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海吃惊得眼睛都蹦出来了,怀疑地说:“你说这些工作都是无效工作?”
桂天明说:“你考虑过没有,其实你说的确认、跟催、协调,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工作都是无效工作?”
桂天明笑了,说:“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工作都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如果前面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其他相关环节也不出问题,你是不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工作是无效的,需要压缩。”
王照海想了一会儿说:“第一步,应该是首先关注最新版本的三天生产滚动计划,看看第二天生产的计划里面是否都已经齐料。如果没有按计划到,要跟催物料到料情况,如果有异常要及时协调解决。必要的时候要临时调整生产计划。第二步是关注其他承诺到期但不紧急的物料是否及时到达。如果有问题,需要确认是否会影响后续的生产计划。第三步是根据物料的实际情况,和生管沟通,调整我们后续的备料计划。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这三步。当然了,围绕这三步,我需要做很多的确认、跟催、协调的工作。我一天下来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这些工作上面了。”
王照海还是不服气,反问:“可事实上这些环节不可能完全不出问题,所以,我还是要做确认、跟催、协调的工作。所以,我认为这些工作还是有意义的。”
桂天明摇摇头说:“你说得有些乱,每周一次的工作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现在要提升效率,重点还是你每天的工作,此外你最好按照一个清晰的逻辑来说。比如按照你处理事情的顺序来描述你的工作,这样我们可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审视工作,看每个环节工作的投入是否都能为客户创造足够的价值。这样我们更容易发现问题,也便于后面的总结。”
桂天明说:“单纯从你的角度来看,你确实可以这么说。但是你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换个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如果所有环节都不出问题,你是不是不需要做这些确认协调的工作?”
王照海回答说:“每周预测物料需求,下达物料需求计划,跟进物料到料,保障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物料出现问题的时候和生管一起协调,尽量保障对客户的及时交付,减少生产的停工浪费。”
王照海思索了好一会儿才无奈地承认说:“确实是你说的这样。但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可能发生啊!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所以,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桂天明继续问道:“那么,为了实现客户的这个要求,你都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桂天明笑着说:“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抵触这个观念,所以才没有办法发现接受这个观念背后的意义。”
王照海说:“计划是通过协调从需求预测、物料需求、采购到料、生产准备、完工入库、成品发货的各个环节,按照客户的要求,实现及时准确交付。这就是我的工作价值。”
看到王照海还是一副不相信的样子,桂天明接着说:“如果你认为这些工作的存在是合理的,就不会考虑去改善甚至取消这些工作。只有你认为这些工作本身并不合理的时候,你才会认真考虑是否要简化、取消、合并这些工作,你才有可能获得改善和提升。常见则不疑,如果你不假思索地接受很多本身不合理的东西,自己就难以提升。”
看到王照海还是不懂,桂天明提示说:“你先解释一下你的工作到底是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
王照海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才说:“你的意思是说我应该考虑怎么样尽量减少甚至消除这些沟通协调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吗?”
桂天明赞许地说:“很好!你这个理解已经触及了精益生产的核心。现在我们需要借鉴精益生产的这个核心思想,并且运用到其他领域。比如我们现在要谈到的你的办公室工作领域,提升我们的工作。虽然精益的对象不同,但是手法和思路是一样的。”
桂天明点头说:“那当然啦!你刚才说实际上这些工作不可能完全消失,其实也就意味着你也承认这里面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可以消除的。即便只是消除一部分,也能提升你的工作效率。这其实就是精益生产的‘取消’的思路。”
王照海想了几分钟才说:“感觉是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以是否能够创造价值为标准重新审视所有的工作,并根据投入最小、创造最大价值的思想对工作进行改善,消除无效的、不增值的环节,从而提升效率。”
这时,王照海也明白过来,说:“对于无效工作要尽量取消,这确实是精益的思想。具体到我的工作就是尽量减少我需要协调的工作。比如,对于还没有齐套的生产计划,让生管尽量不安排到第二天的生产计划里面去,一定等到物料真正齐套之后再同意生管排入计划,这样就能够减少我很多的工作量。又如,对于供应商,如果他们屡屡欺骗我们,就要求采购部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减少甚至干脆取消合作。这样就能够‘取消’很多无效的沟通工作。”
看到王照海点头,桂天明说:“你先说说,精益生产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桂天明点头赞许说:“取消你明白了。你试着用这个思路看看你怎么合并、重排、简化吧?”
