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磨坊信札》(Les Lettres de mon moulin)中,我读到一篇略显荒诞的故事,但是它与我所论述的东西又有不谋而合之处。最后,我想给大家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聪明伶俐、心细如发,处处为母亲的利益着想,为母亲所支配。最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纯洁,容易被看透和操控。他们把真实自体和情感世界藏在他们生活的透明房屋的地下室中,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或者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甚至到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为止。
从前有个小孩儿,他有金子做的脑子。直到有一次他的头受伤了,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金子,他的父母才偶然间发现这点。于是他们小心地照看这个孩子,不让他和其他小孩玩耍,生怕金子被偷了。小男孩长大之后,想要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他的母亲说:“我们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也应该和我们分享你的财富。”然后儿子就从自己的脑子里拿出一大块金子,给了母亲。后来,他和一个朋友一起,过上了大手大脚的生活。一天夜里,朋友偷了他的金子,逃走了。于是他决定,今后不告诉别人他的秘密,并找了份工作,因为自己的财富已经所剩无几了。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姑娘也爱他,但更爱他给自己买的漂亮的衣服。他娶了姑娘,觉得很幸福。然而两年后,姑娘就死了。他认为葬礼要办得风风光光,便把剩下的所有金子都花在了这上面。一天,他在街上踉跄而行,失魂落魄,穷困潦倒。他看到橱窗里有一双漂亮的小靴子,非常适合他的妻子。他忘了妻子已经死了,可能是因为他的脑子已经空了,根本没法思考了吧。他走进店里,正要买靴子时就倒在了地上。售货员走过来,看到地上躺着一个死人……
然而这种诱惑不可轻视,因为我们自己的母亲可能很少认真地倾听我们,甚至从不会诚恳地向我们透露她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生命中永不泯灭的伤痛又让我们不会沉溺于这个幻想之中。一位通情达理、平易近人、头脑清醒,而且内心没有矛盾和“小房间”的完美母亲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一位母亲心中都有一部分“尚未克服”的过去。只有从童年阴影中解脱出来,她才能够产生共情。如果她因为否定自己的命运而套上了无形的枷锁,那也无法做出共情的回应。
都德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写道:“这个故事看似是虚构的,实则从头到尾都是真实的。世界上就有这种人,他们为了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生活于他们来说,是无尽的痛苦。等到有一天,他们不堪其苦的时候……”
关于父母对孩子进行无意识操控这一点,我们认识得越深入,就会对改变世界和预防神经症抱有越少的幻想。我们到底能为治疗自恋障碍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能用理论去操控病人,而是应该让他们心中分裂的部分重新融合,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只有回顾那些痛苦的经历并接受其中的事实,才会不再寄希望于找到一个理解自己、能与自己共情的母亲。
母爱不也是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吗?但它又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许多人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