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吗?了解了原理,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果有爱琢磨的人,拿着眼镜,颠倒过来看,左右眼镜片对调(参见图3),那就会发现原来跑向你的小狗,正在远离你。
人之所以可以产生立体视,在于大脑里有个视交叉的结构,两只眼睛后面的视神经(相当于电脑的数据线,负责把信号传到大脑里)在视交叉那里,互相交换神经纤维,这样两只眼中间重叠的视野就能融合,这是立体视的基础。
调整“左影”和“右影”之间的距离(参见图2),就会让我们视线交叉的距离忽远忽近,重叠后的影像朝我们跑来,或者跑开。
好奇的人可能还想知道,是不是动物都有立体视。
反过来,如果左眼看的是“右影”,右眼看的是“左影”,交叉后的视线位于屏幕前面(参见图1)。我们就会感觉小狗在屏幕前面,离我们更近。
开动脑筋想一想,不用做解剖就可以想明白。
如果左眼看的是“左影”,右眼看的是“右影”,两只眼睛的视线一交叉,影像在大脑里融合,我们感知的影像就是位于荧幕后面的。如果是小狗的话,我们就会感觉小狗离我们更远。
像兔子这样的动物,两只眼睛长在两边,各自的视野就没有一丁点交叉的部分,根本就不可能产生立体视。兔子吃草,草原里到处都是草,只要瞅准了对上嘴吃就行。兔子要担心的是,不知道哪里会冒出一头狼或狐狸来,所以两边的眼睛各看180度,合起来就是360度无死角,哪里来的天敌都能被发现。
我们戴上偏振光的过滤眼镜,左右眼的镜片是不一样的,一个滤掉水平偏振光,一个滤掉垂直偏振光,这就意味着,“左影”和“右影”只有一个能分别进入左右眼。
而猫的两只眼睛就长在同一侧,有交叉视野,这样就能产生立体视。猫逮耗子,要是没有立体视和距离感,耗子就是在跟前,也按不准。
银幕上的影像其实是两个影像,挨得比较近,我们为了便于描述,就把位于我们左边的影像命名为“左影”,当然,另一个就是“右影”。
所以一般来说,食肉动物有立体视,食草动物就没有。
当然,他们顺带还感兴趣的是色盲眼镜是怎么回事,瞪眼看半天的浮凸画怎么看,以及社交媒体上那幅有名的裙子图究竟是蓝黑还是白金。全是医学边缘内容。
如果说,相比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的更高端,更加高级的话,毫无疑问,具备立体视的动物在大脑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显然比不具备立体视的动物要更加复杂、更加先进。
之前,我去给本科生上课,正经的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知识,他们不爱听;好看的视网膜三级神经元亚层结构图,他们不爱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经瞳孔温热疗法和光动力激光治疗,他们不爱学;非得让我和他们说明白,立体电影的原理是什么。
看物体立体的动物能够掌握远近,便于获取食物,有利于维持生命。
估计你也好奇。
看问题立体的人懂得深浅,容易把握分寸,有利于高级生存。
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摆在身边的现实问题是立体和丰满的,不只有朝向我们的一面,也有背对我们的一面。看似轻飘飘的纸箱子,也许里面装满了东西,其实很沉,随便去抱,保不齐就闪了腰;看似沉甸甸的金砖,也许就是个金箔,里面是空心的,并不值钱。仅凭第一眼印象,容易受经验主义的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
如果不戴眼镜,就一直裸眼这么看着,一会儿头就晕了,眼也花了。
想要立体视观影,第一个必要条件是有两只眼睛,左眼看到外像,右眼看到内里;左眼直观注视,右眼逻辑分析;左眼直接接受信息,右眼充满质疑证伪。老年人容易上当被诈骗,常是因为贪便宜的心理把右眼挡上了,看见比市价便宜一半的鸡蛋,便赶紧掏钱买,生怕错过,拿回家一看是石膏粉做的假鸡蛋。年轻人容易失足深陷,常是因为想走捷径的小心思把右眼挡上了,那些想走捷径的人,最后都走了弯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一开始想赚快钱,他看到赌博扑克牌游戏机很火爆,来钱很快,借了1200块钱跑到成都去买,结果在路上被人骗了,买了一只假金表。经历多次失败后,张勇开始踏实下来,放弃了赚快钱的想法,做起了火锅生意,打磨服务流程的细节,最终才有了市值千亿、连锁店遍布全国的海底捞。歌手李健说:“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时,所有的路都是弯路。”只用左眼看,容易看到贪婪和捷径,看不到地上的泥泞;只用右眼看,遍地全是荆棘和沼泽,同样也会让人止步于想象中的困难,一事无成。
工作人员递给你一副薄眼镜,眼看着银幕里那只小狗冲着你就跑过来了,摘掉眼镜一看,银幕上只有带着虚影的模糊小狗,根本就在银幕那个平面上。
想要立体视观影,第二个必要条件是两只眼睛要位于同一侧,需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视野有交叉范围。左眼看现实,右眼看历史。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里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圣经·旧约》里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词叫“大数据”,历史和书籍中就蕴藏了大数据。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行为,历史上基本已有类似的答案,书中已有记载。只用左眼看现下,不用右眼看过往,基本上会把自己的生活变成“预实验”,得不出真正有意义的结果。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都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科学家都得汲取过往前人的经验才能前行得更远,何况我们。将现下发生的事情与过往的大数据比对,你就拥有了强大的“立体视算法”,不易困惑和迷惘。
去电影院,花较高的票价买票,便可以看立体电影。
想要立体视观影,第三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视交叉这个结构,两只眼的信息可以形成有效互换,否则单一信息在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中无法有效融合。现实中的视交叉就是相助的贵人、指点的名师,将知与行的那一层窗户纸给你捅开,让行后所得的感悟可以填补知,让知的智慧可以指导行,让知和行可以形成互相补益、互相促进的正向反馈关系。心学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起初,王守仁按照格物致知来修行,对着窗外的竹子来“格”,结果“格”得老眼昏花,也没提升知的层次。坐地空“格”,结果“格”空。行是外功,知是内功,内外兼修,方能精进。
只用左眼看,容易看到贪婪和捷径,看不到地上的泥泞;只用右眼看,遍地全是荆棘和沼泽。
立体视这门功夫的最高重,我估计是透视眼——像火眼金睛一样,直穿迷雾,就算对方穿了马甲也能认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