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天女临凡 > 第一章 宋朝 (960—1279)

第一章 宋朝 (960—1279)

杨皇后政治生涯的下一段关键篇章则与宁宗继任者的选择有关。据载,六十岁的宁宗曾有过九位皇子,但没有一位幸存下来。1221年,宁宗过继赵竑作为继承人,但是这个年轻人却不受皇后及其他人,尤其是史弥远的青睐。据《宋史》载,史弥远在赵竑家中安插了女性密探,她们负责汇报赵竑对史弥远的恶言恶语。史弥远暗中招徕了另一位皇室成员赵昀,匆匆教导之后,便在1224年宁宗病笃时,立赵昀为太子。几天后,宁宗驾崩,赵昀随后即位,是为理宗。《宋史》载,直到与赵昀一起被召觐见时,赵竑才获悉这一变更。杨皇后对此亦不知情,起先她表示反对,但是后来还是被说服了,尽管其他一些文献称她与史弥远曾共谋此事。56杨皇后后来成为太后,并陪年轻皇帝垂帘听政一年,于1232年去世。

宁宗的第一位主妻并不是杨皇后,而是韩侂胄的侄女,不过1200年她便去世了。那时下一任皇后有两个人选,且都受到皇帝宠幸,一位是当时还是贵妃的杨氏,另一位则是曹美人。韩侂胄倾向后者,因为他觉得曹美人更容易控制。可是据《宋史》载,宁宗更喜欢杨贵妃,因为她广通书史,机敏过人。1203年杨氏封后,此后她与韩侂胄的矛盾一直持续。韩侂胄还受到其他人的反对,并最终于1207年被刺杀。有人说这场刺杀是杨皇后安排的,不过史料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另一位内廷顾问史弥远(1164—1233)随后掌权,他与杨皇后合作,皇后则将日常行政事务交付给他,他们的联盟关系长达二十年以上。55

杨皇后的另一面也让人联想到宋朝的其他皇后,即她对文艺的支持及书法的擅长。一些帝后常常赏赐大臣书法绘画作为礼物,并相互以此赠答。如同其他皇帝一样,宁宗练习书法,也有人为他代笔,这其中就可能有杨皇后。杨皇后曾与一位宫廷画师合作,经年习画山水、庭园、花卉,作品上均有皇家印记。杨皇后喜欢以诗句装点风景,并在画作上盖上自己的印章。一组花卉画上的题诗含有亲密暗示,仿佛她在吸引一位男子的注意,但是诗歌的语气却未涉淫亵。然而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相信这幅画证明了这位宫廷画师与杨皇后的一位妹妹有染。但正如李慧漱所写的,这组画有可能是皇后赠予皇帝的礼物,以期望皇帝临幸,使其怀孕。她还赐给朝廷大臣带有题诗的画作。另一个晚明的故事则将杨皇后描述为与史弥远有奸,尽管并无实据证明这段私情的存在。然而,明清小说中的常见套路之一便是,将孱弱君主当政时的杰出女性(诸如杨皇后)幻想成既有私宠又试图控制朝政的形象。57

不幸的是,宁宗(1195—1224年在位)又是一位孱弱的君主。宁宗周围从皇室成员到宦官内臣,再到内廷顾问,尤其是吴太后的外甥韩侂胄(1152—1207),都能轻易控制他。直到1207年被刺,韩侂胄都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官员。他执掌宫门,在光宗被迫退位的过程中成为关键的递信人。然而,宁宗主妻杨皇后(1162—1232)也有权有势,能与真宗刘皇后、高宗吴皇后的才能和名誉相媲美。与真宗刘皇后一样,杨皇后出身寒微,《宋史》对此只字未提。其他资料则称杨皇后的养母是一位能弹会唱的乐师,曾服侍高宗吴皇后。吴皇后对这位乐师的养女,也就是杨皇后大加赏识。杨皇后曾在宫中作为一名幼年女伶表演,并吸引了当时仍为皇子的宁宗的注意。吴皇后肯定对这段关系给予了支持,正如她对待孝宗的两位皇后那样。吴皇后的喜爱加上杨皇后的出众特质,使其寒微的出身不值一提,而杨皇后自己亦是福星高照,诞下两位皇子,可惜没有一位活到成年。54

