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推理悬疑 > 如首无作祟之物 > 解说

解说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推理作家喜欢在作品中插入几段“突然推理”。所谓“突然推理”,按我的理解,是指毫无征兆地抛出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真相(比如,在与某人友好交谈的过程中,侦探突然说“其实你不是XXX吧”“其实你刚杀完人吧”等),然后利用之前埋设的伏笔展开合乎逻辑的推理。与一般意义上的推理相反,“突然推理”是结论在前,推理在后。

3.第三重解答:意外的真相,意外的推理

一般意义上的推理,由于读者事先知道其目的(多是为了查明案子的真相),除非推理的结果匪夷所思,否则要让读者感到意外并不容易。而“突然推理”由于事先毫无征兆,真相是令人“意外”的;同时也因为事先毫无征兆,读者原本就不会有意识地去拾取前文中的伏笔,猝不及防之下,自然会觉得推理也是令人“意外”的。

2)大量而精巧的伏笔。诚然,知道最终线索后,每个人都能轻易识破基本真相。但补强推理的伏笔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为解谜而服务的?读者却未必都能猜出来。通过侦探的解说,读者才发现许多貌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都是重要的伏笔。更厉害的是,往往一个伏笔(一个现象)还含有多重意义。比如,关于长寿郎捧着的包袱(里面是侦探小说)。这件事对谜团八、十二、十三都具有重大意义。猜出基本真相对读者来说也许不是难事,但要做出那些从旁印证基本真相的附加推理则不那么容易。可以说,这些附加推理还是达到了“意外的推理”的境界。回过来头看,侦探所说的“其实只要发现一个事实,就那么一个,我在笔记本中列举的所有谜题都能迎刃而解”也不尽然,对其中一部分谜团的破解仍需要过人的智慧。

《首无》的第三重解答也称得上是“突然推理”。侦探炮制出“斧高罪犯说”完成第二重解答,令“高屋敷妙子”陷入了困境。当我们期待真相的第二次反转时,侦探突然抛出了一个不同维度上的真相。这个真相完全超出了我们读者的设想,极度令人意外。而读完尾声后,读者也会被抵达这一真相的“意外的推理”所折服。

1)特殊形式的挑战读者书。奎因作品往往在发出挑战书后另起一章,且不会马上开始解说案情,总要插入一些情景描写或对话,营造起足够的氛围,然后再进入埃勒里的推理秀,这样就给了读者充分的思考时间(这大概也是作者奎因所希望的)。而《首无》中的侦探在抛出最后一条线索后,不等读者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立刻展开了狂风暴雨般的推理。这既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也令读者根本无暇思考,在心中揣着无数问号的同时,只是急切地盼望侦探为自己解惑。特殊形式的挑战读者书,加上令人震惊的最终线索,使得读者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使得并不意外的推理过程在读者看来也充满了意外性。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读者会在第三重解答中感受到推理的意外性,不只是因为“猝不及防”。仅是如此的话,这“意外的推理”未免有取巧之嫌。其实和第一重解答一样,在进入第三重解答之前,作者也提示了最后、也是最为露骨的一条线索。甚至还提示了真相!饶是如此,读者仍不易做出把线索和真相串联起来的推理。这是为什么呢?

但即便如此,大多数读者仍会被侦探的推理所折服,不停地发出惊叹。我想这应该归功于作者的以下两点设计。

4.第二重解答:第二封挑战读者书

比如,关于媛首山连环杀人案的真相,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理:古里毬子是女性,江川兰子被认为是女性,而现在知道了长寿郎也是女性→那么案发后出现的一男一女两具尸体便与上述认知互相矛盾了→由于古里毬子和长寿郎是女性乃确凿无疑的事实,所以男尸必然是江川兰子→所以女性的江川兰子是冒牌货……如此这般,不仅读者能轻易窥破真相,当年警方若是知道那条最终线索,想来也早就能破案了。

长久以来,我总是烦恼于如何为《首无》的第二重解答辩护。实事求是地讲,第二重解答(斧高罪犯说)的精细度远逊于第一重解答,推理随意、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比比皆是,处处透着敷衍了事的气息,因而受到了大量读者的诟病。此前我一直用“侦探只是为试探假高屋敷妙子,才炮制了这个伪解答,本来就不需要特别精致”这一理由,试图说服诟病者。但一部本格推理小说既然以多重解答为卖点,若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重解答,确实说不过去。《如水魑沉没之物》贵为本格推理大奖的获奖作,也常因为这一点而被人批评。

