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没有马上回应世宗,而是沉默了一会儿。这一刻他想到自己在返回京师路上的遭遇,想到自己被困刘总寨的郁闷。连续十几天,一直处于缩头挨打的局面,那情形现在想来犹心有余悸。虽说当时自己的手下兵强马壮,亲兵护卫加上刘总寨驻军人数不算少,但自始至终都被别人真真假假的一些设置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而且连对方个影子都没见着,对方是什么人、有多少人更无从知晓。然而当自己决定拼死一搏分两路突出时,却并未发现对方面面俱到的杀兜。想走的路都能走通,原先亲眼见到的厉害绞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撤除了。种种迹象表明很有可能一开始整个布局就只是以一两个厉害的绞兜和一些怪异的杀器虚张声势,实际上并没有复杂、玄妙的设置。
“你能说得更详尽一些吗?”周世宗是个不喜欢空谈的人。
赵匡胤轻吐了口气,那感觉像是刚刚再次从刘总寨的窘困中脱出,又像是想到如何回应周世宗而显出的轻松。其实此刻在他的感觉中这两件事情已经合二为一,灵光闪动之间,他已经将别人堵困他的方法运用在对蜀国的压制上。
“皇上,我知道你心中的宏图大志。但既然这取佛财的事情已经做下了,那就一定在此事完全平复之后才能再动刀兵。否则众多信奉佛家的百姓正在心中怨愤之际,皇家突然又大动刀兵杀伐,势必使得民心不护、百业不振、生活凄苦,到时候怕生内乱。所以我觉得眼前针对蜀国的政策应该是以非常手段进行制约,搅乱他原本的计划,拖延他可能的出兵时间才对。”赵匡胤也知道周世宗所谓的铤而走险是什么意思,所以只能将话说得更加明朗一些。
“我们之前暗中在陕南郡遗子坡安排下的三千禁军,是为了在蜀军突袭大周时直插川北东行道,攻青云寨,占据或侵扰蜀兵后援、粮草的必经地。让秦、凤、成、阶四州不能与东西川正常联系,牵制他与我国边界的整个战局。但是现在看来这三千人不能再藏着了,应该立刻让他们露相扎营,并且实营加虚营,大造声势,让蜀国知道他们的存在并感到威胁。另外让陕南道、甘东道在临近蜀境处再另设两处大营。这两个大营作为西南、西北佛财的收缴点,陕南、甘东两区取得的庙产佛财、粮食资物就都送缴到这两处大营。这样的话既可让蜀国觉得我们已经在运送兵马辎重应对他们,而且一旦蜀国出兵,那两营资产还可直接充入军资运用,免了二次运送的周折和时间。”
又是提到灭佛取财,自己“佛财”两字之前怎么会出现“灭取”两字的?赵匡胤的脑筋又回到了这件蹊跷的事上。对了,不仅是这密折,还有自己被困刘总寨之后假传的白虎堂军文。如果那军文只是为了私怨也就罢了,但显然不是,而且为了阻止自己及时回到汴京,阻止自己更早地发现“灭取”两字,阻止自己纠正周世宗的错误决策。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大周官家、军家的上层中肯定存在问题,而正因为存在问题,就更不应该选择这个时候出兵蜀国。
说到这里赵匡胤停顿一下,他想看看那三人的反应。但是那三人都没有反应,只是把眼睛都盯着他。看得出他们这是在期待赵匡胤说出更多内容来。
“我知道你的意思,灭佛取财的后果我也想过。但是被逼绝境就只能铤而走险。我相信你留密折的初衷也应该是这样的。”
“再有,我立刻传信给赵匡义,让其虎豹队立刻偷入蜀境。然后收服或收买蜀境内的江湖力量,冒盗匪的名头破坏和骚扰蜀军运送粮草人马的路径。抢夺地方官衙财物粮食,或直接烧毁府衙和兵营资产。总之是要让蜀境内的秦、凤、成、阶四州动荡不息,官家和兵家疲于奔命。”赵匡胤将想到的几个虚招都说了。
“佛财收缴到七八成肯定需要很长一段时日,而且我估计下一阶段的收缴可能还会出现意外和迟缓,不会像这两天这么顺利。而征缴庙产佛财之后我觉得最需要做的是安抚民心、平定内境,不宜仓促间再动刀兵。否则蜀国虽无外援可借,说不定倒会是我大周后院起火而解他所困。”赵匡胤没有说得太明显,更没有直揭伤疤。因为他不想周世宗难得的好心情被自己破坏,更不想因为破坏周世宗的好心情而引火烧身。取佛财之计虽然是赵普提醒的自己,却是自己留密折给周世宗的。如果自己现在将周世宗以霹雳手段收取佛财的后果推断得太过严重,赵普完全可以推说没有此事,而自己却是脱不了干系的。
“九重将军就是九重将军,招招都是妙策。这些办法如果实施顺利,我想应该足以将四州的蜀军兵力拖住,只要能拖到我大周缓过元气来了,我们立刻便反手给他一击。”周世宗虽然满口赞许,但说话的底气却不是很足。这也难怪,因为赵匡胤提出的所有办法都是在摆空城计,只要有一个被对方捅破,那么就会满盘皆输。
“此话怎讲?”周世宗没有想到赵匡胤是这样的回答,他觉得赵匡胤本该比自己更加激情昂扬才对。
“确实都是好策略,但只有这些还不够稳当。”赵普这话听着像是要进行一些补充,但随后提出的却是否定的意思,“所有策略虽然会让蜀国有所顾忌,但对已经分批聚集到边界的蜀国军力其实没有任何影响。再倘若他们探知到我边界新建几处大营的真相,然后只以州府衙役捕快和地方自卫自防的人马武力对付局部的破坏和骚乱,那么他们的大军还是没有任何磕绊,随时可以出击,以不可阻挡之势侵入到我国境内。另外,就算我们立刻停止与他易货,不让他们有现成马匹来装备骑卒营也没用。蜀境虽然道路艰险,但我发现他们的信件从成都到凤州只需十天的样子。这是因为蜀马虽矮小却耐力足,翻山过岭比其他马种更具优势。也就是说,蜀国即便不能就地组建骑卒营,他们也可以从各地调遣骑卒在几天内赶到秦、成、阶、凤四州。”
“不是时候,现在还不是时候。”赵匡胤轻声回一句。
