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绘画才能,所以我不曾画过自画像,不过倒是给自己拍过照片。这也许是出于一种自恋心理,但原因不止于此,也可以解释为照相机这种器械会自然地鼓动自己对自身这一近在咫尺的拍照对象产生兴趣。
但是伦勃朗在更年轻的时候就认真地画着自己稚气毕露的、令人感觉羞耻的自画像。如果我们循着年龄的轨迹探索他自画像的变化的话,我们就会兴味盎然地发现伦勃朗这个人物逐渐成长成熟的全过程。我们也会确信,他年轻时的自画像就是他年轻时的样子,他没有弄虚作假。
我曾拍过镜子里的自己,拍自己的侧脸,拍自己害羞的样子,或者刻意地盯着自己(也即盯着照相机)来自拍。年轻的时候真是无知得可以。这之后,我虽然用自拍器和朋友一起自拍,但是不再一个人自拍了。直到差不多十年前,我买了摄像机之后,才又不可思议地想站到镜头前了。
没有自我意识,像看着另一个人一样看着自己。我也曾想像这样用语言文字来给自己画一个自画像,但终究没有这么做。我当然明白用文字描写与用画描绘是不同的,但我也深知不管是文字还是画,都是以之前的自己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所以这个愿望还是实现不了啊。
由于摄像机里的画面是动的,所以就算想要装腔作势也会迅速露出马脚。我在镜头前眨眼示意,吐舌头,将脚掌心伸到镜头前,自然地开始自己逗弄自己,所以很是轻松愉快。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也许只不过是自己扮演自己罢了。
画像中的伦勃朗以看着掉落在那里的一个土豆一样的目光看着自己,没有任何沉思的样子,但是其表情实在是栩栩如生。说是栩栩如生的表情,听起来可能感觉是精力十足的样子,其实不是,他的表情,怎么说呢,应该是和世上一般的中年男子一样抑郁的样子。虽说是抑郁的表情,但确实是栩栩如生。
虽说不是所有的画家都这样,但是我认为,画家比作家更能不受自我意识之类的多余的东西打扰,更容易拥有正视现实自我的目光。我曾尝试着写诗来给自己画自画像,但也终究不过变成自己的一个仿制品而已。如果抛开自画像这样的主题来写的话,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加真实的自己,我认为语言就是这样奇妙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画家真的很了不起。我非常喜欢伦勃朗的自画像,在很久之前,我曾经买来一幅他的铜版自画像,视若珍宝。那画像正好是在与我当时年龄相仿的时候画的,只见一个平凡的大叔坐在窗前朝这边看着。到底不像是自己给自己画的。
(《清春》,1991.4)
我很少有机会看到自己的脸。虽说偶尔也会在理发店的镜子中撞见自己的脸,但因为我没有底气,所以立刻就移开了视线。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不经意间目不转睛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看的话,我一定是带着一脸不悦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