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性格的力量 > 第一章 内省的需要

第一章 内省的需要

想想现代的孩子们。他们从周遭听到的都是:过去的人们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过去的方式又愚蠢又错误;他们看到长辈们或是盲目地探索新的光明或是刻板地死守旧的形式,并在试图使旧瓶装新酒的徒劳中把苦恼留给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他们还被告知自己应该创造一个新的社交世界,一个比旧的世界更美好、更自由、更清醒、更快乐的世界。所有旧的地标都被移除,所有旧的机构都在经历彻底的变革;婚姻、两性、旧的政治信仰、旧的文学和艺术以及礼仪的品位标准——一切都受到质疑,一切都受到新的竞争者的威胁——它们不再能够被简单地、虔诚地接受。诸神的黄昏笼罩着我们。在所有的事情上,年轻人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做评判,自己决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值得尊敬赞美的、什么是华而不实或者卑鄙的。

想想现代的父母。与其祖先不同,他们不能教给孩子问答教学法,不能在孩子们不听话的时候严惩他们,也不能训练孩子们做父辈和祖辈自太古以来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在同样的上帝前鞠躬并崇拜同样的圣地。如果他们试图去执行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只会激化孩子们的愤恨、轻蔑和鄙视,并使自己成为孩子一生的敌人。

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一样,我们必须要激励自己,用我们最好的判断力,对一切事物都重新思考、辨别、选择与摒弃,并且,如果可能的话,通过对过去所有时代、所有地点提供的一切旧的模式进行挑选,通过独创的试验,我们必须想出生活行为的新准则、新指导。而我们当中那些试图逃避这项艰巨任务的人,那些希望单独依照旧的传统生活的人会发现,新旧冲突必然产生苦恼、疏远和愤恨。他们对行为反省的需要一点儿也不会比其他人少。

现在那些过时的生活方式、那些守旧的行为准则,甚至在过去都认为“迂腐”的准则,在今天更加不足以胜任了。今天,宗教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每种惯例都受到质疑、否定或被“报废”;每种传统都被炸毁;每种戒律和生活规律都显得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并附有条件。这样一来,体现在风俗、习惯和格言中的祖先的智慧,对我们而言不再足够了。每个人都面临无数的准则问题,他们被迫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古代的祖先依靠本能加一点点智慧而生活;我们的前辈依靠积累下来的传统的指引而生活,这些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他们的本能冲动。而我们,被赋予同样强大的本能和同样少的智慧,又缺乏被广为接受的传统的指引,因此不得不试着靠理性之光来生活。我们所在之处,每种个人关系都给我们带来问题,而我们必须用自己所能采取的最好的方式去解决它们。

在所有这些试验、发明、选择的骚动中,我们第一需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和对我们自身的理解——尤其是对我们自身的理解。自我认知是理解他人最好和最可靠的方式;而且它对于指引我们每个人过现代生活的浑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可能对其同伴了解甚深,然而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特质、脾气等,却熟视无睹。自我认知只有在对自我、对自己的品质、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动机、自己的目标以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行为进行反省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

直到19世纪中期,一直都存在着很多赞成这种野蛮教育模式的言论。但是在过去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世界已经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变得无比复杂。在过去,一个人生来就注定了属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地位;只偶尔出现一两个非常优秀的人,能够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在他出生的地方——他成为乡绅、农民、工人、艺术家、专业人员,或诸如此类的人——他的成长不可避免会接受一种传统习俗的准则,一种足够指引他大部分行为的准则。其中有十诫,有教堂;有针对他职业的特殊准则;有规定得非常明确的和他的社交圈所普遍接受的对良好行为的要求。只要他遵守这些,他就会如鱼得水,甚至偶尔背离这种严格的遵守也不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他绝不能偷窃,不能撒谎,他不应该通奸。他应该向当地慈善机构捐款,支持教堂、国王和国家,教导他的孩子敬畏上帝、敬畏他自己,教导他们尊重同样的准则并奉行同样的传统。

