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心流 > 下定决心

下定决心

“自知之明”这个救命秘方,往往因用得太久而被人忘怀,却是整理纷乱的选择的最好出路。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就刻着“认识你自己”几个大字,而自古以来也一直有数不清的警句,宣扬这些字眼的妙用无穷。忠告会被人重复,就是因为它能发挥作用;但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探讨这几个字的意义,它如何能适用于个人的特殊处境?要做到这一点,就该用现代知识表达这个观念,并用现代的方法实践它。

目前,我们怎么知道把精神能量投注在哪方面呢?没有人会挺身而出告诉我们:这就是值得你一生投入的目标。因为该走哪个方向没有定论,每个人都必须发掘自己的终极目标。经过尝试与犯错,经过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把纷乱的目标理出头绪,挑出能带给行动方向感的那一个。

剔除旁枝目标

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回归过去那种价值观森严、选择有限的时代——事实上,我们也回不去了。我们的祖先一直奋斗争取的复杂性和自由,已成为我们必须设法克服的挑战。若能成功,我们的后代都会受益,生活的丰富程度也将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倘若失败,我们就面临着把精力浪费在互相矛盾、没有意义的目标上的危险。

内在冲突是注意力分散、难以分配的结果。欲望及不协调的目标太多,竞相争夺精神能量,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枝节目标剔除,并为保留的目标排定先后次序。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基本的法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行动式生活”和“反省式生活”。

我们今天面临多样的抉择,个人的自由因而大为扩张,这是100年前无法想象的。但吸引人的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方向摇摆不定的结果;方向不定,决心当然会受到影响;决心不足,选择也就随之贬值了。由此可见,自由不见得有助于创造生命的意义——事实上还正好相反。游戏规则弹性太大,注意力就会减退,导致更不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投入一个目标和它的相关规则,在选择比较少而明确时,比较容易做决定。

沉浸在行动式生活中的人,借着面对具体的外在挑战达到心流状态。丘吉尔、卡耐基等伟大领袖,都以无比的决心终身追求一个目标,似乎没经过什么内心的挣扎,优先秩序也毋庸置疑。成功的主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天才艺术家,都学会信任自己的判断与能力,并运用与生俱来的直觉,即刻展开行动。只要行动的竞技场具有足够的挑战,一个人就会在自己选择的行业中,不断体验到心流,几乎没有余裕去察觉正常生活中还有精神熵存在。这时和谐就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在意识中重现——不需要直接面对冲突,或消除目标与欲望的矛盾,而可以专心致志地追求自己选择的目标,使所有杂念都毫无机会乘虚而入。

认识你自己

行动虽有助于创造内在秩序,但也不是没有缺失。一个全心全意投注在实际目标中的人,或许可以消除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但他的选择机会也会大受限制。决心45岁要当上厂长的年轻工程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个目标上,开始几年,他可能十分成功,信心十足,但早晚他就会想起自己放弃的其他机会,心中会涌现难以言喻的怀疑与后悔。为升迁而牺牲健康,值得吗?可爱的子女一下子变成了脾气别扭的青少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我现在坐拥权力和金钱,有什么用?换言之,目标虽能支持行动一段时间,却不能赋予整个人生以意义。这时就可以看出反省式生活的好处。

随着文化不断演进,这种程度的决心越来越难达成。竞争的目标太多,谁能说哪一个目标才是值得一生为它奉献的呢?才不过几十年前,一个女人还理所当然地以为,家人的幸福就是她这一生最高的目标,因为她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今天的女人可以往商界、学术界、艺术界发展,也可以从军,做一个贤妻良母已不再是女人的天职。所有人都同样面临一片更开阔的天空,便利的交通使人不必再困守家乡,任何人都不必只跟自小生长的街坊邻居来往,不必只认同自己的出生地。如果这山望见那山高,尽可以去爬那座山。其实,生活方式或宗教信仰很容易替换。在旧时代,一个猎人一辈子打猎,铁匠一辈子打铁;现在要换职业很方便,没有人非得干一辈子会计不可。

行动、反省相辅相成

考虑各种因素以后,实在不能说人类没有贯彻决心的勇气。任何时代、任何文化,都有不计其数的父母为儿女牺牲自己,因而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可能也有许多人为了土地和同胞,付出全部精力。数以百万计的人为国家、信仰或艺术,放弃了一切。凡是能无视痛苦和失败,坚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一股涓涓不断的心流:一系列有焦点、全神贯注、表里一致、秩序井然的体验,从内在秩序中创造出无穷的意义与乐趣。

对经验进行独立反省,实际评估各种选择机会及其效果,一直被视为追求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径。不论是躺在心理医师诊疗室的长椅上,不厌其烦地发掘饱受压抑的欲望,并把它整合到意识之中;还是像耶稣会修士的良心考验一般,每日数次反省自己的言行,严格检讨过去几小时内所做的一切,是否符合长期的目标;各种建立自知之明的方法,都以增加内在的和谐为目标。

目标一定要先受重视,才能发挥作用。每个目标都有一连串影响,如果我们不准备把它们列入考虑,目标就变得没有意义。登山者在决定攀登一座崎岖的山峰时,已经知道要历经种种危险,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如果他轻易就放弃,这场追求就没什么价值可言。所有的心流体验也是如此:目标与努力之间有对应关系。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一个人结婚是因为找到了值得终身厮守的伴侣,如果他的表现一点儿也不像要终身厮守的样子,婚姻就会渐渐变得不值得维系了。

最理想的方法其实应该是,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行动本身是盲目的,光靠反省又流于缺乏行动力。在为一个目标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目标决定努力方向

这些问题乍一看很简单,但一个跟自己的体验脱节的人是答不出来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要什么都懒得去研究,注意力都放在外在目标上,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暇顾及,那么他就不可能形成对行动有意义的企图。而如果一个人已养成良好的反省习惯,就不需花大量时间探索内心深处,才能决定行动过程是否会造成精神熵。他几乎凭直觉就可以知道,某种推销方式会产生跟收获不成比例的压力,某段友谊虽然很吸引人,但若发展成婚姻,却会造成令人无法忍受的压力。

最早移民到美国的清教徒,认定维系自我完整的唯一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良心服侍上帝。他们深信,个人与至高无上的神之间的关系是世上最重要的事。自古就有很多人经由选择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整顿人生的秩序,清教徒的不同处在于,他们不让迫害与困境动摇自己的决心。他们跟着既定的信念走,不惜放弃舒适的生活,甚至不惜放弃生命。由于他们有这样的表现,不论他们的目标本来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也就变得崇高起来。清教徒的献身赋予目标以价值,目标也为清教徒的生活创造意义。

为心灵创造短时间的秩序并非难事:只要有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就能做到这一点。好好玩一场、工作出现转机、家人愉快的聚会,都能集中注意力,创造和谐的心流体验。但把这种状态延长为整个人生历程,就困难多了。首先需要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目标,即使资源已用尽,天公也不作美,生活险阻重重,我们仍觉得有必要投注精力。如果目标选得好,我们又有勇气无视阻碍,坚持到底,就能全神贯注在周遭的行动与事件上,无暇觉得不快乐。那时我们就会在人生的挫折中找到一种秩序感,使所有的思想与感情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目标给人方向感,但不见得能使日子更好过。目标可能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往往使人想干脆放弃,另谋比较简单的出路。遇到阻力就改变目标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虽然生活可能会舒适愉快一些,但人生到头来可能落得空洞而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