侦探本人早已说出了答案:其实只要发现一个事实,就那么一个,我在笔记本中列举的所有谜题都能迎刃而解。显然这里并不存在“你们必须是绝顶聪明之人”这样的条件。换言之,普通人就能正确地做出推理。普通人都能正确做出的推理,应该很难称之为“意外的推理”。

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尽管《首无》号称拥有三重解答,但这三个解答却不是针对同一群案子的。第三个解答和前两个解答分别揭示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相。所以准确地说,《首无》其实是一部拥有两层真相,且第一层真相拥有二重解答的推理小说。

正如柄刀一所言,通过双重替换完成“脱逃”的真相着实令人意外,其诡计本身也足以成为一种原理、一个公式。不过,此处的推理是否是令人意外的呢?

如前文所述,在侦探揭开第一层真相之前,作者插入了一封特殊形式的挑战读者书。那么在侦探揭开第二层真相之前,作者也应该插入挑战读者书,这样才对等啊。没错,我认为第二重解答就是作者发出的第二封挑战读者书!在这重解答里,作者给出了指向第三重解答的终极线索,并用揭示真相的一句话“当然了,因为你才是真凶”向读者发起了第二次挑战。所以准确地说,《首无》其实是一部拥有两层真相和两封挑战读者书的推理小说!

在作者发出极为特殊的挑战读者书后,作中侦探基于最终线索,结合文本中的海量伏笔,通过长篇大论的推理,一举解开了本案的37个谜团。这段推理可谓本书的重头戏,全方位地展示了三津田这位作家的特色与魅力。

在《尾声》中,侦探明言“话虽如此,我也是刚刚才做出了最终判断”,其理由是:“如果你是真正的高屋敷妙子夫人,那么当我指出斧高是真凶的时候,你绝对会袒护他。然而你接受了。你甚至暗示可以将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至此我才确信无疑。”

2.第一重解答:意外的真相、“不意外”的推理

由此可见,整个幕间(四)——第二重解答,是作者给予读者的最后也是最具说服力的线索,以帮助读者识破第二层真相。如果第二重解答过于周密、严谨,那么即便对方是真高屋敷妙子,即便高屋敷妙子对斧高爱护有加,恐怕也不得不理性地接受这个解答。正因为第二重解答过于粗陋,才使“轻信侦探之言”的假高屋敷妙子露出了马脚。可以说,第二重解答越是粗陋,这条指向第三重解答的线索就越有说服力。

因此,我认为把这个真相视为作中侦探以信誉做担保、给出的最后一条线索,是比较妥当的想法。而作者也没有把双胞胎出生前后相关人员的奇异举动列入那37个谜团中,并反复强调“只要发现一个事实,所有谜题都能迎刃而解”,显然也只是把这个真相当作最终线索,而非需要进行推理的对象。

如果说幕间(四)是《首无》的第二封挑战读者书,那么它究竟要向读者挑战什么呢?前文说到,《首无》的第三重解答兼具“意外的真相”和“意外的推理”,那么三津田想挑战读者的是“意外的真相”还是“意外的推理”呢?

我认为,无论有多少迹象显示这很可能就是真相,我们依然无法只通过推理来确定它。事实上,侦探在指出这一真相的前后确实做了一番推理,但所依据的材料全是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没有一个是确凿的人证或物证,所以这只能是一种猜测。但问题是,正如侦探所言,要解开案件的37个谜团,又必须依赖这项事实。如果这项事实本身就是不可靠的,那么整个推理体系都会有崩塌的危险。

还是来看一下幕间(四)的最后一句话吧:“当然了,因为你才是真凶。”

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这难道不是侦探推理出来的真相吗?怎么就成线索了呢?

