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唐玄宗有意对宰相们说:“朕家奴毛仲家嫁女,卿等宜与达官都去他家表示庆贺。”眼睛只盯着宋璟。宋璟只好道:“臣奉旨。”
王毛仲嫁女时,唐玄宗特意问他:“爱卿还缺什么,不妨说出来,朕好为你解决。”王毛仲回答说:“臣一切都已经置办妥当,只是缺少最尊贵的客人。”唐玄宗很奇怪,道:“难道宰相张说、源乾曜这些人还请不到吗?”王毛仲说:“他们臣都已经请到了。”唐玄宗恍然明白过来,道:“朕知道你的意思了,你请不到的人,必是宋璟。”王毛仲说:“陛下英明,宋璟若不肯光顾,臣实在脸上无光。”唐玄宗笑着说:“放心,朕一定命他赴宴。”
这天,王毛仲家贵客盈门,又因为宋璟要来,更觉光彩。然而酒宴摆好多时,一直到中午,宋璟还没有到。众人也不敢就餐,只好干等着。又过了好久,宋璟才姗姗来迟,一来就执酒西向拜谢,示意是奉旨而来,并非自己本意,略略饮了一口,即称腹痛离去,以示不再给王毛仲捧场。一场喜宴闹了个大大的没趣,令王毛仲后悔不已。
宋璟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任宰相。当时有高丽人王毛仲,本是李隆基为藩王时的家奴,因在诛杀太平公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一跃成为唐玄宗心腹,身置“唐元功臣”之列,是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百官巴结不及。
7.杨国忠为张易之子说
小说中有关宋璟的事迹基本为历史真事,包括他在儿子婚宴上遭张易之派来的刺客刺杀。
段简娶太原王庆诜之女为妻、王氏又被酷吏来俊臣夺为正妻为历史真事。王夫人被来俊臣心腹卫遂忠当众辱骂后自杀亦是历史真事。至于此段简是否跟害死诗人陈子昂的洪县令段简是同一人,作者不及考证。
6.宋璟赴宴
杨国忠为张易之子并非作者杜撰,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一》“杨国忠”条:“杨国忠,太真(指杨玄宗宠妃杨玉环)之从祖兄也,张易之之出也。”
唐代铁牛至今尚存,收藏在蒲津渡遗址博物馆中,栉风沐雨已历千余年。
又据《考异》:郑审(唐玄宗时人,与杜甫交善)所著《天宝故事》云:“杨国忠本张易之之子。天授中,张易之恩幸莫比,每归私第,诏令居楼上,仍去其梯。母恐张氏绝嗣,乃密令其女奴蠙珠上楼,遂有娠而生国忠。”
这座浮桥默默注视着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直至终结,度过了五代十国的烽火岁月,又步入繁荣富裕的宋朝。宋英宗治平年间,黄河水暴涨,洪水泛滥,这座著名的浮桥终于被冲断,牵动铁牛一起沉入河底。朝廷悬赏重金在民间招募能将铁牛打捞上来的人。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两艘大船填满土石使其沉入水底,派人潜入水中,用铁索把铁牛和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了出来。
而杨国忠本人也以实际行动证明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已经担任宰相的杨国忠突然提出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翻案,并要求追封张氏后人。当时距离张易之死已经有四十五年,张易之兄弟被杀时是人人切齿痛恨的国贼,无论哪一派都恨不得食其肉,然而杨国忠奏书上后,居然获得了唐玄宗的允准,堪称唐代一大奇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蒲津新浮桥铁牛的设计依据的是《周易》:“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由于黄河水位逐年提高,河流经常改道,不适合木桥和石桥,只能建造浮桥。而新建浮桥用了四只铁牛,矫角昂首,壮硕威武,不仅可以作为地锚系住浮桥缆绳,而且有象征意义——牛卧河边象征着高山峻岭阻拦巨澜。
8.关于张元一
5.蒲津铁牛
张元一在武则天朝中任左司郎中,滑稽善谑,常常作诗讽刺当权者,如小说中讽刺河内王武懿宗“夹屎”,本应招至祸害,却因其人滑稽可笑而逢凶化吉。
车三事先为李蒙相面事迹出自唐人吕道生(唐文宗时人)所著《定命录》。
武懿宗从河北前线回来后,对张元一作诗嘲讽自己很是生气。张元一又作诗道:
大概意思是,掌管天象的官员已经事先预测到曲江将有沉船事件发生,玄宗皇帝因李蒙是皇亲国戚,有意营救,命其家人将他关在家中。然而李蒙听见曲江方向声乐阵阵,按捺不住兴奋,翻墙而出,结果上船后不久,暴风打翻了画船,三十名新科进士包括李蒙全部淹死。
里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
