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推理悬疑 > 悠悠馆密案 > 失 踪

失 踪

悠悠馆的大门被砸坏以后,家人们就在门框上挂了一面白幕布。幕布不时地被风吹起。策太郎从幕布下钻了进去。

于是,他向悠悠馆走去。

文保泰被杀的现场已经不复原样了,只剩下了日本席子、紫檀木椅子和桌子。原先运进来的石碑已送还原主。当然,血迹都擦去了。

策太郎与丧事无关,可以悠然自得地在文家遛来遛去。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可根本没有人注意他,人们都各自忙碌着。

“什么都没有了……”策太郎环视着空荡荡的悠悠馆,自言自语地说。

亲人去世,家属、亲友内心悲恸。不过,繁杂的后事让所有人都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状态,反而能冲淡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哀伤。这也算是生活的智慧吧。

墙角简易自来水管下面的水槽里,过去常放着几个水桶,现在也不知去向了。

人死后,有很多事情要办。丧葬的规矩也很多。就拿念经说吧,汉族人除了请和尚,还要请道士。满族人则要请喇嘛来念经七日,家里要设祭坛,同时为喇嘛准备七天的饮食和茶水。而且,还要请阴阳风水先生算一算主要时辰的吉凶,甚至连哭丧的方式都有规矩。

策太郎思索道:“凡是能移动的东西都搬出去了。也许死过人的地方不吉利吧?紫檀木椅子和桌子留下来,可能是为了接待前来吊唁的客人。”

“好吧,那我待会儿再来。”策太郎说完离开了。

“嗯?有个东西!”策太郎惊讶了一下。

“这……可能会来吧。”

原来是纸篓。

“她办完事是不是会到这儿来啊?”

凄凉的悠悠馆里,只剩下了这只纸篓。过去,它一直紧靠着石柱子。文保泰死后,它依然放在原处未动。看到放纸篓的旮旯儿里冒出了一些嫩草,策太郎不由得一阵心酸,这里就像是一片凋零了的荒野。

“到取灯胡同办事去了。这时候也该回来了,她也太慢了。”

他又看了看纸篓,里面空空如也。策太郎记得,他们来找文保泰时,纸篓里还装了很多坏掉的毛笔、旧棉花球、蘸了墨汁的棉花、特制的弹簧和各种作废的拓本。

策太郎问一位面熟的年轻女仆:“芳兰在哪儿呢?”

他抚摸着凹凸不平的石柱子,回忆着文保泰生前的情景,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悲伤。到此时,他才认真地哀悼起自己的老师。然而,感伤刚刚浮起,立刻又被驱散了。

策太郎大摇大摆地进去看了看,没有人哭。五六个女人在缝制丧服和捆叠送葬时要烧的金银纸箔。有人抬起头打量了一下策太郎,但都以为他也是来帮忙的,便没有特别理会。芳兰也不在里面。

策太郎一想到他们被诈取了二十五万元,就意识到自己太糊涂了。“我不是来缅怀故人的,而是为了挽回名誉,设法取回那笔钱的!”想到此,策太郎立即离开了悠悠馆。走到门口,布帘子被风吹得呼呼作响,他的头发也被吹乱了。

策太郎绕到后罩房,观察了一番情形。平时,不准男仆靠近这里。现在这么乱,也顾不上这些了。女仆人的房间门都敞开着,外人进出非常随便。

他在文保泰宅子里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女仆人住的房间。

正房后面有间房子叫作后罩房,与正房有一段距离,一般的大户人家都会把女仆人安排在那里住,有时还是老爷们的藏娇纳妾之处。

“芳兰还没回来呢!本来早就该回来的,不知是怎么了。刚才那桐先生那儿也派人来找她。真是的,她到哪儿闲逛去了?现在正是忙的时候。”刚才见过策太郎的那个女仆说。

“那好吧,我到里面去看看。”策太郎说完转身离去。

那桐多次派人来找她,芳兰始终未归。文家的管家气得不断地嘟囔,只好派人去芳兰办事的地方找她。

中年女仆边说边看着自己那双抱着坛子的手。她的手已经被深褐色的酱油、豆瓣酱给弄脏了。

事情是这样的:文保泰生前曾向取灯胡同的一个叫作穆桂的旗人借了几本书。文保泰出事后,穆桂突然说急用那几本书,于是管家就派芳兰还书去了。去找芳兰的人回话说:“早在三小时以前,芳兰就将书送到穆桂家,然后立刻离开了。”

“她不在厨房。是不是在里面?那个姑娘不怎么干脏活的。”

一直待在文家等芳兰的策太郎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想到:“糟糕,她一定是趁机逃跑了。”

“是啊!……大家都在干活……”策太郎暧昧地回答,然后问道,“哎,芳兰在那边吗?我找她有点儿事。”

策太郎确信芳兰不会再回文家来了。

“咦,您也来帮忙?”作为文保泰的弟子,策太郎到刚逝世的老师家来帮忙,也不足为奇。

正厅里,和尚们已经开始念经,浓郁的香火味随风吹了过来。

“你们真忙啊!”策太郎亲切地打招呼。

策太郎离开大厅,准备回家。念经声越来越远,他边走边思索:这么看来,那个叫张绍光的人,也很可疑。他既以警察顾问的身份调查这个案子,又在隆福寺里偷偷告诉自己,是芳兰把二十五万元带出了悠悠馆。好,这么一来,也该查一下张绍光。

不一会儿,一位经常打扫院子的中年女仆抱着小坛子从厨房走了过来。

张绍光虽然不是工巡总局的人,但要找到这个人,还得通过警察这边的关系。幸亏策太郎有一个日本朋友就在新开办的京师警务学堂里当教员,于是,他便托朋友询问了一下工巡总局。