换言之,挑战书的最后揭示了第三重解答(第二层真相),这时想必每个读者都会在心里大叫“为什么?!”;此外,我在前文也说过,“突然推理”是结论在前,推理在后。所以,答案已呼之欲出,三津田想挑战读者的显然是“意外的推理”——侦探是如何推理出这个真相的。

“就是把出生婴儿的性别反过来报。”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然了,因为你才是真凶”——此处的“你”究竟指谁,作者并未揭示。“你是高屋敷妙子,你才是真凶”和“你是古里毬子,你才是真凶”完全是两回事,两者的推理过程也会完全不同。如果“你是高屋敷妙子”,那么就连第一重解答也得推翻,因为在第一重解答中,真凶是古里毬子;如果“你是古里毬子”,则不需要推翻第一重解答——只因“你假扮了高屋敷妙子,实为古里毬子”,所以“你才是真凶”。

那么,这个最后的线索到底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双胞胎出生时,反过来报其性别”这一事实。所以,《首无》的挑战读者书开始于第二十三章,结束于《第二十四章 刀城言耶先生的推理》中的下面这句话:

因此,虽然幕间(四)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真相,但那是模棱两可的真相。真相到底是哪一种,在《尾声》中才会被揭晓。当然在此之前,读者通过“第二重解答——第三重解答的最终线索”,有可能推理出是哪一种真相。只是如此一来,原本只需猜测推理过程的读者便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得先确定真相是什么。倘若连真相也确定不下来,甚至意识不到真相的两可性,又何谈“做出把线索和真相串联起来的推理”呢?这是何等奇妙的一封挑战读者书啊!

“本书的《第二十三章 来自读者投稿的推理》,也可理解为对读者发起的挑战。作者向读者征集推理,(虽然还不是最后的线索提示)并从容不迫地对谜团进行整理。(后略)”

此外,与第一封挑战读者书不同,作者发出第二封挑战书后,就此结束了这一章,本该连续的情节在此处被硬生生地截断。这时性急的读者当然会赶紧翻到下一章,但愿意做些思考的读者还是会稍作停留吧。我们甚至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迷宫草子》的读者,情况会怎样呢?根据文中“以后会一次连载两章——也包括单设《幕间》”的说法,则无论是按“一次连载两章”来,还是按“单设《幕间》”来,《幕间(四)》和《尾声》都不会出现在同一期杂志上。由此《迷宫草子》的读者们便有了一个月的思考时间。

不过,要说第二十三章就是挑战读者书,或者说挑战读者书结束于第二十三章的末尾,我却无法赞同。因为,挑战读者书的插入位置必须遵守一项原则:在推理所需的一切线索都给出之后。显然,在第二十三章结束时,线索并没有全部给出。关于这一点,柄刀一在解说中也有言及。

《首无》为作外读者和作中读者都留下了思考的时间。这似乎也佐证了作者想挑战读者的是“意外的推理”。

这句话是对作中人物“高屋敷妙子”说的,更是对作外的读者们说的。世上还有比这更具挑衅性的挑战读者书吗?

5.无头尸讲义的目的和奎因的《埃及十字架之谜》

恐怕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本书的《第二十三章 来自读者投稿的推理》带有强烈的“挑战读者书”的意味。这一章的前半部分介绍了读者来信,显示出读者早已开始参与对案件的推理;后半部分“刀城言耶”登场后,不仅对案件的所有谜团进行归纳,整理出了那个著名的“37条”,更放话说“其实只要发现一个事实,就那么一个,我在笔记本中列举的所有谜题都能迎刃而解”。

说到《首无》,几乎每个读者都对作中的“无头尸讲义”(准确地说,是“无头尸制造动机”讲义)印象深刻。三津田是一个喜欢在作品中插入讲义的作家。比如,《如凶鸟忌讳之物》的“人类消失的分类和方法”讲义、《如密室自闭之物》的“密室诡计”讲义以及《朱雀怪》的“无人生还”讲义。然而,同为讲义,《首无》插入讲义的目的却与上述三者不同。

答案是“存在”。当然形式有所不同。奎因作品中的挑战书就叫“挑战书”,而《首无》则采取了隐蔽的方式。那么它究竟被放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说,文中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是“挑战读者书”呢?

关于“讲义”,饭城勇三在《埃勒里·奎因论》中有如下论述:

奎因的“国名系列”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当推理所需的一切线索都给出后,作者会插入一封挑战读者书。那么,我所认为的有着奎因影子的《首无》是否也存在“挑战读者书”呢?

“推理小说家在作中对某种诡计进行分类的理由之一,是为了创造出新的此类诡计。换言之,其基底存在着这样一种思路:既然读者试图通过检索‘诡计数据库’来识破真相,那只要使用其数据库里没有的诡计,读者就会感到吃惊,感到佩服。”

1.《首无》存在“挑战读者书”吗?

