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Valéry,1871—1945
保尔·瓦雷里
诗人
布列东追求无政府主义,支持共产主义,纳粹占领法国之后他自然赶紧逃离了欧洲。他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周游世界,结交朋友和超现实主义的信徒;收集艺术品和文玩。巴黎的蓬皮杜中心收藏了布列东公寓的一面墙,上面还保留着他最喜欢的几幅画。
用法:遇上大风,你可以引用一句瓦雷里的诗:“起风了!……我们必须试着活下去!”
卡罗要感谢布列东的不只这一件事——所有对超现实主义感兴趣的人都该感谢这个法国人,因为正是他在1924年用一篇《超现实主义者宣言》发起了这个破旧立新的文化运动。那篇文章(也是布列东最能让后人记得的成就了)宣称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挣脱逻辑的暴政。提到超现实主义,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像达利这样的画家和他们那些故作诡谲的作品,但需要留意的是,这个运动不只有画家参与,也有像布列东这样的作家。他推崇“自书写作”,也就是脑袋里想到什么就写下来,不用去管意思连不连贯。要想知道他的诗歌大概是什么风味,可以试一试他对妻子的描绘:“在老虎齿间的水獭的腰。”他刚说了句啥?看起来,超现实主义还是让视觉艺术家去实践比较好。
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从来没有拿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尽管被一次次提名),不过,因为他在文坛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文化界拥有不少尊贵的头衔(比如,法兰西学院院士)。但二战中因为拒绝跟支持纳粹的维希政府合作,他的这些头衔全被剥夺了。
弗里达·卡罗∗能成名全靠安德烈·布列东。是后者在访问墨西哥的时候“发现”了这位艺术家,邀请她去巴黎展览自己的作品。他对于弗里达本人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所以没有去机场接她,而是派了自己的妻子雅克琳。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女人开始了一段充满激情的爱恋。
他的写作生涯证明了一件事,就是等你自己准备好了再杀入文坛是多么明智。瓦雷里二十一岁的时候是个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但另一位诗人斯特芳·马拉美∗的离世让他失去了一位朋友和导师,瓦雷里感到难以承受,开始怀疑人生,并最终停止了写作。1898年,他正看着窗外的狂风暴雨,突然意识到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于是决定放下了手中的笔。要再等十九年,他的另一位导师(某广告公司的前领导,瓦雷里曾是他的秘书)去世,才让诗人转念结束了这段被誉为“伟大静默”的封笔状态。
用法:没有什么比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做了个什么梦更无聊的了。为了中止这样的对话,可以让他们照布列东的建议把做的那个梦写成一首诗。
他用四年写出了五百十二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1920年出版,立刻被誉为经典。诗的开头是这样:“如果不是风,又是谁在那里哭泣……”这首诗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写的,她望向大海,思考人生是否值得一过。很多人认为瓦雷里是在评论一战的暴行,这首诗也被视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国诗歌之一。
作家
保罗·克利
André Breton,1896—1966
Paul Klee,1879—1940
安德烈·布列东
艺术家
我们要想到弗洛伊德是在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做的这些研究,当时那里几乎每个人都精神极不正常。而且,他还吸食了大量的可卡因(他以为是有益健康的)。后来纳粹出现在他维也纳的家中,要求他拿出一大笔钱,然后又把他的女儿安娜带去审讯了二十四小时;于是弗洛伊德就逃到了伦敦,度过余生。他死于颌骨癌,而引发这个病的就是他爱抽粗大的雪茄。他的遗体就葬在伦敦的一处犹太墓园:格德斯绿地。
用法:如果你想要举一个天才的例子,克利会是很好的人选,因为他的名气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莱昂纳多·达·芬奇这样的人要小多了。
他很多理论的问题就在于它们不能被证伪(参见卡尔·波普尔∗)。但他创立了心理分析却是事实,而且只要看他发明的概念有多少今天依然在用,就知道他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了。婴儿性欲:小孩子也有性冲动。谈话治疗:聊一聊你在烦什么会好受一些。快乐原则:我们总渴望感官的享受。死亡冲动:自我毁灭的冲动。阴茎妒忌:女人内心里渴望拥有阴茎。本我、超我、自我:本能欲望、社会道德和协调这两者的意志。压抑:拒不承认难以接受的经历。移情:通过自我欺骗把憎恶或渴望转嫁到另一个人身上。弗洛伊德式口误:无意说了一句什么话却揭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一位瑞士老师曾带他的学生出去野餐。他提议大家都给附近的一个高架水渠画一幅写生,其中一个学生画了那个高架柱子之后在底下又画了一双鞋。一个有名的评论家这样说:“自那一天起,所有的高架水渠都能走路了。”要说的就是,保罗·克利在十一岁的时候已经展露出了天才。
从哪里说起呢?先讲俄狄浦斯情结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相信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不小心杀死父亲、娶了母亲的故事代表了一种深刻的人性。那就是我们都暗恋自己的母亲,憎恨我们的父亲,可又假装不是这样,于是又引发了其他的心理问题。听到这里我们只想说:别把你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西格蒙德!