谢皇后劝阻迁都

女伶变皇后

理宗统治了四十年(1224—1264年在位),这也是宋朝最长的两个治期之一。后妃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则是两位重臣。理宗十九岁时继位,前景一片光明,但不久他就离朝废政,耽溺于宫中之乐,尤其是宠幸宰辅贾似道(1213—1275)之妹贾贵妃(1247年去世)。据说理宗与贾似道在他们二十几岁时曾是酒友,而理宗那时对贾似道降女有方钦羡不已。贾贵妃死后,理宗宠幸阎贵妃(1260年去世),像贾贵妃一样,她也是“以色进”。理宗还喜欢道姑,并使其中一位荣升为妃嫔。据《宋人轶事汇编》载,1253年的元宵节,理宗甚至召妓女入宫。大臣们对此表示反对,并将理宗比成宠幸杨贵妃的唐玄宗。理宗治下,蒙古人灭了金朝,宋朝尝试收复北方,但这一努力却以失败收场。蒙古人的威胁持续经年,并侵入南方与西南地区。批评者们谴责理宗玩忽职守,并将大宋帝国的最终覆灭归咎于他。理宗死后十五年,南宋灭亡。58

光宗不谒见父皇是重大事件。最后大臣们终于说服他,但是在光宗拜见孝宗的路上,李皇后又劝说其回身,这使大臣们惶恐不安,其中一位更是恸哭抗议。1194年孝宗驾崩时,一些官员说服升为太皇太后的吴太后钦点李皇后之子为太子,并迫使光宗退位,而据传光宗对此事一无所知。太皇太后吴氏坐于帘后,在驾崩的孝宗的棺椁旁下诏,立宁宗为帝,宁宗则在葬礼开始时才听说自己即将登基。1197年吴太皇太后驾崩,享年八十三岁。李皇后成为太后,并于1200年驾崩,享年五十六岁。53

不过,理宗的谢皇后(1210—1283)则颇有魄力。她祖父身为显宦,曾辅佐杨皇后称后。不过至谢皇后时,其家族已举步维艰。作为对其家庭的赏赐,杨太后招她入宫,并挑选她成为理宗的皇后。虽然理宗更宠爱同时进宫的贾贵妃,但不能拒绝太后做出的决定。1227年,谢皇后先升为贵妃,该年晚些时候便成为皇后。据称,谢皇后肤黑独目,能容忍皇帝夫君的风流韵事,这也为她赢得了太后的嘉许与皇帝的赏赐。在1259年蒙古人一次情势危急的袭击中,理宗意欲迁都,谢皇后则担心迁都将在民众中引发骚乱,遂劝阻皇帝。后来,她在理宗继承者之死的事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除此以外,她则一向低调处世。理宗与谢皇后没有孩子,却与其他妃子诞下四子,但所有皇子都不幸夭亡。理宗非常珍爱贾贵妃诞下的公主,但这位公主二十多岁时也不幸身亡。59

李皇后最为极端的行为体现在两例施加于宫女的暴行。一天,光宗洗手时被服侍的宫女雪白光洁的肌肤吸引。几天后,李皇后为夫君献上一道食盒,光宗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着那位宫女被砍下的双手。还有一次,李皇后派人谋杀了光宗还是皇子时就随伺在侧的一位宠妃。这件事发生在1191年的冬天。据史官载,光宗自此之后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并停止上朝,一切事务均由皇后决定。李皇后则比以往更加骄横跋扈,赐予其本家及亲信更多权力,“中兴以来未有也”。一位宰辅曾将其比作吕后与武则天。52

夜驭三十女

当李皇后向退位的高宗与孝宗控诉丈夫的妃嫔时,其妒悍暴虐便已可见一斑。高宗向吴太后抱怨自己不应相信道士的预言,而孝宗则训诫李皇后:“宜以皇太后为法,不然,行当废汝。”当孝宗反对立李皇后之子为太子时,她便跟丈夫光宗哭诉孝宗图谋废帝。李皇后与宦官联手挑拨光宗与孝宗的关系,致使前者急剧减少探问其父的次数,这实是有违孝道,令人咋舌。

