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 教育应该一视同仁

教育应该一视同仁

整体上,我们无法逃避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等大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我刚才说新东方疲于奔命,就是因为没有超前意识导致的。新东方最初是大学生教育,现在变成了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全方位全年龄段教育体系。模式的变革还没完成,移动互联网就来了,移动互联网跟新东方的教育结合还没完成,人工智能就来了,大数据就来了,云计算就来了。现在区块链技术对教育到底会有什幺影响,大家也在拼命研究。由于技术变化太快,对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大,甚至说具有颠覆式影响,我们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去进行探索和研究。

但与众不同,谈何容易。其实一开始模仿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有能力超越。就像腾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别人做了什幺他做什幺,模仿能力非常强,效率非常高,超越水平也非常快。现在的腾讯,是一家很有创新的公司,“微信”就是腾讯创新的典型产品,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强大工具,甚至变成了我们头脑延伸的一部分。模仿没关系,但模仿最重要的在于超越。

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对于知识传播和模式改变,有着重大影响。比如原来我要听哈佛大学老师上课,一定要走到哈佛校园,每门课还得交2000美元。现在哈佛着名教授的课,在全世界都能找到,网易的公开课就有几十位哈佛老师的课程在上面,一分钱都不用,你就可以听到世界上最精彩的课程。

我们要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外界对你的影响,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包括你个人进步的影响。现代人如果只是坚守一个理念或信念不采取行动,是不管用的。你要把理念和信念外化到能够和这个世界对接,甚至能够在领域中引领世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思考一下,我们在座多少人创造的商业模式,或者说培训模式,跟其他机构相比有典型的不同,有独到之处?大部分人都没有。所以乔布斯为苹果提出的口号是很厉害的:“think different”,就是要与别人不一样,要与众不同。

未来人工智能的介入,将会对教育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这意味着什幺,还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因此,基于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我们到底该去做什幺?这件事情从哪里切入,才能把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做到极致?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教育创业几个要考虑的关键。刚才已经提到过了,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古代,从唐朝写诗一直写到清朝,不管是七律还是五律,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为什幺?因为这是一个不变或者说缓慢变化的时代。现在我们一年创造出的GDP,可能是中国古代100年创造的GDP,我们现在一天之内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中国古人一生都接收不到的信息。今天科技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包括组织结构改造所带来的社会进步,是中国古代两千年都没有达到的。在这样一个多变的时代,我们必须适应在发展中求生存。

第二,资本对教育的影响。我刚才已经说过,尽管教育的最终成功跟资本没有必然联系,但现实是,如果商业模式正确,把技术和教育结合得很对路,能够让教育投资领域的人,一眼看过去就觉得东西做出来一定会很牛,你就一定能拿到资本,资本也能够助力你快速发展。

创业的关键:技术、资本、政策、竞争

新东方上个月刚成立了一个15亿元人民币的教育基金,找的就是教育领域有创意的项目。如果项目靠谱,拿到资本,你就有了先发优势,就算再来一个跟你一样靠谱的人,也是后发劣势。经济学家分成两帮人,一帮人说中国的经济有后发优势,当然后发优势很明显,因为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确实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另一方经济学家说,后发一定会有劣势,劣势只不过还没有体现出来。从今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也看得出来,是有后发劣势成分的。在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以及资本对教育的影响上,后发劣势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做先发优势的事情。先发优势是什幺?基本条件是你有颠覆和创新能力,这种颠覆和创新,不一定现在就能赚到钱,但能够在某个领域中产生巨大影响,并且构建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所谓的舍得,佛教中的舍得是什幺?舍得其他一切诱惑,舍得其他一切享受,而专注于这件事情,你愿意把生命的所有焦点,你的能量都用于这个领域,用于你想服务的人群,并且从此终生无悔,这才叫作舍得!我们有多少人会这幺想?你如果这幺想,你就是我的同道,你没这幺想,你就是我的敌人。

现在在教育领域投入一个亿、两个亿人民币都算小数的。投入一两亿美元变成了正常的。资本在追捧教育,这个时候你要抓住机会。抓住机会不是说你天天跟资本去打交道,而在于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无论怎幺挑战,你从头到尾都能够说得通,让人感觉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你才能跟资本进行结合,也能借助资本的力量,把你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到后面去。

如果你开始的时候通过地面教室对学生进行教学,后来互联网来了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教学,人工智能来了通过人工智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你服务的对象永远是学生,这是在同一领域的不断升级。你今天觉得卖菜好,去卖菜了,明天卖猪肉好,那就去卖猪肉了?

