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武则天(杨焕亭) > 后记

后记

思绪回溯到2013年“近腊饶风雪”、“暖帐温炉前”的一个月,当时三卷本长篇小说《汉武大帝》刚刚出版上市,一时网络上好评不断,而我也沉浸在跋涉后的欣慰之中。有一天,我又接到了《汉武大帝》的编辑田敦国先生的约请。他问我还有没有精力再写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并且提议我写武则天。我想,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仅基于他对图书市场需求的明晰把握,更因为武则天从来就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十分关注和颇受争议的人物。艺术地呈现她辉煌而又复杂、丰富而又多变、执着而又曲折的政治生涯、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无疑会为琳琅满目的文学画廊增加一个新的艺术形象。说实话,我当时很疲倦,因此,对于能不能完成这部物理长度初步设计为百万字的长篇作品心中并没有底。然而,田先生敏锐的文学目光,奔涌的青春激情和炽热的情怀强烈地感染了我。好在我自己在大学读的就是历史专业,也曾因为得到授课老师好评的原因,对隋唐史有过一段专攻。因此,我对他说:“给我一段时间,让我考虑考虑。”

沉迷在作品中的日子,总是寸阴尺璧,如白驹过隙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出版时的情景,犹在昨日,可蓦然回首,我已在武曌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的生命中,穿梭两年之久了。

话虽是这样说,然而,事实上,我的心已经被他荡起了滚滚的思潮,也被他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于是,我将书架上珍藏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重新搬上案头,一本一本地阅读,一条一条地摘录汇集“武则天记事”,一次又一次地做关于作品结构的构想、故事线索的设定和重要人物形象的勾画。“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的二月初,我们如约相聚在新的文学渡头,开始了编辑与作者携手登程的新跋涉。

至此,我长达两年之久的伏案,也随着作品中武曌生命的终结而告一段落了。

题材从来都是客观的存在,而选择题材却是一种浸渍着审美意识的主体行为。对于广大读者,武则天给予他们的深刻印象,丝毫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她曾以超人的勇气和胆识,悍然发动了一场带着血与火的“武周革命”,取代了生机勃发的唐帝国,并且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的姿态进入了恢宏的中国历史画卷,书写了属于她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精彩。而她对于传统道德的颠覆、极度膨胀的女权欲望,以及因为她的多疑和独裁,而酿成的史上少有的酷吏政治,都给后来的历史研究留下了诸多争论不休的话题。另一方面,关于武则天的文艺作品,不仅有过不少文学文本,而且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屡屡见诸银屏。这一切都注定了我们的选择从一开始就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我和田先生都相信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审美从来都是个性的。作家笔下的武则天,绝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复制,它必然打着作者的审美印记。

那是一个曾让史学家众说纷纭的女人对生命的终极交代,也标志着一颗升在初唐星空的灿烂帝星,在燃烧了近半个世纪以后,最终熄灭在浩渺的夜色中。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历史的真实中引出艺术的真实。马克思曾说过:“如爱尔维修所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武则天出现在初唐贞观之治后,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至于她所谓的“武周革命”,不过是一种形式,要紧的是她把李世民开创的大唐的帝国经济与政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而为后来的开元盛世铺垫了基础。她从一个宫廷才人走到权力的巅峰,既有着李世民去世后唐朝经济、政治风云变幻的推动,特别是李世民晚年在选择权力继承者上的“失误”是她突出烟岫的诱因,也与她复杂而又立体的性格特征、过人的政治智慧、丰富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人”和“人性”的视角去刻画一个“艺术真实”的武曌,是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身后立无字碑。

整部作品,在三条线索上展开故事:一条是武曌的生命线。她十四岁进宫到在后宫血雨腥风中被立为皇后,继之垂帘听政直至登基称帝,她就像一颗灿烂的星,燃烧着自己,也影响和观照着周围的人们。一条是她的事业线。她登基前后,充分运用自己的权力,推行节俭政治、重视经济发展、关注文化繁荣,改革吏制、肃贪反腐,从而赢得了人心,这样,她最终登上帝位,就不是突兀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一条线是她的情感线。武则天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人,她敢于冲破宫廷的束缚,把女人的青春付与宽仁厚德的太子李治。因此,单纯地将之视为出于攫取权力的需要是不客观的,我在作品中也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她与李治的真爱痴爱;而她与几位男宠之间的情感纠结,也散发着人性的本然。以往人们容易忽视的武曌与辅政大臣之间那种纯洁却又充满着温馨的情感,在本书中也得到了理性而富于质感的描写。特别是与李、刘仁轨、苏良嗣、娄师德、狄仁杰等几代宰相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成为武曌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她也有残酷、无情的一面,唯其如此,她才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诚如托尔斯泰所说:“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遗言——

小说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结构的艺术。《武则天》这部小说的题材资源决定了它必会以史诗式的品格实现叙事和审美表达。作品依据黑格尔关于“史诗”作品的三大要件,力求在历史的意蕴上展示初唐经济、政治的演变对于历史人物命运、情感的影响;力求对于贞观以后唐帝国到周帝国转型中重大事件和人文生态做全景式的反映和真实的再现;力求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有完整的、立体的刻画,使之成为“众多人物、激烈冲突、曲折情节、宏大结构”的综合体。

去帝号,称则天皇后,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亦赦之。

一切的艺术真实都取决于细节的真实。因此,从一开始着笔,我就十分重视对于细节的刻画,从礼仪制度到朝会程序、从服饰纹理到民情风俗,都努力使之符合唐代文化的真实。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曌驾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弥留之际,以“则天大圣皇帝”名义遗制——

以上几点,既是我将近两年间的一直努力的目标,也是多年来信守的创作和审美原则。至于能不能达到心中的理想和期待,只能等待读者的判断和批评了。

二月甲寅,复国号曰唐。

我十分感谢编辑田敦国先生、方莹先生,从相约创作开始,几乎在每一个重要阶段,他们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我十分感谢出版社的领导,使这部作品很快就同读者见面;我十分感谢这些日子与我结伴而行的文学挚友,是他们给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年龄、精力等许多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作品;我十分感谢原陕西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常智奇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暮秋的夕阳在阳台上留下橘红色的光晕时,我终于在长篇小说《武则天》第三卷写下了最后一段颇有些生命诗学意味的话:

谨以此书回报给予了我生命的三秦热土。

——写在长篇小说《武则天》之后

杨焕亭

走进一个千年女人的世界

2014年12月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