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中国人的智慧 > 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

那么,老天爷慈爱呵护谁?

看来,哀兵之哀,也得重新解释。怎么解释?不是“慈爱”,是“被慈爱”。被谁慈爱?天。《老子》第六十七章讲得很清楚,老天爷想救助谁,就会用慈爱之心去呵护谁(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嘛!可见,慈爱的主体,是天。所以,“哀者胜矣”这句话,不能翻译为“充满慈爱之心的一方必定胜利”,应该翻译为“被老天爷慈爱的一方必定胜利”。

弱者。他的“天平”,是向弱者“政策倾斜”的。这并不奇怪。我们知道,慈,是一种指向性很明确的爱,而且就是长者对幼者,强者对弱者,大的对小的。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就叫“慈”(慈爱)。子女爱父母,则叫“敬”(敬爱)。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老人很“慈祥”,不能说孩子“慈祥”;可以说父母是“慈父慈母”,不能说子女是“慈子慈女”。

不过,这样讲,还是有问题:难道敌人一挨打,就变成“充满慈爱之心的一方”了?如果变不成,怎么能说“抗兵相若,则哀者胜”呢?

作为“自上而下”的爱,慈又分两种。一种是心疼,即“疼爱”;一种是怜惜,即“怜爱”。疼爱,是长对幼,比如老奶奶对小孙子。怜爱,是强对弱,比如大男人对小女人。得不到疼爱或怜爱,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可恶、讨嫌,那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还有一种则是强势、强大,也就用不着心疼或怜惜。

是敌人,也是自己。为什么?因为一旦我们自己丧失了“三件珍宝”,变得杀气腾腾(失慈)、自高自大(失俭)、不可一世(敢为天下先),矛盾对立的双方就会转化,事情的结果也会变化。怎么变?敌我双方,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我们,由挨打的变成打人的;敌人,则由打人的变成挨打的。结果,按照“谁打人谁倒霉”的逻辑,自然是变得对敌人有利。原因,则因为我们自以为天下无敌。所以,老子才会谆谆告诫大家“祸莫大于无敌”。

哈,清楚了。你想得到老天爷的慈爱呵护吗?那你就得是个弱者。而且,最好是被动挨打、可怜兮兮,心中充满忧伤和悲情,也就是“哀”。哀则怜,怜则爱,爱则慈。老子说“哀者胜矣”,道理其实就在这里。他不说“慈兵”,而说“哀兵”,道理也在这里。

显然,所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讲的是敌人。所谓“祸莫大于无敌”,警告的是自己。那么,所谓“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说的又是谁呢?

这就又回到了“哀兵”一词的原来解释——“充满悲情的一方”。不过在老子这里,哀兵必胜,并非因为他们同仇敌忾,奋起抗争,拼死一搏,而是因为能够得到天的呵护。相反,如果无敌于天下,或者自以为天下无敌,那老天爷就不管你、不帮你了,因为你不招人怜爱么!老天爷的呵护帮助可是至关重要,所以说“祸莫大于无敌”。

这下子,老子的话就好理解了。我认为,他的意思,是说“人要有慈爱之心”。有慈爱之心,就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结果呢?敌人打过来,想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可摆(行无行);想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可举(攘无臂);想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可握(执无兵)。或者说,敌人摆开阵势,却等于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等于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等于没有武器。为什么?找不到攻击对象么!这就是所谓“无敌”了(乃无敌矣)。但,这是敌人“无敌”,不是我们“无敌”。敌人无敌,也不是因为他们战无不胜,而是我们不跟他打。对手都找不到,可不就“无人与之为敌”?所以,敌人并不“牛”。同样,如果因此认为我们“牛”,也大错特错!正如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所说,所谓“无敌”,并非因为我们多么厉害,多么强大,多么不可战胜。相反,是因为我们无意以武力争霸天下(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也根本就不想打仗,这才弄得敌人无战可胜,也才显得我们“天下无敌”。而且,这种状态,是在仓促之间因为不得已,才实现的(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没什么了不起!可惜,人,都是容易犯糊涂、翘尾巴的。他很可能会把“敌人找不到对手”,看作“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错解了“无人与之为敌”。那样一来,可不就会把“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这三件珍宝,都给丢了?因此必须高度警惕,把“无敌”视为最大的祸患(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

现在,我们可以把《老子》第六十九章重新翻译一遍。先再看原文——

也只有一种解释,即“乃无敌矣”的“无敌”,跟“祸莫大于无敌”的“无敌”,不是同一个意思,也不是同一个主体。前面那个“无敌”,是“找不到攻击对象”。楼宇烈先生的《王弼集校释》,就是这样解释的,谓之“欲就敌相争而无敌可就”。后面这个“无敌”,则是“没人打得过他”。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就是这样解释的,谓之“无有敌过他的对手”。这两种情况,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个主体。说白了,前一个讲敌人,后一个讲自己。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哈!更不顺畅了,是不是?一方面说,慈爱就天下无敌,就战无不胜;另方面,又说无敌是最大的祸患,最要不得。那么,无敌,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是要,还是不要?

这段话,加上解释和串联,翻译过来就是: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因为真正懂得用兵的人,是以“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为生死存亡之道、克敌制胜之宝的。于是,敌人打进来,想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可摆;想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可举;想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可握。或者说,摆开阵势,却等于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等于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等于没有武器。这就是“无人与之为敌”了。但,这是敌人“找不到攻击对象”,不是我们“不可战胜”。如果误以为我们自己“天下无敌”,那就大错特错。战争中,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因为这会使我们丧失或者丢掉那三件珍宝,也会反过来使敌人变主为客、变进为退、变攻为守,从不利变成有利。所以,两军相遇而势均力敌,总是被动挨打,充满悲情,或者说,能够使自己成为“哀者”,因此被老天爷慈爱呵护的一方胜利。

现在,请大家从头到尾读一遍,顺畅吗?

这,恐怕就是老子的“兵道”了。它的核心,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这三件珍宝。它的背后,则是慈爱为本的悲悯情怀。所以,《老子》第六十九章字面上讲的是“兵道”,骨子里表达的却是“人道”。这正是他的“言外之意”。也所以,老子跟孙子虽然挺像,却其实大不相同。比方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让对方的军事力量挫败或者短缺;老子的“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却是对方军事力量再强,也让他打不成。事实上,孙子的“不战而胜”,是出于成本核算;老子的“哀兵必胜”,却是出于人道主义。老与孙,岂能同日而语?

这段话,按照前面的理解,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所以说,摆开阵势,却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没有武器。这就是“无敌”了。无敌,是最可怕的。没有什么比“无敌”更害人。因为一旦“无敌”,就会丧失“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三件珍宝。所以,两军相遇而势均力敌,充满慈爱之心的一方必定胜利。

但是问题又来了。慈爱的、和平的、反战的《老子》,怎么成了兵家必读之书呢?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老子在思考和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可以被兵家借鉴,甚至也可以被所有人借鉴的。这便正是他的又一层言外之意。

还是让我们重看第六十九章。当然,这回不能再用“今本”了,得用根据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校正过的版本。它应该是这样的——

那我们就来看“老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