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与原生家庭和解 > 抑郁的社会面

抑郁的社会面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这样的成长历程,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有的孩子只会偶尔迎合一下他人的需求,在他们身上潜藏着一股抵制这种行为的力量。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把这股力量与自己新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而他新的价值观常常与父母的背道而驰。他们拥有了全新的理想形象,并试图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但是由于这种尝试并不是在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与情感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他仍然会像以前迎合父母一样去迎合自己新的理想形象。为了得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者所处群体的爱与认可,他又一次否定了自己的真实自体。然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对抵抗抑郁毫无益处。他不是真正的自己,不了解也不爱自己。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得到客体的爱,正如他小时候迫切渴望得到爱一样。但那时得不到的东西,以后永远都弥补不了。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位生活在父权家庭中的年轻女性。她的母亲对父亲百依百顺。她想从这样的家庭中解脱出来,就嫁给了一个卑躬屈膝的男人。这样看来,她的命运似乎与她母亲的完全不同。她的丈夫甚至容忍她把其他男性带回家中。她不允许自己表现出嫉妒与温柔之情。她想与许多男人交往,但不与他们培养出情感,从而使自己感到像男人一样独立自主。她过分追求“进步”,甚至允许她的朋友虐待和侮辱自己,同时她压抑自己的委屈与愤怒感,只因为她相信,这样能显得自己前卫、思想开放。但其实她在这些关系之中,仍然表现出了童年的顺从,和母亲别无二致。所以,她有时会陷入严重的抑郁之中。

有人可能会问,迎合他人一定会导致抑郁吗?有没有可能那些情感上迎合他人的人也过得很满足呢?当然有可能,尤其是以前这样的例子更多,因为抑郁是一种“现代病”。在与其他价值观相隔离的文化中,例如在正统犹太教的聚居区或者百年前美国南部的黑人家庭中,一个迎合他人的人虽然无法独立自主,没有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认同感可以给予他依靠,但他获得了群体的支持。成为虔诚的犹太教徒或者忠诚的奴隶,让他们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了一点安全感。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某些教徒并不满足于此,或者有的奴隶有能力脱身。如今,一个群体想要独善其身,与其他的价值观完全隔离开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各种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傀儡,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到依靠。也就是说,他要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情感,并有能力把它们表达出来。这对他来说,一方面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相当困难,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社会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个例子讲的是一位出身于非洲家庭的男性病人。他在母亲身边长大,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严格遵循着某些传统习俗,决不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自恋需求,更谈不上把它们表达出来了。直到儿子进入青春期之前,母亲都会定期抚摸儿子的生殖器,据说这么做是遵循医嘱。长大后,儿子离开了母亲和她的世界,娶了一位迷人的欧洲女性,她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圈子。婚后,他的妻子不断折磨、贬低他,使他感到不安。他虽然无法忍受,却又不离开她。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应该归结于他的命运呢?这个虐恋的例子和上一个例子一样,都是想要借助其他圈子里的人跳出父母的社交圈。这位病人虽然摆脱了青春期时候的母亲,但是只要他仍旧体会不到儿时的情感,他就会一直受制于俄狄浦斯期的母亲形象,而他的妻子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在治疗中,他成功体会到了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他满怀痛苦地意识到,他儿时是何等钦佩母亲,同时又感到自己束手无策被母亲利用,他是多么爱她又多么恨她,他只能任凭母亲摆布。在接受四年的精神分析治疗之后,病人才体会到这些情感。随后,他不再依赖妻子的变态行为,二人离婚了。但同时他也能够更加现实地看待妻子,能够看到她身上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