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那几天,十月的天空接连下了几场雨,浓密的雨丝携带着灰色的霭云每日在黄河上空浮游,忽而浓重,待一阵雨后,又复薄明。送殡的狄仁杰仰天久望,对身边的姚崇说道:“娄公殒薨,陛下致哀,苍天垂泪。此前世今生修为之故。相传民间有诗曰‘中年涉事熟,欲学唾面娄’,吾等虽不才,然当效娄公。”
武曌对这个墓址很满意,道:“娄爱卿一生经营陇右,与河水为伴,观涛声而行,也算归有其所了。”
武三思主持了安葬仪式,狄仁杰代皇上宣读了祭文——
这之后不久,武三思就与崇玄令一起上奏,说娄师德的墓址已经选好,在京北博浪县之黄河边。
哀哀娄公,杰出文武。道符忠孝,性与清白。四海慕其风范,千里仰其谈柄,一代名相,功著千秋,永垂不朽。
狄仁杰起身道:“微臣深谙陛下良苦用心。但愿诸王、外戚戮力同心,此便乃社稷之幸,黎民之幸,陛下之幸。”
诵者声声含情,听者凄然泪下。其中有几位营田将军当初因疏于职守,受到娄师德的责罚,此后便幡然悔悟,屡建战功,擢拔晋升。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哭倒在娄公墓前,百姓中也荡起一片哭声,呼唤娄大人归来。
武曌抬起头,目光中就含了诸多无奈:“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不可何如?故而才以铁卷盟誓,存之史馆,以约束其行。”
送葬的队伍散去后,狄仁杰和姚崇却没有急于走。
话说到这里,君臣都沉默了,大殿的气氛显得十分沉闷。最后还是狄仁杰打破了沉默道:“微臣为大周社稷计,故而冒昧直言,还请陛下恕罪。”
十月博浪的秋风夹带了丝丝寒意,吹到狄仁杰脸上,冰冷冰冷的,他的脸色便有些苍白。虽然早在魏州前线,他与娄师德就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然而当他站在墓前,看着燃化的纸钱黑蝴蝶一般在风中飞舞时,他仍对自己早期对娄公的处处发难自愧不已。
“陛下所言极是。微臣要说的是,宗室、外戚各行其分,则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乃陛下驱之使他日必争,两不得安也。”
姚崇见状便上前劝慰道:“死者长已矣,大人还要节哀。眼看吐蕃赞普就要到京,大人任重责严,还要珍重身体啊。”
闻言,武曌就笑了:“怀英要说什么呢?从来佛、道各行其道,焉能无争?”
狄仁杰收回目光,看着眼前刚刚四十八岁的姚崇,便追忆起了娄公的知遇之恩,末了不禁动情道:“娄公风范,永垂千秋。他今一去,朝堂再无二人了。”
狄仁杰接着又问道:“倘若分半为佛,半为天尊,可有争乎?”
“狄大人所言,元之感同身受。”姚崇也沉浸在狄仁杰的讲述中,对于他来说,狄公不也一样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么?
“无争!”
正午时分,狄仁杰与姚崇最后看了一眼墓园,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狄仁杰转过身,谦恭地回道:“臣有一个比方,不知得不得体。倘若将一堆黄土合而为泥,塑形一,可有争乎?”
这还是吐蕃赞普弃都松第一次在中原过春节。
武则天嗔怪地看一眼狄仁杰道:“朕何时让你说假话了?今日君臣叙话,你不必顾忌。”
自十月娄师德葬礼之后,狄仁杰与姚崇一回到京都就接到武曌的口谕,要狄仁杰亲往长安迎接赞普到来。等他们星夜赶到西京时,便听闻赞普已经过了天水,直朝陈仓而来。狄仁杰不敢怠慢,便约长安留守姚直奔雍城等候。
狄仁杰便笑道:“陛下是想听微臣的心里话么?”
等到见面,他们才发现赞普十分年轻,率领的使团也十分庞大,包括了曩论掣逋(内大相)、曩论觅零逋(内副相)、曩论充(内小相)等二百多人,他们带着献给大周朝廷的皮毛、牦牛、野羚羊等许多珍稀礼品。
“自古帝王之家,朝事与家事焉能分清?”武曌微微一叹,然后口气一转继续问道,“就以家事论,爱卿如何看?”
自迁都洛阳后,长安城从来没有这样喧闹过。爆竹、锣鼓绘织的风景,一直绵延到驿馆门口,直到赞普踩着红地毡进了驿馆大门,仪式才告一段落。
“微臣在署中倒是没有听到多少关于这事的议论,大概是因为此事乃陛下家事吧!”
