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装腔指南 > 有意思的名字

有意思的名字

路易丝·布尔乔亚

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除了提出最理想的国家该交给哲学家来统治(也就是他所谓的“哲人王”),他也指出大部分人都可以说被困在了山洞里,看到的只是墙上的影子。也就说,大部分人都是糊涂蛋。到这里还是讲得不错的。但柏拉图开始胡言乱语是他认为,只要这些人能从山洞里逃出去,就能看见世界的真相——那里有永恒的“形式”,比如一把完美的椅子,一种最纯粹的美之类的——这些“形式”有时候也被说成是“柏拉图式的理念”。要是这一段不太好懂,那是因为它基本上就是疯话。

Louise Bourgeois,1911—2010

柏拉图本来想当诗人,但失败了,实际上成了一个剧作家;这么说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思想都用书面“对话”的形式来表达。那是一种设计好的对话,双方讨论一个问题,慢慢朝一个结论推进;其中一人很多时候是苏格拉底。他们经常会试图定义某个概念,比如“什么是勇气?”或者“什么是正义?”等等。在他的《会饮篇》中,几个人在宴会上碰到,轮番回答“什么是爱?”,其中一个说法是真爱往往出现在一个岁数大一些的男人和一个青年男子之间,年长的提供智慧,年少的回报以美貌。“柏拉图式的恋爱”因此表示没有性爱的恋爱关系(虽然柏拉图其实心里想的不是这么回事)。

艺术家

“柏拉图”这个名字本意是“宽”,有些人认为这是他在雅典的同时代人给他起的绰号,指的是他特别宽的肩膀,或者宽阔的额头。不管如何,你想到他的哲学思想覆盖范围之广,也会觉得这名字很合适。有人曾说过,整个西方哲学不外乎就是“给柏拉图做注”。

用法:要是听到有谁看不起一样东西,因为它“布尔乔亚”,你可以语带讥讽地问他指的是不是那位法国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在此过程中,你因为丢出这么高级的知识点,证明了你自己肯定不是“布尔乔亚”的人。

用法:最常提到柏拉图是以下这些词出现的时候:“柏拉图式的恋爱”、“柏拉图式的理念”和“柏拉图所谓的哲人王”。

作为一个名词,“布尔乔亚”带有贬义,用来指一个守旧到无趣的人——而路易丝·布尔乔亚用这个姓氏真是太不合适了,简直让人好笑,因为她的艺术是极为反传统的。布尔乔亚的大部分作品似乎都是在满腔怒火地报复自己的父亲,因为她和母亲都是这个男人暴政的受害者。她的父亲脾气火爆,经常斥骂路易丝,或者在众人面前嘲笑她。当一直鼓励路易丝的慈爱的母亲染病,他马上抓住机会和路易丝的家庭女教师出轨。

哲学家

带着这样的回忆去创作,也难怪布尔乔亚的艺术作品都是关于父母的。所谓的“告解式艺术”(也就是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人生),她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她最为知名的作品叫《妈妈》(生怕有谁弄不清这件作品是说什么的),是一只巨大的铜做的蜘蛛,放在三十英尺的空中,俯瞰观众。有些吓人?但布尔乔亚说并不吓人。“蜘蛛是吃蚊子的友好生物,”她解释说,“它们是有益的,会保护我们,就像我的母亲。”她对爸爸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她有一件作品名为《摧毁父亲》(同样的,从名字里就能猜出她的意思),包含了一具男性的尸体,周围隐隐约约是一些孩子的样子,暗示他们杀死了父亲,还在吃他——或许只是布尔乔亚一些难以实现的愿望吧。

Plato,公元前428—公元前348

虽然作品都这么黑暗、恐怖,但布尔乔亚却炙手可热。她去世一年之后,《妈妈》卖了一千一百万美元,是女性艺术家作品的最高纪录。

柏拉图

马塞尔·毛斯

萨基人生的某些细节就像是他自己故事中会发生的片段。他只有两岁的时候,母亲被一头公牛惊吓流产,最后因并发症而死。他是《晨邮报》的外国记者,也是个同性恋(他一直认为自己必须隐藏这一点),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中。据说,他最后的一句话是对身边一个在抽烟的糊涂士兵说的:“他妈的把烟灭了!”德国的狙击手发现了烟头的亮光,把萨基射杀了。

Marcel Mauss,1872—1950

在《敞开的窗户》中,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家里来了个有些神经质的男客人,叫弗拉姆顿·纳特尔;女孩告诉他,这家女主人的丈夫和两个兄弟都在一次惨剧中丧生了,而且她把那次事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当这三个人出现时,纳特尔认为他们一定是鬼魂,吓得逃跑了。不用说,这只是恶作剧。说到萨基的动物故事,也可以举个例子。《托比莫里》中,一个驯兽师教会了一只猫(也就是题目中的“托比莫里”)如何说话。另外一些角色都兴奋极了,直到那只猫把他们最可耻的秘密全都说了出来。萨基写这个故事还是忍不住要添上滑稽的一笔,在结尾处顺口提及,这个驯兽师后来死了,是在德累斯顿动物园被一只脾气暴躁的大象踩死的:他正教这个动物说德语。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对于作家赫克托·休·门罗为什么要用“萨基”这个笔名,还存在一些争议。有一种说法称他借用的是波斯诗歌《奥玛·海亚姆的鲁拜集》中的一个人物。但这个词也指代南美的一种猴子,这可能才是他的本意。在他那些精致的、风趣的,而且时常黑暗到令人发指的短篇小说中,很多次萨基都莫名地对动物表达了同情之意,把它们生活中的纯粹自然和人类的故作得体相比较。还有些故事中他站在孩子那一边,和大人对抗。

用法:给某人奉上一份礼物之后,可以让他们慌乱一下,说:“希望你能明白现在你已经认可这份‘毛斯礼物交换契约’了。”

用法:要是一个故事有让人毛骨悚然的转折,尤其是处处写得不动声色、精致优雅,那么你就可以说这个故事有“萨基风格”。

尽管名字看上去像德国人,但毛斯是个法国人,而且虽然读音听上去跟“老鼠”一样,但在社会人类学的领域,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狮子般的人物(1)。他流传最久远的是对送礼这件麻烦事的分析。毛斯称送礼为“整体社会事实”——这是社会人类学的术语,也就是说所有的社会都会送礼,而且里面都有不可忽视的规矩。把毛斯的洞见浓缩一下,就成了老生常谈,他基本上就是在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短篇小说作家

接受礼物的时候,你也承诺了要在未来某个时刻回报这份好意。更微妙一些的说法是你和送礼的人建立了某种社会关系,已经不能随便退出了。换句话说,礼物从来没有送出去;它只是租给了收礼者。这种特质又被称为“不可让渡性”,意思是礼物的所有权始终属于原来的送礼者。就跟很多人类学家的做法类似,毛斯用波利尼西亚部落社会的例子支持他的理论。在那些岛屿上,要是你没有回赠礼物,显然就会丢失一种叫“mana”的东西,据说是权威和财富的源泉。

Saki,1870—1916

有些人也很温和地提出,毛斯可能把这些东西都太当一回事了——比如他还有个观点是:每一件礼物都是带着魔力的。但他的重要作品《礼物》(1925)对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斯自己则受到了社会学奠基人的启发,后者又是全世界在自杀这个问题上的权威,还是毛斯的舅舅……

萨基

(1)毛斯(Mauss)发音如英文中的“老鼠”(Mouse);狮子(Lion)在英文中又有名人、大牌的意思。

“名字意味着什么?”莎士比亚这样问。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时比乍看之下要意味深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