度宗(1264—1274年在位)是理宗弟弟的长子。据《宋人轶事汇编》载,度宗生母是一位小妾,地位极低,甚至曾想将度宗打掉。一条文献称,这导致度宗手脚畸形,直至七岁才能言语。不论真相如何,度宗的确患有先天疾病,这也使得史家们对他如何成为太子充满疑问。理宗突然驾崩后,度宗即位,但不久便将政务交给贾似道处理。贾似道把持朝政,直至1275年他被流放、刺杀。贾似道的得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度宗的玩忽职守:

孝宗坚持退位以悼念高宗,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极为罕见,而所选的继承者、孝宗第三子光宗(1189—1194年在位)却不堪重任。光宗是孝宗第一位皇后生育的唯一存活的皇子。这位新皇帝起初享有盛誉,但后来则受到了内廷顾问及其妻李皇后(1200年去世)的严重影响。《宋史》说李皇后“妒悍”,这两个字的评价是宋朝后妃传记中绝无仅有的一例。李皇后乃节度使之女,生于军营之中。传说她出生那天,一群凤凰飞落下来,她的父亲遂为其取名“凤娘”。后来,一位擅长算命的道士预言其有一天将“母天下”。高宗闻知此事,将她许配给还是皇子的光宗。1168年李皇后产下一子,是为宁宗。

度宗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 一日谢恩者三十余人。

暴戾李皇后

度宗全皇后(1241—1309)是理宗生母的侄孙女。全皇后的父亲在蒙古人入侵时在都外担任要职,她陪在父亲身边。全皇后“备尝艰险”,出身高贵,这也使得她成为皇太子妃的理想人选。她1267年称后,并诞下两位皇子,其中一位不幸去世,另一位则在1274年度宗驾崩时继承皇位,是为恭宗(1271—?;1274—1276年在位)。群臣恭请六十五岁左右的谢太后临朝称制。她在南宋最后的日子里主持朝政。当时士气低落,许多官员纷纷辞官。谢太后曾贴出告示,谴责他们缺乏勇气与忠诚。南宋朝廷最终于1276年投降。之后全皇后与谢太后被俘至北方,她们在那里的佛庵中度过余生。许多宫女则选择自杀,而非北迁。残存的小朝廷逃至更南方的地区,1276年度宗的长子称帝,其母杨淑妃则作为太后临朝称制,她也是《宋史》中最后一位有传的女性。1278年这位小皇帝驾崩,随后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继位,其生母是度宗的另一位妃子,但杨太后仍然临朝。1279年蒙古人威胁宋廷余众时,一位大臣将这位小皇帝带走,并跳崖入海。杨太后也跳海自尽,后来她的尸身由一位宋朝大将在岸边掩埋。60

贤德美行也贯穿了孝宗后妃的传记,《宋史》更称“帝虽在位久,后宫宠幸,无著闻者”。一位官员曾经向孝宗谏言内廷开销,孝宗则反驳道:“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1183年过世)用三万缗耳。”孝宗有三位皇后,第一位诞下四子,其中包括光宗。然而这位皇后1156年便去世了,那时光宗还未称帝。吴太后为孝宗引荐了他的另外两位皇后,这反映了宋朝宫廷旧例。首先是曾任吴太后侍女的夏皇后,这位皇后1167年亡故。夏皇后的贤德则在其兄弟身上体现出来。由于夏皇后封后,她的兄弟加官晋爵、荣膺高位,但需要他休掉自己的妻子,以迎娶另一位贵族之女取而代之。夏皇后的兄弟拒绝了这个要求,并援引汉代以来流传的忠于婚姻的典例据理力争。在汉代的典例中,皇帝赐予一名男子一位公主,但他拒绝休掉他的“糟糠之妻”,这个成语也成了古代指称男子显荣之前所娶妻子的通称。孝宗的另一位皇后曾称谢贵妃,她是一名孤女,收养她的家庭将其献入宫中参选。吴太后将其引荐给当时还是皇子的孝宗,1176年退位的高宗则推荐她成为皇后。谢皇后的传记赞其有皇后“俭慈”之盛德,其俭约则由坚持穿着反复浣洗的衣装这一点凸显出来,这一特质的古典称谓就是“浣濯衣”。51