年轻的赞普第一次到中原,一时眼花缭乱,一路东来,游长安、登华山,看看停停,等到了洛阳,已是十一月了。
果然,武曌将铁卷盟誓的事情提到狄仁杰面前,随后问道:“朝野对朕此举如何看?”
十一月初,武曌在含枢殿召见了弃都松。当曩论掣逋巴桑代表弃都松呈上礼单时,武曌笑道:“赞普远道而来,朕甚欣慰,我朝秉承太宗大统,历来华夷一体,一视同仁。朕册封赞普为右卫大将军,将其部守洪源谷,以拒突厥。”
“此皆陛下神威,微臣不过奉旨行事而已。”狄仁杰连忙拱手回应,他是何等的聪明,深知皇上宣自己来一定还有什么事要说与自己听——这已是君臣多年的习惯。
当日,武曌在含枢殿举行国宴,为弃都松洗尘。席间,弃都松盛赞中原文明,发誓要与大周修万世之好,绝不起战事。
一日退朝后,武曌召狄仁杰到瑶光殿,君臣说到近来四方藩国纷纷来附,武曌道:“此乃怀英精于运筹,恩威兼施之故。娄爱卿之后,爱卿堪当大任也。”
武曌饮下赞普的敬酒,开怀地笑了。前后四五年,大周用数十万将士的生命,终于赢得了边境的和睦,而吐蕃重新来附,无疑是圣历二年邦交上最大的收获。
过了几天,武曌又任狄仁杰为纳言(侍中),居于宰相之首,主持朝事集议。
接下来的日子,狄仁杰又命司礼寺官员陪同弃都松遍游神都周围的秀美山川,尤其是到白马寺和龙门寺听过说法之后,弃都松的心离大周也更近了。除夕夜,弃都松又与武曌一起观看了烟花,那惊天动地的响声,那玉龙飞转的花灯,让他的心顿然回到了雪域高原,飞回到他的臣民身边。以往这个时候,在逻些,正是万民围着自己起舞的时候。因此,正月十五一过,他就向武曌辞行,带着大周赐予的数十车银器、丝绸,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归途。
武曌接着道:“你既为内史,娄爱卿的葬礼就由你去办。明日起,遣崇玄署出京勘定墓址,择定吉日,以国礼葬之。”
狄仁杰又一次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并在正月十五后的第一次朝会上,代替武三思做了内史,而武三思则做了太子少保。
武三思脸涨得通红,低下头道:“微臣知罪了。”
但是,狄仁杰不仅毫无喜悦,反而甚是忧心,武三思去做太子少保,这不是让太子又多了一份危险么?他清楚地知道,皇上会对武氏宗族褒贬,但绝不至于刑罚。就在这次朝会上,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顼就因为与武懿宗发生争执而被贬为了安固尉。其实就是吉顼说话的声音高了些,让皇上的面子过不去,她便凤颜大怒道:“顼在朕前尚卑我诸武,将来怎么可以依靠呢?”
“准奏!”武曌很严肃地对武三思道,“有道是盖棺定论。娄爱卿一生磊落光明,你勿再吹毛求疵。身为内史,当效娄爱卿腹中行舟之风,切莫蝇营狗苟、心胸狭窄。误了自己事小,误了国事则无补矣。”
这一天,姚崇进了内侍官署,一见面就对狄仁杰道:“吉大人离京了。”
狄仁杰立即正色道:“王爷所闻乃传言耳,此事下官尽知,那人自称娄大人乡里,意图令其开释,后梁州都督许钦明以之告娄大人,娄大人言犯国法,即便是亲子亦不能舍,何况乡里?极言许钦明不可因自己而宽恕罪犯。结果许都督为讨好娄大人,私下开释。此事是非清楚,不容颠倒,臣请陛下赐娄大人谥号‘贞’。”
狄仁杰命主簿上茶道:“老夫已经知道了。”
“狄大人所言固然有理,可微臣听说娄大人巡察梁州屯田时,曾为犯罪乡里说情,此亦宽仁乎?”武三思有异议。
姚崇便感叹道:“听武钦说,离京前,吉大人曾到瑶光殿向陛下辞行,说到李氏与武氏之间的关系,君臣都掉了泪。”
狄仁杰亦出列道:“娄大人一生沉厚宽仁,素有‘腹中行舟’之谓,出将入相,安边辅国,忠诚可嘉。为此微臣奏请陛下,赐谥号以彰其德。”
“哦!还有这回事?”狄仁杰对这个吉顼还是比较了解的。此人早年虽然糊涂,附和来俊臣等人,可后来却力劝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在陛下面前进言,迎李显回了京。他之所以无法在神都待下去,还在于默啜反叛之际,他当着皇上和满朝文武的面揶揄武三思招募月余,仅得数百人,而李显任兵马大元帅,不消数日募众五万,讽刺武氏诸王不得人心。
姚崇出列道:“微臣愿往会州,迎娄大人灵柩回京。”
姚崇点了点头道:“前有上官仪,后有李昭德,今有吉顼,皆峣峣者易折之徒也,殊堪为训。”
瑶光殿中,武曌脸色严肃,目光中尽是哀伤,看了看面前的几位大臣道:“娄爱卿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殆,民夷安之。未料终于赴陇右迎吐蕃赞普途中殒薨,功在大周,义在天下,朕不胜伤悲。朕欲遣使臣前往会州迎灵柩,众卿以为谁能担当此任?”