大家听赵普所说之后都频频点头,特别是王策,在一旁连连插话加以佐证。他去过蜀国更了解实际情况,而且这一次他是与赵普协作出使,证明赵普的理论正确其实也是在标榜自己的功劳。
但周世宗激情的举动只是一现即收,随即他便恢复成和原来一样冷静且冷峻的状态,转而问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的赵匡胤:“九重将军,他们出使蜀国的前后经过、所见所遇都与你说了,轻重缓急的度衡你心中也自然清楚。我只问你,现在你是否还觉得出兵蜀国不妥?一定要告诉我实话,因为如若你也确实觉得此举可行的话,这次我想让你领禁军出击,一举突破蜀界。”
“那么赵参事有没有其他可弥瑕的办法?”赵匡胤主动询问。
“对!然后我们再用夺取的蜀国粮草为军需,召集吴越与楚地两侧为扰,转而攻取南唐。那时南唐就算让李弘冀为尊,他也没有了蜀国的协同夹击。而南唐一破,我国便可与吴越、楚地接疆连界了。”周世宗突然间激情迸发,仿佛那江山都已经收入囊中。
“是这样的,我们在从蜀国回来时途经渭南的华塘、戚野、古骏堰这三地时,看到那里的牲畜发生了奇怪的疫症,并且扩散极为迅速。”
“蜀国西边是吐蕃,与其素无瓜葛,不会给予他支持。南边大理和交趾,蛮荒的偏僻小国,就算愿意给予蜀国支持也没有这种力量。东边楚地和南平,楚地为我附属,只会为我所用;南平众夹下的小国,一直都是处于中立。至于南唐,现在仍是李璟为皇。所以如果是南唐出事,权力全交给李弘冀,蜀国可能会为其出兵夹击我国。而现在蜀国出事,南唐无碍,李璟又岂会为了蜀国夹击我国?至于粮草的确是个问题,但是皇上不是刚刚得到告喜急报,所缴佛财可观。那么等全国佛财都收至七八成的时候,便以此为军需出兵。而且只要一举推进蜀境几十里,那么他们运往边界易货的粮盐就全是我们的。到时候便再不用为粮草发愁,乘胜而尽可将蜀国拿下。”
“此事我也知道,前段时我收到的加急奏折中就有关于渭南牲畜疫情的,大有不可控制之势。”周世宗立刻想起之前的几张十万火急的奏折。
周世宗没有理会王策,而是朝赵普简单说一句:“继续,说清理由。”
“对,就是在这三地。我在那里查看了那些被感染后的牲畜,从外表看其实并无异常,根本不像得了怪症。但是一旦这些牲畜大力负载或快速奔跑之后,症状便表现出来。这病的症状非常奇怪也非常简单,就是消耗的体力无法恢复。筋松骨软,内腑抽搐,口鼻呼喷血沫。一旦病情发作,也就没办法治了,不是当场暴毙就是瘫软如死肉。”
暗疫攻
“你是要用这些发生疫情的牲畜和蜀国易货,”赵普还丝毫未曾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赵匡胤就已经猜出他想干什么、怎么干了。这就是所谓的知己、默契。
旁边的赵匡胤一言未发,从表情上完全看不出他真实的想法。
“没错!我就是这想法。疫情发生之后,华塘、戚野、古骏堰三地便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畜许进不许出。所以这消息一直未曾外传,蜀国应该毫不知晓。而这些牲畜外表看不出有病症,我们只需缓缓赶去,交易之前再喂些兴奋的刺激药物,那些牲口的样子就会显得生龙活虎般。而只要是将这些牲口易货给了蜀国,不但是将他们就地装备轻骑铁骑的计划打破,而且疫情传播之后,导致蜀国原有马匹牲口也不能为用。这样一来,蜀国至少在三年内不能为战。”
“这怎么可以,如果动了他们谁再来和我们易货,我国内缺粮少盐的困境如何摆脱?再说了,军马一动,那就是粮海银路,这费用从何而来?”王策觉得赵普的说法太过离奇,所以一下就将他的话头打断。
“好!太好了!不用三年,只需一年。一旦我大周这一轮窘迫缓解之后,下一步首先拿他蜀国开刀!”周世宗拍龙案而起,这一刻他眼中凶光毕见,让人看着气短心怯。
“北汉和辽国刚刚被皇上御驾亲征杀伐如屠。这一趟大战下来,他们一时之间元气难复。国人、兵将皆心惊胆寒,短时间内再不敢轻越雷池。所以北部倒是可以暂时放松。南唐不能动倒是事实,刚才九重将军的分析点点入扣。动了南唐,犹如给自己挖陷自埋。如果说要打破套住我们的铁桶,我觉得从蜀国下手倒是最为合适。”
赵匡胤微微点了下头,王策则眯眼捋一把胡须。反倒是出主意的赵普蹙紧着眉头,似乎在担心着什么,又好像是对什么感到不满意。三个人此刻的心思没人知道,但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们心中所想并不相同。
“所以你觉得应该是从蜀国下手?”从周世宗的神色上看,他似乎对赵普提出的异议更加感兴趣。
自续骨
“不,我觉得这样太被动,大周如此的话就像被套在一个铁桶中,随时等着别人下刀,应该从一个方面打破这种局面。”赵普提出了异议。
齐君元在纵身跃下悬崖的同时抛出了袖中的钩子,就像他在瀖州城跃下步升桥时一样。所不同的是他这次抛出的不是普通的小钢钩而是钓鲲钩。
“这样说来,南唐暂时是不能动的,动了不但是为别人做嫁衣,而且还会给自己重新立一个强悍的对手,陷自己于绝地。蜀国与我们易货,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后备支撑,所以也不能动。哪怕他怀有叵测之心,也只能是多加防范。而北汉有辽国支撑,如果我们军备粮草上不能储备充足,也是不能动的。所以目前我国最好的策略便是韬光养晦,渡过难关。待积聚到足够力量时再作宏图之想。”王策虽然对军事局势的分析和了解不够深入,但他一旦搞清其中的联系,做出的总结却是十分准确到位的。
钓鲲钩内弯为刃,用它勾住土面、草木,刃口会破切开土面、草木继续下行,而这也正是齐君元想要的效果。上有追逼的高手,所以此时想办法在石壁上挂住身体不下去并非一个好主意,而是要有个牵拉力让自己缓慢而下。