根据唐人李亢(唐宣宗至唐懿宗间在世)《独异志》记载:开元五年春,司天奏玄象有谪见,其灾甚重。玄宗震惊,问曰:“何祥?”对曰:“当有名士三十人同日冤死。今新及第进士,正应其数。”其年及第李蒙者,贵主家婿,上不言其事,密戒主曰:“每有大游宴,汝爱婿可闭留其家。”主居昭国里。时大合乐,音曲远畅,曲江涨水,联舟数艘,进士毕集。蒙闻,乃逾垣奔赴,群众惬望。才登舟,移就水中,暴风忽起,画舸平沉,声妓篙工,不知纪极,三十进士无一生者出。
活脱脱是武懿宗外貌的写照。武则天大笑不止。武懿宗羞愧难当,几次构陷张元一,但武则天身边需要有一个张元一这样的诙谐之臣,总是不予理睬。
李蒙为史籍所载中博学宏词科第一人,时间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
武懿宗之妹静乐县主貌丑而低矮,武则天个头较高,时号“大哥”。武则天曾和县主骑马并行,命张元一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张元一咏道:“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武则天听了大笑,县主则羞惭不已。
4.李蒙沉江
监察御史赵廓人生得猥琐矮小,时人称他为“台秽”(台指御史台)。李昭德则骂他为“中霜谷束”,意思是说他像霜打的谷子。张元一则称他为“枭坐鹰架”,意思是他明明是一只猫头鹰,却坐在了鹰架上。
另外要特别提到的是,狄仁杰一生荐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如张柬之、姚崇均是历史名臣,然而唯有一人他看走了眼,这人就是窦怀贞,这位“国爹”善于投机钻营的事迹将会在续集中再详细讲述。
当时朝中有拾遗鲁孔丘,虽是文官,长得却极有武夫气概,时人称之为“外军主帅”。张元一称他是“鹙入凤池”,意思是鹙鸟飞入了凤凰池。鹙是一种头颈无毛而性贪馋的水鸟。
据狄氏族谱,狄郊为狄仁杰亲侄,其孙狄兼谟曾于唐穆宗时出任御史中丞和东都留守,是狄仁杰死后狄氏家族所任官职所高者。狄兼谟墓志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洛阳邙山出土,是正史的有力证补。
宰相苏味道有才学有风度,很得人们称誉。而王綝体陋质鄙,言词鲁钝,仅以书法得幸,也做到了宰相高位。有人问张元一,苏王二人谁贤谁能。张元一答道:“苏是九月得霜鹰,王是十月被冻蝇。”旁人这是什么意思。张元一说:“得霜鹰俊捷,被冻蝇顽劣。”时人都很佩服他目光如炬,一言体物。
显庆年间,狄仁杰赴京师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华州时遇到一名鼻端生了巨大肉瘤的少年,两眼被肉瘤牵累,眼睛翻白,痛苦危急,顷刻将绝命。狄仁杰命少年的父母扶起他,随之在其脑后下针一寸左右,询问道:“针感已到达病处了吗?”少年点了点头。狄仁杰迅速拔针,赘瘤应手而落,双眼也随即恢复正常,完全像个没病的人。少年的父母又哭又拜,愿以重金酬谢。狄仁杰却分文不取,头也不回地离去。
名臣娄师德长大而色黑,一只脚有些破,张元一称之为“行辙方相”,亦号为“卫灵公”,意思是说像防卫灵抠的方相。宰相吉项好仰头行走,视高而望远,元一称之为“望柳骆驼”。左史东方虬身体长大,衣衫短小,面上露骨,眉毛很祖,张元一称为“外军校尉”。又称李昭德“卒岁胡孙”。
狄仁杰年青时孜孜好学,涉猎兴趣,阅读了不少医学书籍。经过长期磨练,医术相当高明,《集异记》中说他“性娴医药,尤妙针术”。他曾多次以精妙针术救活疑难病人,在民间传为佳话。
而张元一本人腹大腿短,项缩眼鼓,被吉项称之为“逆流暇蟆”,暇蟆即蛤蟆。
3.狄仁杰医术
9.强硬派张仁亶
千百年来,后人于唐人绝句中推选压卷之作,虽有争议,但无非是在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中徘徊不定。事实上,要将这三首诗正儿八经地排出名次来,还真是不容易。凑巧的是,这三位大诗人均是出自著名的太原王氏。
文中出现过的并州长史张仁亶(后因避唐睿宗李旦讳改名仁愿)在唐中宗复位后调回京师任左屯卫大将军,兼任洛州长史。当时刚刚发生过将武则天赶下台的宫廷事变,局势动荡不稳,洛阳粮价飞涨、盗贼横行。张仁愿到任后,将抓捕的盗贼全部处死,杀人之多,史称“积尸府门”。一时“远近震慴,无敢犯者”,洛阳治安有了明显的好转。张仁亶由此为唐中宗瞩目。
然而王翰诗词风华流丽,与同族王昌龄并称为当时的七绝能手,是天下公认的大才子,却是不争的事实。后辈诗人杜甫极推重他,有“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
景龙元年(707年),突厥可汗默啜率其大军西击突骑施(西域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张仁亶时任朔方道(今宁夏一带)大总管,欲乘河北空虚,先夺取漠南地(今内蒙伊克昭盟),于是力排众议,在黄河北岸抢筑了三座受降城。
王翰傲才纵酒,在京师为官时与大批名士交往,还弄了个极遭人恨的排行榜,即将当时有名的一百多名文学之士分为九等,张榜公布,他自己和张说、李邕等人排在第一等里面,如此一来,排在他后面的人不甘心居后,“莫不切齿”。王翰却依旧我行我素,正因为他有才有貌又有钱,行事嚣张,得罪了太多人,所以当张说失势后,他也迅速被贬出京师。
