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帝制时代,特别是在贵族对政治还有重大影响的隋唐时期,谁当皇后,体现皇帝和特定贵族或者贵族集团的盟友关系,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婚姻问题,这跟今天年轻人的婚姻恋爱大相径庭。今天我对你说我爱你,咱们结婚吧;吵了一架后,你怎么这么烦人,咱们离婚吧;又过了几天,我觉得吵架是我的错,咱们再复婚吧。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仅凭皇帝的意志,还要得到官僚集团的认可。那么,武则天还能像前番那样一路凯歌吗?
从凄冷的感业寺一路坎坷走来,武则天先是突破了父子关系的人伦界限,接着又突破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天伦界限。她押上的赌注太重了,她一定要赢。
二、收买长孙国舅
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是天生心如蛇蝎。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那么,杀死小公主是不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谈不上。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平静地安度下半生。但是武则天选择了出手。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
皇后的废立事关重大,大臣们对此持什么态度呢?李治和武则天心里没底,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先私下试探一番。可是试探谁呢?他们选中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当时的大臣中地位比较特殊。就君臣关系而言,他是亲奉太宗遗命的顾命大臣,官居一品太尉,而且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长;从亲属关系的角度看,他又是李治的亲舅舅。贞观十七年(643年),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因为争夺储君之位双双被废,是他一手把年幼的李治扶上太子的宝座。此后李治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他都在旁边保驾护航,舅甥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李治想先征求他的意见,既是尊重顾命大臣,又是听取舅舅的意见,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非常妥当。
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了。
经过这样一番深思熟虑,这天,李治和武昭仪龙车凤辇,一齐驾临长孙府。长孙无忌对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后宫风云早有耳闻,因此对皇帝和武昭仪的来意也就明白了一大半。可是长孙无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老江湖了,虽然猜出来了,可他不明说,表现得平淡从容,不动声色,热情款待,静候皇帝开口。酒酣耳热之后,皇帝毕竟年轻,先坐不住了。他想开口还不好意思直接说,于是曲里拐弯绕起圈子来,先问起长孙无忌儿子的情况。长孙无忌儿子一大堆,有一打之多。那他就把这些个儿子的情况一一汇报,老大干啥的,老二干啥的,老三干啥的……说了一通以后,说到他还有三个姬妾生的庶子,还年轻,不懂事,也没有任何官职,还没有机会给国家效力呢。李治听罢,说这怎么行呢,将门无犬子,舅舅是国家的擎天大柱,舅舅的儿子肯定也个个都是芝兰玉树呀,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当官啊,这样吧,我马上封他们为朝散大夫。
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不安,主动辞去宰相之位。这样,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持力量也大为削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唐朝的官僚制度非常复杂,分为职事官、散官、勋官和卫官四种。其中职事官表示一个官员的具体执掌,就是你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比如中书令、尚书令、县令,这都是职事官。散官则表明他享受什么样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唐高宗所封的这个“朝散大夫”就是唐朝散官的一个品级。散官分为九品,朝散大夫属于从五品。这个从五品可不一般,怎么个不一般呢?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抚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有废后意”了,第一次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
唐朝官员的等级从大的方面分为三个层次,三品以上叫作“亲贵”,属于高级官员;五品到三品叫作“通贵”,是中高级官员;五品以下是一般官员。整个官僚队伍像一个金字塔,越往上头人越少。其中,五品可是一个坎儿。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做到五品以上,就能享受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特权了。五品以上的散官有很多特权:第一是荫子,就是父亲当到了五品以上的官,儿子就可以接着当官。这个可太重要了,有句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好处是免除全家赋役;你要是当六品以下的官,只能免除本人的赋役,你的家属还得吭哧吭哧给官府干活去。如果你的官做到五品以上,那么全家都不用给国家做贡献了,这个也很重要。可见五品以上的官享有极高的特权,因此很多人都梦寐以求想进入这个序列,可是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也无缘进入。唐代的官员,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红,七品以上穿绿,九品以上穿青。五品以上,就是高官,人们常说某某“大红大紫”了,就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长孙无忌的庶子刚一踏进仕途就做到从五品,这是皇帝莫大的恩宠,常人根本无法企及。所以这次授官,对于长孙无忌来说当然是殊荣,皇帝笼络长孙无忌的意思已是相当明显。
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这样隆重的葬礼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则天对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
授官之后,李治觉得自己腰杆子硬了,开始转入正题,说:“舅舅,你看你的儿子都这么优秀,这么有出息,我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高兴啊,可惜,王皇后没有儿子。不过啊,武昭仪她倒是生了一个儿子。”他先把来意挑明了,然后就笑眯眯地充满期待地望着长孙无忌,等着他表态。谁知长孙无忌没有接茬儿,他说是啊,武昭仪生了个儿子,真是可喜可贺,来,皇帝、昭仪,咱们吃好喝好。就把这个话题给岔过去了。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性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性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具备杀死孩子的性格、动机和条件。
