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儿,你大概也能猜到发生了什么。我简直不愿意再说一遍,他看见他的妻子,那位善良的英国姑娘,那位作家,和一个男人睡得正香。
原因无关紧要,总之,他提前回家了。
之后的事情依然不可考证,李医生为什么不去厨房拿出菜刀砍醒这对梦乡中的人?或者故作镇定地和他们谈谈?唯一确实的证据是他的行李箱扔在了门口,由此推断,李医生在看到那一幕的一刹那就丢掉了行李,有些慌不择路,掉头就走,但关门声不是很响。
至于他提前回家的原因,那英国姑娘的说法是他抑制不住对她的思念,迫不及待地想与她分享在报告后会场上响起的节制却有力的掌声。我认为这说法简直是恶毒、卑鄙,我宁愿相信是因为他的那些烂笑话不受欢迎,他才自知无趣地回来了。
李医生走出家门,时间是1948年5月21日的深夜,根据气象资料显示,那天并没有下雨。
可他提前回家了,似乎所有遭受这种伤害的人都是因为提前回家了。
我们的李医生也许并不是受到妻子背叛的打击,也不是受那些听不懂他笑话的愚笨医生的打击,可能他的一生一直在承受接连不断的打击,也可能什么都没有,甚至他的一生都平淡无奇、顺风顺水,他只是忽然不大高兴了。对他的心理怎么揣摩都不过分,就像对任何一个自杀者进行揣摩一样,这简直成了自杀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一种后知后觉的悼念。当然这也是一种可耻的冒犯。
李医生今天本来是出差的,去伦敦参加一个医疗学术会议,并准备好了热情洋溢的报告,和会后晚宴上要使用的一些关于病人的烂笑话。
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显然当时苏格兰场的警探们并不像我们一样珍视和惊讶,他们可能也觉得割腕自杀是个奇怪的死法,但仅此而已。他们草草结案,没有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如果你像我一样知道李医生为什么会在星期五的深夜来到诊所,并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你就同样会怀疑起这个英国姑娘写下的每一个字。
第二天发现李医生死去的护士目击了第一现场。李医生皱着眉头,面色苍白,两只流血的手腕泡在水池里,那时水池已经变成血池了。这位护士被这奇异的死法震慑住了,不过震慑也就震慑了,没等到周末她就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这对她来说并不难,她的护士服总是裁剪得恰到好处。这一点李医生生前也表达过赞许。
但是根据那位英国姑娘的说法,李医生一开始并没有想到那项发明,他在和他一样孤独的诊所中犹豫了很久,他救过很多人的性命,没道理这么轻易放弃。当然这很可能又是那位英国姑娘的文学想象,这倒也不必过分苛责,她是个作家。
接到电话赶来的那位英国姑娘也被震慑住了,但她不打算就这么算了,在应付完警察、亲属、感恩的病人、丧礼,以及一些必要的泪水后,她决定把她的丈夫写下来,准确地说,是把他的这种死法,写下来。
他今天连自己都治愈不了。
她的情夫对她的创作过程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很有可能也参与了创作,因为正是他最后把这拍成了电影。他是个年轻的导演。
总之,我们这位身份模糊的“先行者”,来自英国或法国的李医生(没错,他的父亲是个华裔,这一点倒是毋庸置疑),在1948年5月21日的深夜来到了他冷清的诊所。那天是星期五,由于第二天人们还要工作,所以没什么人生病。即便有人生病,我们的李医生也不大可能会接诊了。
他的这部关于割腕自杀的电影只节选了那位英国姑娘小说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割腕这种前所未有的自杀方式。全片只有两个汩汩流血的手腕的特写,足足流了三个小时。这部沉闷的电影只在一些没有朋友的青年人和几个知识分子的交际圈里起了一些影响,并引发了关于“无聊是否会消解残忍”之类话题的无聊讨论。
这位外科医生是个英国人,也有说是法国人,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随军逃到不列颠的军医,后因为爱上了一个善良的英国姑娘,由此留在英国。这个说法非常可疑,有着明显的文学浪漫化色彩,特别是英国姑娘之前“善良的”这一定语,实在让人想拍案而起,把这个英国姑娘告上法庭。因为我们所知关于割腕自杀诞生过程的史料,绝大部分都是由她提供的。这一点我们过后再说。
但这部电影毕竟第一次把割腕自杀这一烂俗的文艺情节带给了大众,并在此后的岁月里变着花样地频繁出镜,最终家喻户晓。从这一点来说,这对梦乡中的人显然强过那些警探和那名护士。他们拥有历史责任感。
这恐怕不难理解吧?如果你不是看了那么多烂电视剧,你怎么会想到在手腕上划个小口子就能杀死自己呢?即使想到了,你又怎么会懂得把手泡在温水里呢?
当然,在李医生那颗死去的心里,那位英国姑娘的笔下,以及这冗长的特写中,割腕自杀这一情节还并不烂俗。
据说第一个割腕自杀的人是个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