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自我化

自我化

所以,我前面所说的不要如此努力想要成为“大人物”,而要直接体验自己的存在时,我的意思是你在哪里找到自己,就从哪里开始。冥想不是要我们致力成为默默无闻之人,也不是要我们成为无法在现实世界生存、无力直面任何现实问题而只会沉思默想的僵化之人。它是要我们把握事物本质,不以个人思想扭曲事物本质。而这其中,部分是要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虽然传统意义上的“拥有”自我在某方面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真实、可靠或永久的。所以,如果你不再因为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而竭力使自己超越实际能力范围的话,那么你的真我就会更轻松、更快乐、更容易被接受。

还有,这并不意味着“在做小人物之前你得先成为大人物”,这是新时代对冥想修习的曲解。这种看法认为,在探索“无我”的虚无之前你得先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无我并不意味着做无名小卒。而意味着一切都是相互依赖的,没有孤单独立的核心,即“你”。只有在与其他各种力量和事件的勾连关系中,你才成为“你”。这些力量和时间包括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外在的时间、时间,等等。而且,各方面而言,你已经是一个“大人物”了。你就是你已有的样子。但是你的名字、年龄、童年、信仰、恐惧等都不是你的本质所在。它们是其中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刚开始,我们可以先简化事物的个人化色彩。事情发生的时候,只以玩味的态度对待它,不要掺杂个人偏好。也许它只是无故发生而已。也许它并不是冲你而来。在这些时候,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它是否又产生了“我”这个“我”那样的想法?问你自己,“我是谁?”或“这个声称是‘我’的究竟是什么?”

然后还有外力的问题。当外面赞声一片时,“我”总是会感觉良好;然而,一旦在外面遭遇批评、困难、障碍和挫败时,“我”往往会感觉很糟糕。这也许就是许多人丧失自尊的主要原因。我们并不真的了解对认同过程的构建,所以,当我们希望得到赞同或希望受到重视却遭到冷遇、遭遇泼凉水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瞬间就会失去平衡,觉得自己不堪一击、卑微可怜。我们很可能会继续尝试从外界奖励、物质财富和爱我们的人那里寻求内心的稳定。这样,我们不断构建自我。然而尽管在不断地建立自我,我们的内心可能仍然缺乏持久的稳定或平静。佛家也许会说这是因为没有绝对独立的“自我”,只有不断构建自我的过程或“自我化”。如果我们能仅把自我化的过程当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然后允许自己从中抽离一天,允许自己不再这么努力地想要成为“大人物”,而只体验自己的存在,那么也许我们会更快乐更放松一些。

意识本身可以抵消自我化的力量,并减轻它的影响。也请注意,自我不是永恒不变的。你想要牢牢抓住的、与你自身有关系的任何东西都会离你而去。你抓不住它,因为它持续变化、消亡并被不断重建,不同环境不同时刻中,它总会以略微不同的面目出现。这就是自我意识变成了人们在混沌理论[2]里所称的“奇异吸引体”[3],变成了一种既象征秩序又代表莫测的无序的模式。自我从不重复自己。无论你何时去看,它总是有所变化。

如果以这种方式探究你是谁或者你的本质是什么,你几乎必然会发现前面所有那些答案都站不住脚。如果你问:“那个正在问我是谁的我是谁?”最终你会得到这个答案,“我不知道”。那个“我”只是一个思维产物,因其属性而著称。而这些属性,无论是单独抽出来一个还是组合成一个整体,都无法真正组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且,“我”这个思维产物往往是每时每刻不断消解、不断自我重建的。它还常常会有衰减、渺小、不安全和不确定感,因为它的存在从一开始就非常脆弱。这只会使专横以及受苦的人意识不到我们深陷在“我”“我的”等极其糟糕的思维产物中。

真实具体、永恒不变的自我很难获得。这并非坏事。这意味着你可以别再太把自己当回事,别再竭力要把个人生活细节变成宇宙运行中心。认识到自己的自我化冲动,放弃这种冲动,这样,我们才能给宇宙多一点空间,任由事情发展。因为我们都是宇宙的一分子,并参与了它的发展,所以如果我们个个都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自我批评、自我怀疑、自我焦虑,那么宇宙会顺应我们,按我们的自我设想给我们设计一个梦幻般的看起来貌似真实可及的世界。

如果你带着持续专注、持续质问的精神观察这一过程,你就会看到我们所称的“自我”其实是我们的心灵构想出来的并不持久的东西。如果你苦苦寻觅想找一个稳定而完整的自我,找存在于“你的”经验之下的“你”的核心,你不大可能会成功,你只会在更多的思想中找到它。你也许会说你就是自己的名字,这并不准确。你的名字只是个标签而已。你的年龄、性别、观点等也都一样。这些都不能从根本说明你是谁。

[1] Cambridge Insight Meditation——译者注

“我”以及“我的”都是思想的产物。我的朋友拉里·卢森堡在剑桥冥想中心[1]工作,他将这称为“自我化”,指不可避免的、根深蒂固的倾向,恨不能从一切事一切局面中勾画出一个“我”和“我的”来,然后就从这狭隘受限、既虚幻又防卫意识浓厚的视角出发行走世界。这种“自我化”倾向简直无时不在,但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我们世界中固有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几乎完全注意不到它。就像鱼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一样,因为它彻底融入里面。无论你是静静冥想还是只清醒地观察自己的生活5分钟,你都会轻易认识到这一点。几乎在每时每刻、每种体验中,我们那思考着的心灵都能构造出“我的”时刻、“我的”体验、“我的”孩子、“我的”饥饿、“我的”欲望、“我的”看法、“我的”方式、“我的”权威、“我的”未来、“我的”知识、“我的”身体、“我的”心灵、“我的”房子、“我的”土地、“我的”主意、“我的”感受、“我的”车、“我的”问题。

[2] chaos theory,混沌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宇宙本身处于混沌状态,似乎并无关联的事件间的冲突,会给宇宙的另一部分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这意味着一个微小的运动经过系统的放大,最终影响会远远超过该运动的本身,类似蝴蝶效应。——译者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眼中的世界》

[3] strange attractor,又译为奇怪吸引子、奇异吸子,奇异吸引子,是反映混沌系统运动特征的产物,也是一种混沌系统中无序稳态的运动形态。——译者注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是由他的自我解放程度和自我解放意识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