“还有个北汉,如果他们借此机会联合辽国从我北面出兵,那么我大周便完全没有回手之力了。”周世宗终于听到了他想听到的,也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北汉不除,燕云十六州不收,他始终觉得是如芒在背。
如果不是运用的钓鲲钩,如果没有这种破切往下的力道作为缓冲,如果没有无色犀筋的拉伸缓冲,那么在身体重量以及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齐君元要么只能松脱钩子后面的无色犀筋索让自己直坠崖底,要么就是被坚韧的犀筋索将手臂生生勒绞下来。
“李弘冀派遣亲信参照南唐提税后的货物价格给蜀国易货的粮盐定价,那么既可以让蜀国不失盟约又可以堂而皇之地赚取最大利润。而我国依旧是财物流失并无太大得益,如食鸡肋有味无肉更不能果腹。这样我大周最可能做的事情是迁怒始作俑者——南唐,在与蜀国易取到一定粮盐后会立刻联合一些国家对南唐用兵。那么到时候南唐要想力挽狂澜,就只有将所有大任与权力交于李弘冀。而李弘冀拥权之后可以立刻联合孟昶,采取由南唐方面正面力拒我军,蜀国则偷袭我腹地的方法。一旦到了这种状况之下,不管蜀国、南唐的联合成功与否,我大周都必然被耗成强弩之末。易货所得的粮盐很快消耗殆尽,时日稍拖得久些,到时不用攻杀便会自灭。至于我国附属吴越、楚地,其实都是墙头草之流。一旦见我大周势弱,肯定都会作壁上观。当大周颓败难复之时,这帮人绝不会雪中送炭,只会落井下石。”赵匡胤的分析缜密到位,让人不得不服。
但钓鲲钩不可能一路破切到崖底,中途肯定会有硬物能够将它彻底挡住。齐君元从手中所缠犀筋索瞬间加大的拉伸和越来越剧烈的抖动上预感到钩子将被挡住,于是抢在这之前双脚猛蹬一下石壁,将自己的身体荡了出去。这样一来,那钩子突然被阻挡住的瞬间他的身体正好是往斜上方荡起的。直线下坠的力道发生转移变得很小,犀筋索对手臂的勒劲也是处在最小的时候。
“他怎借得我大周之力?”王策越发糊涂。
而就在荡起的身体将要二次下落的刹那间,他果断抖索撤钩,让身体朝崖下离他最近的一团黑影落了下去。这一团黑影他是借助崖顶追着自己下来的“千里明火”瞅准的,黑影很高,至少可以减少悬崖五分之一的落距。但齐君元并没有看清那黑影是什么,所以他这次完全是在赌命。如果那团黑影是个独峰或矮岭,那么他将被摔撞成一摊捡不起来的烂肉。但如果那是一簇高耸的大树冠子,那他将有可能获得第二次、第三次的坠落缓冲,说不定就将自己的这条命给捡了回来。
“借大周之力,夺他南唐至尊之位。”
齐君元很幸运,那真是一棵百尺大树的树冠,而他也正好落在了树冠的一侧。身体压断树枝的声响就像在放鞭炮,树冠顶上那些细嫩的树枝连续阻挡,给齐君元提供了第二次缓冲。
“借力夺位,借谁之力夺谁之位?”王策觉得赵匡胤这说法很新鲜。
而当他坠下有半个树高时,撤回的钓鲲钩刚好再次挂到树顶。于是齐君元有了第三轮缓冲。钩刃在树冠中左一钩右一绊,切破了树干、割开了树皮、削断了枝叶。此刻虽然仍是处于下坠状态,但在下面树枝阻挡、上面钩子挂带的作用下,坠落的速度已经很慢。最后齐君元的身体在树冠最靠下的几根大树杈上连续弹跳几下,再没能将枝杈撞断,而是在改换了几次翻滚的方向后直落到地面。
“南唐李氏中也就李弘冀颇具王者之风,有雄才伟略。他虽被立为太子,皇位却是要传与他的皇叔李景遂的。我觉得南唐与蜀国真正的联合其实应该是在李弘冀与孟昶之间,那李璟绝没有这样精明的头脑和运筹的手段。所以李弘冀让亲信参与蜀国与大周间的易货事宜,那是想借力夺位。”
落地的声响很沉闷,但在齐君元的听觉中,这声响仿佛是要由内而外地冲破耳膜。而且这声响经久不息,在他的丹田、心口、咽喉、大脑这一路反复冲荡,让他的思维空间也完全充斥着这种单调的声响。
“但是有一点非常奇怪,蜀国与我国边界易货不管是真是假,却为何会让南唐太子李弘冀的亲信相随?”周世宗对这一点一直都无法想通。
终于,在喉头发出一记“咯”声并连续吐出几口鲜血之后,那股子在体内冲荡的声响才渐渐淡去,思维也才渐渐清晰。
“不过他们显然还没有准备好,也可能觉得我们大周还没到可一举击破的程度。你们面斥孟昶时,他并未表现出怒意,反而立刻答应你们的要求,并且再未出现对你们的刺杀,这就是所谓的欲盖弥彰。表面看是履行与我国的盟约,实际却是要进一步侵吞我国资产,并且暗中运筹,做好对我国突然出兵的准备。否则这易货之事怎么会派遣太子玄喆和枢密院事统制使王昭远主持,并且全部采用军队运送。这做法其实是将粮送到了、兵也派到了。但是运送粮草不需要大量骑卒和马匹,所以易货之时他们便可以要求易取大牲口,特别是马匹,这样他们随时都可以就地装备快骑马军。”赵匡胤继续自己的分析。
思维清晰是好事,这可以给他带来正确的感觉。虽然齐君元现在所有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浑身上下难以承受的疼痛,其实有时候能感觉到疼痛也是好事,由此可以判断自己的身体虽然破损得厉害,但至少那些受损的部分都还与大脑神经相通,没有哪部分完全失去控制。
“还有呢?”周世宗很沉稳,他想听取更多意见。
齐君元平静地侧趴在地上,安静地体会着身体各处的疼痛。能保持这种状态真的很难得,只有像他这样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优秀刺客才能做到。但身体的平静并不代表心里的平静,就算优秀的刺客也会心焦心急,急于移动自己,急于离开这个地方。
