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提倡的“自他交换”非常重要。“自他交换”就是说,我们站在任何立场,做任何事情,和亲朋及其他人交往中,都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以自他交换的思考方法为人际交往留下空间。
人与人有空间,就懂得尊重,相处就非常容易了。当我们周边的生物环境不是那么拥挤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有一点空间,我们很容易生存。
当家里的长辈教训我们,我们要站在他的立场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说,该说还是不该说,是他讲错了,还是我真做错了?在公司,老板可以经常站在员工的立场去想一下,做员工的也要为老板考虑。这样彼此为对方着想,就是佛教里的自他交换法。这样做了,我们就会发现,大家的需求是相同的,我们帮别人解决了一些问题,别人也一定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为了不占有耕地、牧场、水源,古代人会把房屋盖到不能生长植物的偏僻地方,盖在悬崖峭壁上或洞穴里。古代人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感知生存:与大自然为友,与万物和谐相处。所以大家的空间很大,因为没有人想独占,这个空间保留给了彼此。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留给彼此空间,人们的占有欲不是很强。没有人想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在人与人相处的方式里没有“我为主导,你为辅,你是为了我而生存”这种概念,留给了对方很大的空间。
在世界上生存,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事是众人努力的结果。比如盖房子,一个人能干什么?如果我们努力赚到钱,就可以买钢筋水泥,再请工人劳动把房子盖好。看起来是我们自己花钱得到了,实际上是很多人为我们付出,最后这房子才得以盖成。
从远古时代到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这个空间,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的生活就跟土地息息相关。人的生命,人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和生存所需的食物都是从大地而来,人类懂得尊重大自然,尊重每棵草木,尊重每个水源。
用自他交换的心态思考,我们就能用客观的心态经常反省,让自私的我执远离我们。
佛教里经常讲“四大皆空”,所谓“四大”即地火水风四种元素,“四大皆空”并不是说四大都没了。我们外在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由这四个元素组成的,很需要这个空间。人没有了空间怎么生存?但是,我们现在把自己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有时候人生气发泄,完了后就开始痛苦。为图一时之快,泄一时之愤,负面的情绪泛滥,伤害的是他人和自己。所以约束自己很重要,修正自己的贪嗔痴,修正自己在生活中的错误,并将正确的做法坚持下去,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了解自己的缺点毛病,当你要犯错误想骂人的时候先冷静一下,想想自己的脾气应不应该发,发完后会不会后悔,有没有其他平和的解决方式。任何事情,在脑子里转一下念,也许负面的情绪和力量就削弱了。在新加坡,有一次很多大学生来恳请我开示,有人就说:“有些人本来性格恶劣,基督教有教义说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接着给他打,如果用佛教的观点该怎么说?”我说:“正常来讲,打完左脸让他打右脸,佛教也是这样,忍辱。”“那他如果继续打的话怎么办呢?”我就跟他讲:“那你一拳就把他的鼻子给打烂……”这当然是玩笑,用暴力是不可取的。我的意思是说什么呢?在佛教里也有这样的,如果一个人造业造得他根本不知道对错是非,就要告诉他哪些是不对的——你打完了人家的左脸,人家已经很痛了,人家又伸出右脸来给你打,你接下来就该收手了,你如果再想打,表示你不懂得打人是会痛苦的,那时候我就告诉你被打是会痛苦的。当然,打人不好,修行人打人是犯戒的,但要看打人时的心念:若是一心为别人好,不是泄私愤,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偶一为之也不为过。过后可以再忏悔。有人会有疑惑,为什么修行人还有愤怒?有时候你看看自家的小孩,很多时候对错是非不清楚,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必须得严格一点,但是内心对孩子的爱还应该是无量无边的。在他成年之前你需要去协助,一个是让他发自内心地知道这是不对,另一个就是消除他负面的力量。这也是佛教密宗里为什么会有愤怒相的原因。佛菩萨以广大慈悲救度众生,也会根据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方式调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