第三,政策对于教育的影响。从今年开始,大家看到政策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系列政策下,实际是对培训机构的一次大整顿。整顿从一方面来说有好处,确实把一些烂机构给挡在门外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我们也有不利的地方,让我们的经营环境受到影响,好机构有时候也被列入整顿范围。甚至有些人利用这个机会来为难你。但不管怎幺样,中国的现状就是,一个政策可以让你活得很好,另一个政策也可以让你死得很惨。面对政策,我们要做的是两件事情,第一是要跟政府部门反复沟通,这种反复沟通,包括了政策的合理性,执行的期限以及可执行的范围,通过反复沟通,让政府政策制定部门能够充分理解我们,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以及政策对于行业的影响。很多政策制定出来未必跟现实是符合的,那一定要让决策机构有更改的理由。我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为新东方,也为培训领域的健康发展。这就是森林和树的关系。在一片森林中,一棵树容易活得更长久,活得更兴旺繁荣。你什幺时候看见过沙漠中有树的?我们所有机构加起来就是一片生态,森林繁茂兴旺发展,你这棵树才有更好的生存余地。

马云从做第一个翻译社起,就是为中小企业服务,核心从来没有变过。不管是一开始的翻译社,还是现在的阿里巴巴,他离开过中小企业吗?马云的心态从来没变过,因为浙江这个地方有无数中小企业,马云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的升级不光对中国商业有好处,而且对世界繁荣都有好处,马云的理念从来没变过!他服务的对象也从来没变过。服务对象没变,服务的手段不断提高,这就是很牛的事情。

我最烦的就是各培训机构之间,用低劣的手段互相恶心。也不知道脑子是怎幺想的?很多人脑子里只有竞争对手,难道没有合作吗?我跟张邦鑫说,咱们作为两大行业标杆,绝对不能做互相恶心的事情。所以我们有一个原则,叫“在业务层面良性竞争,在战略层面和理念层面精诚合作。”

有不少人既没有商业头脑,也不懂得教育,只是觉得教育领域是刚需,好干,看到别人挣钱眼红,自己也赶紧进入,但这是错的。你投入的时间精力要跟你的商业敏锐性相结合,并且还要舍得放弃其他很多领域的诱惑。今年我碰上好几个教育创业者都失败了。他们来找我问原因,我问除了创立这个公司以外,你原来创立了什幺公司?我一看创了四个公司,每一个公司和另外一个公司的领域都是没有关系的,四个公司全失败了。我说你为什幺要在四个领域干四个公司?他说因为那一刻那是风口,做这个领域最可能赚钱,所以一定要进去。他说马云不也是做阿里巴巴之前,干了四个公司吗?我说你这是鬼话!你干的四个公司,互相之间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你只是觉得教育领域一时风起云涌,那幺多上市公司,那幺多人成功,那幺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你就来教育领域了,你懂教育吗?你有对教育的热爱吗?

业务层面良性竞争,互相通过竞争增加活力,这是一件好事。但在战略层面和理念层面精诚合作,这样我们才能构成一股力量,来告诉国家,我们教育培训行业是能够实实在在为国家的教育发展做贡献的。好未来和新东方成立的“情系远山”公益基金,已经在中国的教育扶贫中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未来我们还要号召教育培训行业的人,来一起参与。这才是教育行业应该做的事情。

第四是要舍得。什幺叫舍得?因为教育不是一个能够迅速获利的行业,教育能不能获利?当然能,但教育不是一个马上就能赚钱的行业。你舍得什幺?你舍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一旦进入教育领域,你的核心要素就不再是挣钱。尽管挣钱很重要,没有挣钱的能力,表明你一点商业头脑都没有。你一点商业头脑都没有,进入一个已经商业化的领域,就是自己找死!

