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赵国干不干。对此,赵国君臣,也有争议。平阳君赵豹就反对。他认为,第一,天上掉馅饼,这叫“无故之利”,不是什么好事。第二,韩国这么做,明摆着别有用心,是“欲嫁其祸于赵也”。第三,秦国攻下野王,断绝上党和韩国的联系,就是想让上党不战而降。人家费了老大的劲,我们来坐享其成,他会干吗?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史记》的《赵世家》《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事情的起因,是争夺上党。上党,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当时属于韩国,是韩国的一个郡。公元前262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前两年,秦昭王采用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兵攻下了韩国的野王(在今河南省泌阳县)。野王,是上党通往韩国国都的渡口。渡口一断,上党就成了“孤岛”。守,是守不住的。何去何从呢?最便当的办法,是干脆将上党郡拱手相让,献给秦国,以土地换和平嘛!然而上党的郡守冯亭,却另有主张。他的主张,是献给赵国。因为他很清楚,秦国对于上党,是志在必得的。现在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会跟赵国过不去。这就能把祸水引向赵国。赵国受到秦国的军事威胁和攻击,就会跟韩国亲善。韩赵两国联合起来,也就可以对付秦国了。
可是,赵国的国君孝成王,却无法拒绝这“挡不住的诱惑”。他说,平时我们出动百万大军,耗时几年都攻不下一座城池。现在一下子就得到十七座,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平原君赵胜等人也支持。于是,赵国就把上党“笑纳”了。
再说秦赵长平之战。
这下子秦国当然不干。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左庶长王龁(龁读如河)领兵进攻韩国,很快就拿下了上党。上党的人民,纷纷逃往赵国,被安顿在长平。四月,秦将王龁攻赵,赵国则派廉颇御敌。廉颇虽然是名将,赵军却实在不是秦军的对手。六月一次战斗,七月一次战斗,不是损兵,就是折将。廉颇很清楚,敌强我弱,敌客我主,最好的策略,是打持久战。所以,廉颇决定凭险固守,死拖硬扛,一直扛到敌人疲惫不堪、给养不足、士气低落,我方有机可乘的时候再说。
这就谈不拢。谈不拢怎么办?各自回去,准备打。齐国的军队继续前进,楚国的军队也开了过来,两军对垒在召陵。开战之前,齐桓公建议先搞一次阅兵式,楚国的统帅屈完也同意。于是两个人坐同一辆战车检阅部队。齐桓公说,看到寡人的军队了吧?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谁能挡得住(以此众战,谁能御之)?用这样的军队去进攻,哪座城攻不下来(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楚国的统帅就说,君上如果以德服人,谁敢不服呢?如果一定要用武力,那么本帅也可以告诉君上,我们楚国以汉水为护城河,以方城山为城墙。贵国的军队虽然人多,怕是没有用武之地。齐桓公说,我们起兵,难道是为了寡人?是为了贵我两国永远友好嘛!楚国的统帅就说,这也正是鄙国寡德之君的愿望啊!最后呢?签订盟约,然后双方收兵回国。所以这场战争,其实是“不战之战”。
遗憾的是,赵孝成王对廉颇的持久战不感兴趣,对敌人的“反间计”他倒信以为真。反间计是秦相范雎使的。他花大价钱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蜚语,说秦国并不害怕廉颇,因为廉颇反正就要投降了。秦国最害怕的,其实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听了这话,还当真就任命赵括取代廉颇,担任长平战场的统帅。
这两个,显然都是借口。发动战争,从来都是要找借口的,比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等。但楚人不能说这是借口。因此楚国的大使就说,过滤纸忘了送去,这是敝国寡德之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送?至于昭王为什么没有回去,请君上去问汉水好了。就是说,小的过错他认了,大的他不认。
