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曾奇峰的心理课 > 60分的妈妈和爸爸:孩子的最佳起飞平台

60分的妈妈和爸爸:孩子的最佳起飞平台

60分的妈妈离100分的妈妈所缺的那40分,有无穷无尽的妙处。我在这里说三个。

60分的妈妈有着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孩子在她面前也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在这样的妈妈的“镜影”下,孩子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解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满足妈妈的要求之上,这也就避免了以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1. 缺的40分构成了所谓的“母婴间隙”(这也是温尼科特的术语),也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的意思。这个间隙在孩子长大之后,就改名为“自由”。很多人认为,自由的价值高于爱情甚至生命本身。

当孩子处于放松的状态下,他不会犯更多的错误,而是会犯更少的错误。因为错误经常是潜意识故意犯的,用以反抗他人对自己的过度控制。

反观没有间隙的孩子,会对窒息性的关系成瘾。他们成年后要么仍然处于跟父母的纠缠中,要么处于跟他人高浓度的冲突关系中;我们的身体会反应心灵的需求,支气管哮喘,还有迁延不愈的鼻炎,都是身处这种关系中产生的躯体症状。呼吸的不通畅,是心理不自由投射到呼吸系统的结果。

60分的妈妈自己已经放弃婴儿般的自恋,她不再需要通过自己的完美来得到他人的爱,因为她完全独立,能够自给自足。她能够面对自己的瑕疵,而不会感到羞耻,所以她也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会要求孩子完美来抵消自己的不完美导致的羞耻感。

2. 这里缺的40分为他人的进入开了一个口子。他人可以是父亲、老师、同学和朋友,孩子的世界从此变得天宽地阔,心灵也相应地变得浩瀚无边。40分的缺憾原来不是缺憾,而是真正的完整与美好。

这里的纠缠,我们指的是心理上的纠缠,与空间距离没有关系。比如一个孩子上大学就去了美国,跟妈妈在物理空间上相隔万里,但他却像是“背着妈妈”远行的行者,身体虽在远方,关系却还是早年的关系。在满足妈妈的要求之前,他无法发展其他的关系,甚至永远无法发展健康的、不被妈妈影响的其他关系。

反观100分妈妈的孩子,他的世界只有一个人。临床上我们看到无数这样的情况,孩子长大后即使曾经有一段时间远走高飞了,但最终以疾病的方式回到了妈妈身边,那是因为他想留在妈妈身边,直到两人相互打100分之后,才能够放心地去做自己,这就是创伤。创伤之所以是创伤,是因为它让孩子滞留在创伤发生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完美的妈妈”在等着孩子“回家”。

追求完美的妈妈,自然不会放心老公跟孩子的关系,这会使孩子从母婴二元关系向父—母—孩子的三元关系发展受阻,影响到孩子的社会化。这样的孩子可能一辈子纠缠在跟妈妈的关系中不能出来。

3. 这里缺的40分是科学、艺术等方面创造力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它可以使人类用智力和想象力去制造一个完美的妈妈。很显然,现实层面的完美妈妈会扼杀这个创造力,创造力变成了对完美妈妈的否认,激活内疚感,在超我的监视下,创造力变成了罪恶本身。

追求完美的妈妈向外呈现的,不是那个有“瑕疵”的、鲜活的自己,而是一个被伪装的、虚假的自己,这使孩子无法通过妈妈的“镜影”看到真实的自己。换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妈妈眼里的孩子,也不是那个需要慢慢长大的“小人”,而是生下来就是“伟人”“圣人”。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一生都在寻找真正的自己——这个过程的具体表现可能是:用变得更糟糕来报复性地对抗妈妈对自己的完美要求。“更糟糕”包括各种心理疾病、心身疾病以及人际功能方面的障碍。

育儿的知识为什么基本都是给妈妈用的而不是给爸爸用的呢?60分的爸爸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我先说说“完美”妈妈。追求完美本身是人格脆弱的表现。这样的妈妈既不能承受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能承受孩子的不完美。她的超我过于严厉,所以使她随时处于害怕犯错误、害怕被批评的紧张之中。如果犯了错误——其实这些错误对一个不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微不足道,她本能地倾向于把责任推卸给孩子,这样孩子就成了她攻击的对象;当孩子“犯错误”(这个错误同样可能微不足道)时,她会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羞耻感被激活,就会使她加强对孩子的控制。尤其当孩子处于1~4岁排便训练期时,要求完美的妈妈非常有可能培养出一个有强迫倾向的孩子。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现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妈妈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说起决定性的作用。爸爸只不过是母婴关系的背景,但是这个背景也非常重要。爸爸是孩子眼中的第二个人。第一个人是妈妈,第二个人是爸爸。当孩子意识到爸爸的存在的时候,三角关系就建立了。这个三角关系意味着二元关系的突破,这本身就意味着成长。

这个翻译的推敲过程有点追求完美的意思,跟我们要讲的“去完美”有点不符。好在这只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60分的爸爸,没有这个说法。对于合格的爸爸,他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使母婴关系不要那么融合。但是很遗憾,在具体的临床案例中,有好多出了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家庭里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这是因为母亲强大的存在让爸爸丧失了本应具有的功能。当然也有其他的情况,比如爸爸主动离开了这个家庭。所以,有很多家庭治疗的方式,就是要加强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存在和权力。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妈妈做到“good enough”就可以了,不必做到完美(perfect)。我最初把“good enough”翻译成“足够好的妈妈”,但这个翻译并没有传递出“不要太好的”意思,而且什么程度叫“足够”也不清楚;后来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似乎也不传神;最后倾向于翻译成“60分的妈妈”,这既表达了“够好”的、“及格”的意思,又清晰地允许了40分的“不好”。

简单地说,一个合格的爸爸,应该在家庭关系中制造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不是允许母婴这样的两极关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