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装腔指南 > 造词

造词

Stendhal,1783—1842

司汤达

小说家

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被困阻的爱成了她小说的主题。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就是《纯真年代》,写的是一个纽约上层社会的男人纽兰·阿切尔,他正要和一位漂亮的女子结婚,但爱上了另一个人。他“做了体面的选择”,没有废弃婚约,但余生都在对另一个人的念想中度过。这部小说比刚刚的这段介绍更有意思,文笔优雅,对社会传统的批判很尖锐,而且到最后叫人心碎。这本书让伊迪丝·华顿在1921年拿下了普利策奖,也是赢得这项荣誉的第一位女性。华顿1905年出版的《欢乐之家》探讨的是类似的主题,但读来十分压抑。1911年的中篇《伊坦·弗洛美》又是一个爱情受阻的故事,也让人读着颇为郁闷。

用法:如果你被逮到一部歌剧或者特别长的话剧没演完就要逃走,可以声称自己是“司汤达综合征”发作,受不了了。

美国小说家伊迪丝·华顿之前叫伊迪丝·琼斯,年轻的时候大家对她还有个昵称,叫“小猫”琼斯。她父亲的家里太有钱了,以至于“攀比”(1)这个词被认为就是受他们启发的,因为邻居们的确一直在很吃力地想要赶上他们的排场。不过那时候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很难赶上伊迪丝的,因为四岁到十岁之间,父母一直在带她到处游历,整个欧洲都跑遍了。据大家说,她母亲是个很古板的人,禁止女儿在成年和嫁人前读小说,更不用说自己写一本。伊迪丝二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叫爱德华·华顿的人,比她大了十二岁。后来发现华顿先生长年患有抑郁症。虽然婚姻生活很痛苦,但伊迪丝还是跟他待了二十八年,才申请离婚。这是很勇敢的举动,因为离婚在当时可不是说着玩的事情。

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司汤达曾经忧伤地预测自己的书要到1935年才会被人欣赏。结果证明,他的预测差不多是对的。虽然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得享大名,但后来司汤达逐渐被认可是现实主义小说早期的大师之一。

用法:如果有人因为忌惮社会的冷言冷语而不去追求个人幸福,你可以把一本《纯真年代》塞到他们手里。

他的经典作品《红与黑》(1830)讲一个出身贫寒又胆大妄为的青年,怎么慢慢出人头地,但却因为爱上了一个人而前功尽弃。这部小说对人物心理深刻、细致的剖析尤为出彩;实际上,这一点也被认为是司汤达写作上一个独到的地方。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曾把司汤达称作“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还在另外一个地方宣称,小说家中只有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描写心理上比司汤达稍微强一点。

小说家

除了他的小说,这位笔名叫司汤达的作家(真名是马利-亨利·贝尔)现在被人记住的,还有他对两种心理症状的分析。第一种是“爱”。司汤达1822年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论爱》,描述了在他看来爱情这种情绪“具体化”的过程。一共分四个阶段:一是欣赏(你发现并欣赏被爱之人的某些特质);二是确认(被爱之人发现他被你发现了,而你又发现了他的发现);三是希望(你开始希望你的爱慕能获得同样的回应);四是喜悦(你从毫无节制地放大被爱之人的那些特质中感到愉悦)。

Edith Wharton,1862—1937

司汤达表述的另外一种心理症状(这回更具体一些了)现今被命名为“司汤达综合征”。它是指在面对无比动人的艺术作品时,心跳加速,以及虚弱或晕眩的感觉。司汤达最初注意到这种症状是在佛罗伦萨看到那些教堂的时候。其他人在画廊或歌剧院里——或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感受。

