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嘉靖出尔反尔是严嵩蛊惑,根本原因应该在他自己。事实上,这个家伙虽然好大喜功,却也贪生怕死,很怕战事一开便不可收拾,也怕曾铣有兵,夏言有权,自己会失去控制。思来想去,决定翻脸不认人。不但连发三问,还将手敕刻印出来,廷臣人手一份。
手敕一下,群臣愕然。
飞鱼袍是明代锦衣卫、太监在一些礼节性场合所穿的赐服。
于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夏言和曾铣兴高采烈毫无戒心地干了起来。但是谁都没想到,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陛下却下手敕连发三问:驱逐套贼当真师出有名吗?粮草确实充足可保马到成功吗?比起生灵涂炭来,曾铣能算什么?
这个信号,严嵩立即就看懂了。
毕竟,这是不世之功。
严嵩马上表态:收复河套绝无可能,此事自己也从来就不曾与闻。但尽管如此,还是申请处分。[16]
套就是河套。这个地方在英宗的时候被名叫“鞑靼”的蒙古部落占领,成为帝国严重的边患,历来让人头疼。夏言官复原职以后,一个名叫曾铣(读如显)的边将却上书朝廷提出收复河套的方案,还说得头头是道。夏言看了固然大喜过望,就连嘉靖也兴奋不已,亲自首肯。
结果,罢官的只能是夏言。
不过,真正要命的是复套之议。
对此,严嵩当然不会满足。于是,宫中很快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夏言罢官出京时牢骚满腹,诽谤皇上。同时,一个关在狱中名叫仇鸾的咸宁侯也上书朝廷,检举揭发曾铣谎报军情,克扣军饷,并且通过他人向夏言行贿。
结果,嘉靖皇帝得到的情报,便是严嵩勤劳王事,常常熬夜撰写青词。夏言却将这项重要工作交给幕僚,自己喝完酒便倒头大睡。陛下当然相信情报是准确的,因为夏言交出的青词确实越来越差,有时甚至还用了旧稿。[15]
皇帝震怒,曾铣下狱。
事实上严嵩比谁都清楚夏言的死穴和软肋。这个人太想青史留名,也太自以为是,接人待物更是高傲冷峻。严嵩则反其道而行之。即使见了前来传谕的小太监,也要亲亲热热拉着手说话,同时顺便将金子悄悄放进对方袖中。
接着,奉旨将夏言捉拿归案的锦衣卫也到了通州。正史没有详细记载抓捕的过程,只知道夏言得知曾铣的罪名之后从车上掉了下来,大惊失色地说:完了!我死定了!
夏言当然让他们吃了闭门羹,严嵩却是为了利益可以不要脸的。他买通看门人,直接走到夏言的榻前长跪不起痛哭流涕。在确认严嵩父子态度诚恳之后,书生意气且心慈手软的首辅同意不向皇帝举报。严嵩躲过一劫,内心深处则下定决心要将夏言置于死地,只不过他沉得住气。
当然。要他命的是严嵩嘛!
原因很简单,严世蕃贪腐的证据已被夏言掌握。
不过,夏言毕竟是做过首辅的,居然弄到了咸宁侯仇鸾奏折的副本,而且立即看出了漏洞。这封检举信不但引用了皇帝的手敕,还附上了严嵩的疏文。这就奇怪!仇鸾不是在狱中吗?这些文件,他怎么看到的?
卷土重来的夏言对严嵩很不客气,甚至公开地毫不留情地对严嵩表示蔑视。起草文件,根本不问严嵩的意见。严嵩任命的官员,则全部罢免。严嵩却唯唯诺诺,忍气吞声一言不发,反倒带了儿子到夏言家登门请罪。
结论只有一个:严嵩代笔。
总之,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出于对严嵩的不满,皇帝派使者到夏言家里把他请了回来,十二月官复原职,全称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位在严嵩之上。[14]
于是夏言上诉申冤,矛头直指严嵩,明确指出这是严嵩炮制的冤假错案。他还说,严嵩装模作样如王莽,独断专行如司马懿,内外朝野都只知此贼不知陛下了。
看看,像不像个怨妇?
上诉的结果,正史的记载是:帝不省。[17]
其实,当年嘉靖训斥夏言,看起来声色俱厉,实际上却满腔委屈。他的手敕说,郭勋已经下狱了,为什么还要揪住不放?监察官员本是朝廷的耳目,为什么只听夏言的?朕不早朝,夏言也不入阁,在家里办公,成何体统?