结论:宋朝后妃的角色

孝宗朝(1162—1189)时,内廷顾问开始在朝中扮演主要角色,例如男性外戚及与皇后家族联姻的男性官员。孝宗利用内廷制约外廷,因为他对后者控制较弱。孝宗有主见,不受朝臣控制,不过后来的南宋皇帝则并非如此。孝宗继位的故事凸显了他的美德及坚韧性格。在一个故事版本中,孝宗与一个壮硕的男孩来到高宗面前。高宗正要选那位壮硕的男孩继承皇位。突然一只猫经过,壮男孩上前将猫踢走,高宗转而青睐孝宗。在另一个也许同样是虚构的故事中,高宗赐予孝宗及另一位皇子各十名侍女。孝宗的老师告诫他要持身自重。当考验结束,另一位皇子已经“侵犯”了他的十名侍女,而孝宗则并未动一分。50

北宋时女子临朝称制逾二十五年,南宋时则未达十年,可是不论临朝与否,影响巨大的太后、皇后统治年数加起来超过百年。高宗吴皇后与宁宗杨皇后的影响并非仅仅来自她们的皇后地位,更得益于其男性家属与姻亲的同盟势力。以唐朝为鉴,这些女性不得不警惕新的现实,即避免武则天一般的言行。大臣们只要发现此类言行便会加以反对。然而,武则天及其先驱的许多方法也都被保留了下来,尤其是通过加强自身文艺修养,支持文艺事业,运用宗教及神话象征,以塑造其仁慈的圣人之母的形象。真宗刘皇后便是一例,她的一幅肖像描绘其头戴宝冠,冠上有一小尊西王母。

“浣濯衣”

西王母乃唐朝最重要的女神,并在神话叙述中由来已久。她在遥远的西方有自己的统治区域,传说历代君王游访西王母后都能满载礼物与智慧而归。在唐朝,她尤其吸引如尼姑、名妓、女伶等不符合正统闺范中母亲、妻子及女儿身份角色的女性。尽管真宗刘皇后并非其中一员,临朝称制使其亦不符合这些正统的标准身份,而她也没有皇后通常具备的强大家庭背景作为支撑。我们更愿意相信,如果武则天具有更为积极正面的形象,真宗刘皇后很有可能也会利用她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见,西王母在此则更为得体,因为这位女神更为邈远崇高,独立掌管神域而不依赖男性。她不存在于真实的历史与时间之中,并且其形象积极正面,与武则天的不良形象迥异。61

高宗的另一位妃子刘贵妃也是艺术鉴赏家与收藏家。她1140年入宫,并于1187年与高宗同年去世。高宗对她宠爱有加,但正因如此,《宋史》评其“骄侈”。其父是武官,在宋朝抗金战争中战绩卓著。其他文献称,刘贵妃曾训练年轻宫女学习书画、广读诗书,以取悦皇帝与皇后。一次,刘贵妃向帝后进献了两位训练有素的宫女,皇后赏赐刘贵妃奇珍异宝作为回报。这一行为也为吴皇后赢得了不妒的美誉。这是皇帝与后妃通过相同的兴趣以维持和睦关系的典例,尽管这与刘贵妃“骄侈”的名声矛盾,但《宋史》并未解决这一矛盾。其他妃嫔则并非如此顺遂。高宗同时还宠幸另一位刘姓妃子,但最终则将其废黜,因为这位妃子利用职权之便,走私南方外国商贩带来的珍珠、香料。不过据《宋史》载,高宗之所以废黜她是因为皇帝怀疑她与一位反对抗金的大臣同谋,而金朝则刚刚违反了签订的协议。48高宗还废黜了另外五位妃嫔,但史书并未写明事出为何。其中两位是高宗年迈时宠幸的美人,但吴皇后对她们深恶痛绝。最终,高宗的一位妃子被敌方海陵王相中。海陵王当时意图侵宋,并想将这位妃子据为己有,甚至为她备下了床铺寝具,以备俘虏之后同床共枕。尽管已知这位妃子姓刘,我们却不能分辨出她到底是哪位妃子,就连海陵王也可能不甚了了。下一章将会讲到海陵王之所以臭名昭著,就是因为他常常窃取其他男人的女性伴侣。49