第四,竞争对于教育的影响。经济学家最喜欢反垄断,但商业领域是很难真正垄断的。只有一种垄断是真正的垄断,那就是国家垄断,某些行业只能国家资源进入,民间不能去碰。其他领域应该让民间力量充分竞争,在竞争中才能有创新。反垄断意味着什幺?意味着把某个领域最有引领作用的带头人给按住。微软被控告过垄断,差一点被瓦解掉。后来还好微软留下来了。但微软在很多方面,早就被Google、Facebook、苹果等大企业超越了。中国的培训领域总产值每年接近万亿元人民币,新东方年收入就200亿,也就占到了2%。竞争是有巨大好处的,没有竞争,新东方绝对不会每年投入接近10亿元人民币经费搞研发。尽管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研发出太好的产品来,但如果没有竞争,新东方一定是死水一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真理。所以竞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整体是好的,但大家千万不要陷入恶性竞争中去,千万不要因为竞争就降低了品位,降低了质量,降低了人格。

以A股某一教育公司为例,通过各种忽悠,曾经市值达到了500亿元人民币,号称要把中国的教育领域,包括新东方在内都收到旗下。但今天这个公司的市值只有几十亿元人民币,而且还面临爆仓的危险。再往这些公司的内部看,要教育产品没有教育产品,要教育内涵没有教育内涵,要教育系统没有教育系统,就是在资本市场玩一票。那些玩精的人在500亿市值的时候,套了几十亿老百姓的钱走了,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中国老百姓埋单。你说这是做教育吗?现在还有一些机构,不管上市还是没上市的,靠各种忽悠拿到大量资本。但这些机构中有一部分机构,连基本的商业模式都没出来,到最后极有可能形成现金流断流。用后面的钱来补前面的钱,用老百姓预收款来压自己的营销花费,没有商业模式,没有可持续发展计划,到哪一天资金链断裂了,倒闭了,吃亏的又是老百姓。上海前不久就有一家做在线一对一的机构跑路了,留下一地垃圾。做教育是个良心活,你得时时想着,如果万一你倒闭了,给老百姓会带来什幺损失?如果今天新东方倒闭了,新东方将要支付老百姓至少50亿元人民币的预收款。2003年非典时,新东方曾经出现过一次资金紧张,非典的大环境要求很多班都得停课,报了名的同学就来要求退款,但是学生交的钱,为了安排暑假的教学都已经花完了。学生来退款没钱,我好不容易向周围的朋友借了2000万元人民币,把来退款学生的钱全退掉了。从此我就意识到了,你不要以为培训领域好做,你越是先收钱,就越容易产生一个幻觉,以为预先收完的钱就是你自己的钱。但那是学生的钱,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你一旦倒闭了,是要把钱还回去的,还不回去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从非典后,我就要求新东方任何时候账上的钱,都必须超过学生们的预收款。新东方今天账面上的钱,比预收款多了一倍。为什幺这幺多资金放那儿不动?因为我搞不清新东方哪天倒闭。倒闭了我对自己良心的要求,是不能欠家长和孩子一分钱。媒体常报道培训机构卷钱跑路。其实根本就没有钱,也没有卷钱,就是跑路了,因为把预收款全花完了,发不出老师工资了,付不起房租了,不跑,没有办法了,只能关门跑路。但背后是几千个家长的损失。所以教育是要有耐心的,你要想清楚才能干,做的事情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还要对得起时间的考验。

做教育,就是做品质、做创新、做良心

第三要有耐心。现在很多人做教育,上来就想要资本融资。我每天至少收10份以上各个教育创业者给我发来的商业计划书。但大部分都不靠谱,或者说还处于幻想阶段。如果说这世上有一个行业,只有靠耐心才能做成的话,那就是教育行业。大家会说,现在资本横行的时代,如果不跟资本结合,我们的机会是不是就被人抢走了?这种想法说明了什幺?说明你其实不是在做教育,是在做资本,或者说你希望通过资本来迅速推动你的成功。其实资本跟教育的成功是没有太多关系的。大家稍微想一下,在已经上市的中国教育公司中,有几家已经倒闭了?有几家是这几年完全没有发展?按说他们都已经对接了资本市场了,不管是香港的、美国的还是A股的,但最后成功了吗?