伊迪丝·华顿

J.K.加尔布雷思

奇怪的是,虽然狄德罗一直和一个如此积极乐观的工程联系在一起,但他本人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相信人类没有自由意志,而我们的个性和行为都是完全由我们继承的基因决定的(参见巴鲁赫·斯宾诺莎的想法)。说到底,他就是一个不相信人类能进步的进步思想家。不用说,他强烈地反宗教;而且他的妹妹是个修女,被女修道院院长逼迫操劳过度,非常年轻就去世了,也加剧了狄德罗对于教会的敌意。

J.K. Galbraith,1908—2006

狄德罗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在那个时代,有个危险的想法正在兴起,那就是大家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信赖天主教会这类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为了帮助大家更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狄德罗拿出了一部让他为后世所铭记的作品——《百科全书》。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个作品不全是他写的,他请很多撰稿人提供条目,然后由他来编辑。正因为这部百科全书不仅仅限于单个作者的知识,所以它比以往的同类作品涵盖范围都要广。这种做法本身就具有革命性,而书里的某些内容也是如此。比如,它提出政府主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公民的福利,就让当时的掌权者震怒。

经济学家

你有没有这种让人懊丧的体验,就是想到一句绝妙的话,但却错过了说这句话的时机?有一个专门的词形容它,叫做“l’esprit d’escalier”(直译作“楼梯上的妙语”),是法国哲学家德尼·狄德罗发明的。据说,在一个宴会上他被羞辱了,气呼呼地出了门,等到楼梯都走完了,才想出了一句完美的反驳。不过哲学家也意识到,如果他赶紧跑上楼,冲到宴会厅把这句话丢过去,有可能大家会觉得他很可笑。

用法:若是讨论起2008年的金融危机,你或许可以提到J.K.加尔布雷思认为这样的金融泡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结果。

用法:每次你使出“l’esprit d’escalier”这个词之后,还可以补充一句,“这个表达,想必你也知道,是德尼·狄德罗发明的”。

“传统智慧”这个词现在被用出来基本都带着负面的暗示,让人觉得这种“智慧”是错误的,据说这个词的发明者就是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而且他认为美国的经济政策就是这类“智慧”。美国的经济学家对于市场力量都愿意采取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但加尔布雷思在他1955年的经典之作《1929大崩盘》中提出,那次危机绝非孤立的一场灾祸,而是自由市场体系所不可剔除的弊端,是循环出现的众多萧条中的一次。

哲学家

根据加尔布雷思的说法,这样的危机之所以避无可避,原因包括群众如羔羊般顺从的心态,还有在金融问题上普遍存在的失忆症。(他的理论似乎被他去世不久后发生的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印证了。)批评加尔布雷思的人说他有种高高在上的权贵气息。但至少“高”这个方面加尔布雷思也没有办法,他身高有203.2厘米。对于他学院里的同僚来说,加尔布雷思能随时向总统进言,而他们只能默默无闻地在书斋里耕耘,一定是很让人光火的事情。他担任过好几个政府职务,都卓有成效。比如,二战之后,因为打希特勒这件事太花钱,美国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加尔布雷思临危受命。当时政府负债太高,不能再加息,而一旦利息不高,平民百姓都忍不住借钱然后花掉。于是物价就更高了。加尔布雷思成功地终结了这个恶性循环,主要是说服政府冻结面包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Denis Diderot,1713—1784

他声称这连想都不用想。加尔布雷思经常喜欢说经济问题比大部分经济学家唬人的说法要简单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书——像1958年的《丰裕社会》——在大众市场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在这本书里,他论证重新富裕起来的美国需要想出新的经济政策来,避免比以往更大的金融泡沫。尊敬这位经济学家的白宫主人有好几位,JFK(2)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就政策问题咨询加尔布雷思,还指派他当上了驻印度大使……

德尼·狄德罗

(1)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字面上可直译作“与琼斯家比肩”,“琼斯”在英文中有类似“某某某”的用法,整个短语可理解为和生活在附近的人比较生活物质水准。

除了一些别的成就,接下来的这几位都创造过——或激发别人创造过——一些后来被广泛使用的字词。

(2)指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