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彻底被震惊,“这座塔的修建者可以确定了,是郑和!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来过这里,而且在此地修建了这座灯塔,并刻碑铭记。”
石槽外侧果然刻有文字,我几乎是趴在地面上,一点点抹去石槽外侧的黑灰,然后用秦悦还有电的手机拍下了石槽外侧的所有文字,这是一篇碑文,碑文的第一句就把我震住了——皇明赤道岛修塔碑记。再一看碑文最后的落款——大明永乐二十年春三月二十日,钦差正使太监郑和、钦差副使太监王景弘谨述。
“郑和的船队居然来过这里?”袁帅也吃惊不已。
但是这些仍然无法说明这座灯塔的建造者,我在四面墙壁寻找,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蛛丝马迹,墙壁都是由黑色火山岩制成,上面什么都没有。忽然,我注意到脚下的那个石槽,石槽的石质明显不同,不是黑色火山岩,而是在国内常见的青石,火山岩柔软,无法刻字,而青石有可能……想到这,我蹲下来仔细查看,用手抹去石槽外侧的薄薄黑灰,我眼前猛然一亮……
“怪不得是中国建筑样式……”伊莎贝拉嘴里喃喃说道。
“这就要上去再看看了!”说着,我又钻进了拱门,拾级而上,塔里面可能是海风的缘故,很干净,没有多少灰尘也没有蛛网。阶梯很窄很陡,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行,我走在前面,秦悦、史密斯、伊莎贝拉、袁帅、马建秋、宇文,鱼贯而上。螺旋的阶梯转着圈,将我们带到了塔顶,塔顶豁然开朗,正可容下七、八个人,塔顶八面各开一窗,正中地面上有一石槽,这应该就是当年点火的地方,火在石槽中燃烧,发出火光,火光由塔顶八面的窗户传出去,给海上的船只指引航向。我仰头望去,八面叠涩顶,典型的中国宋明时期建筑样式,这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判断,顶上满是黑灰,看来这个灯塔还是用过挺长时间。
我指着碑文的标题说:“而且碑文题目就透露了重要的信息,除了年代和修塔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赤道岛’三个字。说明这座岛就是赤道上面,所以郑和他们将这座岛命名为‘赤道岛’?”
伊莎贝拉脸上露出一丝失望,“那究竟是什么人修了这座塔呢?”
“赤道……岛?中国古代就有‘赤道’这一说?”秦悦有点懵。
“不,不!伊莎贝拉女士,这座灯塔绝不是赤道王朝时期的!”我指了指灯塔上面,“这座灯塔虽然结构简单,但依然可以看出有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你们看,灯塔腰部隐约雕刻出了斗拱的样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当然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受中国影响,有这种建筑样式,所以这座灯塔绝不会是距今一万年前赤道王朝时期的。”
“当然有!中国古代浑天说就认为天体是个浑圆的球体,而天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就是赤道,张衡的《浑仪》一书中就说:‘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
“或许这正说明赤道王朝灭亡后,这里变荒芜了,再加上这片海域本来就洋流复杂,气候多变,后来就没有船过来了!”伊莎贝拉说出了自己的推断。
我正说的起劲,秦悦打断我,“好了,知道了,不过郑和他们在这个赤道岛建个灯塔值得刻个碑吗?”
“这确实是一座灯塔,首先吸引我的是这些条石,这些条石都是由火山石打磨而成,我想应该就是在岛上开采的,再加上这灰黑色的海滩,充分说明这是坐火山岛,主要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印尼群岛都位于火山地震带上,所以这也是完全符合的。其次这座灯塔的位置,海岸边的山顶上,绝佳的一个位置,说明这里的海域曾有很多船只通航,否则不会有灯塔,但我们看看如今这片海域,根本没有一条船经过,这真是奇怪的事!”我摇摇头,又望向山下的海面,黑沉沉的大海上,乌云密布,不要说船了,连海鸟都看不见。
“这……”我想了想,“落款中的永乐二十年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或许这次航行发现了什么吧!”
“那是谁建的?”伊莎贝拉和秦悦同时问道。
“是啊,我印象中郑和的船队似乎从来没有到过印尼东部海域。”袁帅说道。
整座塔由条石构成,塔下有拱门,我钻进去看了看,里面的空间很狭小,但依然有阶梯可上,我没有急于登塔,而是又出来仰头观察整座灯塔,终于我看出了端倪,“这恐怕不是赤道王朝的建筑吧!”
“或许这篇碑文就记载着我们不知道的事!”说罢,我开始看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