赵孝成王的这个决定,遭到了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强烈反对。蔺相如反对,是因为他深知赵括名不副实。赵母反对,则是因为她深知赵括的自以为是。他们也都知道,赵括虽然熟读兵书,却没有作战经验,根本就不会打仗,是个纸上谈兵的角色(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以赵括为典型)。赵奢生前就说,打仗,是要死人的。但是括儿说起来,却那么轻松容易,这还有不坏事的?可惜赵王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齐国这边,桓公是不能说话的,就由国相管仲来回答。管仲就说了一大堆,基本上都是强词夺理。比如管仲说,我们的征讨,是得到了授权的。那么,请问谁的授权?召公。授权给谁?太公。这两个,是什么时候的人?西周初年。大家想想,这个授权,是不是也太久了一点?至于攻打楚国的理由,也有两条。一条叫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还有一条叫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什么意思?原来,当时诸侯各国,都对天子有义务。楚国的义务,是进贡一种茅草,以便周天子祭祀的时候用来滤酒。春秋时期,许多诸侯都不怎么把天子当回事。这种茅草很久没有进贡,大约是可能的。这就是“尔贡包茅不入”。至于周昭王,是一个不怎么样的君主。他南巡来到汉水的时候,汉水的人很讨厌他,就在过河的时候给了他一只漏船。这就是“昭王南征而不复”。事情,大约也是有的。于是管仲就用齐桓公的口气说:所以寡人要来打你,所以寡人要来问问。
这就便宜了秦国。秦王立即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并下令严格保密。果然,踌躇满志的赵括到了军中,就把廉颇的战略战术、军纪号令,全都改了,还撤换了军官。然后下令出击,准备大干一场。白起呢?假装战败,落荒而逃,其实是诱敌深入。同时又暗中派了两支奇兵,穿插迂回,突然袭击。一支绝断了赵军的后路和粮道,并形成包围态势。一支将赵军拦腰截断,使其首尾难顾。秦王得到消息,亲赴河内郡征调十五岁以上壮丁赶往长平,阻截赵国的援兵和军粮。赵军被围得结结实实,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坐以待毙。
这里我稍微交代一下。前面说过,春秋时期,是特别讲究礼仪的。礼仪之一,就是国君和国君、诸侯和诸侯,不能说话,说话就是失礼。怎么办呢?各派一个代理人去说,但要用国君的口气,因为他是代表国君说话。所以,楚国这个使节,就用楚王的口气说:君上您住在老北边,寡人呢,住在老南边,“风马牛不相及”啊!什么意思?风,就是雌雄相诱。动物到了发情的时候,雌性的就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像风一样,雄性的闻到就跑过去了。这就是“风”。所以楚国的使节说,贵我两国相距千里,哪怕是牛马谈恋爱,也跑不了这么远啊!没有想到君上您却来了,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到了九月间,赵军断粮,已经四十六天,军队内部暗中杀人来吃。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五次冲锋,都打不开一条出路。绝望之下,赵括亲自披挂上阵,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却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没了统帅,哪里还有战斗力?也只能束手就擒。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场战争,赵军“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白起王翦列传》则说,赵军“四十万人降”,白起“挟诈而尽坑杀之”。这样算下来,真正战死的竟只有九分之一,九分之八是战败后被冤杀的俘虏,这可真是惨绝人寰!
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56年,记载在《左传·僖公四年》。这一年,齐桓公为了称霸,联合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组成联军,进攻蔡国。打败了蔡国,又要打楚国。楚国当然就得到消息了,就派了一个大使过去,进行交涉。楚国使者的话,很有名。他是这么说的——
战争到了这一步,也确实需要“兵家的思考”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由于《吴子兵法》已经失传,《孙膑兵法》残缺不全,我们今天只讲《孙子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也是最重要的。它被尊为“武经之首”,在历史上和世界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先说齐楚召陵之战。
那么,孙子的思想是什么?
这两个战例,一个是齐楚召陵之战,一个是秦赵长平之战。前者发生在春秋,后者发生在战国。这两次战争,可谓天差地别,最能看出春秋与战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