于是,策太郎就站在厨房外往里望了望,没看见芳兰。他又在走廊上站了一会儿,打算从来往的人里面找找熟人。

第二天早晨,朋友给他带来回信说:“昨晚张绍光不在宿舍,不过,也许等上半天就能联系上了。他平时就来无影去无踪的。以前他到外面住,第二天很快就能联系上。”

虽说他是文家的常客,却从未进过厨房。厨房门总是关着,夏天也要挂上帘子,大概是不想让客人看到里面的情形吧。然而,现在厨房门却完全敞开了,不同的人进进出出。十几个男女仆人正在忙着干活。前来吊唁的人、亲属、帮忙的杂人、僧侣、吹鼓手,所有人都要吃饭,厨房就显得特别忙乱。看样子连亲戚家里的仆人也被找来帮忙了。这种情况下,也不便进厨房。

一天过去了。

策太郎看了看,又蹑手蹑脚地向旁边的厨房走去。

等到日落西山,策太郎的朋友告诉他说:“不管是宿舍还是工巡总局的人,都没见过张绍光,他也没来联系过。工巡总局也想找他谈谈,可是到处都没找到。看来,他好像是失踪了。他们正准备搜查呢。”

这里是灵前,也是未亡人放声痛哭的地方。

策太郎还拜托那须启吾到文家去打听芳兰是否回来。如他所料,昨晚芳兰一夜未归。

按照北京的习俗,棺材要置于南北方向。棺材里要塞满木屑,覆盖棺材的绸子要缝上蝙蝠形的“寿”字。讲究的人家,把死者穿的衣服称作“寿衣”,把棺材称作“寿材”。

看来,两个人都失踪了。

正房的大厅内,一副盖着绸子的棺材摆在两条板凳上。棺材的前面,一位披麻戴孝的妇人正扑在地板上号啕大哭,旁边有两位妇人不断地安慰着她。应该是文夫人在哭吧,两旁陪伴的是亲戚。

这应该不是偶然。奇怪的是,他们几乎是同时失踪,像是约好了似的,最后出现的地方也都是隆福寺。

策太郎走到正房。

最后一个见到张绍光的人是策太郎。策太郎收到他的邀请信,便如约在隆福寺与他相见。

“哎呀,”看门的老大爷不停地眨着眼睛说,“现在这儿乱哄哄的,我也不知道。您进去问问女用人吧。”现在这么忙,人们只顾干自己的活,谁也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

而芳兰从穆桂家里出来之后,曾到过隆福寺前的三槐堂。这是文保泰的朋友李先生亲眼看见的。那位老先生只当芳兰办什么事去了,也没有特别留意。老先生一心都在字帖上,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离开了三槐堂。不过,他倒还清楚地记得下午两点以后见过芳兰。那时,策太郎正和张绍光说着话呢。

“芳兰在哪儿呢?”策太郎问道。

隆福寺内和隆福寺前的书坊——时间、地点大致相同。

策太郎进去之后,立刻找到看门的老大爷。老大爷哭得眼泡儿都肿了,看来是一个忠实的人。不过,也说不定,或许是因为亲戚老刘死了才哭的。

如此想来,这种一致不是偶然,他们之间很可能有联系。

策太郎到达文家时,所有人都在紧张地做着各种准备。办事的人来来往往,没有人会质疑他来的目的。

当晚,那须启吾来到策太郎住的地方。

杠房[1]的伙计们运来各种工具,在院子里搭起棚子,挂上挽联。僧人、吹鼓手等招揽齐全,大鼓和铜锣也都齐备了。有钱人办丧事,凡男吊唁者来到门口,就鸣鼓,女客到来,则吹喇叭,以便通知宅内的人。念经和吊唁都从黄昏开始。

这个经验丰富的老谍报员也带来了“一致”的消息:“咱们过去只知道,芳兰是那桐推荐给文保泰的。但进一步调查后,才知道她在去那桐家之前,曾在庆亲王家当过侍女。这么看来,她肯定是个联络员。”那须说。

由于家里办丧事,文家便用白纸将春联遮了起来。所有喜庆的红色都没有了,显得惨淡凄凉。

“嗯,她的作用好像还不小呢。”策太郎说。

此外,家中各处还贴上写有“春”“福”一类吉祥字的方形春联。

“是啊,可以这么说。”那须一边用小指的指甲搔着右眉梢,一边说,“姓张的小子曾在日本和德国留过学。回国后,有一段时间赋闲,但之后意外地被振贝子看中了。”

这副门联是用泥金写的。

“振贝子,那不是庆亲王的……”策太郎说到此处,不禁咋舌。

杏花遍地生春

振贝子是庆亲王的儿子。

莞草满庭吐秀

他们两人又有了新的“一致性”,他们都是庆亲王阵营中的人。“偶然”也不再单纯是偶然了。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长条红纸写下祝愿之辞,称为“春联”,贴在家门上。春联一般早在年前就准备好了,文家当然也不例外。他家贴的门联是:

既然是同一阵营,张绍光为什么还要告诉策太郎说,芳兰是罪犯呢?

中国的习惯是,死者入殓后,要放在家里一段时日,称为停灵。按惯例要停四十九天。到了清末,停灵的时间大大缩短,讲究排场的人家一般是放七天到九天,穷人家则出殡得更早。“送三”就是指在丧事的第三天黄昏,为死者超度灵魂。

“这太奇怪了,有必要调查一下这小子究竟是什么人。”策太郎说。

此行是为了逮捕芳兰,让她说出二十五万日元的下落。不巧,当天文家正在为文保泰“送三”。“送三”就是人死后第三天为死者举行超度灵魂仪式的日子。

[1]杠房:旧时专门出租殡葬所需灵杠、棺罩、孝衣、幡伞等执事的店铺。

土井策太郎去了文保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