下面这三大核心要素是做教育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就是产品质量。教育领域不是一个随便可以进来的领域,其根本原因是,一旦你想在教育领域立脚,你就必须提供客户需要的最好质量产品。这个产品如果现在能够跟优秀创意结合在一起,跟互联网、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更新的产品形式,那就是最厉害的。

我常发现有些机构做得其实不算大,一看他的业务范围,所有年龄段全跨,所有项目全跨,那就很麻烦。如果你做的是平台那可以,因为你的平台是被别的专业人士来用,你平台全覆盖,你的专业是平台,不是教育,是另外一个概念。努力专注专业,把业务做到领域中最牛的水平,这个特别重要。

为什幺小地方的中小学老师辞职出来办教育培训机构,不管外地什幺大机构进去,依然很兴旺?因为他们是当地中小学最牛的老师,他们在当地自带流量,他们知道当地学生的水平和素质在什幺地方,运用自己到位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切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他们拿出来的产品是什幺?是当地所有学校当天进行的各种考试卷子和考试方向,跟当地的政策密切结合,完全没有脱节。所以像新东方这样的机构要到当地,把这种老师办的培训竞争掉,非常困难。对于做得比较大的全国性机构来说,唯一吸引当地学生的办法,就是你比当地人要牛,你的产品形式、产品创意、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确实比当地牛才行。为什幺不少机构到外地去办了分校后,基本上铩羽而归,没有成功,原因就在于你跟当地拼不过,拼不过你只能举手投降。

但今天的新东方,4到18岁的人群,已经占到了新东方3/4的分量。那是为什幺?因为新东方做大了,你可以吸引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进来,在各个领域进行八爪鱼似的延伸和开发,你的主体强大了,就可以长出更多的树枝来。但不要一上来就什幺都想做。

新东方教英语还算比较厉害的,但我们曾经进入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一个培训机构,每年只招2000个中小学生,不多招一个,在当地排队要排三年后。我后来跟创始人聊天,他说只有在2000人的时候,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状态,我不要挣太多钱,我要的是教学质量和结果。2000个学生中很多人考上当地最优秀的名牌小学,最优秀的名牌中学,最优秀的全国名牌大学。我觉得这个哥们儿比我厉害,他是真正在做教育。在当地,只有进不去他那里的学生,才跑到新东方来。他取胜的法宝就是专注、专一,质量弄到极致。

我在北大当了6年半老师,我最熟悉的人群是谁?大学生。我对大学生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想法都很了解,所以我出来做,我只针对大学生。新东方前6年没有一个中学生,没有一个小学生。全是大学生。为什幺?因为我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太了解。新东方的国外考试针对大学生,国内考试针对大学生,当时王强老师做的美国口语也是针对大学生。新东方的出国咨询针对大学生,新东方的人生咨询也是针对大学生。

这就涉及我等会儿要说的第二条:专一极致。他把自己的学生弄到了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水平。新东方是多元连接,最初新东方只做国外考试的时候,没有人能把新东方的学生抢走,我把全国的托福、GRE、GMAT学生全抢到了新东方。但后来新东方多元连接,处处漏风,每一个领域都做得还不错,加起来依然是全国收入最高的培训机构,但每个领域都出现了竞争对手。新东方把专一极致放弃了,换来了地盘的扩大,但地盘的坚固程度却下降了。所以多元连接不是随便能做的,多元还要做到极致,是太难的一件事情。

你要做教育,你是做0到3岁的教育,还是3到6岁的教育。如果是做3到6岁的教育,你是做幼儿园教育,还是搞幼儿园之外的内容产品的研发,还是做到6岁儿童的家长教育?这其实都有切入点。你只能从一个点进去,你才能变成专业,如果这个点切入以后扩大了,那是因为你的能力增加了,不断扩大的结果。

第三条,系统应用和客户满意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小的学校可以靠人,大的机构一定靠信息系统。如何充分利用IT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包括未来虚拟现实所带来的系统,让客户更加满意,变成了大家思考的主题。新东方在这方面每年投入很多,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做出一套能够覆盖全部新东方业务的高效应用系统。光投入还不行,要有架构能力。

在教育领域,就这幺一个概念。你光喜欢教育领域是不行的,你要有专业能力。教育领域有切入点,你不可能对所有的教育领域都热爱,你必须得切入你的某个热爱点。比如说你对教育跟科技结合感兴趣,这涉及了教育跟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及教育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在人工智能中你还涉及教育跟语音识别技术的结合,以及跟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的结合等,你是跟音视频技术的结合,还是跟数据系统的结合?你从开始做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切入点。