“大人言之有理。”狄仁杰起身在署中信步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大丈夫,伸不难,难在曲也。既要不失操守,又要游刃有余,实属不易。”
当他们来到瑶光殿,武钦道:“狄仁杰和姚崇等已先行到了,请王爷速速进殿去吧。”
“于此一点,大人乃元之楷模也。”
武三思看一眼武懿宗,就为他的头脑简单而叹息:“皇上可不这么想。”
狄仁杰挥了挥手,算是将这件事情翻了过去,两人重新落座说话,狄仁杰问道:“大人来此,绝非为了讨一杯茶喝吧?”
武懿宗轻松地“哦”了一声,“掐指算来,这老儿刚满七十岁,为何就走了?不过也好,从此朝堂上又少了一位劲敌。”
姚崇放下杯子后道:“还真让大人猜中了。皇上要将控鹤监改为奉宸府,大人听说了么?”
武三思双腿一夹马腹道:“娄师德死了。”
“前几日觐见时,陛下提过,要老夫考虑考虑。”狄仁杰点了点头。
武懿宗跟着武三思出了店门,仍十分不解:“王兄为何……”
“哦!大人怎么看?”
事实上,武三思兄弟并未能安安静静地用餐。他们刚刚坐下,就见随从匆匆上楼来对武三思耳语了几句,武三思立刻站了起来对武懿宗道,“回去!”自己便转身先下楼去了。
“如果老夫没有猜错,此议必出于二张之口。”
李显的情绪再也提不起来了,道了一声“回宫”,便上马朝相反的方向奔去了……
姚崇不免有些想法:“陛下年事已高,在控鹤监养美少年甚众,未免有损先帝声誉。”
豆卢钦望更是惊出一身冷汗道:“殿下受惊了。”
狄仁杰摇了摇手道:“倘乃陛下私事,不问也罢。只是改为奉宸府,二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朝堂,故不可轻视。”
这一切,李显与豆卢钦望在密林中看得清清楚楚,直到武三思及其卫队的身影驰出视线,李显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道:“真所谓冤家路窄,今日这身商贾装扮若是让武三思看见,岂不又要在母皇面前搬弄是非?”
姚崇离开后,已是暮色将至,狄仁杰便也收拾回府。一路上他都在沉思,有几次,连驭手的呼唤都没有听见。
“好!就依兄弟!你打马前行。”说罢,一干人便向来路奔去。
夕霞散尽的时候,狄仁杰才回到府中,儿子还没回来,夫人正与儿媳坐在前厅说话,二人听见老爷回来,忙起身迎接,并要丫鬟准备饭菜。
武懿宗连忙接道:“今日小宴,为弟做东。”
狄仁杰道:“老夫在外面用过晚膳了。”少夫人便又命丫鬟上了茶水,掩上门先回房了。
老者道:“由此返回约二里地,有一家‘翠红阁’,店家乃附近有名的娇娥,人称‘赛西施’,酿得甘醇,大人不妨尝尝。”
狄仁杰问起狄光远的近况,夫人回道:“好多天没回府上了。”
话说到此,两人抬头看了看天色,已近午时,便觉腹中有些饥饿。出得园门,武三思问看门的老者道:“此处可有上好的酒家?”
“哦?”狄仁杰有些诧异地睁大了眼睛,就听夫人又道:“光远说,三年前,张昌宗向陛下举荐洪州僧人胡超炼制长生不老药,耗资百万,近日药成,陛下服之,果然有效。陛下以为神,终日于内殿行乐,以太子与诸武作陪。武懿宗却每每借机奚落太子,故而他也不胜郁闷。”
武懿宗听后万分感佩武三思虑事周密,不禁为自己的孟浪和轻敌而惭愧。武三思摆了摆手道:“自家兄弟,好听的话就不必说了,好自为之吧!”