有的人——女人多于男人——如此乐意受命于他人,如此乐意接受命运的安排,就好像他们看上去不需要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一样。他们的一切行为看上去都是正确而亲切、优雅而自然的。他们散布自己的幸福,似乎认为如果他们不是这样,我们不会愿意和他们在一起。想想,如果这些人都问他们自己这个问题:这是对的吗?那我为什么又要这样做呢?他们会活得更自在、洒脱。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人少到几乎没有。身体不健康、道德塌陷、社会地位的失去或巨大的改变,可能会使这样一个人脱离平坦的轨道;接着由于缺乏自我认知,失去了他人赞赏的目光之后,他们会变得迷茫而空虚,而这可能会导致失败和更多的不幸。

那么,我的读者,我是在要求你内省吗?一个多么糟糕的词!难道学校里的每一个教师没有吓得把手举起来,告诉你内省是一种病态吗?他会解释自己学校里的课程安排得是如此之好,他的学生们不会再有变得内省的危险;他们的每一刻钟都排满了课程、预习和游戏;他们被各种要求包围着,以至于他们忙于投身他们周围的世界,却没有剩下来时间思考他们自身,思考人类命运,思考人类生活的奇特,思考生命的成长、衰落和死亡,以及自我意识、自我引导和道德责任。在这个英国公立学校和牛津大学都完全采纳的体系之下,学生们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行为的能力,学习遵守正确的原则(其中包括奉行宗教和遵守已制定的法律)。如果他的能力高于一般水平,他可能获得一种被世间人称为“成功”的东西,在一个行业里拥有发光发热的能力;如果他只是平均水平,他就必须开始独立地谋生,仅仅只是为了作为对日常工作重担的调剂,他才得以在那些空闲时间里做运动、打桥牌或玩爵士来消磨时间。虽然这一体系在某一程度上有效——它创造了公立学校模式——但这只能说明它是一种好的模式,但不是最高级的模式。这是一种只有当一切合理进行时才能良好发展的模式,只有当游戏按照规则进行才能玩游戏的模式,是一种一旦出错,就会令人感到迷惑、困惑、迷失的模式。

那么,怎样获得自我认知,并有效地应用到行为准则上去呢?最古老而最自然的方法是会话法。大多数男人和更多女人喜欢讨论私人问题。尽管这样可以学到很多,但这种方式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我们更倾向于谈论别人的事:别人的性格、别人的美德、别人的缺点、别人的恶习……却看不到别人容忍着的所有那些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情况。另一种我们获取人性知识的重要方法——艺术和文学也是这样。在戏剧、诗歌、传记,尤其是在现代小说中,我们有很多解析和反省人性与行为的伟大故事。然而有多少次,我们不是一再发现那些沉浸在别人故事里的读者,他们其实并没有从他们的观赏里受益多少么?他们可能在自己身上和行为上模仿那些他们多次在想象中模拟过的例子,但他们并没有展示出(看上去他们自己还浑然不觉)他们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值得欣赏和赞美的美德和风度。

“了解你自己”,这是很早以前就被智者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而提出的话题。在我们这个现代世界,它的重要性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著。自我认知只有在批判性地反省自我、他人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之时才能得到。自我反省需要把目光向内看:你必须深入内心,观察思想的活动、心脏的搏动、意识的作用、需求的本性与方向以及我们能发现的畏缩、反感以及憎恶等情绪。你不仅必须去学习识别这些事情的表象,还要学会去评价它们——评价它们是好、是坏还是无足轻重;发现它们是深深根植于心,并普及和反复,还是仅仅短暂和偶尔出现。

那么,不要回避可以培养反省能力的自我批评,并把它作为生活这门艺术的基础部分。如果可以的话,在这个如此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会明智地选择我们的目标,努力有效地去取得它们,塑造我们良好的品格,有意义和幸福地生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发扬生活艺术的这一基础部分,让读者在翻动书页时,能问问自己与每个讨论的主题相关的问题:这多大程度上适用于我?我会犯这种错误吗?我已经形成了这种令人赞赏的特质了吗?我也有这个缺点吗?我不能获得更多的那种优势吗?同时,本书还想让读者在实践中记住,每种行为、思想和感觉都会在我们的心上留下烙印,并对性格的形成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