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心安之外,就是第二个故事——舜和他父母联合主演的灵异剧要提到的。
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某日,有父子二人来找王阳明评理。二人情绪激动,面红耳赤,几乎就要动手。王阳明喝令他们肃静,声色俱厉地训道:“你二人如此吵闹,我怎么判?等心平气和了再来!”
良知会告诉天下的孝子们,孝顺父母就是让他们心上安宁,物质条件倒在其次。这其实就是感应,人世间所有父母都希望儿女的平安,锦衣玉食还是其次。那么,将心比心,做儿子的所希望的自然是父母的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天,父子二人又来了。虽然还是互不理睬,但已看出,关系有所缓和。二人正要诉说案情,王阳明用手势制止了他们:“你们心平气和了?”
傅凤的脑子豁然开朗。原来如此,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二人异口同声:“是!”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孝道,无非是莫让父母担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既然心平气和了,就说明没有了争执,没有了争执,还来这里做甚?走开!”
傅凤万分惊骇,潸然泪下,恳请王阳明指点迷津。
二人面面相觑,半天才醒悟过来,中了王阳明的心学诡计。可能是他们的矛盾太深了,非要让王阳明判出个是非来。
王阳明说:“你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却没有中举入仕,而因为你身体不佳,不但无法照顾父母,还要让他们来照顾你。你说,你这不是大不孝,还能是什么?”
于是,王阳明对父子二人说了一句话。片刻,有人就在后堂听到这对父子抱头痛哭而去。
傅凤很坦诚地说:“不能!”
王阳明回到后堂,弟子们围上来,问:“您说了什么话,让那对父子如此?”
王阳明又说:“就看你现在的病夫样子,能考上进士吗?”
王阳明神秘地一笑:“我说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间大慈爱的父亲。”
傅凤仍在疑惑。
舜和瞽叟的故事需要做简单补充。
王阳明道:“你为了做官赚钱而养活父母,却把自己搞成病夫,这是孝吗?”
无疑,舜的家庭是一部灵异荒诞剧。父亲是个恶毒的瞎子,居然还能娶到老婆。瞎子和老婆还有老婆的儿子莫名其妙地总想搞死舜,舜也莫名其妙地总原谅他们。有一次,瞎子让舜到房顶去修理房子,舜一上去,瞎子就把梯子拿开,目的是把舜饿死。舜真就听话,愣是不肯从两人高的房上跳下来。直到几个月后,尧把两个女儿送到舜家里给他当妻子的时候,舜还在上面待着,灵异的是,居然没有饿死。
傅凤莫名其妙,问:“难道我不想去做官赚钱养活父母,就是孝了吗?”
舜有了两个妻子,这更让他弟弟、瞎子和他后妈恼怒。灵异事件再次上演。三人挖了口井,让舜下去。连瞎子都看出来井有玄机,但舜坦然而入。舜一进入,三人就把井堵死。他那个弟弟还跑到他房间,准备把两位嫂嫂变成两个老婆。正当他弹着舜的琴,手舞足蹈时,舜出现在了门口。他弟弟被吓得魂飞魄散。但舜告诉他,他没有死。
傅凤抱病去见王阳明,把大致情况一说,王阳明就长叹一声道:“你呀,虽志在孝亲,可已陷入不孝深渊了。”
后来的事就是一部家庭温馨片。瞎子改邪归正,他的老婆爱舜比爱她自己还深,至于舜那个弟弟,对哥哥的永远不死惊恐不已,彻底绝望了杀兄的想法。
他父母每日以泪洗面,傅凤看到后,越发肝郁气滞。有人指点他:“去找王阳明先生吧,看他有什么好办法。”
由此可知,舜绝对是孝顺的,瞽叟绝对不慈祥。所以他的弟子大为惊讶,王阳明就解释道:“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记得舜是我提孩长(被我养大)的,现今为何不曾豫悦我(让我感到愉快)?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及至瞽叟底豫(得以重新疼爱舜)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叟亦做成个慈父。”
傅凤叹息着离开了。回到家中,一如既往地苦读诗书,希望能考个功名,让父母过上幸福日子。由于吃不饱,穿不暖,再加上日夜不分地苦读,傅凤终于累倒,一病不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学语境下所谓的孝不是孤独存在的,它必须有被孝的对象——父母的参与。也就是父慈子孝,无论是儿子还是父亲,都须发自肺腑地反躬自省,直白而言就是,都要致良知!
王阳明不语。
至于“悌”,同样如此。这不是做弟弟的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被悌的对象的配合与感应。唯有建立起感应,孝悌才能踏踏实实地存在。
话音才落,王阳明就见他眉宇之间升腾起一股忧色,于是询问。傅凤长吁短叹道:“我若在此修行,我年迈的父母该怎么办啊?”
王阳明家族中关于“孝悌”的故事也是一箩筐,而且极具代表性。王阳明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晋朝一个叫王览的人身上,据各种史料记载说,此人大概是菩萨转世,良知光明得一塌糊涂。
傅凤就来见王阳明,王阳明和他谈心学。傅凤天资聪颖,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他对王阳明说:“我要拜您门下修行。”
王览和他的同父异母哥哥王祥生活在他亲母的管教下,王览亲生母亲对王祥怀有不可名状的仇恨,这种仇恨后来竟然到了“除之而后快”的程度。
傅凤是安徽祁门人,以孝顺父母为终生志向。但因为没有像样的工作而赚不到钱,所以志向无法实现。他为此很苦恼,有人指示他,去见见王阳明,让他给你出个主意。
某次,王览的亲母准备好毒药,准备毒死王祥。消息走漏,王览就放下书本,每天都跟在母亲身后,以防惨剧发生。可他的母亲仍然下定决心要铲除王祥。她把一杯毒酒假惺惺地端给王祥喝,并向王祥保证喝了这杯酒后再也不会有体罚的事发生。
先来看傅凤的故事。
王祥伤心欲绝地端起酒杯,想了却他悲惨的人生。
关于孝顺的心学内涵,王阳明特别提到两个案例,第一个是傅凤的故事,另一个是舜和他父母的故事。
就在间不容发时,王览抢过哥哥的酒杯流着泪水要一饮而尽。他的亲娘惊恐万状,抢过酒杯倒在地上。但这位诡异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孝悌之心后,痛改前非,从此成了一个世人敬仰的慈母。
怎样才算孝顺父母?王阳明和弟子们谈论过很多次。在《传习录》第一篇的《徐爱录》中,就多次谈到对待父母的礼节是在心内还是心外的问题。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即理”,有孝顺父母的心就必能产生孝顺父母的道理和礼节,这些东西根本不必去外部寻求,只在自己心上。
其实,无论是王阳明对那对父子说的话,还是他家族史上这个孝顺的故事,都包含了同一个主题:做符合自己身份(儿子)的事(孝顺),无论遇到多么十恶不赦的人(父母),必能使其回心转意。
世界上恐怕没有比“家和万事兴”更走心的格言了,这五个字是每个中国人最热切的期盼,从最远古的中国人身上代代遗传至今。家如何“和”,两个字:孝悌。孝乃儒家美德的基石,是孝顺父母之意;悌是友爱兄弟姐妹,成家的自然还包括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