“嗯!”狄仁杰双手摩挲,眉头紧皱,他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想起白日与姚崇在署中所谈,他心里渐渐又沉重了,“他一门心思呵护太子,难怪无法回府上看看。夫人歇息去吧,老夫还要到书房坐一会儿。”
“世间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也。”武三思离开鱼池,继续往前走,说话的声音就低多了,“当前能够做的,无非五件事情。其一,时刻盯着东宫,见其有觊觎皇位之心,即禀奏陛下,久而久之,皇上必生疑。其二,武攸暨虽然少思,然太平公主却是精明过人,彼虽李氏骨血,然素来与太子疏远,吾等举事,不可不借重。其三,张昌宗兄弟不可不关注,当以金银厚贿之。其四,你我兄弟不可造次惹恼陛下,还当于朝事有所建树,方能抵消狄仁杰等人之影响。其五,弟为金吾将军,京师禁卫当严治之,旅帅以上当为心腹,一旦有变,便可为我所用。”
此刻,瑶光殿里却是歌舞翩跹,乐声大作,武三思与二张为武曌安排的宴乐才刚刚拉开帷幕。乐池四周围了一圈案几,上面摆放着各种果蔬、佳肴。武曌坐在上首,身边有几名谨慎的宫娥伺候着。太子、武三思、武攸宜、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等围乐池而坐,中间空出一片表演区。
武懿宗摸着脑袋道:“兄长的话,为弟明白了,是说吾等眼下只能潜伏待机。”
今晚最引人瞩目的节目是张易之根据武曌《赠胡天师》谱曲的歌舞,一群若仙若灵、婀娜多姿的舞姬云朵一样地飘了进来,伴着太乐署乐师笙、竽、铙、钹的节奏,且歌且舞,摇曳多姿,身如春柳,目若秋水:
武三思就暗地里笑武懿宗愚笨,解释道:“龟之所以能够击败天敌而长寿,在于它静中求动,以待时机。”
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
武懿宗摇了摇头道:“兄长何须卖关子,不妨直说。”
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两人来到久已不曾修葺的鱼池前,绿色的水中尚有龟活着,那龟看起来十分宁静,安然伏于池中。然当它发现有食物游来时,便会毫不犹豫地出击。武三思指着一只觅食的乌龟道:“王弟可曾想过,鱼类皆亡,独龟存之理乎?”
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
武三思转过脸来,反复打量眼前的武懿宗,忽然觉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好像变得陌生了。这个在平定契丹叛乱中闻敌而逃,置大周社稷于不顾的同宗兄弟居然还有此等心思。可武三思比谁都清楚,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李显兄弟,他们身后还有一大批如狄仁杰一样的追随者。娄师德、杜景俭、徐有功等自不必说,就连他们曾经寄予希望的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顼,不也站在李显那边了么。所以说,最要紧的不是宗室,而是拥立太子的那股力量。更让武三思忧虑的是,在接连两场与契丹、突厥的战事中,狄仁杰、娄师德、姚崇、魏元忠、姚等皆有建树,深得皇上倚重,而武氏兄弟却因怯敌而屡遭责备。在这个时候,自己若发动兵变,岂非自投罗网,自招其祸?
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武懿宗跟上武三思的脚步,说出了一番连梁王也十分吃惊的话来:“依为弟之见,趁着李氏宗室历经两次战乱,泉竭流涸、根朽叶枯,而我武氏方盛之际,兵谏陛下,废掉李显,立皇兄为太子,岂不除了心头之患?”
胡超今日着一身绣金红袈裟,内着杏黄色七衣(僧人常服)。不管他内心如何不清净,在场面上还是不喝酒的,武曌便特地要内侍省给他上了茶。
“陛下善之善矣,岂能相信我等空言。”武三思理了理鬓角道,“陛下春秋日高,忧心身后,殊可理解。然仅凭铁卷一件,恐难阻血雨腥风必来之势。”
他知道,历来的帝王到了这个年纪,都无法抗拒丹药能延年益寿之说。听着皇上的诗句,就知道她对仙境的神往了。他不失时机地举起茶杯,来到武曌面前,很恭谨地祝她万寿无疆。
“可咱们已铭文盟誓了啊!”
武曌以酒对饮,眼睛里满是喜悦:“朕服了仙师的丹药,果然神清气爽,精力健旺。”
武三思则迈着缓慢的步子一边朝前走,一边摇了摇头道:“昔者楚成王乃一代霸主,然难逃儿子商臣刀俎之运,成王求曰:‘寡人爱吃野味,已命御疱烹制熊掌,食之,虽死无恨。’然商臣不允。曹丕与子建,同出一母,七步吟诗,凄然泪下。况李氏之与武氏,名为皇亲,实乃寇仇,岂能两存?”