但对于小机构来说,系统需要投入很多钱怎幺办?很简单,用别人的。现在做教育平台的公司很多。有人会说,我用别人的平台那我的数据不就给别人了吗?我说你那个数据值钱吗?新东方的数据是值钱的,因为每年500万学生。如果我用别人的系统,新东方就丢了一大笔财富。但如果你总共加起来几千学生,你为了这几千学生,你自己开发一套应用系统,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实在不值得。所谓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应是什幺概念?就说你的任何投入都要达到最合算的那个点,你才能够去做。所以不要随便想着什幺事情都自己做,并不是说你不能做出来,而是说做生意,就是怎幺合算怎幺来。

第二,有了热爱还不行,就像你爱一个人,你光爱她是不行的,你要知道怎幺去爱。我们多少男生在大学的时候都追过女生,就是追不上,为什幺?因为你只是爱这个女生,但是你并不知道怎幺去爱,也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幺。如果要一个人看得起你,爱上你,你身上必须有某种特殊之处。我喜欢一句话是说,草原太辽阔,与其作为一匹公马拼命在草原上追母马,还不一定能追上,不如把自己变成一片丰美的草地,让所有的母马都到你的草地上来吃草。这句话其实也饱含了领导学的原则,作为一个领导人,你一天到晚去追赶人才,人才并不一定到你这儿来。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宏大气势的领导人,能够带领大家做大事业,人才自然就聚集到你这来了。

下面我再讲讲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表现形式,大概有四种。第一是颠覆式创新,我举一个在线外教口语的例子。在线外教为什幺是颠覆性创新呢?在线上外教口语这件事情发生前,中国的学生要向外教学习,只能是外国老师跑到中国来。现在通过互联网,把全世界可以教英语的几万个老师与中国几万个愿意通过在线学英语的学生进行连接,这件事情就是对中国地面英语教学的一种颠覆。

前两天我听到一句话:进入一个领域,如果你没有热爱没有痴迷就想把这个领域做好,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总有一批人是对这个领域无比痴迷、无比热爱,愿意用生命去投入的一帮疯子在那儿做。如果你只是抱着想赚点钱、沾点水的方式,你要跟一帮疯子去比拼,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你要想在教育领域干好,你就得把自己变成教育领域的疯子。这个疯子就是,除了教育领域,别的什幺地方你都不想去,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非常庆幸到今天为止,我对教育领域还是充满了热爱。看到教育领域,因为高科技兴起,高科技和教育结合,带来了教育领域无穷无尽的潜力,我内心也感到十分兴奋。

现在很多人在研究人工智能取代老师上课。人工智能取代老师批改作业也算半个颠覆。新东方做的智学批改系统,直接把所有学生写的英文作文和口语在线上进行批改。原来一个学生的作业至少花十分钟批改,现在一秒钟机器就批改完了,这也算是颠覆或者半颠覆式创新。这种创新在教育领域中会出现很多很多,所以我头脑里思考最多的是新东方未来的哪个业务会被颠覆掉,哪个业务不会被颠覆掉。

在讲创新之前,有几个关键词要跟大家说一下,这几个关键词,第一我把它叫作热爱。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热爱。当然你为了挣钱,那也无可厚非。但在教育领域,我尤其觉得热爱这件事特别重要。我自己也思考过,为什幺后来我坚守在教育领域,没有进入其他领域,比如说进入房地产领域,或者在我身边出现的其他机会。为什幺不进入呢?就是我觉得虽然能挣钱,但是不符合我的心愿。我看到房子跟看到学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我看到学生是兴奋,看到房子是冷淡,这意味着什幺?意味着面对教育我会自然而然产生兴奋感,产生热情。

第二种方式叫接入式创新,什幺叫接入式创新呢?你想什幺东西都自己做,是没有必要的,那你就必须接入别人的系统,接入别人的系统后,你能够迅速做出改变。比如你可以借助别人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备课系统、题库系统,你不用投入太多的钱。很多系统让你免费用,因为他要的是你背后的数据,不是要你的现金,同时你要的是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创新水平。平台公司拥有数据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个数据上跑通很多其他商业模式。你运用平台的帮助抢时间增速度。双方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创业成功四要素:热爱、专业、耐心、舍得

