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行。传法,得有凭证,这个佛祖也知道。因此,当年佛祖创立禅宗的时候,也不光是拿了一朵花。事后,还给了摩诃迦叶一件木绵袈裟。请注意,是“木绵”,不是“木棉”。为什么叫“木绵”呢?因为先前中国人的服装,主要是两种面料,麻和丝。麻织品叫布,丝织品叫帛。棉制品,没有。中国那时没有棉花,棉花是后来从印度引进的。此前要做棉衣,就用丝绵。丝绵的“绵”,要写绞丝旁,不能写成木字旁。木字旁的“棉”,是棉花。棉花是草木,所以叫“木绵”。这里的“绵”,也不能写成木字旁。木字旁的“木棉”叫英雄树,是另外一种植物。木绵袈裟的“木绵”,其实就是棉花。
从摩诃迦叶到阿难陀,再到其他人,这样一路传下来,就传到第二十八代,是菩提达摩。可能有人就会问了,这二十八代怎么传啊?你凭什么说他就是二祖、三祖、四祖?难道你看着我笑了,这就算数了?那我以后见了和尚就笑,行吗?
佛祖给了摩诃迦叶一件袈裟,要他以此为凭,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慈氏佛出世为止。这是《景德传灯录》卷一的说法。《旧唐书·神秀传》则说,还有一个化缘用的钵盂。有了这一衣一钵两件东西,就是正宗。“衣钵传人”的典故,就从这儿来。
佛祖把心法传给了摩诃迦叶,这就创立了禅宗这个系统。于是,摩诃迦叶就是西土禅宗的第一祖。第二祖,是阿难陀。这两个人,其实大家都听说过。《西游记》里面有一段,说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西天,想取得真经。佛祖就让摩诃迦叶和阿难陀,带他们去取。到了经房,摩诃迦叶和阿难陀就索要“好处费”,要到了紫金钵盂,还使坏,给唐僧他们的,全是白纸,一个字没有。这话我们得讲清楚。《西游记》是小说,不是历史。再说了,摩诃迦叶和阿难陀是禅宗的祖师爷。禅宗是“不立文字”的,怎么会给你“有字真经”?佛祖让他俩去发放经书,那才真是“别有用心”。
西土禅宗二十八代衣钵相传,传到菩提达摩,就到了中国。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据说也是个王子,南朝梁武帝的时候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上岸以后一路北行,来到现在的南京,当时叫金陵,去见梁武帝,跟他说禅。我们知道,梁武帝是个很信佛的皇帝,生前曾四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四次表示皇帝不要当,要去当和尚,然后就到寺庙去了。国一日不得无君啊!大臣们只好花一大笔钱,去把他赎回来。这梁武帝,其实就是帮佛门集资了。
什么意思呢?佛祖传法的常规途径,是召开大法会说法。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就是佛经。所以佛经往往开头就说“如是我闻”,意思为“我是这样听佛祖说的”。但是此刻佛祖说,我开辟另一条传法的途径,不说话,也不做记录。怎么传呢?心心相印,叫做“道体心传”。我拈花示众,你会心一笑,就传了过去,比Email快多了。用这种途径来传法,就叫“教外别传”。这个法统,佛祖传给摩诃迦叶了。同时,还指定阿难陀为副。
但是,梁武帝这个信佛的皇帝,是不开窍的,其实没有慧根。他见了菩提达摩,开口就问:朕到处造寺庙,布施,自己舍身同泰寺,请大和尚看看,朕的功德有多少啊?菩提达摩说:你没有功德。(《景德传灯录》卷三,亦见《六祖坛经·决疑品》)这就怪了。梁武帝这么保护佛教,这么赞助佛教,是当时佛教最大的赞助商,为什么没有功德呢?因为在菩提达摩看来,梁武帝这不叫信佛,只能叫求福。他跟佛的关系,就像做买卖。我给你多少钱,你赐我多少福。这种“世间的福报”,跟“出世的解脱”,岂可同日而语?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谈不拢。谈不拢,菩提达摩就走了。走到长江边,摘了一根芦苇,往江上一扔,自己跳上去,过江了。这叫“一苇渡江”。过了长江,到了嵩山,找一个山洞,一动不动,坐了九年。这叫“面壁九年”。据说,小鸟在他的肩膀上,都筑了窝。他自己也双眉落尽,掉下来的眉毛变成了茶树。这样,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此前没有这样的人。于是菩提达摩就在中土开创了禅宗,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鼻祖。