赵普朝赵匡胤竖起了大拇指,这不是简单的阿谀奉承,其实还有暗中对自己的肯定。因为之前他向周世宗叙述出使经过时也说出了与此类似的分析。
崖顶上的人扔“千里明火”就是为了确定齐君元落下崖底的位置,而且能迅速做出这种反应的高手也一定可以锁定他摔落的位置。所以很快就会有人绕道或采用器械绳索下到崖底,来确定齐君元的死活,查找他身上携带的所有线索。
“第一,南唐提税导致我国陷入困境,蜀国有趁乱入中原之地的想法,这从他们开始运粮盐却不易货而囤于军营便可以看出,这也是你们最初到达边界却不让你们入境的原因。第二,南唐和蜀国暗中联合,是想先从经济上给我大周沉重的打击,让我大周失去应付大战的能力,所以他们才会将价格定得十分苛刻。对了,你们遭遇刺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南唐派出杀手,以防你们出使蜀国打乱了他们的联盟。还有一种就是蜀国自己派出的刺客,是没有正当理由阻止你们入境,然后又害怕你们发现到边界运粮、运兵却不易货的真相,所以杀死你们是最为简单也便于将责任推卸给别人的办法。”赵匡胤也不客气,抢先说出自己的看法,他知道周世宗和程普、王策都在期待自己的看法。
但是目前齐君元只能以最初摔下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待在那里,没有一点其他办法。在没有通过各部位的疼痛确定自己的身体状况之前,在没有确认自己应该如何移动自己的身体之前,一个小小的错误动作就有可能造成身体永远不能恢复的伤害,甚至从此趴在此处再不能起来。所以虽然身体上下都在疼痛,但齐君元已经开始恢复的敏锐感觉中,每一处的疼痛都是有区别的。
赵匡胤和周世宗都是从古至今少有的厉害人物,赵普这些话才说完,赵匡胤脑子里已经从蜀国种种奇怪的行为上圈定了一些背后意图来。而周世宗已经听过一遍叙述,不仅早就看出了些企图,而且脑子里已经认真梳理出一些应对的方法。
齐君元微微拉长呼吸节奏,尽量使自己平静。这样是为了感觉疼痛,也是为了构思。但这一次他构思的不再是个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而是一个非常写实的人体画。他将感觉到的所有疼痛都融入到这人体画中,不同的疼痛,不同的部位,说明的问题也不一样。他要在这人体画中确定自己的伤势,了解自己应该以怎样的程序和方式来移动自己,逃离此处。
然后赵普重点讲述了蜀国与大周易货的几点异常。首先,在自己前往蜀国时并未见到大规模的易货行动,蜀国运往边界说是用以易货的粮盐都储备在军营之中,这一点应该可以说明他们往边界运输粮草的初衷并非易货,至少也是囤货等待大赚的时机。其次,是在回来途中虽然见到蜀国和大周边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易货交易,但蜀国定价很高,与南唐提税后的货物价格相比,大周所能得到的优惠和支持犹如鸡肋。再有,蜀国虽然仍在继续往边界运送大批粮盐,但奇怪的是押运的都是蜀国的正规军队。后来探听得知,这次易货之事蜀方竟然一直都是太子玄喆和枢密院事统制使王昭远主持,由军队负责运输,并且南唐李弘冀派遣的密使德总管也相随而行,一同前往四州边界督管易货之事。最后还有一点比较奇怪,就是易货中蜀国方面很刻意地要求易取大牲口,重点是马匹。
感觉疼痛的过程很煎熬也很辛苦,构思的过程很疲惫也很艰难。齐君元几次想暂停一下睡一会儿再继续,但每当有这念头他都强行抑制。他知道这所谓的睡一会儿其实就是昏迷,而此时一旦昏迷过去,也就意味着自己放弃了所有,自由、尊严、希望、生命。
说到此处时,赵普却没有问一下是不是赵匡胤部署的,而是直接认定刺杀应该是针对自己和王策的刺杀行动。只是因为朱可树、余振扬先行将周国使队仪仗带入凤州,而导致刺客误杀。然后联系第二次赶往成都途中的刺杀以及南唐使队同时到达成都的情况来看,赵普觉得这两次针对他们的刺杀应该为南唐所为。如果不是自己和王策到成都后直接以此事质问孟昶,使得蜀国暗中向南唐施加压力,他们可能还会继续遭遇刺杀,因为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破坏蜀国与大周间的盟约。而质问孟昶之后便立刻停止了刺杀行动,则说明了蜀国与南唐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一点虽然从孟昶对待南唐特使的态度上看不出来,但表面文章也许就是做给自己和王策看的。而其后他们从其他途径探听到的南唐太子李弘冀派遣亲信总管密会孟昶和王昭远,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雾气已经消散殆尽,已经可以若隐若现地看出山岭树木的轮廓。这时从上面崖顶上传来一阵嘈杂声,接着几个火球飞射下来。这是用的“火笼箭”,这种箭可以在夜间准确地对需要的位置进行照明,一般是军中用来发现趁黑偷偷接近的敌人的。
赵普的讲述很有条理,他是从自己和王策入境被拒讲起的,然后讲到凤州两官员朱可树、余振扬被刺之事。
射下来的“火笼箭”有七八支了,有的落在树干上,有的落在地面上。但上面的人并没有看到齐君元到底在哪里,就连树冠上的断枝也没看出几根。这是因为距离确实远了些,那大树冠也着实茂密了些。还有就是齐君元选择的位置很好,落下时刚好是在树冠一侧接近树干的位置,有浓密的枝叶遮挡,“火笼箭”射不到这个位置。