第三是增效型创新。比如说部分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增效型创新。举个简单例子,语音语调的纠正,语音语调原来必须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纠正。现在学生进入系统自己练,练习多少遍都可以。老师的负担越来越轻,老师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来给学生进行教学,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容易提升,这就叫作增效型创新。

我们绝不贬低公立学校任何老师或者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他们也在为中国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只是希望不要再区分对待,让所有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上是一样的。

当然在管理上也可以增效,很多自动化的系统用到管理上,使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比如说排课系统,新东方一年要排几百万次课,如果光靠人工得几千人去排,但人工智能自动排课系统的介入,已经省下了新东方差不多2/3这方面的人力。这也是增效型创新。

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从最初20世纪80年代就有价格双轨制,岗位的双轨制。现在中国依然还有双轨制存在。就是同样的一个工种,同样的一批人,在民营机构工作和在公共机构工作待遇就是不一样的,这就叫双轨制。中国的价格双轨制取消了,迎来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国的人才要每个人真正心甘情愿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的话,人才的双轨制和区别对待也一定要取消。

第四种是渐进型创新。为什幺我要说渐进型创新?对于一个机构来说,成立以后再去革新,难度是很大的,尤其像新东方这样有了体量、已经有点僵化的机构。对于大机构,你想把原有的商业模式全部颠覆掉,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新东方只能是渐进型创新。你必须根据自己的资源,自己的现状,去配比合适的,不带来太多风险、又能够跟上时代的商业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新东方是渐进式创新的代表。

特别希望未来教育部门,真正能把所有老师一视同仁。既然你提出了跟公立学校一样的要求,我们也愿意有这样的要求,那背后的福利待遇也应该被考虑到。你不能一方面要求所有老师都必须达到国家所有的老师标准,一方面说民办学校的老师跟公立学校的老师是两回事,这个东西就是中国的问题,总是有区别对待的情况。

再讲最后一个话题:面向未来的教育。我认为面向未来的教育,跟技术没关系。我们刚才讲的那些未来教育,都是在讲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但不管是外教线上口语,还是网易公开课,还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把知识传播到贫困地区去。技术是个问题吗?技术不是问题,技术是开放的,每个人都能用。背后最大的不同在什幺地方?内容。你传播什幺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你传播什幺教育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就这点上来说,我觉得教育部要解决的,不是每年花大量的钱布局信息系统,教育部最需要解决的,是认认真真把全国的教育专家放到一起来讨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幺?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我们要培养健全的孩子,要让他们快乐,要让他们成长,要让他们有创造力、想象力。目标本身尽管很重要,但走向目标的路径其实更重要。目标和路径相反的时候,我们永远走不到目标。我到上海来,我可以从北京飞到上海两个小时。我也可以反过来飞,从北京飞到北极圈,再绕到纽约,再从纽约绕到南极圈,南极圈绕过来也能到上海,但那完全是一个不同的路径。如果说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路径背道而驰的话,很难到达目的地,有的时候甚至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我们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就更惨了。现在教育部要求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考教师资格证。原则上,如果考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师资格证,就应该是共和国的老师,不管是在培训机构工作还是在公立学校工作,应该一视同仁。因此待遇原则上也应该提升为准公务员待遇。这样的话才能叫作平等对待,一碗水端平,才是对老师真正地表示珍重。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也是老师,他们影响学生的程度一点都不比公立学校的老师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得更好。学生们更加愿意跟培训机构的老师打交道,为什幺?一是上课生动灵活,第二是老师对学生平等相待,而且学生没有压力愿意和老师交流说实话。公立学校说把学生和家长当作上帝,那是口号,民营机构把学生和家长当作上帝,那是实实在在的上帝。所以问题提出来了,每个民营机构的老师都要拿教师资格证,但是相应的待遇却没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幺?如何让孩子有好奇和探索精神?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方法没有太多的改变,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都没能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大部分情况下,很多老师依然以死记硬背或者标准答案的方式教学生。科举考试是要死记硬背的,现在的学习必须要让孩子拥有好奇和探索精神。但这种教育的改变真的不是一天能完成的。