“仙师神丹,陛下精气,微臣深有所感。”张昌宗也不失时机地凑上来敬酒。
“王兄真以为太子与相王归心武氏宗室了么?”武懿宗手扶着楼前的一只拴马桩,若有所思地问道。
当他很谄媚地望着武曌的时候,皇上一伸手,纤纤的指尖就朝他光亮的额头戳过来了:“你个小东西,一张嘴专拣好听的说。”
“咦?”李显倒吸了一口冷气,看着豆卢钦望问道,“爱卿不是说此地人迹罕至么?为何他们也在此?”豆卢钦望茫然地摇了摇头,忙挥手让身后的禁卫藏进密林,自己则与李显原路返回,来到松林深处。
这一切武三思等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只管喝自己的酒,说自己的话。
李显点了点头,两人便继续朝前走。孰料走到小径尽头时,豆卢钦望却见不远处的楼阁后面有两个人影:“殿下,那不是楚王武三思与河内王武懿宗么?”
武三思饮一口酒,夹一块“凤凰肉”(鸵鸟肉)送进口中,很得意地对身边的太平公主道:“胡天师的丹药可真是神啊,看看皇上的气色,哪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人呢?”
然而,豆卢钦望却十分谨慎道:“微臣谨遵殿下旨意。不过,陛下身边耳目甚多,就连殿下的东宫也无密可言。因此此事眼下只能暗中备之,不可留任何蛛丝马迹。”
太平公主戏谑地看一眼武三思道:“谁知道你等用了什么法子,专哄皇上高兴呢。”
李显很吃惊于豆卢钦望的见事机敏。平日里他木讷少言,甚至有些枯燥乏味,孰料心思却是如此细密。面对太子宾客如此直言,他便也不再掩饰自己的想法了:“爱卿所言,乃复兴大略,本宫深以为然。此事就交由爱卿去做,本宫若有一日重登龙庭,爱卿功莫大焉!”
武三思拍着胸口道:“天地良心,本王可是忠心耿耿啊!”
“微臣之意,殿下一定是听进去了。今日之域中,既非光宅之殃,又非垂拱之祸。殿下与相王膝下的几位王爷春秋渐富,羽翼渐丰,可悉心教之以御臣治政之术,以待来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啊!”
武攸暨太老实,也不大关心李氏、武氏之间的纠葛,却是被舞姿翩翩的歌姬们弄得神魂颠倒,那样子,惹得太平公主杏眼圆睁,暗暗地拧了他一把。武攸暨却不解其中的情由,收回目光,嘟囔道:“这又是为何呢?”
对这番话,李显不太明白,问道:“爱卿可否说得仔细些?”
太平公主今生最伤心的事,就是遵照母皇的旨意招了武攸暨为驸马。他不仅其貌不扬,更是没心没肺,上不了台面。
见李显不置可否,豆卢钦望接着道:“曹冏当年上书曹孟德,所谓‘枝繁者荫根,条落者本孤’,‘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扶之者众也。譬之种树,久则深固其本根,茂盛其枝叶,若造次徙于山林之中,植于宫阙之下,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犹不救于枯槁,而何暇繁育哉?”
一曲终了,歌姬退下,可袅袅之音仍绕梁不散,在座诸位都惬意非常。武曌便邀大家饮酒,一众人等忙面向武曌山呼万岁,而新节目就在这呼声中上场了。
“三国时,有名曹冏者,写了一部《六代论》,殿下可曾看过?”
此乐舞的旋律刚健而又有力,舞伎如飓风般旋转,铿锵有声地“踢踏”,展示出高原人豪放、彪悍的性格。张易之贴着皇上的耳朵道:“此乃弃都松赞普离京时留下的高原舞伎。”
“那依爱卿之见,本宫该如何处之?”
突然,张昌宗穿着一件雪白的羽衣,乘一架木鹤,吹着笙上场了,那样子亦仙亦鸟,轻盈而又玄幻。而他吹的曲子不是别的,恰是武曌写的《催花诗》:
豆卢钦望又道:“曹孟德有言,神龟虽寿,犹有竟年,况乎人也。陛下百年之后,李、武终难一体,分道扬镳,乃为使然,殿下不可不早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李显点了点头,但没有说话。说起来也真奇怪,豆卢钦望乃李旦豆卢妃的伯父,如今却任了李显的太子宾客,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始终属意于李唐宗室。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豆卢钦望跟上李显的脚步,接着道:“不唯殿下,就是臣下中姚、娄师德、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诸位大人,其身在周,其心亦在唐啊。否则,殿下怎会有重入东宫之机呢?”