想一想《如凶鸟忌讳之物》《如密室自闭之物》《朱雀怪》的真相,诚如饭城勇三所言。三津田在这三部作品中使用的诡计,要么不在讲义范围内,要么是讲义中某一项的变种。

当然,奎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么他们是怎样应对的呢?答案是:搭建一种令读者无法使用“诡计数据库检索方式”的小说结构。

但是,《首无》的“无头尸讲义”完全不同,其第一项便揭示了本作最重要的真相——被害者与加害者互换。然而,这个最常见的类别被作中人物干脆地否定了。更绝妙的是,该人物否定这一类别当然不是因为愚笨,而是出于合理至极的考量。前文中曾经提到,奎因为应对“手握诡计数据库的狂热爱好者”,搭建了一种令读者无法使用“诡计数据库检索方式”的小说结构。此处,三津田显然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更让人困扰的是,在书评中对侦探小说进行评判的,正是这些手握诡计数据库的狂热爱好者。明明奎因写的是‘意外的推理’的故事,可得到的却是侦探小说狂热爱好者用‘诡计数据库检索方式’做出的评判。”

推理小说迷一看到无头尸登场,可能立刻就会从数据库中调出“被害者与加害者互换”诡计以及讲义中提到的其他诡计。三津田知道这些读者的存在,便主动发表讲义,不仅靠干脆地否定与真相一致的类别使读者产生心理盲点,更利用讲义本身给读者造成了“既然作者敢放出讲义,自然不可能使用讲义中的诡计”的印象,从而封堵了读者对诡计数据库的检索。

“对于创作‘意外的推理’的作家来说,这类读者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群体。因为即使作者拼命地嵌入线索,他们也不看一眼,不做推理,说什么‘这个故事的话,罪犯肯定是警方相关人员了’‘这个人是凶手的话会很意外,所以凶手就是他了’,拿已知的诡计去套,主观臆断谁是凶手。然后偶尔猜中了,他们可不管自己其实没注意到线索,只是得意扬扬地宣称‘猜到凶手啦,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进而,三津田通过巧妙选择讲义发起人,使作外作者的意图与作中人物的意图达成了完美的统一,令读者难以指责作者“耍赖”。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越是资深的推理小说迷,恐怕越会被这个点子击中。

(中略)

此外,对之前不了解无头尸诡计为何物、初读推理小说的读者来说,讲义又可使他们在读到解答之前,对这类诡计有个了解,并有助于他们领会作品的妙趣。从这个意义来说,三津田对推理小说的初级读者可谓体贴入微。

“许多读者在阅读侦探小说的过程中不做推理。他们只是拥有一个基于过去的读书体验而构建起来的、存放诡计的数据库,然后去里面检索。于是作者一方拼命研究数据库里没有的诡计,或者把数据库里已有的诡计做变形处理,使之无法被检索到;读者一方则高度评价数据库里没有的诡计,或者评曰‘虽然有先例,但由于做了变形处理,所以没能意识到’。这种作者与读者隔着诡计数据库进行对决的侦探小说属于‘意外的真相’派作品。

看到《首无》利用讲义所达成的效果,熟悉奎因作品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埃及十字架之谜》。在“如何令读者无法使用诡计数据库检索方式”方面,两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耐人寻味的是,《埃及十字架之谜》的核心诡计也与“无头尸”有关。读者诸君若有兴趣,可对两作的手法做一比较。

《埃勒里·奎因论》的整本书都围绕着这一基本观点展开论述。此外,饭城勇三还有一段重要的论述,与我接下来的分析有关。

至此,我对《首无》在推理层面上的精心设计进行了解析。那么我为何要花如此长的篇幅去做这样的解析呢?

在展开分析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饭城勇三的基本观点。饭城勇三认为奎因的侦探小说追求的是“意外的推理”;而大多数推理作家追求的是“意外的真相”;奎因发出挑战书,是想请读者猜出“意外的推理”,而非“意外的真相”。

长年以来,我一直对如何定位三津田这位作家感到困惑。诚然,三津田在《如凶鸟忌讳之物》《朱雀怪》等作中创造了惊人的诡计,但我不认为他是一台诡计制造机。三津田的作品里总是充斥着丰沛的伏笔;他笔下的侦探总是在解谜前将所有谜团整理成列表,让读者清楚地看到需要对什么进行推理;侦探解谜时的推理总是洋洋洒洒,极尽细致之能事。从这些地方来看,三津田是一个对公平竞赛抱有强烈意识、极为注重逻辑推理的作家。《首无》这部作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下意识地感到《首无》是刀城言耶系列乃至三津田所有推理小说中的最强杰作;我下意识地感到真相或诡计并不是这部作品的所有优点,当然它们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震撼和巨大的快感,但《首无》绝非只有这些。然而,我一直无法理出头绪。