但一开始他还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和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样,他幼年在小提琴上造诣很高。之后克利放弃了音乐,觉得这是个行将就木的传统,转而投身艺术。
用法:关于“弗洛伊德学说”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一切说到底都是“性”。几乎在任何谈话中,你都可以问:“要是弗洛伊德会如何评论?”然后挑挑眉毛。
我们形容一个人是天才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往往是指他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你随便看看克利的创作生涯,就知道他的风格多变到让人震惊,就好像他每开始一件新的作品都要重新发明一种画法,而几乎每次都大获成功。而另一个特点也与此相关,那就是他有种孩童般的调皮(毕加索∗和爱因斯坦∗身上也找得到这种特质),有时候在画作里会引入幽默和简笔画的小人。
心理学家
克利性格很羞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魏玛的包豪斯学校当老师的时候,会倒退着进教室,然后讲课也不朝学生看。他的这些讲课内容出版之后,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成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理论之一。纳粹自然而然容不下他的那些先锋思想,虽然克利不是犹太人,但他很现代,这就足以让当权者把他定为“堕落”了。他本来在杜塞尔多夫教书,被开除了,作品也从画廊里撤了下来,任何买过他画作的人都遭到了迫害。克利晚年得了硬皮病,皮肤会一点点变硬,让行动变得困难,他也最终因此而去世。
Sigmund Freud,1856—1939
马克·夏加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Marc Chagall,1887—1985
他对补充医学(1)有兴趣,还建议农夫要根据月亮和其他天体的位置来插秧,不过除此之外,斯坦纳有几个并非完全胡闹的想法。(他至少有一个优点就是从来不缺想法——所以总有几个会中也不奇怪。)在管理国家这件事上,他呼吁要把政治、经济和文化机构分开。他是有机农场早期的支持者。但他狂野思维留下印记最多的领域是教育。现在仍有上千家斯坦纳学校在运营,学生在那里所接受的教育比普通学校更随性,分配在文科和理科的精力基本上是对等的。斯坦纳一个有争议的想法是孩子长出恒牙之前不必认字,所以他那些学校的学生往往在识字率上稍微要差一些。
艺术家
这个人肯定做对了一些事情,否则纳粹不会这么讨厌他,想要扰乱他在慕尼黑的一次演讲,不但关了他的灯,还扔臭弹到舞台上。鲁道夫·斯坦纳身上到底是哪一点让他们如此烦心呢?他有些关于种族的奇怪理论,但跟纳粹的奇怪理论说不到一起去。不过话说回来,斯坦纳的大部分理论都疯癫到家了。这个奥地利人最重要的创见是把某种科学方法运用到唯灵论——就是鬼啊,报应啊,转世啊。斯坦纳相信自己九岁的时候见过婶婶的鬼魂。还相信他碰到过耶稣。如果你感兴趣,他称自己这套哲学为“人智学”。这种疯还是疯得比较友善的,一直在强调爱的重要性和类似的东西。
用法:如果你要表扬一个小孩的涂鸦,可以含含糊糊地说一句:“看到这幅画让我想起某几幅夏加尔的中期作品。”
用法:一个朋友如果爱好有机食物,就问他是否赞同鲁道夫·斯坦纳更广义的唯灵论理念。
马克·夏加尔出名的是他孩童一般的情感和使用迷人的色彩——他最喜欢画拉大提琴的山羊,就很好地表现了他的这两种特质;但夏加尔远远不止这样,除了绘画,他还为教堂装饰彩色玻璃,给巴黎歌剧院创作天顶画,还给某个版本的《圣经·旧约》绘制了一系列广受赞誉的插画。
哲学家、唯灵论者、教育家
“失去”是这位艺术家永恒的主题,是他怀念成长过程中那种传统的犹太生活方式。他在俄国小城捷布克斯长大,父亲在一家鲱鱼加工厂上班。很多在他绘画里时常出现的意象,包括鲱鱼,就来自于他对故乡的记忆。夏加尔离开俄国,到了巴黎之后,依然感受着“失去”。纳粹针对他这个犹太艺术家,1933年在焚书运动中烧了很多关于他作品的书,让夏加尔觉得只能离开欧洲,住到了纽约。他后期的作品不但表达他自己的苦难,也表达了整个犹太民族的苦难。虽然夏加尔对这个主题往往都采用侧面表达,但在1938年的《白色十字架》中他不再欲言又止,画了一个十字架上的耶稣,周围是纳粹因为仇恨犯下的罪行。
Rudolf Steiner,1861—1925
不过,我们不该把夏加尔想成是一个描绘阴暗或凶残画面的艺术家。更体现他风格的或许是《新娘》,上面有一个披着婚纱的女子,旁边是那头无所不在的拉大提琴的山羊。整个画面如梦似幻,浪漫得让人晕眩,而与此同时又颇为忧伤。(画中这位新娘可能是夏加尔的第一任妻子贝拉,在创作这幅画的几年前去世了。)在理查德·柯蒂斯的浪漫喜剧《诺丁山》里,《新娘》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变得家喻户晓。电影里茱莉娅·罗伯茨演了一个超有钱的电影明星,为了表达对休·格兰特的爱意,把这幅画送给了他。知识问答:柯蒂斯那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开场时,埃尔顿·约翰唱了一首《可惜不为我》,那么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谁呢?
鲁道夫·斯坦纳
(1)Complementary medicines,如针灸、接骨术等。
对于纳粹,不管你说什么——真的,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是活该。除了那些更加让人作呕的罪行之外,他们还迫害作家,压制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