其实,嘉靖哪里是不省?只怕是愤怒。是啊,如果严嵩就是当今的王莽和司马懿,那么,朕是谁?
这样过了三年,皇帝也觉得严嵩实在霸道,便又想起了夏言。夏言罢官以后,心里虽然闷闷不乐,态度却反倒变得平和。逢年过节和嘉靖生日,他都上表祝贺,还不卑不亢地以“草土臣”自称,让陛下顿起怜悯之心。
现在看来,夏言真是书呆子。他如果足够聪明,就应该注意到抓捕自己和处死曾铣是同一天,三月十八日。这岂非说明,严嵩或者皇帝就是要让行贿案死无对证?不过,夏言多活了近七个月,因为朝中大臣援引有关条例请求赦免,逼得嘉靖大发雷霆,将不戴香叶冠也列为罪行。
其他阁臣,竟形同虚设。[13]
十月初二,夏言弃市,享年六十七岁。[18]
于是,内阁被严嵩独霸,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此后近十四年,严嵩都稳居首辅之位,做尽坏事,直到跟他一样懂得如何利用皇帝的后起之秀为夏言复仇。
不过陛下如此这般,也不完全是因为喜欢拍马屁。至少在他看来,严嵩虽然能力平平,却非常勤奋,六十多岁了还每天上班,从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需要青词更是随叫随到立等可取。可惜嘉靖哪里知道,严嵩并不是忠于职守,而是贪恋权力,唯恐那权力在自己懈怠时被分享或者觊觎。
这个对手,就是徐阶。
有权就任性,皇帝要包庇严嵩易如反掌。比方说,故意找一件事情向他咨询,即便毫无建树也称赞不已。这就等于告诉群臣,那个人是朕欣赏的,你们的弹劾没有用。
[10]见《明史》之《世宗本纪一》和《宰辅年表二》。
得逞的严嵩抓紧时间把自己变成了贪官,就连皇亲国戚都是索贿的对象。他的宝贝儿子严世蕃更是贪得无厌,上蹿下跳卖官鬻爵,弄得朝廷乌烟瘴气。实际上他们的贪腐早在严嵩入阁之前就已开始,监察官员也早有弹劾。严嵩的办法是每到这时便上书汇报工作,将所有的功劳归于皇帝,错误归于自己,嘉靖看了又龙颜大悦,浑身舒坦。
[11]见《明史·夏言传》。
结果是夏言下岗,严嵩上位。
[12]此事《明史》之《夏言传》和《严嵩传》均有记载。
拒绝是对的,因为那原本就不伦不类。严嵩则不仅立即戴了,还要罩上轻纱以示珍贵和虔诚。此外,嘉靖传谕大臣进入西苑只能骑马,严嵩恭恭敬敬照办,夏言却认为这样做有失体统,依然坐轿。如此差别可谓一目了然,而嘉靖恰恰又对臣下的忠诚度要求极高,岂能不十分在意?[12]
[13]以上见《明史·严嵩传》和《纪事本末》卷五十四。
表现了明代官员的骑马形象。原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4]以上见《明史》之《夏言传》和《宰辅年表二》。
最明显的就是对道教的态度。我们知道,夏言虽然担任过“祈嗣醮坛”监礼使,也为皇帝写了不少青词,但在本质上跟袁炜之流还是不同,入阁以后也以宰相自居,对于宗教活动便难免简慢。比方说,嘉靖异想天开,制作了五顶道士用的香叶冠赐给大臣,夏言便拒绝戴在头上。
[15]以上见《明史》之《夏言传》和《纪事本末》卷五十四。
于是,他决定以夏言为反面教员。
[16]以上见《明史·曾铣传》。
严嵩其实早就看清了形势:嘉靖是个“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主,夏言则迟早有一天要倒霉。因为皇帝大发雷霆要求夏言上交银章和手敕时,严嵩正好作为礼部尚书随驾在湖北,非常清楚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夏言的行程安排和某些动作不如陛下所愿,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过失。[11]
[17]以上见《明史·夏言传》。
夏言赋闲一个月后,严嵩入阁。[10]
[18]以上见《明史》之《世宗本纪二》和《夏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