最近我读了日本推理评论家饭城勇三的《埃勒里·奎因论》,又因修改译文的缘故重读了一遍《首无》。在此过程中我突然发现,相比京极夏彦、横沟正史、卡尔,我分明从《首无》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更多的奎因的影子。

然后,逢坂刚的对“披着黑色头巾的无头人”的批评更是深深地刺激了我。尽管这只是作品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谜团,但逢坂刚的评论方式有其代表性,而且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评论方式。关于《首无》,我完全可以想象出下面的这些评语:

不过,柄刀一的解说对象终究还是具体的诡计,而我更想对推理的整个过程——读者们熟知的那三重解答进行简要的分析。这就需要一个切入点。《首无》的中文版早在十年前就已问世,因此关于推理层面的分析可谓多如牛毛。譬如,有从民俗推理着手分析的;有从推理小说与恐怖小说的融合着手分析的;有围绕着作品对“替换”的极致运用进行分析的;有因为作中出现妖怪而与京极夏彦做对比的;有因为故事舞台和文风与横沟正史相近,而对两者进行比较的;更有人试图分析卡尔的《燃烧的法庭》对《首无》带来的影响,只因两作都含有超自然的元素。这些评析各有精妙不同,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所以我无意在此多做重复,而是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加以解析。

“本质上不就是身份替换诡计吗,人家替换一次,你替换两次就比别人高明了?不过是靠数量取胜罢了。”

柄刀一把《首无》的无头尸诡计上升到了公式、原理的高度。换言之,现在如果要做一张新的“诡计分类表”,我们应该把《首无》的无头尸诡计列为分类表中的一项,而不是某一项下的“作品例”之一。其实,本作的无头尸诡计可谓陈腐至极。但柄刀一不拘泥于真相本身,而是从表现方式、深层动机、最终效果的角度,指出了其中的创新之处。柄刀一在解说中对《首无》除诡计之外的魅力亦有详细分析,建议有条件的读者一阅。

“作中作也是老手法了,作者中途换人的叙述性诡计也不是三津田首创的呀。”

“这种手段以前有过吗?此诡计已经是一个公式、一种原理了。新型的原理。”

“第二重解答也太粗糙了吧。感觉就像是拿来凑数的。”

“惊人的构图——利用人们隐藏在心中的秘密,替换多名死者的人头,最终罪犯甚至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理想人物’,悠然地逃脱了。

“前面在做讲义时把那种可能性否定了,结果回头告诉我动机就是那个,这不是耍赖皮吗?”

“为了从这众人环视下的不可能状况中、从这‘牢狱’中脱逃,三津田创造了‘二重替换’这一划时代的方法。进行二次替换便能脱逃!进而,本书通过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素材——人头,将此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于是二重替换脱逃这个我首次见到的公式便拥有了更强大的冲击力。

虽然我知道这些评论存在谬误,但我很难做出反驳。直到有一天,我读了饭城勇三的《埃勒里·奎因论》,看到了他对奎因创作理念的论述,看到了他对“诡计数据库检索方式”的批判,终于豁然开朗。是的,既然我认为三津田是一个对公平竞赛抱有强烈意识、极为注重逻辑推理的作家,那自然应该用分析奎因作品的眼光去分析三津田作品。因为奎因作品是最讲究公平竞赛、最注重逻辑推理的。

“读完媛首山命案的经过和真相,我感觉这是一出脱逃戏。逃离仪式现场、逃离媛首山,在其外部的牢笼——媛首村中化身为无辜的人物像。

用全新的眼光去分析《首无》中的三重解答,我终于看清了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也能对那些评论做出反驳了。两封奇异的挑战读者书、两层真相、利用讲义阻止读者检索诡计数据库、意外的推理……《首无》融汇和发扬了奎因创作侦探小说时的主要技巧,同时又具备了奎因稍有欠缺的“意外的真相”,更有“最终线索本身亦令人震惊”这一巨大亮点。说《首无》是现代日本最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绝对当之无愧。

抛开那个“作中作”的大机关不提,《首无》在推理层面上的核心无疑是解谜小说中最常见的主题——无头尸诡计。耐人寻味的是,2010年讲谈社发行《首无》的文库本版时,请当年同受批判的难兄难弟柄刀一撰写了解说。文中柄刀一对《首无》的无头尸诡计发表了相当独到的见解。

作为一个热爱三津田作品的读者,我的观点可能有偏颇之处。但我还是急切地想把自己的心得与喜悦分享给各位,所以才写下了本解说最为冗长的第二节。

既然《首无》被视为“作者将全部才能和激情注入诡计”的作品,而我也认为它是日本最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那么就有必要趁此机会对本书的推理层面做一次解析。

三、关于新版

二、推理的盛宴是如何被摆上的?

