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我先来。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接着是老李。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接着是佳卫。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补记:
但佳卫坚持。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于德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