那是天授二年,即武曌登基第二年,卿相欲诈花发,请陛下游上苑。武曌许之,但她很快就明白,大臣们是想借此机会,发难于她,便有了这首《催花诗》。谁料就在第二天凌晨,真的名花布苑,争奇斗艳,群臣咸服其异……
“微臣以为,陛下此举恐怕是一厢情愿。不是殿下与相王要违背圣旨,而是武三思兄弟叔侄不会遵守盟约。”豆卢钦望回头看了看远方龙门山上的白云缭绕,继续道,“自武承嗣郁郁而薨后,武门中觊觎太子位的就是武三思了,他怎么可能遵照陛下旨意让社稷再回到殿下手中呢?虽说陛下已赐殿下武姓,可微臣相信,殿下心底绝不会忘了自己乃李唐血脉……”
偏偏那天太平公主患病发热,没有看到百花是如何于寒冬腊月开放的,只是听武攸暨回来说,所有的花都应时而放,唯有牡丹不从,武曌一怒之下,令将其火焚了。谁知第二年春天,那焦木上竟又长出嫩叶,开出嫣红。
李显挥手拦住了豆卢钦望:“往昔伤情之事就不回首了,爱卿以为,铁卷盟誓有用么?”
此时,在座诸位纷纷称赞张昌宗乃仙人下凡。
豆卢钦望当然明白这话的意思,他看了看左右无人,禁卫们远远地在后面跟着,便道:“殿下的苦衷微臣深解。想当年,太宗……”
武三思更是对自己的杰作很得意,前几天,他向陛下陈奏,极言张昌宗乃缑氏城仙太子姬晋的转世,是专来侍奉陛下的。
进了园子,又是一番情景。前朝栽植的松柏如今都已长到了碗口粗,当年的殿宇楼台,依旧于秋色中肃立,只是朱颜不再,覆满了灰尘;早春开过的牡丹到了这个季节,已开始枯萎,有的下面还落了一层枯叶。正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也许是春天开得太绚烂,此刻它的叶子发黑、发黄,远不如枫叶那样耀眼。沿着曲径前行,李显不禁感叹起着江山兴废,人事代谢来:“繁华亦是浮华,盛时即是衰时啊。”
武曌竟然就信了,真以为自己同仙人昼夜为伴。
豆卢钦望眉毛皱了皱,正欲发作,却被李显用眼色拦住了,他要扮作府役的禁卫塞了些银两,老者立刻转嗔为喜,双手打拱道:“老爷请进。”
张昌宗吹着笙来到武曌面前,驾鹤行三鞠躬礼,然后一招手,那些翩翩的吐蕃舞伎便都绕着他旋转,一时间内殿浪花翻飞,云霞交错。
老者很不解地开门道:“这地方除了鬼,是人谁来这里?”
武曌看着这一切,绯红扑面,兴奋不已。
豆卢钦望指了指李显道:“我家老爷闲暇无事,想到苑中看看。”
张易之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将控鹤监改为奉宸府。这奏议是他提的,他并不满足于夜夜侍寝,而时刻想着要站在朝堂上议事。他趁着皇上心花怒放,很适时、恭顺地问道:“陛下,五郎听闻朝臣中有人对改控鹤监为奉宸府持有异议?”
秋日的芳华苑果然十分清静。枫叶还没有红,只是叶脉间些微有些色变;倒是刚刚开放的秋菊流光溢彩,金紫映日,淡淡的清香越过花墙,随风飘到面前,沁人心脾。豆卢钦望以管家的身份上前叩门,好一会儿才从门缝中露出一张老皱的脸来,睡眼惺忪的样子,问:“有何事?”
武曌很温柔地看了一眼张易之道:“有异议何妨,他们谁敢违背朕的旨意么?”
“哦!流言止于智者啊。”李显感叹了一下。
“陛下神威,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违抗天命?微臣只是觉得最好有一个名义,省得成为朝野话柄。”
豆卢钦望笑道:“如此呓语,殿下也能相信?臣早前亦闻此说。后来,臣因李昭德案流落州县,便未能体察。前几年回京后,闲来无事便专去苑中体察了一番,原来箫声不是来自别处,乃在灵璧石与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每于夜阑人静之刻,风吹石孔,发而为声。臣便想起庄周曰:‘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所以此非鬼魅弄箫,乃天籁之音也。”
“五郎!”武曌伸出手,在张易之脸颊上摸了一把,那滑腻的手感让她很惬意,“你依你说,如何处置才好?”
一干人专拣小巷行走,李显边走边道:“本宫听闻那苑中夜半有厉鬼弄箫,可有此事?”
张易之忙道:“微臣知陛下精通音律,深通书道,何不集天下文士,采儒、释、道诸家诗作,汇集成卷。既可功垂万世,又可塞奸佞之口,岂不两利?”
