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曾奇峰的心理课 > 传统人际关系的特点

传统人际关系的特点

●泛道德化。

3. 从起源学上来说,攀比心是婴儿跟母亲的关系的残留。母亲有我需要的、能够分泌乳汁的乳房,而我没有。

赋予一般的享乐以堕落的意义,变得不能享受人际关系以及感官快乐,如美食、美景等。与此同时,会贬低享受那些快乐的人。穷奢极欲的人本质上跟这样的人是一样的,中间隔着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这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曾经很节约的人会一夜之间变得铺张浪费。

2. 自己人格上的匮乏带来的屈辱感,需要用外在的荣誉和物质压倒他人来补偿。

对他人有过高道德要求,是自己人格弱小的表现,因为他幻想着自己被高尚的他人保护。他无法独自在“零道德”的环境中存活下去。

1. 好攀比者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

●人际控制。

我给出三个精神分析解释。

家庭中存在大量的过度控制,同时,家庭外的环境中其实也普遍存在着。

●人际攀比。

1.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场所。规章制度当然必不可少,但也存在不必要的规矩,尤其是有些教育者制定的个人化的规矩。还有,制度的一刀切也是过度控制的表现。过度控制是管理者焦虑的表现,它并不能减少错误,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人格层面的压抑。

契约关系是一种边界清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带来温暖。传统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边界模糊的关系,我们倾向于把一切关系亲情化。这样做当然有利有弊。我们很高兴看到社会在朝契约社会发展,这是集体进步的标志。但顺便说一句,我个人很享受传统的边界不清的关系。

2. 在职场中,过度控制是管理者家长化的表现,长久来看对企业会有很糟糕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控制的是人,事实上控制的是创造力和积极性,以及所有职员主人翁般的责任感,同事关系变成了互相监督的关系。从结果来看,一个企业的过度控制是这个企业(老板人格的象征)不想太成功的表现,这是团体级别的俄狄浦斯情结。有人说,一个企业开始考勤打卡了,就表示这个企业离倒闭不远了。这话也许不完全正确,但也说出了部分实情。

●享受模糊的人际关系边界。

●关系的功利化。

在多中心之间,容易使用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一种婴儿式的防御,意思是: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所以无法承受自己或对方“既好且坏”,要么把所有的“好”留给自己,所有的“坏”投射给他人。或者相反,把“坏”给自己,“好”给别人。

亲情功利化是最让人难过的事情,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你优秀我才会爱你,如果邻居家的孩子比你优秀,我就更爱他。功利化是对友谊和亲情的掩盖,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或者他曾经被功利化地对待。

●分裂。

功利化对关系、对自己的人生是一剂毒药。市面上一些所谓的成功学,最终可能只有众叛亲离的成功。

圈子是对人格发展的限定。它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严重时会危害到社会安全。人格强大的人是不会过度依赖或完全融入某个特定的圈子的。

●过度向权威认同。

一个中心会形成一个圈子。圈内人对圈外人充满“非我族类”的敌意。这个敌意部分是被压抑的对圈内人的敌意。最后形成的表面现象是:对圈内人特别好,对圈外人特别坏。因为对圈内人的敌意是隐藏的,所以同时伴随着对圈内人的恐惧,害怕被抛弃或被陷害。这种恐惧反向形成之后,就变成了对圈子的极度依恋,甚至人身依附。

米尔格拉姆实验让人不寒而栗。由于漫长的封建历史,我们的权威服从也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从精神分析角度解释,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首先服从的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很想知道,你的父母,以及有可能是你未来的公公婆婆,他们的婚姻给了你这种信心吗?你愿意谈谈他们的婚姻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吗?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初始访谈的任务。初始访谈要了解很多历史,如家庭史、性爱婚姻史、个人的疾病史、遗传史等。

在有宗教传统的文化里,人们围绕着一个中心:该宗教的神或神的人间代言人。当信仰该宗教的某一个人活着时,他直接对自己心中的神负责。全体教众都跟他一样有共同的中心。我们没有宗教传统,当然这个判断本身有一些争议。我们以家长为中心,家扩大后的天下以天子为中心。由此造成个体只对离自己最近的中心负责,这为中心之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1. 某人可能是某个方面的权威,但可能被他人甚至包括他自己(自恋)赋予这个方面以外或者全方位的权威的意义。比如,一个企业老板可能是管理方面的权威,但他人把他看成精神导师甚至圣人,他本人也这样认为,造成对他的服从从工作场所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中心的关系网。

2. 人格不独立的人是没有底线的,因为他依赖权威才能活下去。满足权威的需要才是他的底线,是他活下去的必要条件。

这里说的特点,并不是“只有我们是这样”的意思,而是相对而言,我们“更”如何如何,也没有我们全体都有这样的特点的意思。另外,这些看法是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曾短暂生活在国外的人的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人或行业。

3. 太把自己当成权威的人,人格也可能是弱小和残缺的,他需要扮演强大和完整。他人过度理想化的反馈,可以稳定他的夸大的自我意象。权威和服从者之间存在几近“狼狈为奸”的关系。在有独立人格的外人看来,他们其实都很可怜,因为他们都活得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