赵普立刻将他们出使蜀国的经过对赵匡胤讲述了一遍。虽然周世宗刚才已经听赵普讲述过了,但此时仍是在旁边凝眉细听。他是想了解更多细节以便自己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也就在崖顶上吵吵着让人赶紧去找绳索时,齐君元的肩头微微摆动了一下。他构思的人体图已经与所有不同感觉的疼痛一一对应,内脏已经通过了几轮气息回转应该没有大的损伤。现在可以开始按一定步骤让身体动一动了,将没有受到大损伤的部位先确定下来。
“啊,刚才九重将军来得晚了,未曾听到我们此次蜀国之行的经过。赵普大人,你就将经过给九重大人复述一遍,然后我们再共同商讨该如何应对。”王策觉得赵匡胤并不清楚真实情况。
肩头、上臂,然后才是脖颈,脖颈之后是背、是腰……虽然身体动作之后会带来更加剧烈的疼痛,但是齐君元很情愿承受这样的疼痛,因为这意味着他正在朝着活命、活路接近。
“不可,出兵无名,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看出蜀国对我国意图不轨。”赵匡胤马上制止,据他所搜集到的讯息所报,蜀国的确没有出兵突袭大周腹地的企图。
当动到左大腿时,他除了疼痛还找到一些麻痹的感觉。人体是个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组织,当一处疼痛超过极限时,则会出现肿胀、淤结来压迫神经,让疼痛不能完全被神经传递到大脑。而由于神经遭受压迫,就会出现很明显的麻痹感来取代疼痛。
就在赵匡胤心中辗转之时,赵普已经抢先向周世宗恭贺并乘机提出自己的建议:“恭祝皇上决断有果、度困在即,也恭祝赵大人计涉方外、妙得豪资。但这些佛财再多也只是解一时之需,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的机会,出兵蜀国,一劳永逸。”
“大腿骨断了,必须抓紧时间马上处理下。”齐君元先是在心中非常肯定地告诉自己,然后才伸手摸到左大腿处确认自己的判断。
但是赵匡胤最终还是没有将心中的疑问说出,此时正是周世宗最为开心的时候,而且还给自己记上了一笔功劳。如果自己将原有用意和现在做法的差异以及可能酿成的后果说出,那不但是给周世宗头上浇凉水,也是在给自己的头上栽罪责。而且估计周世宗肯定不会相信这变戏法般的两个字、四个字之说。
大腿骨不但断了,而且大幅度地移位。断骨已经扎到了肉里,所以才会这么快就出现麻痹现象。如果不马上复位并固定,那么就算保住性命,这条腿也得残废了。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将这骨头复位好并固定住,就根本无法拖着它逃离此地。那么不管这腿废不废,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折子上的内容不全是自己写的。”赵匡胤在心里很肯定地对自己说。他明明记得自己只是在正页页面上竖着写了“佛财”二字,但是现在前面翻启的副页上却多了竖着的“灭取”二字。怎么会多出这两个字的?这密折加了自己亲手压的蜡印,然后又是亲手交给宰相范质转递,中间不应该出现偷偷篡改的可能。赵匡胤仔细辨看了下那四个字,字迹倒是都像是自己的手笔。只是字体上“灭取”两个字比“佛财”两字要小一些,笔画也显得要工整些。另外,这四个字在排列上也不十分规范,稍有错开。墨色也比自己当时书写时要淡了许多,皇家用墨不应该这么快就褪色的。
齐君元想都没想,从地上摸索到一根枝条咬在嘴里,然后双手捧住大腿猛然间使出一个扭劲。只听见喉间发出一声闷哼,腿上发出一声脆响,那移位的断骨被逆转回来。对正骨位对于离恨谷的刺客们来说是件简单的事情,他们杀人的基础就是要了解人体的组成和构造,而求生的基础则是要懂得如何修复和恢复肢体功能。但是眼下的情况却又不简单,一个是要自己给自己正骨,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娴熟的手法;再一个这过程还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强忍住剧痛,始终保持清醒,千万不能被疼痛感击溃心力和脑力而昏迷。
赵匡胤看了一眼奏折上自己亲手压封的蜡印形状,便确认这正是自己当初留给柴荣的那份密折。但是打开折子后一看,他的心不由猛地惊颤了一下。
将大腿断骨位置对好后,齐君元拿出了两枚子牙钩,对准位置按下。子牙钩轻松弹射入皮肉、钉进断骨。这两下是痛上加痛。齐君元虽然嘴里咬着树枝没有发出声音,但身体却是疼得直抽抽,一口气憋在心头许久许久不曾吐出。终于,他缓缓地将咬在口中的树枝吐出来,喉头涌动两下又喷出几口鲜血。这才将憋在心头的那口气带出,整个气息循环舒缓过来。
多灭取
用子牙钩固定好断骨之后,齐君元很果断地站立起来,然后快速检查了一下身上的其他伤口。
“你什么细留密折,就那么几个字,你自己看看吧。要真细留了还用我耗费那么多的心思、经受那么多的煎熬?”周世宗说完话从龙案上拿起一封折子抛给赵匡胤。
其实此时齐君元身上已经很难看清伤口,他的衣物已经被树枝撕挂成一条条的,而这些布条全被血液黏贴在身上。只是有许多布条都在往下滴着血,这才可以由此而知黏贴的布条下有着血流不止的伤口。
“大周天佑,这都是皇上福德感天才有的大好转机。微臣虽然是想到从佛财下手这一途径,但是已经忘记当时是如何给皇上细留密折了。”赵匡胤很巧妙地应对周世宗。这番话既拍了马屁,又不丢失功劳,最终要是出现什么责任的话,还可以推卸。
齐君元顺着滴血的布条很快找到几处出血量较大的伤口,然后掏出一把倒齿小鱼钩,将伤口边缘对正,用一只只鱼钩将伤口钩缝住。再拿出金创药倒在合好的伤口上,药末盖得很厚。
赵匡胤真的迷茫了,他不断在心中询问自己:是自己在折子上多写了些什么、错写了些什么,还是世宗将那佛财两字的含义理会错了?