豆卢钦望告诉李显,这芳华苑原是隋时洛阳宫城西苑,当年茂林修竹,碧水清流,亭台歌榭,相望于道。至于殿内陈设,更是珠玉满堂、奢华无比。贞观初年,太宗倡导节俭理政,西苑慢慢地就被冷落了。待高宗、武后又逐渐修建了许多名苑后,它就更萧条了。
武曌迷离着一双凤眼道:“好!就依五郎,朕明日朝堂上就宣监察御史李峤召学士四十人进宫修书。朕干脆就名之为《三教珠英》,看他们还有何话说。”
“哦!此苑本宫在儿时随父皇去过几次,后来就很少光顾了。”
“陛下圣明。”张易之很适时地举起了酒杯。
“芳华苑。”
胡超也不甘寂寞,趁着张易之敬酒的机会,凑上来道:“陛下,贫僧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不知爱卿所言何处?”
“大师有话尽管说。”
李显很谨慎,白马寺自然不能去,怀清与武三思、张昌宗和张易之过从甚密,那里必有他们的耳目;龙门寺更不能去,那里的圆觉法师是皇上钦封的住持。虽说佛门遁世,不染红尘,可究竟有几人能真正地做到呢?两人在街头徘徊了良久,豆卢钦望眉头一皱道:“有一去处煞是清静,殿下可愿一游?”
胡超饮下一杯茶,一脸的虔诚道:“贫僧观陛下容貌,颇像卢那舍佛,故而,贫僧欲在神都造一巨佛,供天下人朝拜,还请陛下恩准。”
李显知道他是怕皇上追究,于是提起当年与李弘等化装出宫游走斗鸡场的往事。豆卢钦望明白,太子必是欲图躲开宫廷的耳目,有话要对他说。当下君臣换了商贾的服饰,只带了几名换了府役装束的羽林卫,连韦香都没有打招呼,就悄悄地出宫去了。
闻言,武曌的眼睛顿时睁大了,薛怀义焚烧明堂佛像的情景霎时又闪回了脑际。这本是她多年来难以释怀的惋惜,而今,胡超竟然要来重圆她的残梦!她忽地坐直了身体道:“好!此事就由大师去办,若成,朕当重赏!”
“这……”豆卢钦望有些迟疑。
此刻,太平公主一双精明的眼睛正左顾右盼着,场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她都没有放过。她很厌烦五郎的轻佻,更鄙视武三思在二张面前的谄媚。当她将目光落在李显肩头时,心底就充满了同情。
李显摇了摇头道:“本宫有些烦闷,豆卢大人可否陪本宫出去走走?”
唉!兄长何其孤独,没有人与他叙话,他也不屑于与别人搭讪,就只有一人喝闷酒。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向母皇送上自己的祝福,可他仅此而已,仿佛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豆卢钦望立即意识到,太子如此,定是与明堂盟誓有关。不过,太子没有主动说,他也不便深问,只是打开书卷问道:“微臣为殿下讲书吧?”他今天要讲的是皇上推荐的新书《贞观政要》,编纂者乃二十九岁的国史撰修吴兢。皇上将这部尚在修改中的书交给太子,意思也很明白,就是要他研习太宗的治政参验。
李显其实并非古板的人,无论是在房州,还是回到神都,他对母皇养男宠之事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可他实在看不惯他们居然公开地,当着儿女的面调情。因此,整个宴乐中,他都低着头,只顾想自己的心事,权当他们都不存在。他在心里庆幸韦香并没有来,否则,依她那样的性格,恐怕又要惹祸了。
虽说已近中秋,但暑流残迹仍在街巷间游荡,等他急忙走进讲书堂时,已是汗流浃背了。往常,李显总会在他行过君臣之礼后道声问候的,可今日却毫无回应。
正在这时,太平公主走过来敬酒,打断了他纷乱的思绪,对这位颇像母后的妹妹,他一向有些疏远和惧怕。
这是圣历二年八月的一大早,太子宾客豆卢钦望早早地起来,却没有去庄静殿,而是直奔了崇文馆。
“谢御妹!”他举起酒杯刻板地回应着。
武曌许久都没有过这样轻松的心境了,她的活力在从缑氏城回到瑶光殿后终于恢复了。
这种客套,让太平公主很不舒服:“这个酒宴上,唯有我二人是同胞,皇兄何须如此矜持呢?”