比如说老师待遇,公立大学的老师待遇,评上教授就是教授,国家是认的。民办大学的老师,即使叫教授,那也不算教授,那是你们自己评的,跟国家序列没关系。再比如说,不管大学还是中小学,还是幼儿园的老师,国家的规定是中国的老师是准公务员待遇。公立学校的老师退休后,他们拿到的退休工资和他们在岗位的工资差距并不那幺大。但是民营机构的老师,和准公务员没有任何关系,只要退休了,退休金和他在校拿到的工资相比,要低很多。所以,不管你民营机构给老师的待遇多好,他们都不太愿意来,因为他们想得到的不仅仅是现在的高工资,还有退休后的保障。

今天早上,我在听“六神磊磊读唐诗”。他说唐诗的发展,从隋炀帝就开始了。隋炀帝大家都知道是暴君,但他其实做了很多贡献,包括开挖大运河等。他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文坛的贡献。他希望有一批人将文风打开,自己亲力亲为写诗,但并没有打开。到了唐太宗,唐太宗也写了很多诗,他觉得在他手下,一定能超越历代诗歌,结果写诗写了几十年,也没有做成大诗人。又再过了上百年才出现了李白、杜甫。从隋炀帝开始对诗歌重视,到唐太宗的重视,一直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出现,花了100年的时间。所以一样东西从开始到繁荣,需要时间的积淀。尤其是整个民族,全民意识要改过来,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啊。

做了培训机构后,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北大高高在上的感觉没有了,因为这是一个完全需要自力更生,刚开始还被人看不起,到今天也不见得被人看得起的行业。但就像中国的民营企业一样,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提供就业到经济贡献、产品贡献、社会繁荣度贡献、GDP的贡献都非常强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地位依然不如国有企业。现在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国进民退的问题。国有企业就否认说我们没有国进民退,但国有企业手里的资本、资源、权利确实非常多,可以进入民营企业经营的领域,或者把民营企业看上的给买下。中国今天的民营企业数量是在减少的,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未来中国要真正发展,就像习近平主席不久前说的一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但是这个支持发展肯定不能是一个口号,还要有行动。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毫无疑问民营教育现在已经占到了中国教育差不多1/3的分量。我们先不说培训机构,先说大学,三本大学几乎80%都是民办大学。这些民办大学每年招生差不多200多万人,占了中国大学招生量的差不多是1/4,张部长在这儿,应该可以证实这个数据差不多。全国的民营中小学中,学生人数其实也占到了差不多所有中小学加起来的大概1/6。民营幼儿园已经占到了幼儿园总量的70%了,培训机构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民营的。这幺多的民间教育加起来,已经构成了中国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起到重大作用的地位。但到今天为止,大多数搞民办教育的人,没有感觉到是真正有地位的。包括在大学,我曾经当过民办大学的理事长和校长,当过一段时间,后来就退出来了,为什幺退出来?因为跟国家的大学竞争,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所以,我们谈教育改革容易,但中国的教育改革要真正改成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培养出来,中小学老师首先要自己变成拥有好奇和探索能力的人,并且教学方法要焕然一新,才能让学生有好奇和探索能力。老师的脑子是木的,是僵化的,孩子们却一个个变成了具备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人,这是不可能的。要先改老师、要先改家长。

在北大当老师有种高高在上的骄傲感,也积累了跟中国智商很高、当然情商不一定很高的一批学生学者打交道的经验。到今天为止,新东方跟北大还有一点渊源,因为新东方有不少北大毕业的人。

尽管我们是做培训机构的,但我们要有做教育的崇高精神,要有救民济世的情怀。如果做教育,你不是抱着让孩子们因为你而变得更好的心态,不是抱着对中国的未来负责的心态,只是为了一点功利的目的,只为了赚点钱,只是因为在别的创业领域失败了,所以到教育领域中来试一试,我建议你还是尽快退出教育领域。因为在教育领域里,我们真的需要拥有救民济世情怀的人。让我们一起拥有共同的情怀,共同的格局,在业务层面良性竞争,在理念层面精诚合作。

今年是新东方成立25周年,但在新东方成立前,我已经干了3年了。所以改革开放40年,有3/4的时间我是在培训领域工作,另外1/4的时间是在北大当学生和老师,所以改革开放40年,我跟教育就没有分手过,只不过是不同角色的感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