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曾奇峰的心理课 > 亲密关系中的控制与自由

亲密关系中的控制与自由

越是已经自由的人,就越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因为他此时需要的仅仅是爱,而不是对对方的剥夺或“奴役”。

进入亲密关系的个体有两种状态:一是我已经有很好的“具足”状态,有你会使我更好;二是我无法一个人好好活着,有你我才能好好活着。显然,后一种状态会成为冲突的根源,因为毕竟没有人是专门被制造出来弥补你的不足的,你对他人的愿望最终会变成失望。那些经常对亲密关系失望的人,好像从来没有对他们如期而至的“失望”失望过,这就不是别人的原因了,而是他们自己的强迫性重复了。

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控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抱怨,把自己变成了怨妇。这是退行到婴儿期,自我意识范围变小,放弃了智力的使用,并且使说话变成了近乎嘴唇的“吸吮”动作,其内容没有意义,所以别人不愿意听。更重要的是,抱怨在催眠般地向对方传达这样的暗示信息:你不能,也不愿意满足我的需要。这是双重的否定,既否定对方的能力,又否定对方的愿望。这就是抱怨最终无法解决关系问题的原因。从潜意识角度来看,抱怨的目的就是使抱怨者自己永远处在欲求不满的抱怨中。

要维持好的亲密关系,男女需要向对方的性别特征前进一步,或者说都要朝“中性”的方向前进一步。健康的人格,本来就应该是“雌雄同体”的。由这样的男女组成的亲密关系,双方都会多一些自由而少一些“性别战争”。

抱怨是一个人最大的不自由状态,因为此时你是婴儿,你需要别人哺乳才能活下去。

上面说的涉及社会性别的过度认同。过度认同这种男女分工就是对人格发展的限制,也会制造二者关系中的冲突。社会在进步,现在分工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有些女性“打猎”比男性还厉害,而男性也能够越来越享受细腻而持久的关系。如果是因为男女双方这样的潜意识性别认同导致的亲密关系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女性变得“汉子”一点,男性变得“娘娘腔”一点。一位女性告诉我,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老公相处,我回答说:你看看他哥们儿怎么跟他相处就知道了。同样地,我可能这样回答一位男性问我的类似问题:你看看你老婆的闺密怎么跟她相处就可以了。

另一种方式是撒娇。这貌似也回到了婴儿期,但本质却不一样。撒娇时意识范围是扩大的,能够精准激活对方英雄主义般保护弱者的愿望,当然也在催眠般传递这样的暗示信息:你能够而且也愿意满足我。可以肯定,很少有人能抵挡这样的控制。还有,撒娇时没有求人时导致的羞耻感,也不会投射羞耻感给对方,所以对方往往是乐呵呵地“被控制”。

男女需要的亲密和自由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女性对亲密的需求更高一些,意思是有更高的品质和更长时间的需要。这种差异与古老的社会分工有关。女性在分工中是留在家中的,所以注意力持续放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男性则需要外出打猎,注意力经常在家庭之外,当然目的也是养活家庭成员。换个说法,女性倾向于在关系中,而男性有时候需要从关系中离开一会儿。从这个意义上看,女性如果总是要男性待在自己身边,不允许他出去工作、找哥们儿玩耍等,就是“反人性”的。而男性过多地工作,太频繁地跟哥们儿聚会,外出几天没给女性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也是“反人性”的。

亲密关系出了问题后,男性的常见反应是回避,上床睡觉、离开家或者沉溺手机。从象征意义上看,这表示他让关系中的自己的“死掉了”。这是没有进化好的低等动物的反应模式的残留,因为低等动物遇到危险时,会用静止不动或以逃跑的方式应对。从效果上来说,这种回避可以起到保护女性的作用。但是,我们说过,女性生活是要在关系中的,所以男性的回避会更加激怒女性。

对婚姻的定义之一是:以丧失某种程度的自由为代价来获得稳定的关系。看得出来,这是在面对矛盾的时候的权宜之计。考虑到男女差异以及人格差异,要维持亲密关系与自由之间的平衡,有高空走钢丝的危险和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男性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还是留在关系中。但如果是以通常的方式留在关系中,男性肯定会受伤。要换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只有一个字:哄。所以,当男人“哄”女人的时候,有点“假”的部分也相当于从关系中抽离了,但看起来却好像在关系中,这就既维持了关系,又保护了自己。很多女性说,我和老公每次冲突,最后都是他哄我,我明知他是胡说八道,但还是很开心。

人在关系上的矛盾是既需要亲密关系,又需要自由。

这样的男人在亲密关系中仍然是自由的,因为他没有接实招。为了获得好的亲密关系,他付出的不是自己的创伤,而是智慧。

小孩因为人格还没发育健全,无法承受这些矛盾,所以他们只能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这样他们也可以选择对这些人要么爱、要么恨的简单态度。健康的成年人则能够承受矛盾,把多数人看成既好又坏的,态度也同时是既爱又恨的。这种态度可以让他的人格有个清晰的边界,在关系上既不融合也不疏离。我们也见过一些成年人,看人和看问题仍然保留着小孩般黑白分明的判断以及爱憎分明的态度,这显然是不那么健康的。

不好的亲密关系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双方或者主要是某一方在重复父母当年的冲突。觉察到这一点,关系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控制和改善。有自虐倾向的人会通过破坏亲密关系来惩罚自己,这叫扩大化的自虐。

当我们总是自我催眠,说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恶的那一面,这些恶就会以某种我们不能觉察的方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经常看到所谓好心人无意中做了坏事的现象,其实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本来就是想做坏事的。他们做坏事的冲动没有被自己觉察,就以某种看起来像“失误”的方式表现出来。而那些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恶意的人,能够把恶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保持警觉,就不会犯那些看起来“非故意”的错误了。

有人说,好的亲密关系有运气的成分。比如两个在人际关系上都有一点问题的人,他们组成一对却过得非常好。我不大喜欢“运气”这个词,因为它会让人忽略一个人自己能够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把关系的好坏交给运气,不如把它交给自己的智慧和决心。当然,亲密关系中的自由度,也取决于双方“鱼和熊掌”都要的智慧和决心。

我有一个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人性是一系列矛盾的综合体。比如人同时是善良和邪恶的,对父母是既有爱又有恨的,既需要亲密关系又需要独处的。只看到或者说只愿意看到矛盾的一方,就会把另外一方排除在意识之外,潜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是潜意识跟意识经常相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