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统计都要求发生在某地的某些事件能被界定并准确识别出来,但是这样的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要找出欺骗性的数据,第一个策略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到关于这些数据如何采集的信息。我们能不能准确地知道美国到底有多少人在报税单上作弊,多少人每晚阅读他们喜爱的经文,多少人开车时打电话,或多少人使用违禁药品?
你发现自己有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你该不该担忧呢?你怎么知道自己可以相信眼前的统计数字?
想象一下做这些统计的细节,你的答案肯定是“不太可能”。为什么?因为要为特定的目的得到精确的数据,你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其中包括关键词语的模棱两可,识别相关人员或事件的种种困难,人们不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准确报告各种事件,以及观察事件时种种身体上的障碍等。因此,统计数据往往只能采取基于事实做出的一些估计的形式。这些估计有时候很有用,但它们也可能有欺骗性。记住总要问一问:“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估计的?”得到的细节越多越好。
最近的一个新闻标题:40%的大学生饱受注意力缺陷障碍的折磨!
不知来历的数据最常见的用处就是借助很大的数字让别人加深印象或警示别人,这些呈现出来的数字的精确性常常是可疑的。例如,一些报道可能会用很大的数字来提醒公众注意日见增长的生理或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例如癌症、饮食障碍或幼儿多尿症等。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些数据确定的过程有多谨慎,我们更能相信这些数据。例如,你的朋友报告说,他们对90%的邻居的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住在他们的社区感到开心,此时,你必须非常小心,不要轻易相信这些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其社区的真实感受。记住:在对这样的数据做出反应之前,我们先要问一问它们是怎么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