宋朝的皇后与太后在政治、文化与内廷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政治中,曹太后与高太后在反对王安石变法、挫败变法存续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皇帝们则驾崩的驾崩,继位者亦尚年幼。南宋高宗吴皇后在位五十五年,在文人及艺术家群体中影响巨大,并且积极地培养年轻的太子与宫女们的感情。孝宗的前两位皇后(夏皇后与谢皇后)也是由她引荐的。她还在必要时刻迫使光宗退位,协助培养杨皇后,并同意其成为宁宗主妻。高宗朝与宁宗朝,高宗吴皇后的血亲与姻亲都是地位显赫的内廷顾问,尤其是韩侂胄,其他外戚亦颇有影响力。尽管李皇后与其夫光宗被迫一同隐退,但光宗统治期间,她烜赫一时,并赐予其家人莫大恩惠,不论他们在世与否。杨皇后在位二十九年,临朝一年。她有可能参与罢黜韩侂胄,并在提拔史弥远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杨太后挑选理宗作为宁宗的继承人,并使谢皇后成为理宗主妻。她也支持文艺与宗教,并投身其中,这也有助于君主孱弱时维系朝廷的完整稳定。尽管南宋已无药可救,理宗谢皇后作为太后仍勤勤恳恳临朝两年,直至王朝灭亡。杨太后在王朝南逃的最后三年中临朝称制,最终自杀身亡。

同其父一样,高宗也喜欢纳娶妃嫔,上了年纪之后仍继续拣选新妃子,有两次还使得吴皇后不悦。然而,高宗只有一个儿子,1129年就夭折了,这也使得高宗不得不在赵氏皇亲中另寻一位继承人。一个故事提到五岁的孝宗被带到三位妃子面前,看他会选择哪位妃子作为养母。潘贤妃是已过世皇太子的母亲,也是代替高宗被俘皇后的首选,然而大臣们却反对立她为后。1132年,潘贤妃、张贤妃及另一位妃子坐成一圈,五岁的孝宗随后被带进宫。潘贤妃仍然对她夭亡的爱子哀毁不已,张贤妃则向孝宗伸出双臂,孝宗也朝她走去。因此,高宗令张贤妃抚养孝宗。1142年张贤妃过世时,吴皇后接过了抚养孝宗的重担,并在后来封他为太子。47

考虑到一夫多妻制家庭自身的性欲诱惑及妻妾斗争等诸多艰险,资历较深的女性在缓解这些风险方面发挥了作用。她们精心挑选妻妾、侍御及宫女。太后选择那些她们信任的女性作为皇帝的伴侣,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令这些女子成为自己的政治联盟,正如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及孟皇后那样。地位较高的女性亦筛选地位较低的女性,要么将她们介绍给年轻的皇子,要么在皇子被她们吸引住之后帮她们一把。向太后曾安排两位侍御服侍徽宗,其中一位即为郑皇后,另一位则是王贵妃。吴太后向孝宗推荐的两位女子最终亦都成为皇后。皇后无子时(十八位皇后中有八位无子),妃嫔、宫女、侍御则担负起产子传宗的重任,这也是皇帝仅有的相对自主选择性伴侣的机会。真宗与神宗使宫女受孕,并诞下仁宗与徽宗。神宗的另一位曾是侍女的妃子则诞下哲宗。仁宗在真宗刘皇后的一位侍女身边长大,并宠幸了这位侍女,尽管她最终遭到废黜(即张贵妃)。徽宗在郑皇后还是向太后侍御时就被其吸引。宁宗则宠幸吴太后手下的一位宫廷女伶,即未来的杨皇后。在所有这些例子中,皇帝的风流韵事总是与诞下皇子、确保后继有人的任务息息相关。在一些情况下,皇帝不喜欢他必须迎娶的皇后。仁宗不喜欢郭皇后,哲宗不喜欢孟皇后,理宗也不喜欢谢皇后,而这三位皇后都是由年长的太后挑选的。皇帝挑选的伴侣受到年长太后的认可非常重要,但并非具有决定性。真宗及刘皇后与光宗及那位他欣赏的美手宫女形成了鲜明对照。刘皇后由一位男子献给真宗,所以并未经过宫里年资较高的女性筛选,真宗的乳母对刘皇后更是深恶痛绝。尽管真宗的父亲逼他把刘皇后送走,但其父刚驾崩,真宗便将刘皇后召回,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反之,光宗则没那么幸运。李皇后诞下皇子以后欲立其为太子,我们可以想象,她并不想别人与自己的儿子竞争。朱太妃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可是向太后则利用资历压倒朱太妃,提拔徽宗作为继承人。向太后对哲宗刘皇后的憎恶则不甚明了,但可能在徽宗废黜刘皇后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吴皇后不喜高宗老年时纳娶的一些妃子,这也可能导致了她们的废黜。