所有过程有条不紊但速度却不慢,由此可见齐君元内心的强大,还有他那份面对危机的镇定和承受疼痛的坚忍都非常人能比。
赵匡胤接过奏报却没有看,而是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周世宗,口中欲问又止。的确,赵匡胤无法不迷惑,刚才周世宗夸奖他时提到他所出计策为“灭佛取财”,而赵匡胤记得自己明明是在密折上留下“佛财”二字。而且为了取得佛财而又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自己还想好了几种妥善的办法。只是回来的路上遭遇刺杀围堵,而周世宗一时等不及了,未曾将自己的办法运用上,自己急急地采取了极端手段。但是现在从周世宗笃定的语气中听来,好像是说这极端手段就是自己的密折所留。
谁漏信
“好!好!九重将军,你出的那灭佛取财的计策真是好。刚才是我要求户部佛财收缴点每天必须递上的急报,他们今天一天收取了就近的上党和东郡两处,所得佛财便已经十分可观。钱财和拆庙所得铜铁材料不说,单存粮便可让你禁军用上个把月的。”周世宗说着话,将手中的奏报递给赵匡胤。
此时崖顶上已经有人顺着绳索下来,动作很快、很轻盈。由此可以看得出,下来的都是高手。而实际上也只有真正的高手敢下来,因为这是数十丈高的悬崖,因为完全不知道崖底的情况,因为跃到崖下的是齐君元。
周世宗看到紧急奏报后放声大笑,那笑声震得整个龙殿“嗡嗡”作响。也难怪周世宗在属下面前如此不加收敛,从双宝山一战之后,他所接到的奏章、军报全是些说苦报难的事情,搞得他五心烦躁、愁绪蔓生。但是今天这个紧急奏报却是个喜报,一扫多时缠绕周世宗心境的阴霾。
处理好伤口之后,齐君元随手从旁边抓起一把草叶,在身体上下刷抹一遍,将挂在破碎布条上的血滴都扫净。这是怕自己逃走过程中会留下明显的血迹被别人循迹追踪。然后他才捡起一根压断落下的树枝,支撑着自己的断腿往林深叶密处逃去。
三人相互寒暄之后,赵匡胤也不故作姿态,抢先将自己一路遭遇阻杀、被困刘总寨的事情说了。正当他要将自己被阻原因分析给周世宗听时,外面突然有户部的紧急奏报呈上。
这一次齐君元的想法很简单,逃得越快越好、越远越好。因为这次他见到了卜福,卜福也见到了他。卜福在瀖州将他下步升桥返回原处的逃脱伎俩全盘査辨出来,否则不可能及时赶回临荆县并在北城外的山上堵住他们。所以有卜福在,再想采取就近躲藏蒙混脱身的办法绝对不行。而且自己从如此高的地方摔下,各种迹象和留下的血迹都可以证明自己受伤颇重,不可能远逃。而最好的逃离方法就是出乎追踪者判断的方法,所以这一次齐君元确定自己是逃得越快越安全。
赵匡胤进殿之后,赶紧请周世宗重新落座龙椅,先拜倒金山行过君臣大礼。转过来才与王策、赵普见礼。他没曾想在这里见到这两人,既是惊喜又感意外。特别是那赵普,是他最为依仗的臂膀,但两人已经许久未曾见面。上次赵普探亲回京后马上又赶往蜀国,赵匡胤则赶往南唐,所以只是由赵匡义转交了封书信却未曾见到面。
事实和齐君元预料的完全一样,卜福的思路果真是这样的,他们的追踪查找全都集中在附近范围内。
周世宗一听殿外传报赵匡胤进见,立刻离了龙案下三阶九龙口。像这样君迎臣归的待遇自古以来能享受到的人寥寥可数,而赵匡胤便是其中一人。
不过还是有人发现到奇怪的痕迹,并且顺着痕迹追踪下去,那痕迹是齐君元支撑断腿行走的树枝一路戳点出来的。但齐君元早就意识到这会是个危险点,所以每走一段就会换一个支撑物。第二件是大枯木棍,第三件是个连根拔起的树苗。然后在行走的过程中还连续几次飞出锚钩挂住高处的树枝,以犀筋索吊起身体荡向前方,这样一来便可以在数十步内没有一点痕迹。所以在他更换到第三件支撑物后卜福断然确定,之前的痕迹都是假象,人肯定还是躲在附近没有走远。
赵匡胤安排好所有事情之后,这才不慌不忙地前往宫中进见周世宗。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两个人只比他提前了一顿饭的工夫进入龙殿,现正在向周世宗面陈所见所探,并且细析各种现象中暗藏的危机,极力怂恿周世宗立刻向蜀国出兵。这两人便是刚刚出使蜀国归来的王策、赵普。
齐君元一条腿不方便,所以离开烟重津地界的最快方法应该是赶到江边或河边,然后设法搞到一个筏子或小船顺流而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方法卜福肯定也能想到。一旦卜福在附近没有搜索到自己后,肯定会发飞信通知南平军队沿河流堵截,到那时自己身随水行反倒一点逃脱办法都没有了。所以齐君元拖着一条断腿,忍着浑身伤痛,坚持在崇山峻岭间跋涉。他选择的逃脱方向是一直往南,这样只要过了南平境进入到楚地,就不会再有大范围的追捕了。
这几条指令一下,各位将军立刻动身。赵匡胤安排的这几人都是自己的结社兄弟,交情深厚、心意相通。平常时就算说的是场面话,他们也都一点即透、不点也能透。但是这一次却很难说他们和赵匡胤的想法就完全一样,因为在赵匡胤安排之前就已经有人和他们商量过外派的可能,而且也揣测过赵匡胤的意图。只是赵匡胤自己还不知道这件事情,更不知道有人已经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他的意图。