一时之间,大周已成为天下咸服的中心。
李显尴尬地看看她道:“御妹所言有理。”
几乎就在这同时,由于狄仁杰的大胜,西突厥的一支突骑施乌质勒遣其子遮驽来到神都。武曌命娄师德前往安抚,他便受到了突骑施乌质勒部落的最高礼遇。
太平公主建议道:“皇兄若是不习惯,不妨到殿外走走。”
八月中,吐谷浑部落一千四百帐请求内附。
李显的目光便投向了武曌,太平公主是何等剔透的人,道:“母皇这会儿哪里顾得上我等,走吧。”李显这才小心翼翼地起身,跟在太平身后来到了殿外。
八月初,娄师德从陇右行营传来消息:“弃都松赞普率领臣下已从逻些起程,预计两个月后到达。”
外面比殿内凉爽多了。夜风徐徐吹来,太平公主与李显并肩而立。他们仰望着星空,只见北斗星斗柄朝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呈勺状分布。太平公主颇有感触道:“不知皇兄何时据北辰而众星拱之?”
铁卷存之史馆,接下来的日子倒也相安无事。太子、相王和武氏兄弟偶然在朝堂上相遇,也亲近了许多,武曌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下了。而朝事仿佛也甚遂人意,喜事不断、佳音连连。
李显没有正面回答,却道:“御妹豁然练达,处事皆相宜,得母皇真传矣。”
李显一人呆坐了许久,心中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难道皇兄愿意这样一辈子身居东宫么?”太平公主却紧逼道。
闻此,韦香顿时蛾眉倒竖道:“若是你等兄弟有太宗一半的气度,也不至于有今日形同囚徒的遭际。臣妾的话殿下还是好好想想吧。”言罢,她便转身出殿去了。
“为兄别无所图,唯愿母皇寿比彭祖,则是你我之福也。”
“罢了!”李显断然截住了韦香的话头,“不管本宫如何委屈,也不论她对本宫有多少误解,可她毕竟是本宫的亲生母亲,岂可……”
闻言,太平公主有些伤心,武氏兄弟平庸,李氏兄弟又懦弱,怎就一个个扶不起呢……
“等待时机。”韦香果断地应道,“殿下不闻吕后驾崩,诸吕被诛之事么?眼下,陛下龙钟高岁,还能有……”
他们之间的谈话进行不下去了。但李显说得没错,太平公主在心底不止一次地埋怨母皇,为了太子废立一事几度起伏,为何她的目光就总是盯着几个不成器的男人呢?不管怎么说,她都是高宗的亲生女儿啊,何况她在这群人中明显就出类拔萃啊!
李显回头看一眼韦香道:“可是以本宫眼下的处境,又能做些什么呢?”
“皇兄若有事须小妹协助,小妹定万死不辞。”
“殿下须牢牢记着,是谁将您从皇位上拉下来流于房州的;又是谁将高祖、太宗的万里锦绣家邦易为周朝的!”韦香来到李显身后,轻轻地抚着他的肩膀道,“殿下万不可忘记,您是太宗皇帝的嫡孙,不可忘记这江山姓李啊。”
那一刻,李显心中起了些微的波澜,眼睛也有些湿润了。可他并不知道,就在前些日子,太平公主还宴请了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且馈赠甚厚。
李显就很无奈,一任韦香在一旁絮絮叨叨。这么多年,无论是做皇上,还是做太子,每逢静下来时,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静静地打量韦香。他总是觉得韦香和母皇的性格颇为相似,她们都不甘心做个相夫教子的女人,而对社稷更为关注。
不久,奉宸府就集中了不少的学士,其中有两人堪称翘楚,一个是监察御史李峤,一个是内供奉张说。
李显还没说完,韦香就笑了,前仰后合地揶揄道:“真是白日做梦,靠一纸盟誓就能将李氏与武氏的血海深仇化解么?”
平心而论,两人对二张这样的绣花枕头共事并不情愿,可是皇命难违。
这话自然说出了李显的心声,但他也只岔开了话题:“还不就是之前所言的盟誓之事……”
张说毕竟年轻,问李峤道:“所谓《三教珠英》者,何也?”
听到这话,韦香的眉毛一横,说话的声音就高了:“殿下焉能如此说?陛下煞费苦心,从谱牒中抹去了李氏血脉。然在臣妾看来,一纸赐姓岂能隔断血脉?殿下与相王生死都是唐室后人,任谁也改变不了。”
李峤略思片刻道:“顾名思义,当是将儒、释、道之英华采撷集纳成书之意吧!”
李显从宫娥手中接过茶杯,看着她退出殿门,才苦笑着道:“现今只有武氏,何来李氏?本宫和相王都被母皇赐姓武了。”
“呵呵!这倒有点意思,也算是奉宸府做了一件正事。”张说苦笑道。
李显从瑶光殿一回到庄静殿,韦香就询问道:“有何要事,以至于母后必须将李氏兄弟与武氏兄弟都宣到瑶光殿问话?”
“皇上旨意,我等当勉力为之。”
珠英怎掩风流迹
闻此,张说就笑李峤世故,但嘴里却不说,顺手拿起了文稿……
铁卷难消人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