当时朔方道有服役期满的戌兵不愿意留下筑城,有二百名咸阳戌兵逃回家乡,张仁亶派人将这些逃兵抓回来,全部在城下斩首,军中惊惧,三城两月筑成。
唐代凉州即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要地。夜光杯是传说中的白玉精,据汉东方朔所著《海内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首诗写得苍凉悲壮,又豪迈奔放,令人玩味。
唐朔方军与突厥本以黄河为界,河之北有拂云堆,堆上建有拂云祠,突厥每次入寇中原之前,必先往祠祈祷,然后秣马料兵渡河。所以三城以突厥誓师之地拂云祠所在为中城(唐时五原郡治九原东,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与包头市之间);东城在唐时榆林郡治北岸,今内蒙托克托以南;西城在唐时五原郡永丰北,今内蒙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中城距东西二城各约四百里,均在当时的黄河北岸。三城既成,皆据要津,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屏障。张仁亶又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使东西呼应。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城初建时,既没有设计壅门(悬门),也没有装备曲敌、战格(均为守城防御的器械)。有人很是不解,问道:“此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张仁亶回答道:“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此,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新唐书·张仁愿传》)直到后来常元楷担任朔方军总管时,才开始修筑三城壅门。
王翰神气轩昂、气度不凡,其人狂放自傲、家资富饶均为历史真事。他步入仕途后,曾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往西北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正是在这次行程中,他写下千古名篇《凉州词》:
三受降城修成意义极为重大,不但向北拓地三百余里,截断了突厥南进之路,即所谓拒敌于国门之外,而且减戌兵数万人,每年节省了大量军费,从此突厥不复敢渡河畋牧,朔方无复寇掠。
2.王翰狂放傲物
受降城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后世也是受益非浅。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李绛曾说:“受降城,张仁愿所筑,当碛口,据虏要冲,美水草,守边之利地。”(《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
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现藏有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
张仁亶生平极其厌恶突厥人反复无常、不守信义,每每有突厥人来投降时,他就命人作一篇辱骂突厥可汗默啜的檄文,然后将檄文用针凿在投降者的的腹部和背部,再染上墨,用火烤干。投降者备受苦楚,日夜呻吟不止。完成这一切后,张仁亶再将他送还默啜,当众宣读檄文。默啜怒不可遏,将投降者剁成肉酱,扔进火中烧掉。如此几次后,再也没有突厥人敢来朔方道归顺。
王之涣事迹不见于两唐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名士李根源公布了所收藏的王之涣墓志,人们才对这位才气纵横的诗人的生平有了更多了解。王之涣共有两子,长子王英为第一任妻子(其名不见于王之涣墓志)所生,次子王羽为第二任妻子李氏(李涤第三女,死后未能与王之涣合葬,其名也不见于王之涣墓志,但其个人墓志铭收于王维之弟王缙所撰《千唐志斋藏志》中)。
张仁亶后升任宰相,封韩国公。每每他去前线督军备边时,唐中宗总是亲自赋诗饯行,赏赐无数。
三人不觉开心大笑起来。一旁诸伶见他们大笑,忙过来询问究竟,得知三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王之涣等人,欣喜异常,立即拜请他们入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代时还有人将这则典故编排为杂剧上演。
10.哥舒夜带刀
等了一阵子,那最当红的歌妓轻展歌喉,声如黄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