唐高宗那个窝火啊,但还是心存不甘,过了一会儿,又说,来人啊,礼物呈上。拿出四车金银宝器、十车绫罗绸缎赏赐给长孙无忌,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大家知道,唐朝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帝制社会中最强盛的时代,但是,永徽时期还属于初唐,刚刚经过隋末的动荡,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唐朝初年还是挺穷的。举一个例子,李治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割羊肉吃,刀子沾上了羊油,舍不得浪费,把羊油抹到饼上,一块儿吃下去。可见,当时国家还不富裕,所以这十车的绫罗绸缎和四车的金银珠宝可是一个大数目啊。这样大量的赏赐无疑也是不寻常的。赏赐之后,皇帝再次开口,说:“我虽富有四海,可惜皇后无子。武昭仪倒是刚刚生了一个儿子。”又回到主题上来了。可是长孙无忌还是说,吃好喝好,又回避了。这样反复几次,长孙无忌始终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候,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长孙无忌这样做,无非就是表明自己不支持武则天做皇后。有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此后,武则天又让她的母亲杨夫人充当特使,继续游说长孙无忌,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第三,武则天有杀婴的动机、性格和条件。不是有一句话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杀人了。凡是杀人都得有个动机,我们现在破解谋杀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谁通过这个人的死亡受益了,那这个人就是重大嫌疑人。从谁受益这个角度考虑,武则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为什么呢?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通过收买长孙无忌来获取外廷支持的努力失败了。武则天得到了两点深刻的教训:第一,拉拢贿赂等在后宫行之有效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外廷像长孙无忌这样的元老重臣。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不是这种小恩小惠能够收买的。第二,王皇后远远不像武则天想象的那样只是一只纸老虎,已经失去还手能力,她在朝廷中还保持着很高的威望和人气,所以还得加大打击力度。当然,此行也让武则天有了一个重要收获,是什么呢?她收获了李治的支持。看到元老重臣如此不合作,李治产生了深深的挫折感。真是太伤自尊了,自己贵为皇帝,却受制于人,低三下四地给大臣送礼,还办不成事。这太窝囊了,高宗心里十分不爽,君臣之间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所以他越发坚决地站到了武则天一边。谁都有逆反心理,越是做不成的越要做。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立武则天为后这一单纯事件的对立,升级为唐高宗和元老大臣争夺权力的斗争。因为斗争性质的变化,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单纯的恩爱夫妻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战友的关系。两个人有了共同的对头,要精诚团结,同仇敌忾。
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
三、后宫巫蛊案
第一,王皇后没有杀死小公主的动机和性格。先看性格,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太可能去杀人。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时候,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啊?退一步说,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认为,王皇后不具备杀死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动机,在她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
在外廷的活动既然还没有柳暗花明,武则天英明地决定还是先回到她所熟悉的后宫,彻底解决王皇后的问题。上一次她还只是打感情牌,这次她要炮制一个真正的刑事案件。
这三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我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婴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什么呢?有三点理由: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则天再次发难,指使左右报告皇帝,说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共行厌胜。所谓“厌胜”,是古代的一种巫术,大致就是用纸剪一个小人,或用木头刻一个小人,诸如此类,这就是自己恨之入骨的那个人,描绘出他的形象来,然后在上面写上他的姓名、生辰八字,再在上面钉钉子、扎针,诅咒此人饱受痛苦或不得好死。《红楼梦》中赵姨娘和马道婆,就共同实施过这种巫术。她们憎恨的人不是贾宝玉和凤姐吗,所以就偷偷地画上这两个人的形象,钉上钉子,由马道婆在那儿念咒,后来宝玉和凤姐两个人是见鸡杀鸡,见狗杀狗,闹得贾府上下一塌糊涂,最后还大病一场。当然,这种巫术有的时候也作相反的用处,刻画出自己所爱的人,对它施以咒语,通过这种方式让梦中情人眷顾自己。古代人迷信,相信这样做确实可以通过冥冥之中的感应和信念加害于人,因此厌胜本身是一种罪行,而且是一种重罪,被列为十恶之一,属于“不道”,就是违背正道。法律上比照谋杀罪量刑,只比谋杀罪减轻二等,但是如果实施对象是尊长或皇帝,就不再减刑。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的那个版本,王皇后杀了小公主。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第三个版本就是《新唐书》中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这一控告无疑是想要置王皇后于死地。如果按律治罪,对于王皇后就意味着灭顶之灾。但是由于厌胜所用材料简便,一块布、一张纸都行,并且一直是宫廷斗争中打击对手最常使用的武器。皇帝也知道,这事有时候不靠谱,所以对于这类事情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和决心。比方说汉武帝不是有一个皇后叫陈阿娇吗?就是“金屋藏娇”的那个阿娇,她后来也被指控实施厌胜,汉武帝就把她废掉了,但没有处死。所以具体怎么执行,还要看皇帝的意思。由于事情发生在武则天和王皇后斗争的白热化阶段,武则天诬告的迹象过于明显,李治权衡利弊,没有敢按照刑事案件处理,只是禁止魏国夫人柳氏入宫,又贬王皇后的舅父中书令柳奭为遂州刺史,遂州就是今天的四川遂宁。柳奭很倒霉,因为王皇后的牵连无辜获罪,在被贬的途中又被冠以“漏泄禁中语”的罪名,接着被贬到偏远的荣州担任刺史。荣州,就是今天的四川荣县。路漫漫,水迢迢,王皇后和家族的联络就被中断了。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人凶手。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离开了。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然后重新布置了现场,自己又悄悄离去,在外面等待着皇帝到来。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没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宫女吓破了胆,这可是重大责任事故,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号啕大哭,肝肠寸断。在这种场景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了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唐高宗瞬间浮想联翩,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是她精心策划了这一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如果说,拉拢长孙无忌这一招是彻底失败的话,到了厌胜事件,武则天也只取得了局部胜利。她想要置王皇后于死地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只是,王皇后和外朝的联系被彻底斩断了,她现在的处境犹如一只被囚禁的小鸟。在这种情况下,外廷的大臣们会报以何种态度,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地支持她吗?