2011年,吉林出版社首次出版了《首无》的简体中文版,翻译所使用的是原书房的单行本版。这次的新版——千本樱文库版——则以讲谈社的文库本版为底本,重新做了修订。因此,新版与老版有以下两点不同:

可惜的是,在随后的第8届本格推理大奖的评选中,《首无》以5票之差惜败于有栖川有栖的《女王国的城》,再次与推理奖项失之交臂。日本最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首无》,在当年的确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逆风中的秀作”。

1)讲谈社文库本版在原书房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并更正了几处错误。新版也照此做了更改。

千街晶之完全说出了我——一个本格推理小说读者的心声。

2)新版本加入了按讲谈社文库本版绘制的插画。如此一来,原本仅靠文字描述难以把握的案发现场和奇异建筑的样貌,都得以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逢坂刚个人的小说观如何无关紧要。问题是他拿‘不关心书的销量、不通人情世故’这样的形象对本格派作家一概而论,并利用它为自己在担任评委时所表现出来的姿态辩解(事实上,《首无》和《密室王国》都已再版)。这显然是对三津田、柄刀一以及其他许多本格派作家的污辱。如果说要以销量为基准,可当初被认为是面向资深爱好者的新本格最终形成热潮、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对于这段历史逢坂刚是如何看待的呢?即便是这样的无理之辞,但若是从协会前理事长这样的权威人士口中说出来,难保不会有人信以为真,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我想本格派的作家和评论家应该对此稍稍表示一下愤慨……”

如上所述,原书房版中存在几处错误,有些甚至影响了推理的正确性,其中较为单纯的错误(如人名错误)在吉林版时就已做了修改。但是,只有一处时间上的矛盾,因未能就修改事宜与作者取得联系,只能将错就错地按原文翻译。令人欣慰的是,在讲谈社文库本版中,这个错误被更正了。具体情况请看下表。

这种随意揣测作者心理甚至为作者“指明出路”的无理之辞,引起了推理评论家千街晶之的不满。2008年早川书房也设立了一个推理小说排行榜,名叫“这本推理小说好想读”,并在当年年末发行了特刊《这本推理小说好想读!2008年版》。千街晶之在特刊上发表了题为《逆风中的秀作群》的评论,对逢坂刚的言论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由于《前言》执笔于某年的十一月,按高屋敷妙子所说的“一次连载两章——也包括单设《幕间》的情况”进行推算,《幕间(三)》应写于第三年的一月。进而,高屋敷妙子在《幕间(三)》向读者征集意见,并明言“下一期杂志的连载会暂停一次,所以有足够的时间”。由此可知,《第二十三章 来自读者投稿的推理》的执笔时期绝无可能与《幕间(三)》一样,也是一月。老版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另按“从执笔到杂志刊登,之间会有两个月延迟”的说法,《幕间(三)》将会刊登在《迷宫草子》3月期上,而必须在5月期上发表的《第二十三章 来自读者投稿的推理》,其执笔时间不得晚于3月。因此,作者在新版中将月份改为“二月或三月”,消除了时间上的矛盾,并添加了“红薯幼苗”这一新线索,供作中侦探和作外读者推理。

“写小说的人应该都希望很多人来读自己的作品;‘光是懂我的人来读就行了’,这种想法有点傲慢;既然通过出版社、把小说作为商品推向了市场,至少要祈祷一句‘别出现赤字’吧,这才是人之常情;说不是为钱而创作的那些了不起的作家们,可以自费出版、免费把书发放给读者,别去跟出版社打交道……”