困扰武则天一朝的吐蕃和突厥问题到她儿子手中也未能解决。
王之涣成名已久,没想到居然会处在下风,心中很不是滋味,便说:“这三位只是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指着最后那名最年轻最美貌的歌妓道:“应该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的,我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
景龙四年(710年)春,唐高宗李显选中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奴奴,封为金城公主,出嫁墀都松赞(松赞干布曾孙)的儿子墀德祖赞,来承担昔日文成公主的使命。李守礼即李贤第二子,其人庸鄙无才,但每次天要下雨,他都能准确预言,无不灵验。当时诸王都传说他会方术,后来李隆基当上皇帝,十分好奇,问李守礼原因。李守礼回答说:“我曾经被关在宫中十几年,屡遭杖打,长年累月下来,背瘢很厚。每次天要下雨时,背就会感到沉闷;如果天晴,就会觉得轻爽,不过以此而预知天气罢了。”
第三名歌妓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居然又是王昌龄的绝句,王昌龄得意地又给自己添了一道。
当时墀德祖赞只有十四岁,金城公主大概也是这个年纪,她沿当年文成公主入蕃路线西行。吐蕃派专人为金城公主凿石通车,修筑“迎公主之道”。金城公主抵达吐蕃后,赞普赤德祖赞与其举行了盛大的完婚典礼。
第二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正是高适的绝句。高适也笑着为自己往墙上画了一道。
但吐蕃和亲的政治目的十分明显,只是为了借助大唐声威来平息国内局势。金城公主出嫁后,吐蕃阴谋不断,又派人贿赂鄯州都督杨矩,要求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化隆)为金城公主汤沐邑(意指收取赋税以自奉的封地),相当于索取河西九曲之地作为公主陪嫁。杨矩利欲熏心,一口答应了下来,上书为吐蕃请许。唐中宗李显懦弱无能,朝事均在韦氏和武三思的掌握中,竟然同意了杨矩的请求。“九曲者,水甘草良,宜畜牧”。吐蕃得了这块好地方后,立即迫不及待地筑洪济、大漠门等城坚守,其实就是作为日后侵唐的跳板。
话音刚落,第一名歌妓便打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正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王昌龄很是高兴,起身在墙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线。
金城公主和亲后,唐朝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先是唐中宗皇后韦氏后毒死丈夫李显,随即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氏,拥立李旦为唐睿宗。接着太平公主擅权,李旦禅位给太子李隆基,李隆基杀死太平公主,正式执掌大权。在这前后,唐朝与吐蕃边境战争不断,吐蕃以九曲为跳板,不断侵扰唐边,对河西走廊地区、西域及剑南地区均构成了严重威胁。
王昌龄提议说:“我们三人各擅诗名,谁也不服谁。今天我们可看这些乐人唱谁的诗最多,谁便为优者,如何?”王之涣和高适都表示同意。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日强,取得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吐蕃虽然在军事上与唐军互有胜负,但在国力上无法与唐朝匹敌。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吐蕃派遣使者向唐朝请和。唐朝和吐蕃两国遂修旧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双方派使会盟,并在赤岭(今青海湟源日月山)树碑定界,刻盟文于碑上。唐蕃会盟碑至今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
王之涣在世时诗名已震烁海内,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足以证明此点。开元中的一个雪天,王之涣与同族王昌龄及另一大诗人高适来到旗亭小饮,正好有十余名梨园子弟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酒酣时,便以歌乐助兴。
开元二十八年(739年),金城公主病死于逻娑(拉萨)。唐玄宗李隆基听到消息后,特意在长安光顺门外为公主举哀,辍朝三日。