高宗吴皇后的盛名来自她的英勇事迹与崇高品行,她是高宗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邢氏是朝臣之女,两人喜结连理时高宗还是皇子。康王妃在徽宗被虏时随行。高宗虚其后位十六年,直至从北归的母亲韦氏口中得知皇后死讯,才另寻佳配。高宗朝初期,吴皇后便享有盛名,那时她还只是妃子,却在金军入侵时与皇帝共患难,一起逃脱。据说她曾穿着军服护驾,也曾协助平息皇家侍卫叛乱,还用箭射杀了一名金军。韦太后认为吴皇后品德贤良,在1143年高宗第一位皇后死后,她同意吴氏继任。吴皇后书法了得,亦喜收藏、赏鉴文玩,并在这些领域常常协助高宗。高宗需临摹经典时,则由吴皇后代笔。所有这些活动使得宫中文化氛围浓郁。正如李慧漱(Hui-shu Lee)指出的,其他皇后也从事过类似活动,但程度不能与吴皇后和高宗的其他妃子相提并论。吴皇后经历了高宗及其后孝宗、光宗两位皇帝的统治,在选择继任者与其皇后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她自己并无生养。46

宋朝后妃的显著特点是与辽及西夏两个邻邦的太后同时统治。辽的承天、钦哀皇后的统治与宋真宗刘皇后的统治并行不悖。将近百年以后,西夏良太后(1085年去世)的统治亦与宋朝高太后的统治共时。1070年前后,良太后控制了其子的政权,甚至于1081年囚禁其子,兴兵攻宋。另一位良太后(1099年去世)的治期中,西夏则在1098年至1099年败给了宋哲宗。哲宗的这一胜利紧随几年前其颠覆高太后对王安石变法的镇压,这也是哲宗在朝时压制女性主导力量的胜利。62

吴皇后与李贵妃:文艺鉴赏家与收藏家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呼应:只有少数皇后产下太子。六朝时仅有四位皇帝生母是皇后,妃嫔则诞下了二十一位皇帝。63宋朝时,仅有四位成年皇帝的生母是皇后,他们是神宗、钦宗、宁宗及幼帝恭宗。光宗也可以算是一位,因其生母乃孝宗主妻,但她在孝宗登基之前便已去世。赵匡胤与赵光义不算,因为他们生于前朝。然而,其他如真宗、仁宗、哲宗、徽宗、高宗、度宗及最后两位幼帝则均为妃嫔所生,英宗、孝宗及理宗则是从皇室其他支系中过继而来的。

徽、钦二帝北狩后,北宋灭亡。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登上皇位,在杭州建立新都,开启了历史上的南宋,其持续时间从1127年至1279年蒙古人入侵。南宋的发展可以概述如下:庙号高宗的赵构统治了三十五年。他登基后的前几年南宋步履维艰,几乎覆灭。1161年由于金兵入侵的威胁,高宗退位。由于没有子嗣,三十四岁、来自赵匡胤一支的高宗的养子继承了皇位。他的庙号是孝宗(1127—1194),1165年与金朝缔结了和平协议。孝宗享有南宋最佳统治者的美誉,不过高宗1187年驾崩之后,孝宗坚持为其养父守孝,避不参政,1189年时将皇位传给四十二岁的第三子光宗(1147—1200),自此以后,南宋的统治者均性格懦弱,治理无能。光宗的李皇后是宋朝最为人不齿的皇后,她主导了光宗的短暂统治。1194年太上皇孝宗驾崩时,李皇后与光宗也被迫退位,而后其长子宁宗(1168—1224)继位。宁宗受到宰辅大臣的控制,1224年他过继的侄子理宗(1205—1264)继位。登基不久,理宗就开始荒废朝政,转而耽溺于宫中的声色耳目之娱。1264年,理宗的侄子度宗(1240—1274)继位。十年之后,度宗的三个儿子依次登基,成为幼帝,其治理根本无法抵抗蒙古人的入侵。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皇帝中只有两位的皇子在成年后继承皇位,即孝宗、光宗。高宗、宁宗、理宗都只能过继宗族之子到自己名下,而度宗的皇子则均为幼童。其次,皇后、外戚及与皇后家族联姻的人所扮演的角色比北宋时更为重要,尤其是考虑到南宋皇帝大多软弱无能。两位女子极为引人注目,那便是高宗吴皇后与宁宗杨皇后。

