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推理悬疑 > 天涯过客 > 引言

引言

毒品走私。

商店或者电话亭被人破坏和抢劫。

抢劫和袭击事件。

打架斗殴的年轻人或者男孩。

失踪儿童,被害儿童的尸体在其住所不远处被发现。

有个老妇人被人袭击,歹徒抢走了她少得可怜的积蓄。

这是英国吗?这真的是英国吗?人们可能会觉得——不——英国还不是这个样子,但是以后可能会这样。

有个姑娘被人勒死了。

人们开始感到恐惧——害怕可能会发生的事。倒不是因为这些事已经发生了,而是因为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有一些是已知的,有一些是未知的,但可以被察觉。而且这些不仅发生在我们的国家。其他版面上还有较短的篇幅,介绍来自欧洲、亚洲、美洲以及全世界的消息。

每天都有人被杀。

劫机。

每天关注一下报纸的头版,就这样持续一个月,做做笔记,思考一番,然后分分类。

绑架。

这就是媒体每天带给我们的东西,每天的晨报把各种新闻送到我们眼前。看看头版我们就知道了。今天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人们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举着镜子,看看英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报纸,它们都在那里。

暴动。

但是你得遵循一个原则——它们必须是现实中存在的。真实的人,真实的地点。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确定的地点。如果是现在的某个地方,除了你自己的所见所闻,你又是怎样得知关于它的所有信息的呢?答案再简单不过了。

骚乱。

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背景并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它们来自外部世界,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伸出手,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一个火车站、一家医院、伦敦的一家酒店、加勒比海的某片沙滩、一个乡村、一个鸡尾酒会、一所女子学校等等。

仇恨。

其实,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个伊文思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不过没关系,伊文思到出现的时候自然会出现——书名都已经为此设定好了。

无政府主义——都愈演愈烈。

于是,我马上想到一本正在构思的小说,决定书名就叫做《他们为什么不问问伊文思?》[5]

这一切似乎都将社会引向对破坏的顶礼膜拜和以残酷为乐。

我曾经搭乘尼罗河上的邮轮,并记住了整个游览过程,但只有这个背景是我的故事所需要的。还有,我曾经在切尔西的一家咖啡馆里用餐,碰到有人吵架——其中一个女孩子抓住另外一个女孩子的头发撕扯。于是这个场景成为我下一部小说的精彩开头。还有,我曾搭乘东方快车,当时我就想,如果让这列快车成为一部小说情节的发生地,该是多么有趣啊!还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去喝茶,在我到那儿的时候,朋友的哥哥合上手中的书,把它放到一边,说道:“不错,不过他们为什么不问问伊文思呢?”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关于人生,一个声音从遥远的伊丽莎白时期飘来,向我们缓缓说道:

因此,是作者创造了这些灵感,以及这些人物角色。不过现在我们得说说第三个必需品——背景。前两者都源自作者内心的想法,但是第三个来自外界——它必须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这是我们不能创造的——是现成的——是真实的。

(人生)就是一个傻瓜讲的故事,

“不,当然不是。这些都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他们是属于我的,是我笔下的角色——我让他们怎么样,他们就得怎么样,我想让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就得是什么样子——是我给了他们生命。有时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但那也仅仅因为是我让他们变得真实起来。”

充满了喧嚣和躁动,

这时,我会愤愤不平地否定这种奇怪的想法。

却没有丝毫意义。[6]

“我猜大部分角色都是你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吧?”

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还有好的一面——人们之间的友善,善良的心地,对别人的同情,邻里间的和睦,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相互扶助。

然后,人们会接着问——确切地说,是一种说法,那就是:

既然这样,那么报纸上那些每天发生的事情又怎么会成为现实呢?

“当你发现某个有趣的想法,而且认为自己可以将它发挥一下的话,那就摆弄摆弄它,跟它做做游戏,为其添枝加叶,理一理,逐渐使之成为一个故事。或者,你可以小心翼翼地把它储存起来,也许一两年以后会用得着。”

要在一九七〇年写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你必须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当时的背景是离奇的,那你的故事也必须如此。故事的背景必须包含真实生活中这些离奇的现实。

但这似乎等于没说。如果你喜欢提问者那一脸认真的表情,不妨好心地为他讲一讲。

那么,我们能为此找出一个原因吗?一场秘密的权力运动?对破坏的狂热能够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吗?我们能不能再进一步,通过这些离奇的、听上去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推断出其背后的真正目的?

如果是这样,我会坚定地回答:“是我自己的想象。”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科学已经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

回答我,给我答案。[4]

这个故事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想象,并且装作仅此而已。

它是如何发生,如何生长?

但是故事中的很多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发生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

是脑海,还是心房?

这并非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只是有点儿离奇罢了。

告诉我,这幻想生于何方?

[1]哈罗兹(Harrods),伦敦一家历史悠久的知名百货店。

我们很难把这些提问者送回到伊丽莎白时期,用莎士比亚的话说:

[2]陆海军百货商店(Army & Navy Stores),最早由一群陆海军军官筹建,采取会员制,只对高级军官和军官遗孀开放,后期逐渐对广大民众开放,一九七六年被另一家百货公司House of Fraser收购。

人们似乎总是认为小说的作者们可以从某个神奇的地方获得创作的灵感,并加以利用。

[3]玛莎(Marks and Spencer),一家成立于一八八四年的英国百货商店。

对此,我总是忍不住想说“我常常去哈罗兹[1]”,或者“这些灵感大部分来自陆海军百货商店[2]”,或者,我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他,“去试试玛莎[3]吧”!

[4]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

“你是从哪里得到的这些灵感?”

[5]此处提到的这部阿加莎作品首次出版于一九三四年,中文版译名为《悬崖上的谋杀》。

人们总喜欢当面或写信问作者:

[6]出自莎士比亚《麦克白》。

作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