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手印

手印

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在愤怒之下双手紧握成拳时,好好领悟拳头中蕴含的潜在态度,感受其中蕴含的紧张、仇恨、愤怒、挑衅以及恐惧。然后,在心怀愤怒时,如果你的生气对象正在你的面前,请尝试打开自己的拳头,双手合十置于自己胸前,在他面前做出祈祷的姿势(当然,他全然不知你在做什么)。保持这种姿势,哪怕仅仅片刻,看看自己是否还会生气,是否依旧感觉自己受了伤害。

我们的所有手势都是手印,因为它们中都蕴含着或大或小的力量。以拳头的力量为例。当我们生气愤怒时,我们的手会不自觉地握成拳头。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在不经意间练习这种手印。结果是,你的每次练习其实都是在灌溉愤怒与暴力的种子,它们会借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发现,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愤怒就消失了。这并不是因为可能那种愤怒本身就属无理。而是因为当时各种其他感觉,比如对对方的同情或同理心,或者对双方共同造就的这种局面的更深刻理解,开始发挥作用,它们圈住愤怒能量,制服了它。一种局面不可避免地导致另一种局面,由此引发一系列后果,最终导致我们错误地以为事情都是针对我们个人而来的,最终愈加愚昧,愈加敌对,智慧也就不复存在。

然后,将双手翻转过来,掌心向上,同时保持清醒意识,你也许会注意到体内力量的变化。在我看来,这种静坐方式象征接纳,象征乐于接纳天上之物,象征乐于接纳来自上天的能量(如国人所说,承上、启下)。有时候我会有强烈的敞开胸怀接受上天能量的冲动。在静坐修习时强化这种接纳心态,有时会令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当我们的内心遭遇动荡或困惑时。要做到这一点,你仅需打开手掌,掌心向上。这并不是要你积极主动,寻找某物对自己施以奇迹般的援手。相反,是要你心存高远,乐于与通常意义上更崇高神圣、更非凡卓越、更浩瀚无边、来自更高等级、更富智慧的力量产生共鸣。

当甘地被人近距离地射杀时,他就是这样双手合十面对对方,念着祷文,然后死去。在他最喜欢的《薄伽梵歌》[1]的指引下,多年的冥想和瑜伽修习已经使他能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看待自己参与其中的任何事情,包括他自己的生命,使他能够在被人夺去生命的那一瞬间自主选择自己的态度。他没有含恨而终,也没有丝毫惊诧。他早就知道自己常有生命危险,但是他早已练就处变不惊的气魄,他越来越通达彻悟,他在澄澈中大步向前。他已达到大慈大悲的境界。他执着地追求政治和精神自由。相比之下,他的个人福祉非常渺小,他常常不惮于将之奉献出来。

这些手印都体现着各种不同的力量,你可以在自己的冥想修习中尝试一下。在静坐时,试着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下。注意体会其中的自我克制之意。在我看来,这种手势意味着不要再去追求他物,而要体悟当下。

试一试

如果去博物馆仔细观察佛教绘画和雕像,你很快会注意到,冥想的姿态有千百种,然而无论是坐是站还是躺,手的姿势总是各有千秋。就拿静坐冥想而言,有时是双手置于膝盖之上,手心向下;有时一个或两个手掌向上;有时某只手的一根或几根手指触地,而另一只手则向上举起。有时两只手都放在大腿上,一只手的手指置于另一只手的手指之上,而与此同时两手拇指轻轻接触,好像里面兜着一个无形的鸡蛋,这种手势被称为“宇宙手印”。有时则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就像基督徒的传统祈祷手势一样。在东方式见面问候中,这种手势意为作揖,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注意自己在静坐冥想时,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表现出来的各种细微情感。特别注意自己的双手。不同的手势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看看你是否因为更注重身体姿势而变得更清醒了。

但是在这里,我要讨论的是,要敏于察觉自己的肢体语言。这种敏感意识能促进心灵的迅速成长,能给心灵带来巨大转变。在瑜伽中,这种与身体特定体态姿势相关的姿势被称为手印。某种程度上而言,所有姿势都是“手印”:每个姿势都有特别含义,其中都蕴含着能量。但是相比整个身体的姿势,手印通常关注的是更细微的东西。手印关注的焦点首先是手和脚的摆放姿势。

在静坐冥想中,练习更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双手,看看这是否会对你的感触方式产生影响。一切,从开门到做爱,都涉及感触。我们有时候在开门时会如此漫不经心,以至于我们的手压根不知道我们的身体在做什么,竟让我们一头撞在门上。设想一下触摸另一个人,既不机械,也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只有关心,这多么具有挑战性。

在瑜伽和冥想数千年的传承中,人体的各种能量路径都已经被加以研究、了解和运用。我们本能地知道,我们的所有体态都含有某种独特蕴义,这种蕴义我们自己清楚,别人也清楚。现今我们用“肢体语言”这个词来对其进行表述。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语言读懂他人的自我感受,因为人们总在无形中向那些感官敏锐的接收者传递这些信息。

[1] Bhagavad Gita,薄伽梵歌,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与《奥义书》《梵经》齐名,通常合称为吠檀多“三经”,在印度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吠檀多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