通过以上考察,宋朝皇后、太后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按照官方正式的说法,她们是皇帝正妻、内宫之首,负责管理所有宫女,也是太子正式的母亲。尽管诞下太子很重要,但却并非至关重要,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除此以外,她们还享有内务、礼仪及政治上的特权,通过安排联姻、抚养太子,从而参与诸如皇位继承、挑选大臣、制定方针等国家政治,尽管在理想状态下,她们在最后两个领域的影响应该保持最低,甚至根本没有。她们也可以对血亲及姻亲中的男性亲属产生影响。宋朝并不反对女子临朝称制,并且对她们临危任命达九次之多。这些是宋朝的情况,而元朝也与此类似。可是,这种情况并未在明清时期得到延续。明清两朝仅有一位女性临朝称制,而女性对于政治的影响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其中包括她们利用职权操控男性亲属。

南宋(1127—1279)

1见脱脱(1314—1355)等编:《宋史》,第242卷,第8606页;《宋史》成书于1345年,时值元代后期。关于赵匡胤的故事,见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一则。

关于李师师的故事之后,《宣和遗事》继续讲述徽宗北狩、驾崩及之后的事,并在结尾处谴责其统治的失败,其中一些细节包括:可怜的徽宗在郑皇后死时大恸不已,哀毁过度,一目失明;徽宗及其随驾不得不顶风冒雪,步履崎岖,下榻颓圮;徽宗驾崩时,女真人在其子,即无助的钦宗面前差点烧毁徽宗的尸身,随后他们浇灭火焰,用一枝木棍刺穿其尸体,并将之推入深坑底部。尽管这些描述有可能是虚构的,皇帝被俘时的境遇却的确悲惨。徽宗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妃嫔被带走,有时还要目睹她们被强暴,一些宫女被卖入青楼。其子钦宗的皇后自杀身亡,徽宗最宠爱的儿子也不幸殒命。徽宗五十三岁时驾崩,葬礼符合道教科仪,这与《宣和遗事》中的情景不同。经过几年的谈判,1142年南宋高宗终于成功地使徽宗与郑皇后的棺椁南归。45

2见[美]牟复礼(Frederick Mote):《帝制中国 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第95—104页,第126—135;柳立言与黄宽重合著:《宋太祖、太宗、真宗治下宋朝的创立与巩固》(“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T’ai-tsung(976-997), and Chen-tsung(997-1022)”)(以下简作《宋朝的创立与巩固》),收入[英]杜希德(Denis Twitchett)与[美]史乐民(Paul Jakov Smith)合编:《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5卷第1部分《宋朝及其先导,907—1279》(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以下简作《宋朝及其先导》),第206—278页;[美]柏文莉(Beverly Bossler):《名妓、妾妇与忠贞之教:中国的社会与性别变化,1000—1400》(Courtesans, Concubines, and the Cult of Female Fidelity: Gender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1000-1400)(以下简作《名妓、妾妇与忠贞之教》),第411页。