《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可没讲,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武则天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这个孩子,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
四、宸妃风波
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年底或者永徽五年(654年)年初,武则天的长女降临人间。这个小女孩生下来是粉团一般可爱,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但是,在王皇后离去之后,小公主就离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婴凶手,从而产生了废掉皇后的念头。因为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个阴谋。种种版本,众说纷纭。一片历史烟云之中,我们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双手。那么小公主到底为何离奇夭折?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武则天一刻都没闲着,她决定再试一次。这次,她吸取教训,不再直接追求后位,而是退而求其次,要求皇帝加封她为宸妃。根据唐代后宫制度,妃的级别为一品,高于二品的昭仪,仅次于皇后。唐朝的妃子有四个名号,分别是贵妃、淑妃、贤妃、德妃。这个时候,四妃的位子都有人占着,高宗过去特别喜欢的萧淑妃就是其中之一。武昭仪要想进入这个行列,暂时还没有空缺。按照惯例,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武则天应该等,假如等啊等,哪一个妃子忽然暴病身亡,她就可以去补那个缺了。但是,武则天岂能等得?她从来都不缺少创造力,更不缺乏勇气。她使出浑身解数,要求皇帝在这四妃之外加封她为“宸妃”。宸妃这个名号可是武则天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妃子的位置不像皇后那么扎眼,容易被人们接受;另一方面,宸妃的名号又不同寻常,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为什么这样说呢?宸,即北辰,是北极星,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说北辰在天空照耀,其他的星星都得罗列在周围拱卫着它,所以北辰常常用来比附帝王。以宸为封号,就犹如给长子取名李弘一样,明显反映了武则天的勃勃野心。加封为妃子,显然不会是她的终极目标。
王皇后性格简重,沉稳端庄,你说她乏味可以,但是别人很难抓住她的把柄。所以武则天虽然在她身边布下了重重情报网,那些宫女也络绎不绝地来向武则天汇报,王皇后今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穿了什么,说了什么,但是始终抓不到大错。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一门心思琢磨一件事,日思夜想,总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武则天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皇后的位置可就摇摇欲坠了。帮助武则天打开突破口的,就是让武则天背上千古骂名、成就了千秋帝业,同时也造成了千古之谜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可是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是退一步了,在她的心目当中,外廷的大臣们理应也退一步。咱们彼此都给个面子嘛!那么,大臣会满足她吗?此议一出,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马上上表强烈反对。他们说:“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意思是皇帝的妃嫔有固定的数额,这是祖宗定下来的制度,你现在出幺蛾子,想要再立一个别的封号,那是万万不行的。宰相是集体议政,因此来济和韩瑗的意见也就基本代表了宰相集团的整体意见,昭仪已经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武则天身份的顶点,再往上走,难于上青天。
一、小公主死亡之谜
加封宸妃的努力又失败了,武则天难免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恐怕从这个时候起,她真正意识到了外廷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后宫斗争的每一步都和外廷紧密相连,没有外廷的支持,她永远也无法实现正位中宫的梦想。从此以后,她要把眼光投出宫外,投向外廷。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只能从这里寻找。现在,敌人已经挥拳出手,那么,朋友究竟在哪里呢?
随着在后宫地位的上升,武则天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她心中树起一杆新的大旗:冲击后位。同样是女人,为什么人家是皇后,我是昭仪呢?武则天和王皇后打过一年的交道,她知道王皇后是一个没有什么手腕的女人。也许,“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了。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个想法逐步付诸现实呢?经过深思熟虑,她准备采取破立结合的方式,就是在扳倒王皇后的同时确立自己的地位。
庭院深深深几许,如今,深深的宫廷已经无法容纳武则天的野心。武则天犀利的眼光越出了宫墙,外面是一个她还没有真正打过交道的世界。离强合弱,远交近攻,这些她在深宫中用惯的手段还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吗?从深宫走出来的武昭仪,又会向哪个方向挥动手里的长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