因此我想,当年释迦牟尼佛祖在灵山法会上说法,也一定是金莲涌地、顽石点头、天花乱坠。这时,佛祖就拿起了一朵花,给大家看。这个动作,就叫“拈花示众”。可是,所有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弟子笑了。这个弟子,就叫摩诃迦叶(叶读如社)。摩诃,是大的意思,所以也翻译成大迦叶。大迦叶笑了,于是佛祖说——
中土禅宗的二祖是谁呢?慧可。慧可这人是个知识分子,很有文化,很有修养,对哲学很有研究。据说,他去拜菩提达摩为师,为了表示决心,把一只手臂砍断了(也有人说是强盗砍断的)。菩提达摩不肯收他,他就站在门外面等。当时下着大雪,慧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以至于大雪过了膝盖。菩提达摩看他确实是诚心诚意,就收了他。慧可就对师父说,我的心没法安顿(我心未安),请和尚慈悲,帮我安心。菩提达摩说,那好,把心给我,我帮你安。慧可说,我这个心怎么拿得出来呢?菩提达摩说,好,我已经安好了。于是慧可豁然开朗。临终之前,菩提达摩又把衣钵传给了慧可,还说了十六个字,叫做“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景德传灯录》卷三)。
禅宗的诞生,据《五灯会元》卷一说,缘于佛祖释迦牟尼的一次灵山法会。《五灯会元》是禅宗的著作,宋代普济和尚编的。灵山,就是灵鹫山,是佛祖生前说法的地方。因为佛祖传法的方式之一,就是开法会,类似于我们今天这种讲坛吧!他的说法,他的演讲,也是极其精彩的。精彩到什么程度呢?我想应该有十二个字:金莲涌地、顽石点头、天花乱坠。当然,这三个典故,都不是说灵山法会的。金莲涌地,是讲释迦牟尼佛出生那一天,一朵一朵金色的莲花从地上冒了出来,捧着他的双脚。(《景德传灯录》卷一引《普曜经》)顽石点头,是讲东晋一位高僧叫道生法师的,入虎丘山讲《涅槃经》。讲到最精彩的时候,山上的石头都点头(释慧皎《高僧传》)。天花乱坠呢,相传梁武帝的时候,有一高僧叫云光法师。他说法的时候,感天动地,天上的花都噼里啪啦往下掉。(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都很神啊!
中土禅宗的第三祖,叫僧璨。僧璨的事迹不太多。比较特别的,是他的圆寂方式。我们知道,和尚圆寂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叫卧化,就是躺在床上圆寂;一种叫坐化,就是坐着圆寂。僧璨则都不是。《楞伽师资记》说,有一天,僧璨要圆寂了,就把学生们都召来,说你们都认为坐化了不起,见过立化的没有?大家说,没见过。僧璨说,我立化。于是伸出手来扶着树,眼睛一闭,就圆寂了。
禅宗,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佛教下面有很多派别,禅宗是其中的一种。不过,这个派别的产生,严格地说,没有历史,只有传说,甚至是神话。不过,宗教原本“有神”。讲神话,不稀奇。只要不看成信史,姑妄听之,也没关系。
僧璨的法嗣(传人),也就是中土禅宗的第四祖,是道信。道信是十四岁的时候去学佛的。当时僧璨就问他,你来学佛想要怎么样呢?道信说,求解脱。僧璨说,谁捆住你了啊?道信说,没有人捆住我。僧璨说,没人捆你,要什么解脱?道信恍然大悟,就得道了。(《景德传灯录》卷三)这是道信。道信的一个贡献,是在蕲州黄梅的双峰山(在今湖北),建立了禅宗的道场,为五祖传法、六祖立宗创造了条件。
禅,是梵文的音译,全称“禅那”,意思是“静虑”。它原本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所以也叫禅定、坐禅。张中行先生有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做“用深入思索的办法改造思想”(《禅外说禅》)。这就是禅。
到七十多岁,道信圆寂了。衣钵传给谁?弘忍。弘忍也是个神童。他七岁的时候,在外面玩,遇到了道信。道信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小孩有慧根,就走过去问他:小孩,你贵姓啊?弘忍说,姓倒是有,但不一般。道信说,那是什么?弘忍说,佛性。佛性的性,当然不是姓氏的姓。弘忍这是利用谐音玩文字游戏,但禅宗就喜欢这一套。于是道信也换一个同音字,性,然后问他:难道你自己没有性吗?弘忍说,性空。道信一听,这个不得了!这是肉身菩萨!就跟弘忍的父母亲商量,把弘忍收作了自己的徒弟。(《景德传灯录》卷三)这就是中土禅宗的第五祖,弘忍。
讲禅宗,照例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禅宗,什么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