桂天明解释说:“我们学任何东西,仅仅只停留在表面是很难有多大的进步的。真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就必须理解它的核心,不仅要能够知其然,还要能够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王照海想了一会儿说:“虽然以后可以用取消的思路尽量减少物料确认的工作,但是目前这项工作还要做。这项工作耗费了我大量时间,一天去几次仓库是家常便饭。一有生产任务物料不齐套,我就先要向仓库确认。很多时候电话里面说不清楚,等着回邮件又往往会误事,搞得我经常跑上跑下,现在我觉得可以考虑把所有物料确认的工作集中在一起,一次性确认。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去确认。我每天最关注的是第二天的生产计划,所以早上去仓库首先就确定第二天生产计划的物料。然后是生管要排三天滚动生产计划的时候,我才又去确认三天滚动计划的物料。感觉这样做很浪费时间,应该尽量合并起来集中处理。去一次就把所有影响最近生产计划的物料状况搞清楚。”
说完之后,王照海眉头紧锁,说:“感觉这些东西和我办公室的工作差别很大,很难有所借鉴呀?”
看到桂天明点头,王照海继续说:“我每天的工作应该是以物料确认作为开始,那么我应该重排我的工作,在头一天下班之前把需要确认的物料列出清单。这样我到仓库之后就能用合并的方法一次性把需要确认物料的状况全部确认一遍。对于个别需要当天生产、当天才到的物料,我重点跟踪就好了。物料确认之后,对于出现延误的及时和生管、采购沟通,让采购明白跟催重点,让生管明白物料状况,同时安排后续的生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些受影响订单的交付承诺。做完物料确认工作之后,我就要关注新接生产订单的情况,对于超出预测的,要及时补单给供应商。同时确定最近需要到料的物料清单。然后第二天再根据清单展开工作。这样做我的工作就很清晰了。”
王照海想了想,说:“精益生产的核心就是消除浪费,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反对传统的批次性生产方式,采用流水线式的生产。通过各个环节生产能力的均衡化降低浪费,通过流水线式生产减少等待,通过客户需求引领生产作业减少无效活动,从而最终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模式。”
桂天明说:“你说的这个合并,同时也有重排的内容。你通过调整自己工作的次序,使合并成为可能,最终提升了效率。”
桂天明说:“你接受过精益生产的培训,那还是先说说你对精益了解多少吧。”
王照海想了想继续说:“对于简化,我现在倒是有一个好的想法,不过很难实现。”
王照海说:“我们培训过精益生产知识,感觉精益都是用在车间生产方面的,没有听说在办公室工作运用精益的。你说的精益管理是怎么解决办公室工作效率问题的呢?”
看到桂天明示意自己说下去,王照海说:“我们的问题解决流程太复杂了,总是要找到每个领导,让他们一个一个签字,都签完了才算通过。而且很多时候领导都很忙,开会啦,甚至出差,我们又不好时时去催,只好等。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工作很多,一忙可能就一天过去了,等到想起来的时候再去跟催他们签字,有时都来不及了。这个时候领导还会训我们,说为什么不早点找他。如果能够也在系统里面走这样的审批流程,自动流到该签字的领导那里审核,我们的审批流程就可以简化很多了。”
桂天明说:“你可以用精益管理的思想重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桂天明听了也摇头说:“是啊!你看这样想一想,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优化。机械地做事,不看结果,是无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员工的。”
李素梅笑着指着桂天明说:“问我们家这位就对了!”
桂天明说:“ECRS[1],精益的核心工具,你看现在不是很好地用在你的计划工作中去了吗?但是在最初的时候,你认为这仅仅只适用于生产。你现在搞清楚自己为什么错了吗?”
王照海苦恼地说:“确实是应该考虑怎么优化自己的工作了,不然这样下去非得累死我不可!不过我现在一天到晚忙得像个陀螺,光是手头的工作就足够我应付的,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分析提升自己的工作。”说到这里,他眼睛一亮,说:“有什么提升效率的好办法吗?”