不过这一点齐君元倒是想得过于谨慎了,卜福的主要职责是保护顾子敬和萧俨,而且他已经抓住一个裴盛。所以当确认齐君元已经逃离搜索范围后,他立刻放弃继续追踪,然后带人回去,保护使队快速通过了烟重津。
赵匡胤到了禁军都点检府后只安排了几条事宜。第一,由禁军统领都虞侯王审琦、都指挥使石守信协助京师巡城师加强京师城防。第二,由禁军前营总领近京大将军高怀德赴京东大营,协助东南、东北、正东三区的安定。第三,由禁军后卫内城都指挥使李处耘赴京北大营,以防北方区域异动和北汉趁乱进袭。第四,由禁军中军护卫使张令铎赴豫南大营,协助正南、西南安定。第五,由禁军中军指挥使赵彦徽赴甘西道凤灵关,协助正西安定,严防突厥借机入境骚扰。
北宋残本《荆南陈事集》中有录:“……值夏,多雨水,烟津土松山倾。界军三百余人护唐使过,泥石俱下,道塌掩,军卒或坠或埋,无一生还。唯唐使数十人滞后,得存。”
禁军成员的挑选是有比较苛刻的条件的,其中过于迷信于某种宗教的都不予吸纳到禁军之中。设立这种条件也是有道理的,信佛之人轻易不杀生。但作为禁军成员杀伐于沙场之上,不要说杀生,杀人也可能是天天有的事情,所以有这样的顾忌和信条那是万万不能要的。也幸亏当初赵匡胤挑选禁军时考虑到这样的条件,所以现在周世宗采取灭佛取财的极端手段后,至少这十万禁军还是根基稳固的,可以随时调用。
这书里说南平军三百多人护送唐使过烟重津是因山体滑坡全数丧命的,而非被杀。但想想也是,这种地方事录的书籍都是由官家监督撰写的。如果是将这一个刺杀了数百人的刺局真实记录了,那也太过惊世骇俗了,免不了会被一些人利用来蛊吓民众、引起恐慌。
离开收缴点,赵匡胤还是没有去往宫里进见周世宗,而是顺道在禁军点检府停了下。在这里他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因为需要安排的事情早就在他心里筹措好了。
直到进入楚地境内,齐君元才找了一个偏僻的山村人家借住下来。只说自己是替老板到山里收药材的,迷路之后不小心掉入山涧。然后尽量多给钱,让这人家替他买药、买衣,再多做有助断骨和伤口恢复的食物。在这里休养了有两个月,直到天气转凉、伤损基本恢复这才告辞离开。这也就是他当时对断骨和伤口处理正确,携带的金创药具有特效,否则恢复得不会这么快。
赵匡胤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这些百姓中不乏信佛之人,让他们陪着押送灭佛毁庙获取的佛财来上缴,心中肯定是极不情愿。而且这还是在京师之中,地方官府和拆庙取财现场的情况更可想而知。或许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官民之间的冲突,随着实施的范围扩大,冲突还可能不断升级。但这种情绪的蔓延现在一定要进行控制,一旦军中部分信奉佛家的兵将也怨愤难泄,很有可能就会闹出内乱来。
在这两个月里伤痛还是其次,倒是不断有疑问在纠缠着齐君元。没事时他定下心来将所有疑问、疑点仔细梳理了一遍。
临时征缴的情况过去也有过,由于各个环节控制得当,理由充分,额度合适,所以征缴的过程都非常顺利,百姓也没太多怨言。但这次赵匡胤却发现气氛很是不对,运送庙产的那些百姓都满脸怨愤,与押送的官府衙役不断会有口舌冲撞。百姓代表接受户部盘问时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不予配合。
首先这烟重津布刺局的消息怎么会泄露出去的?自己这几个人里只有六指单独离开过,难道是他泄露的消息?那也不对,六指只是在准备动手的前两天才外出打探使队情况的,如果是他透露的消息,那么对方不可能那么快就调来九流侯府的高手设下反兜。对方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得到消息才可能布下这样严密的反兜手段。
大周的财政制度很严,像这种突然性的财物上缴和特种征收都是要由地方官府派人押送并带有呈报。然后必须有地方户部的文凭以确定数量,还有所在地参与收缴的驻军的军折作为佐证。而且押送运输的人当中还必须有当地百姓代表随行,接受户部入库前的盘问。只要在来源和数量上稍有出入,便立刻会转至吏部或刑部彻查。所以地方上要想借此机会骚扰百姓、巧取豪夺不是没有可能,但没谁敢这么做。因为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岔子被捅出来,那么就会付出身家性命的代价,得不偿失。
难道又是秦笙笙?但是这一次秦笙笙并没有像瀖洲城里那样有自己的私人理由,而且她也一直和自己在一起,没有机会去泄露消息。但是秦笙笙在布设刺局的前后性情很是反常,完全没了以往那种率真莽撞的样子,所行所言都显得极有城府。而且最后自己和秦笙笙被困岭顶的时候,她明明可以通过声响辨别出沿岭顶往东去的方向已经被高手堵住,却为何在刀盾兵卒的堵圈上寻隙时反没了辨别能力,直到对方已经到了近前火光突然亮起这才发觉?还有她利用宿鸟飞离锁兜(围困的布局)是预先筹算好的还是即兴所为?如果是筹算好的,那她故意让自己单独陷入锁兜之中又是什么意图?