此外,讲谈社文库本版还修正了若干事实细节上的错误。这些错误不影响推理过程和真相。比如,《第十六章 搜查会议》提到“雄鸡社推理丛书”名下有七位作家,江川兰子做证说“雄鸡社推理丛书的七本书是她以前发送给长寿郎的,里面还包括一个叫小栗虫太郎的作家,共计八本”。在文库本版中,“七本”和“八本”分别被改为“八本”和“九本”。这是因为其中一位作家“小岛政二郎”的作品较长,出版时分了上下两册。相应地,《第二十四章 刀城言耶先生的推理》中的“日本作家一人一作共出版了八本书”也改为了“日本作家一人一作共出版了九本书”。这类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得到修改,也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的严谨态度。

逢坂刚曾在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的会刊上设有一个随笔专栏,名叫“新·刚爷栏目”。也许是听到了一些不满的声音,逢坂刚特地在该栏目的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了题为《真理和艺术属于谁?》的文章。文中他一方面否认今野敏的获奖是因为长年以来的功绩和良好的人品,另一方面则对三津田和柄刀一提出了更多的批评:

对了,借这次为新版《首无》撰写解说之际,我还想披露一个在翻译上动的小心思。本书开头有一首童谣,倒数第四行是“女娃是长寿啊 一守家绝后”。“女娃是长寿”的原文为“女は長生き”,这个“長生き”可以有很多译法,比如台湾版就译作“女孩长命百岁”。最初我为与上一句的“男娃死得快”对应,打算译作“活得长”,但最终选用了现在的译法。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增加一个伏笔——女孩是长寿(郎),也算是为我所喜欢的作者尽了绵薄之力吧。当然我必须承认,这个伏笔非常牵强……

逢坂刚的点评之所以显得刺眼,一是因为他犯了评委不可泄底的忌讳,尽管那个小谜团在《首无》中无足轻重。而且,正因为无足轻重,特地拿出来进行批判不免有误导之嫌,会让读者以为这就是《首无》的核心诡计。二是因为他明明心里有着强烈的偏好,却不断地用冠冕堂皇的话去掩饰。这一点在逢坂刚之后发表的随笔《真理和艺术属于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四、木秀于林,必成栋梁

逢坂刚一方面认识到了推理奖与一般文学奖的区别,另一方面则不能忍受作者“将全部才能和激情注入诡计”的创作理念;他一方面认为作品注重推理层面还是注重小说层面,取决于作家的小说观,只要有读者爱看就行,对两者强分优劣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则强烈地表现出对前者的不喜。继而,逢坂刚搬出了文风与三津田有颇多相似之处的横沟正史,说“横沟在半个多世纪前写出的更短、更富有人情味、更有趣的作品,如今的作家却仍然不能超越,这一点我无法认可”。随后,他又突兀地泄了《首无》里一个小谜团的底:“如今还拿出披着黑色头巾的无头人这种真相,让我不知该说什么好。”

《如首无作祟之物》未摘得任何桂冠;虽然在当年的各大推理榜单上均名列前茅,但也没能排到第一名。

然而,只要去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的官网看一下当年各个评委的评选意见,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六位评委中,只有福井晴敏对《首无》以及另一本入围的本格推理小说《密室王国》(柄刀一著)有较高评价。其他五位评委或对人物和情景的描写、或对故事的可读性、或对诡计提出了意见,几乎是在第一轮就将《首无》淘汰出局了。其中尤以逢坂刚的点评最为“刺眼”。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2016年,值“本格推理BEST10”榜单创办二十周年之际,榜单运营方举办了名为“20年本格推理小说BEST OF BEST”的评选活动。《如首无作崇之物》夺得107分,被评为第一名,比第二名高了25分之多。

但是,最终结果多少让人有些意外,获奖作是今野敏的警察小说《果断隐蔽搜查2》。在日本,“推理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而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需要兼顾推理小说的各个门类,所以这一年的最佳本格推理小说未能得奖也不足为奇。更何况,《首无》没准只是惜败呢?即所谓的虽败犹荣。

整整八年后,《如首无作祟之物》终于获得了其应有的地位,这也足以证明本作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经久不衰的魅力。此外,自2010年由讲谈社发行文库本版以来,本作至今已再版8次。最后一次即第9版的印刷册数之多,还令作者本人小小地吃了一惊。

2007年5月,原书房出版了三津田信三的《如首无作祟之物》(刀城言耶系列的第三作,以下简称为《首无》)。这部作品深受本格推理迷的好评,于2008年顺理成章地杀进了第61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决赛。

至于十多年前某位评委的言论,如今都付笑谈中。

一、一段公案

张舟

木秀于林,必成栋梁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