王照海脸羞得通红,说:“我已经知道错了,就别再提了吧?”
桂天明摇头说:“你为什么不想办法优化自己的工作,提升效率呢!”
桂天明却紧逼不放,说:“我不是故意想让你难受。当你感觉很好的时候,你是很难思考什么是更好,怎么才能进一步提升的。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你在问题出现之后能够分析总结,对于自己的错误要能够深入剖析,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样做才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成长。”
王照海苦笑着说:“就别再打击我了吧,我现在也愁死了。不过还好,工作已经熟了,只是要多花一些时间,就辛苦一点,不行多加加班咯!”
李素梅这时插话说:“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因为直面一些自己的问题往往会让我们难堪。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深刻反思,下次我们仍然可能碰到这种问题。”
李素梅嘲讽地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呀!你呀,心软,不懂得拒绝。现在搞死自己了吧?”
王照海沉思了一下,说:“首先我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消极,没有深入去思考问题的实质。结果就应了一句老话,习惯成自然。不管是否有问题,我习惯了之后就接受了,最终就一切都理所当然了。我觉得这种思维习惯很不好,我首先应该打破这种思维模式。你原来教我,变始于心。这句话我还是没有放到心里去,没有从内心最深处反思自己的问题。但是感觉也很难避免自己落入习惯的陷阱。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于是王照海把最近的情况说了一下,表示自己一个人做了两个人的工作,现在确实感觉有些忙不过来了。
桂天明说:“解决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由外而内改变自己。你不断接触新的事情、新思想,通过外界的异常冲击自己的习惯思维,进而找出自己原有做法和想法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善。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生动直观,比较容易入门,适合初学者。”
桂天明这时突然问道:“你说很忙,怎么回事,出什么事了吗?感觉你现在工作也做顺了,不至于很忙吧?”
王照海说:“当初我并不知道来深圳自己能学到什么,只是想跳出自己过去生活的圈子,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见见世面。到了这边,发现这里天南海北的人都有,大家的想法、做事的风格都有比较大的差异。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这种方法确实好!”
王照海点了点头说:“确实是没办法,以后一定每年都回去。”
桂天明继续解释说:“第二个方法就比较难,是以内在修养提升为主,打破各种束缚,不断尝试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做需要有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决心。但是人越是成功,越是容易沉湎于自己的成功,突破自己就变得越困难。这需要平时就不断积累,提升内在修养,知识和阅历丰富了,就知道很多东西都是变化的,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和自己经验看起来相违背的事物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中年之后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这种转变几乎就是精神上的重生,只有放下过去的成功,不断探索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听到王照海这么说,李素梅说:“那你的事情我也不好勉强你。不过家里肯定会想你的,能够回去还是回去看看吧!”
王照海点头说:“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了,以后我也要经常看些书,接受不同的观念,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避免自己以后越来越被自己的经验束缚,失去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王照海推说夏天才出来,手头的工作也很忙,到时候放假已经快到除夕了,车票也很难买,就不想回去了。
点评:复杂的问题往往难以入手,采用细分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细分成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再针对小问题分别进行分析,找出对策,最后汇总,这样更容易解决问题。
晚饭的时候大家聊了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在哪儿过年,假期有什么计划?得知王照海春节不打算回去之后,李素梅有些意外,说:“为什么不回去呢?一个人在深圳过年会很无聊的。整个城市都空了,如果别人都是阖家团圆,你一个人孤零零的,那滋味可不好受呀!”
发现问题的前提需要不被以往的经验所局限,想当然地接受现状。对问题和新现象保持敏锐是成长的前提,想当然地接受现状是停止成长的前兆。
想到还有不到三个星期就放假了,王照海感觉自己得请李素梅他们两口子吃饭了。他们教了自己很多东西,现在正是各个公司都忙着搞年会的时候,自己也应该借着这个机会表达一下谢意了。王照海感到电话那边的李素梅的心情也很不错,她马上就接受了王照海的要求,她还自告奋勇选好了吃饭的地方。
[1]Eliminate(取消)、Combine(合并)、Rearrange(重组)、Simplify(简化)的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