心急火燎的赵匡胤一路纵马,往京师汴梁奔去。当他到达京师时,已经有一些临近的州府开始往户部押送收缴来的庙产。虽然在汴梁四门外专门迎他的官员一再催促他紧急进宫见周世宗,但赵匡胤还是决定先到户部的收缴点看一下。既然不该做的事情已经做了,自己再早去两三个时辰见周世宗也已经于事无补了。还不如将正在发生的情况多了解一些,然后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伤好之后的齐君元其实可以直接回离恨谷,虽然他几次刺活儿都未能成功,但是从他的设计和行动上论都是没有问题的。而是“刺刃有豁”(意思是整个刺活儿的接受、组织、布置、操作上有缺口、有漏洞),刺标每次都能躲在豁子里,所有活儿根本就是“刺不能及标”(刺标总是躲在刺杀范围之外的意思)。所以可以回去提请衡行庐派人严查,看到底是在哪个环节上起了豁子。
但是现在周世宗的做法与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完全是杀鸡取卵。不,不仅是杀鸡取卵,而且是抢了别人的鸡杀了,还让别人从此再不吃鸡肉。赵匡胤现在非常担心,担心周国会出现内乱;担心邻国会借此机会突袭周国;还担心有小人故意为祸朝纲,制造出更加难以收拾的局面。也是直到这个时候,他心中基本确定自己被一路杀兜阻挡,最后被困刘家寨的原因可能就与此事有关。而刘总寨出来后再没遇到一次刺杀,所说的十几处兜子就此终结,这种情形也在证明着赵匡胤这个想法。
但是已经踏上回谷道路的齐君元踌躇了下又转了方向,他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先将自己所带的那几个人弄清楚。只有先确定这些人没有问题了,那么才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回离恨谷要求严查其他环节。其实让他做出这样决定的还是因为秦笙笙,就他和秦笙笙、王炎霸从东贤山庄赶往呼壶里的一路上,秦笙笙对他表现出的情感很微妙,那是一种融合了信任、依赖、难舍的感觉。虽然齐君元不敢奢想这种情感会上升为男女之间最为亲近的关系,但他知道具有这样情感的人绝不会故意引导自己陷入有死无回的兜子中。所以他要查清背后的真相,到底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是真的,还是陷自己于不复之地的手段是真的?还有这刺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杀人的刺儿还是被故意丢入兜子的标儿?
赵匡胤原本受赵普提示,留密折与世宗,让其在万不得已时可用取佛财一策解决周国目前的困境。而且为了此举稳妥,并且不会让笃信佛家的符皇后因此事大受打击,赵匡胤已经筹划好一个大力施压、慢慢挤榨的办法。具体做法是让北伐归来的将士以超度阵亡同伴入驻寺庙。然后可在寺中采用搅乱僧人清修、妨碍信徒进香、破坏佛规戒律等方法暗中逼迫,让寺庙主动捐出钱财。这样的话钱财归了国有,僧侣继续研经拜佛,信徒继续敬奉香资。而且一旦有变故或需要,还可以再次从佛家逼榨些钱财为国所用。
可是现在秦笙笙他们会在哪里呢?烟重津一刺遭遇到那么强大力量的反兜,所有人肯定都已经各顾各地逃命了。而之后如果没有接到后续的指令,应该是回谷的回谷,回掩身处的回掩身处。但是齐君元心中却断然否定了自己的这种想法,他觉得这些人绝不会回去,他们肯定还有没做完的活儿。只是这些活儿都刻意地将自己排除在外,也不让自己知道一点有关信息。就像护送秦笙笙去呼壶里一样,到最后知道已经是同门相搏了,他还是一头雾水,只是凭着一份执着和一份深藏心底的情感而全力保护着秦笙笙。
然后赵匡胤一路上还亲眼见到地方府衙和军队一起出动,强征庙产,拉倒佛像,逼迫僧侣还俗为工为耕,必须躬身劳作才能果腹存身。而这些僧侣很多都是从小就进入寺庙,一直都在奉佛研经做法事。现在突然让他们去种田做工,他们又如何有能力存活下去。另外,那些佛家信徒们因为失去了信仰和寄托也是心慌情愤,处处可见与官家人发生冲突的情况。赵匡胤一路所到之处尽可见哀怨嚎啕,僧怨民恨。
“呼壶里,还是呼壶里!”齐君元突然意识到一个关键点。秦笙笙本来要做的活儿是通过呼壶里进行的,但是却因为路上耽搁错过时限,就这事情王炎霸、楼凤山他们本来是要拿住秦笙笙回离恨谷衡行庐问罪的。但是后来谷里另行安排了烟重津杀局,而且有秦笙笙的参与名额,根本没有提到她延误时间错过时机的罪责。那么会不会是另有机会弥补错过的时机?烟重津事情做完之后她就重新回到呼壶里再继续做之前的活儿。
从唐朝以后,世人信奉佛教者极多,寺庙遍布天下。但是能以国家名义批准建造的寺庙却是寥寥无几,更何况到了五代十国时战争不断、纷乱不息,更没有哪个国家能抽出时间、人力来管理这些寺庙。皇家之中有地位极尊的人是信佛的,才有可能以国家名义指定建造一两座寺庙,其他则多为民间信徒集资所建。所以周世宗所提三点说白了,就是第一要将大周境内百分之九十九的寺庙给拆除了,第二是从此以后就算国家指定的寺庙也不会有了,第三是没有国家政策允许不准再有人出家为僧。这做法其实是逼迫全国百姓再不要信奉佛教,也无途径信佛奉佛,只有国家高级阶层才享有这样的特权。
而且楼凤山在呼壶里有个固隐点,就算他们没回去呼壶里,那楼凤山终究是要回去的,通过他应该也可以打听到一些信息。如果楼凤山也暂时没有回去,那在他的固隐点应该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迹象,摸出他们原本执行的活儿是去往哪个大概方向的。
从刘总寨出来后才走一天,他便在一个小县城里见到了周世宗所下的诏书,其中提到“寺院其无敕额(国家批准的名额、指标)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
齐君元决定再去呼壶里,于是雇了一辆马车往南而去。不知为何,这次上路之后,他的心中始终充斥着某种不安。虽然自己和以往并无什么改变,但是齐君元却觉得自己像是失去了所有的隐蔽和伪装,不再是一堆豆子里的一颗。随时随地都能构思出危险的意境,在他心头隐隐围绕。
赵匡胤没等赶回京都便知道太晚了,虽然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周世宗急召自己回京师是什么事情,但他知道如果自己是在京师的话,肯定会阻止周世宗做某些事情。
齐君元是个谨慎的人,在感觉不是太好的状况下,他尽量不走官道、不经州府、不宿城镇,而是选择城外小道、山间野径而行。这样一来,路上的时间就拖长了,以至于最后因为突然的意外而未能赶到呼壶里。
佛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