这首诗用词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当时乐工将其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会盟碑并没有阻止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烽火,从开元到天宝,双方战事频繁。直到天宝七年(748年),名将哥舒翰采用“步步为营”的军镇策略,才收复了失陷多年的黄河九曲之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哥舒翰父亲哥舒道元为突厥哥舒部落首领,母亲是西域于阗公主,他本人却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成长为唐朝一代名将。有一首假托“西鄙人”所作的《哥舒歌》在陇右一带广为流传:
王之涣是个诗人,以诗知名后世,他最脍炙人口的诗句除了《登鹳雀楼》外,还有那首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凉州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原来王之涣听说黄狗不叫唤,猜到作案者是姑嫂家的熟人,一定就住在这附近,背上又被嫂嫂抓了一把,留下痕迹,不难对照找出。至于庙会审狗一事,不过是王之涣故作耸人之举,目的在于吸引众人来看热闹,诱使真凶上钩。
哥舒翰有家奴名叫左车,年龄只有十五、六岁,却是膂力过人。每次出战,他都紧跟在哥舒翰身边。哥舒翰擅于使枪,每当追上敌人时,先用枪搭在敌人的肩膀上,然后大叫一声。当敌人惊然回头,便趁机直刺咽喉,顺势挑起敌尸五尺多高,再摔在地上。左车立即下马,斩敌首级。主仆二人一直如此配合,甚为默契。敌军见此,无不心惊胆寒。
王之涣一个个亲自察看,终于找到一名脊背上有指甲抓痕的男子阿狗,命差役将他拿下拷问。阿狗不得不承认了强奸小姑、进而又杀死小姑的罪行。
哥舒翰的驰骋英姿及辉煌战绩,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元稹都有吟诵。李白认为名将卫青与哥舒翰相比都黯然失色,有《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次日正值庙会,王之涣决定在庙会上当众审问恶狗。附近百姓听说县尉要审狗,都赶来看热闹,将整个庙宇都挤满了。王之涣见人到得差部多了,吩咐差役闭紧庙门,再将老人、妇女,孩子挑出来,分批地赶出门外,只留下一百来个青壮年男子,这才喝道:“各人把衣服脱了,面朝墙站好!”那些人不敢违抗,只得照办。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王之涣问道:“你们只有两个年轻女子在家,难道平时没有任何防备吗?”嫂嫂答道:“我家饲养了一只黄狗,但不知甚的,晚上并未听见狗叫声。”王之涣闻言大怒道:“那狗不为主人效力,端的可恶!”
此后,不论在中国边境还是在西面,吐蕃的威胁都被有效遏制,哥舒翰对此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大量边军内调,又揭开了中国吐蕃关系史灾难性的新篇章。
小说中的姑嫂连环案化自王之涣本人真实事迹。他在文安任县尉,曾审理过一起离奇命案:当地有户人家,男主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妻子和妹妹,姑嫂两人相依为命。有一天晚上,嫂嫂正在磨房推磨,忽听见小姑大叫”救命“,急忙奔出去查看,在院内看见一个人影,因天黑看不清面目,只看到他是个光着上身的男子,情急之下上前抓他。那男子身强力壮,脊背又光滑,大力一挣,就脱身逃走了。嫂嫂赶去房中,发现小姑赤身裸体地惨死在房中,吓得不知所措,慌乱了好一阵,才赶去县衙报案。
11.默啜悬首长安
《璇玑图》小说开篇提及《登鹳雀楼》诗中描绘景色与实景矛盾确有其事,历代对此解释不一,多有争论。感兴趣的读者可自去鹳雀楼勘验。又,小说中所叙述的城池建制、地理方位、风土人情、地方掌故、人物服饰装束等均参照了相关地方志和古代典籍,力求以细节来还原最真实的唐人生活风貌。
突厥默啜自立为可汗以来,与中原争锋二十余年,胜多败少,最盛时曾统一突厥东、西两部,西境一直到今里海。从武则天,到唐中宗,到唐睿宗,再到唐玄宗,祖孙三代都拿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没有任何办法,打他打不过,和谈总不长久。
1.王之涣审案
开元四年(716年),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上演于历史大舞台。默啜率军攻打铁勒九姓拔曳固部落,打了个大胜仗。就在他得意洋洋带着无数战利品回国时,忽然有一个拔曳固部落的兵卒颉质从柳树林中冲出来,长刀一挥,就将毫无防备的默啜斩下马来。突厥大军失去首领,竟然由此溃散。颉质又从容割下默啜的首级,投奔了唐朝。唐玄宗遂下令将默啜首级悬挂在长安广街示众。一代枭雄,终以凄凉结局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