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委婉地说:“性生活在夫妻关系中也非常重要。有个专家曾对三千对夫妇做过一个调查,在财产、孩子、性三个要素中,性的比重占到百分之五十,甚至超过了孩子。”
“为什么呢?孩子小?房子不好分割?还是另有隐情?”我必须弄清他不离的原因。我突然想起来,这家伙是不是那方面不行,或者他老婆是性冷淡。
“当然,这是西方学者的观点,不一定适合我们东方人的价值观念。”我补充道。
他抬起头看着我:“我还是不能离。”
他仍然无动于衷。
看着他面无表情,我说:“您来咨询我离婚,但又不愿意离,这说明你有顾虑,你也可以冷静思考一下:离还是不离,这是个问题。”这又是变相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回顾一下这几年我办过的所有离婚案件,对有些人而言,离一次婚等于死了一回。
“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离,为什么又不离?”
我有些焦急地劝道:“长痛不如短痛,分手了还是朋友。”话说完,我意识到自己有点过分,为了揽到一个案子也太不要脸了吧!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认,律师这一职业有时候与道德关系不大。我们只服从法律和自己的委托人。律师是公民个人权利的代表。人们请律师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护自己,对抗他人,特别是公权——防止政府对公民权利的任意侵犯,所以当一个人开始与公检法打交道时,他就去聘请律师。
他“腾”地一下从沙发上站起来:“我愿意和她离,但她离了要嫁给我爸,她由老婆变成了娘,我儿子要叫爷爷为爸爸,我以后还怎么见人?”
我忽然对他产生一丝同情:“当然,各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比如感情、孩子、财产等。”他依然无动于衷。
我承认,做律师多年,经历奇案无数,他的话还是让我非常吃惊!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但是瞬间我就恢复了平静,常年的法庭实战,早练就了我临危不乱的心理。
当然,赤裸裸劝人家离婚,有点不道德。但以我的经验,若夫妻二人各自开始求助律师,十有八九是和好不了。即使承受不了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勉强生活在一起,但婚姻早已名存实亡。有多少家庭并不是因为爱情而存在着!
我站起来,绕开办公桌,走到他跟前,双手扶着他的肩,把他重新按到沙发上,盯着他的双眼说:“冷静点,相信我一定能够帮助你,请你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
“我们中国人有个观念,宁拆十座庙,不拆一个家,其实离婚是生活的另一个起点,新生活的开始。把两个没有感情的人绑在一起,日夜煎熬,那太痛苦了。”说完,我又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我拉过一把小凳,坐在他面前。这是个秋天的上午,青城闷热的夏天刚过去。鱼缸里的热带鱼自由地游来游去,一株巴西木在屋角默默地展示着它的绿色。红色的超大沙发有些刺眼,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与一个律师严肃的办公室有点不太相称,但是当你知道它没花钱时,无论如何都认为值。半年前,我为一个家具商讨回了一批拖欠多年的欠款,他为了感谢我而送了这组沙发。他说来自于意大利,但我确信它来自浙江的某个城市,因为我在他的仓库见过包装——他太忽视一个律师敏锐的观察力了。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一个看上去有些颓废的农民工正坐在上面讲他的故事,他身高一米六,有些瘦,看上去比他实际年龄要大,我则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倾听。
“感情这事嘛,不能勉强,古语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与其两人痛苦,还不如分手了之。”我想接下这个案子,他不离婚,我挣什么钱?律师是靠办理案件吃饭的。
他说他母亲去世早,他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也回去不了几天,慢慢地,老婆和自己的老爸好上了。这个事情,现在村里人基本都知道,是一种半公开状态。老婆也说了,坚决不离,就是离,她也不走。儿子才五岁,离婚后,她无地无房——熟悉中国农村妇女地位和仔细研究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人应该知道。
他摇摇头又说:“我不能离,这婚不能离。”
送他走后,我赶紧把这个案件记录下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有短暂的空闲。写完后,我慢慢地翻看着前面的记录,三百多个案件,几乎包括了我从业以来办过的所有案件。离婚、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继承、房产买卖、股权纠纷、破产和刑事辩护等等,每个案件就像一位老朋友,熟悉而亲切,它们常常在这样的工作间隙或不眠的深夜造访,微笑着和我谈起每个故事。瞬间,法官、委托人、对方律师,还有那些公正与偏见,蓄谋与巧合,妥协与斗争,都清晰再现。
“那就够条件了。”
这些案件真实记录了我这个草根律师的成长之路,小小纠纷,惊天大案,巨额财产,得而复失,有人身陷囹圄,有人至今生死不明。爱与恨,法与情,还有我朝夕思考的律师与法治,时过多年,只要想起,一切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眼前流过。
“结了。”
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案件记录比较简单,有些已经模糊。我决心把它们重新写一遍,就当是对过去律师生活的一种回访。
“你结婚了吗?”
从哪个案子入手呢?
比如,我在电脑上敲下这几行文字之前,有一个人上门来咨询我。他有点腼腆地说:“律师,我想问一下,离婚的条件是什么?”
就从我独立执业时办理的第一起交通事故案件写起吧。
我是个律师。工作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把自己办理过的案件记录下来。随着“律龄”的增长,我对这种记录兴趣越来越大。我为好人伸张正义,也为坏人辩护开脱,每个案件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有人说法庭是个舞台,每天上演着人间的悲喜剧,只是角色固定,演员也就是那几个人:法官、律师、原告、被告,而故事也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我常常在工作之余,翻阅我的记录簿,那时我的感觉是:生活比虚构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