订单,但利益大受影响是肯定的。

西山行宫的面积很大,分了好几处,历来是清国皇帝的驻跸之所。北京城真不是个什么好地方,康熙就很不爱住,水质不好,夏时酷热,冬日严寒,因此他人生中大部分时候,都住在城外的各处行宫内。目前住的畅春园是一处,西山行宫亦是一处,每处都常年备着大量宫女、太监和侍卫,就花费来说,其实真不少。

而且通过这次谈判,马冲也算是摸清楚了清国的底线,他们非常注重实际利益,手腕很灵活,不是特别注重面子。只要对他们有好处,哪怕与虎谋皮,都可以尝试一下。就像东北和漠北发生的军事冲突,如果换成明朝,绝壁不可能视而不见,别说做生意了,不把你使节抓起来就不错了。但满清就有那么一种唾面自干的本事,康熙之前赐宴、赐茶搞得气度森严、辉煌大气,一度把马冲震住了,以为是个多了不起的天朝君主呢。现在看来,也就那么回事吧,两国的和平谈判可以继续,生意也要继续做,基本就是这个基调了。

“殷大人,一场秋雨一场寒呐。这些日子,本使注意到天气不太好,寒意渐涌,殷大人可得注意身体。”1712年10月15日,西山行宫某处,马冲正在与殷扎纳喝茶闲聊。

天津、杭州两个贸易口岸估计是不够的,最好多开两个。一年一百万的出口额、两百万的贸易额,肯定也是不能满足的,最好翻个倍。这谈判啊,还得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