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明星八卦是个无害的开场,后来才慢慢察觉,特别爱谈明星八卦的人,往往也热衷身边人的是非。远处的明星动态总有聊完的时候,为了不冷场,身边的“闺蜜”就是最好的谈资。
我曾经以为善于袒露心扉是结交闺蜜的基础。见识过很多次热络与荒凉的切换之后,渐渐发现,一个很容易打开心门谈论自己的人,往往也不太把别人的隐私当回事——对待自己都如此草率,怎么会慎重地对待别人呢?
真正合格的闺蜜,不是“代言人”,她知道什么时候把话语权留给对方;不是茶会活跃分子,她懂得言多必失,会适当保持沉默;不是社交明星,她没有精力周全所有人,却愿意在你身上花心思。
真正的友情和爱情类似,经得住时间、距离、环境的考验。而闺蜜是女人和女人之间质感最高的友情,它的基础也和爱情一样,是忠诚,是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定站在你身边的力挺者。
女人的友情,既伟大又可怕,既温暖又糟心。我们可以有很多熟人,真正的闺蜜却屈指可数,她们像沙发上软软的靠垫,不必华丽,却随时是我们的依靠,柔软、沉默、温厚,在背后温柔地支撑。
而那些在工作中打交道的人,彼此间存在的未必是友情,更多是工作关系;那些因为某种原因在一个时期内频繁接触的人,并不一定是朋友,只是人情粘贴成的熟人。
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项链》描述了一个唏嘘而乌龙的故事。
前者有点像默契的会心一笑,后者则类似共赢的互帮互助。
年轻美貌的马蒂尔德由于缺少优渥出身,只能失落地嫁给小职员,过着拮据粗糙的生活。
经过很多年的观察,我有点失落地发现,真正的友情,似乎只有两个产生基础:情趣相投,或者,身家相当。
有一天,丈夫费尽心力获得教育部部长等大人物都会出席的盛大舞会请柬,两人掷重金精心准备衣装,对于这对小夫妻,一件体面的衣服日子紧紧就能置办,一套耀眼的珠宝却不能瞬时拥有。于是,马蒂尔德想到自己女校读书时的富有闺蜜约翰妮,开口向她借珠宝。
在“闺蜜”这个词变得有点像“美女”一样跌破发行价的时候,M让我心里一动:值得成为闺蜜的人,一定是那个明里暗里不遗余力维护你的女人。
慷慨的约翰妮打开首饰箱,请女友随意挑选,马蒂尔德选了一条昂贵的钻石项链。舞会上,她穿着唯一的华服,戴着借来的项链颠倒众生,收获青睐无数。回到家里,当她站在镜子前得意欣赏如此完美的自己时,却发现项链不翼而飞。
M握着方向盘轻轻扫了我一眼:“你确定你说的那种处理方式是对闺蜜的立场,而不是对熟人的态度?我有很多熟人,但只有几个闺蜜,闺蜜和朋友可不是一个概念,她们是我最信任的女友,值得用各种方式维护。”
意外丢失的项链瞬间把夫妻俩的生活打入谷底。他们没有实话实说项链的遗失,而是借高利贷凑齐三万六千法郎买了一串几乎相同的钻石项链还给约翰妮,然后付出人生最黄金的十年偿还欠债。
路上,我打破沉默很佩服地说:“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谈论自己闺蜜的场合,大多数人能保持沉默已经算是支持了,直接打断话题维护好友真是挺义气的。”
债务还清后,十年未见的马蒂尔德与约翰妮偶遇,马蒂尔德如释重负坦白了项链的故事,却被约翰妮告知,当年那串项链是假的,最多只值五百法郎。
她的语气坚定毋庸置疑,闲聊戛然而止,众人讪讪地继续说了些无关紧要的闲话,便草草散场各自离去,因为顺路,我搭了M的车。
很久以来,这篇小说都被当作暗讽人性虚荣的故事。现在,我尝试把它解读成关于女性友情的寓言:
饭桌上你一言我一语,补充着这位姑娘的资料,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恋爱婚姻、工作情况。随着话题的深入,氛围逐渐热络,尺度也越来越大,在我渐渐意识到不便再往下继续聊天的时候,我身边一直沉默的M女士开口了:“大家现在谈论的这个人是我闺蜜,多年好友,我不希望自己的闺蜜被拿在饭桌上说事,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吧。”
首先,不要向朋友要求超越你们关系厚度的帮助。比如马蒂尔德,她分明知道自己和约翰妮的交情不够借出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却依旧开了口,所以,一旦出现意外,她便无法妥善收场。
只是,饭吃饱了又不能立即散场,大家觉得必须说点什么才能活跃气氛,于是,开始寻找彼此的交集,最终,话题落到一位共同的熟人身上。
其次,真正的朋友不会令你压力巨大到靠隐瞒和粉饰维系友情,她们值得坦诚相告,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虚假繁荣的交情,不堪一击。
这种应酬式的场合让我很忐忑,既怕招呼不周怠慢别人,又怕交浅言深看上去犯傻——三十岁以后的女人,在公开场合宁可沉默一点,不明就里的人觉得那是低调的奢华,如果不得体的话说多了,就会像当众喝醉酒一样失态。
最后,闺蜜不会让你从她的生活中凭空消失十年,即便无法常常见面,她们也会关注你的行踪动向。长久失联的故人,有时连“熟人”都算不上。
前段时间我被拖出去参加一个饭局,还是我最怕的那种,巨大的圆桌上散落着十几个人,有一半都不认识,说话的范围只能局限在自己左右。要越过他人攀谈,基本靠喊;要看清对面客人的表情,基本靠猜;要想让一个话题不掉到地上摔碎,基本靠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