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敌意的觉察或者说对什么属于自己、什么是属于别人的觉察,是心理学最本质的东西,它关系到一个终极问题:我的边界在哪里?
这背后的原理很简单:他把投射出去的敌意收回来了。当你害怕别人会害你的时候,你肆意想想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当然不要付诸行动,只是玩个让自己变得平静的心理游戏,否则就有法律方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个关于边界的例子。一位年轻女性告诉我,她每次住酒店退房前收拾行李,都要比别人慢很多,总担心在房间里落下什么东西,而且不管怎么反复检查,经常还是会落下什么东西没带走。
他的心理咨询师让他做这样的想象:你想对他们做什么不利的事情?想象半小时之后,那些不安全感几乎消失。
我解释说:花更多的时间收拾行李,也许是你的潜意识分不清楚哪些东西是你的,哪些东西是酒店的。说不定你认为房间的浴缸是你的,你想拆了带走,而且,你可能也觉得酒店就是自己的家,你在家里落下几件东西,是没问题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团体中,安全度应该是相对固定的,那为什么别人觉得很安全,你觉得不安全呢?因为你的敌意想制造团体的更多不安全。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他跟一个曾合作的机构发生冲突,那段时间他总想着这个机构的人会采取各种手段陷害他,晚上睡不着,怕有人破门而入,出差担心别人跟踪,吃东西觉得有毒等。
如果你问:这样解释对她有作用吗?回答:暂时没有。因为确立自我边界在哪里实在太难了,需要很多很多这样的解释。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恶意评价他人和社会,也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下降。这是向父母对他人和社会的敌意的认同。你对他人有敌意,你不愿意觉察到自己这个敌意,就投射出去,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敌意。下面是对此时此刻你没有安全感的解释。
所以关于投射,要随时随地觉察,多解释几次或几十次。我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自己投射给别人的,以及哪些东西就是别人的。
在外面对人温和、友善,在家对孩子严肃、冷漠的人,潜意识也是跟孩子边界不清。
安全感与毁灭性幻想。有一位年轻男性告诉我,他不太敢上街,因为他怕别的男的打他,尤其是看到一群跟他年龄相仿的男性时,特别害怕。我说,你是不是见到男的就想揍他,看到一群男的就想揍他们,但你的现实感又知道打不赢那么多人?
当孩子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安全感就下降了。
这次干预效果很明显,一周之后,他明显觉得出门的安全感增加了,看到单个年轻男性甚至有一种“我不揍你算便宜了你”的居高临下的感觉,但对一群男性还是恐惧,只是比以前轻一些了。到这里只是解决了他的投射,他还存在对自己毁灭性力量的夸大这个问题。
具体的表现就是害怕表扬孩子,或者害怕对孩子表现出亲近,总是对孩子说“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
我说:你不上街,也许政府应该给你颁发一个社会治安奖,因为你觉得自己破坏性极大,你一上街就会让很多人横尸街头。他听了哈哈大笑,看起来放松了一点。
●父母跟孩子的边界不清,潜意识处于跟孩子的融合状态,所以意识层面就要故意保持跟孩子的距离。
一句话总结:潜意识夸大自己的毁灭性能力,会导致自己的安全感降低。自恋性地认为自己是全世界人民都要伤害的对象,也导致安全感降低。这些神经症性的被害观念,跟精神病性的被害妄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可以通过讲道理让来访者说明白,后者因为缺乏现实检验而永远说不明白,几乎只能靠药物治疗。
还有,上一辈带大的孩子,攻击性也无法足够释放,因为上一辈的衰老状态会使孩子“攻击”之后内疚。有个说法:上一辈带大的孩子是吃素的,父母带大的孩子是吃荤的。这是象征性的说法,分别象征向外的攻击性的小和大。
安全感与自恋。当你自恋地认为自己有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你的现实检验能力打压你的这种自恋,这样的内心冲突也会使安全感降低。简单地说,以婴儿心态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感觉到安全。
●对自己要求完美的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攻击,因为孩子的攻击意味着他们不完美,会激活他们觉察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后而产生的羞耻感。孩子的攻击出不去,就会变为自我攻击,安全感也会下降。
活在当下与安全感。活在当下意味着你对现实的感受和判断没有被过去“污染”,没有被幻想扭曲,也没有被同样是幻想出来的未来“恐吓”。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有能力应对常态下的一切。比如一个人在某机构待着不舒服想辞职,最大的不安全感不是来自辞职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认同了父母的不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方面都有过度的担心。从效果上来说,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表面上看,父母担心的是孩子出问题,潜意识担心的却是孩子不出问题之后的远走高飞,父母自己就被抛弃了。这就是“诅咒”的原因。孩子的安全感下降,父母就安全了。
1. 你父母或祖父母当年如果辞职就会饿死(这部分是事实),你对此感到害怕。
写到这里我有点悲伤,因为我知道以上这些简单的条款也会有人做不到。
2. 你觉得离开这个机构,就是跟父母决裂(老板父母化)。
3. 父母分别保持完整的功能,各尽职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妈妈该怎样、父亲该怎样。
3. 你觉得离开这个机构的自由,等于无限自由,包括堕落。
2. 父母任何一方都保证不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也不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不失控、不争吵很难,不在孩子面前这样做,相对容易多了。
4. 机构内的制度,被你误解为法律,你离开等于违法。
1. 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要确保至少某一方不中断地陪伴孩子,这包含不可以长时间让上一辈带孩子。
你无法过一种没有指令的生活,因为那会让你觉得很不安。
有一个暂时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就是每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妻都事先签一份合同,包含以下三个条款:
集体潜意识的表现。人类在原始社会,处境是非常不安全的。随着人类“慢慢长大”,安全感越来越强。但有一部分人,不仅在今生今世退行到婴儿期,而且在进化的历程上退行到人类“小时候”,去感受那时人类的胆怯不安。
●早年关系中如果充满不确定因素,比如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他们之间的冲突、父母缺席等,这些都是人际环境的“地震”“海啸”,孩子不可能感到安全。尤其糟糕的是,这些不安全感会渗透到人格层面,孩子即使长大之后在安全的环境中,仍然会感到不安全。童年经历在相当程度上等于命运。
这是荣格所谓集体潜意识变成了个体的症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许是读读人类科技史,尤其是医学史,看看到目前为止人类这个物种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安全感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感受,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对安全感缺乏,我们从起源学和当下两个方面分别给出五个解释。起源学的解释是:现在安全感的下降,跟早年经历的关系,也就是跟人格特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