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后记

后记

这些其实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问题。本能的回答是我们能、我们能……沉下心来想想,难道还有别的什么事要做吗?我们的人生,里面充满各种可能,时时都在实况转播,但我们却常常看不到它,注意不到它,将之丢在一旁,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充分重新拥有它。这才是最重要的。反正要么是“无论你在哪里,你就在那里”,要么是“无论你在哪里,你不在那里”。而无论身在何时,这两种描述都是事实——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但我们有时会对“这个程度”弄虚作假,我们改造自己的本原样子,并总在此处此时暂时忘了自己的本原样子。

因为,正如本书所说,你已经足够完美。我们都已经足够完美。目前的样子就刚刚好,哪怕有许多缺陷和不足。问题是: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吗?我们能带着这种意识静坐下来吗?我们知道它吗?我们能否领悟到自己的整体性,能否在此处,在我们目前所在之处,在我们身处的各种好、坏、不堪、迷失、困惑、令人心碎、令人恐惧或痛苦的处境中将这种整体性展现出来?我们能有这种觉悟吗?我们能否认识到自己的觉醒中蕴含着的无限美丽、神秘与智慧?还有,能否意识到我们的觉醒是可以通过照料和亲切温和的关照无限地提高改善的?无论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在那里,而所谓的“那里”其实总是“这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并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事物的本原样子,只因为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无论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吗?我们能充分发展吗?能更智慧地度过我们这宝贵而转瞬即逝的一生吗?

哪怕只修持几分钟,我们的心也会向正念靠近。正念会唤起我们对自己的亲密感,而这种亲密感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正念与我们、与世界之间本身就是亲密无间的,这种亲密就存在于两者之间的间隙中。正念修习能立刻使我们触摸到世界以及我们内心中固有的善和美。它使我们免受恼人的情绪的干扰,免受不安且评判不止的心灵乱境的影响,从而使我们清醒地感受此刻,它揭示了这种做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慰藉。而且,它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承认这些情绪以及心灵乱境的存在,或者不再试图将它们封闭起来,这种做法只会更令人不安,只会全面地、由内而外地带来伤害和痛苦,而不会带来光和善,那么这些不良情绪和心境都会自行消减。

在我看来,在这种动荡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内在智慧,更需要保持清醒。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人类集体而言,我们不但要用这种智慧和清醒指导我们充分发展我们作为人的潜能,而且要让智慧和清醒伴随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活动,并对我们的活动施加影响。正念修习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它能使我们蜕变,使世界发生转变,它能帮我们疗伤,能治愈世界,尤其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关乎重大、一刻一刻地清醒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将它当成一种技巧,当成你在已经极为繁忙的日间必须做的又一件事的话。因为正念修习是我们进入永恒的途径,所以它的影响超越了时间,在时间之下、在时间之内,因此你无须达到某种境界即可实现转变,也不需要因为自己的冥想修习不够充分、不够完美而苛责自己。

我向你深深鞠躬致敬,我敬你有勇气、有毅力、全身心地投身这长达一生的冒险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体现并反映着我们自身以及世界的无数种可能。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召唤我们更连续、更激烈、更热情地体现并践行这种可能,更能领会澄澈、清明和康乐,它们始终、一直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似有千言万语,又似乎无话可说。冥想修习是无垠的。数字时代的到来,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能够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一切使得人心内外动荡不安、困惑不已,我们因此越来越可能永生都触摸不到自己,越来越可能彻底失去对生命的感悟——在这样的动荡和速食时代,能看到冥想修习在我们的社会中扎下如此深厚的根基,实在令人宽慰。以上种种都是人类社会整个发展史上见所未见的。人类正走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一个临界点。正念是保持清醒的能力,是全身心的存在和澄澈视物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对我们来说,它从未如此重要。

愿我们持续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致力于体悟我们身心中最深刻、最美好的东西;愿我们呵护我们最真实的本性,使之发芽、开花;为了离我们或远或近的人,为了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使之每时、每天为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世界提供滋养。

这本书是我的心爱之作。在我看来,它此前的样子已经完美得不容赘言,因此,当有人要我为10周年纪念版写点什么的时候,我很不愿意以前言的形式在书的开头部分添加任何新的内容。于是就有了这个后记。

——乔·卡巴金

我认为人们在买冥想方面的图书时并不是随手拿起一本就买。这本书出版已经10年,而且被译成了20多种语言,这一事实足以表明人们喜欢它,表明它里面提供的基本信息确实打动了人心。这也许是因为我们非常需要直接亲身体验自己是谁——虽然我们内心深处可能已经知道自己是谁,但却仍然感觉有点距离。也许是因为这本书引发了人们对真实、亲密、澄澈的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渴望,也许它提醒我们,使我们想起了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这些特性只能在我们自身中找到,只能在我们的直接生命体验中找到。而无论我们境况如何,生命体验始终只能在当下、此处展开,也只存在于当下、此处中。也许是人们从标题中感受到了召唤,如果可能的话,要清醒地感知自己的体验。也许是人们意识到,我们很容易陷入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因而错过了人生中的很多东西,并给自己编造出关于我们是谁、我要去往何方的虚假故事。我们走在通往虚幻之境的路上,这个虚幻之境也许我们永生都无法抵达,但如果真到了那里,我们也许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于2004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