一个著名的传言称徽宗曾与名妓李师师坠入爱河,尽管李师师确有其人,但传言可能是子虚乌有,《宋史》对此也未曾提及。李师师在几处文献中都出现过,包括元朝成书的《宣和遗事》。该书讲述了徽宗统治直至其为金军俘虏的历史,是以耽溺声色而荒废朝政的君王为主角的半虚构文体 。如同下一章中关于金海陵王的故事一样,《宣和遗事》中有很大一部分一字不易地照搬史书,剩余部分则为虚构。故事中,一次微服出宫时徽宗偶遇李师师,此段亦载于《宋史》中,但史书并未说明徽宗出宫时见到了谁。起初李师师并不知情,几天后发现徽宗真实身份时才惊讶不已。徽宗与她缠绵数周,清晨则回宫上朝,有大臣针对其缺席而谏言。李师师最喜欢的常客不得不停止拜访她,徽宗获悉他的身份后威胁要将其处决,经劝说最终只是将他流放。后来,徽宗召李师师进宫,并纵乐淫逸,直至金军入侵。著名词人周邦彦(1057—1121)在该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滑稽登场:在他拜访李师师时徽宗突然驾到。周邦彦随后藏身床下,窥见徽宗与李师师调情并赏赐她一枚进贡的新鲜香橙。不久,周邦彦写词暗暗提及此事,而李师师也为徽宗歌唱此词。徽宗得知词作者是谁之后,就下令革除周邦彦的官职,并将其赶出京城,但是在了解了周邦彦与李师师两人情比金坚并且周本人诗才横溢之后,皇帝最终回心转意。44

3见李焘(1114—1183):《续资治通鉴长编》;该史书覆盖960—1100年的历史。毕沅(1730—1797):《续资治通鉴》;该史书覆盖960—1370年的历史。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及[美]章楚(Chu Djang)与[美]朱璋(Jane C. Djang)合译的简缩本《宋人轶事汇编》(A Compilation of Anecdotes of Sung Personalities)。亦见李埴(1161—1238):《皇宋十朝纲要》;该书陈列了自宋太祖至高宗每位皇帝的后妃,并提供了母者身份的相关信息;[美]秦家德(Priscilla Ching Chung):《北宋的宫廷女子,960—1126》(Palace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960-1126)(以下简作《北宋的宫廷女子》)指引我找到了大部分文献;亦见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

尽管人们谴责徽宗失掉了北方领土,并部分归咎于徽宗与其后妃共同的美学追求、宗教热忱及风流蕴藉,但是文献并未对徽宗与许多女性的韵事持否定态度。他非常符合历史传统中仁慈的一夫多妻者的原型。当王皇后备受诽谤时,他公正处之,并常常奖掖妃子,还哀悼死去的后妃,这一切显示了他拥有理想的男性特质。向太后当初选他做人君的原因之一便是她以徽宗为“仁”。徽宗听说有宫女在孟皇后被废黜时以身殉主而潸然泪下。41他喜欢被美女与才女环绕,一名道士曾指出其中一位是神仙在世,她是1121年去世的刘贵妃,徽宗为她的死哀痛不已。刘贵妃本是卖酒者之女,曾诞下三位皇子、一位公主,徽宗对其宠爱有加。据《宋史》载,其他妃嫔“为之稀进”。她之所以被称为神仙,得益于新兴道教“神霄派”道长的大力鼓吹。该道士称徽宗乃神霄上帝之子转世,并将包括刘贵妃在内的其他宫中人士也与神仙对应。他称刘贵妃是“九华玉真安妃”。徽宗北狩后,大多数妃嫔与宫女都被赐给女真男子,而徽宗的女儿则被嫁给女真统治部落中的男人,其中有六位生下了儿子。42据文献称,“上在军,闻金人征求万端,至及乘舆嫔御,未尝动色,惟索三馆书画,上听之喟然”43

4见[美]伊佩霞(Patricia Ebrey):《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以下简作《内闱》),第41页,第266页;[美]高彦颐(Dorothy Ko):《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以下简作《缠足》),第190—192页。

神仙妃子与名妓爱人

5见柏文莉:《名妓、妾妇与女子忠贞之教》,第59页,第142页,第128页,第64—65页,第341页,第346页,第351页,第357页。

徽宗的妃子韦贤妃(1079—1159)最终成功回到中原,她就是南宋首位皇帝高宗之母。她本为宦家使女,家主送她入都,进宫成为侍御,并在随徽宗北狩前升至贤妃。高宗在她仍是俘虏时,遥尊她为太后。1142年,高宗与金朝签订和平协议,并最终商定将其母送回。在她回归之前,高宗便已为其动土兴建宫殿。当初她之所以能成为贤妃,则得益于另一位乔贵妃的引荐。她们两人都曾侍奉郑皇后,并在那时结拜为姐妹,发誓封妃者互不相忘。徽宗宠幸乔贵妃,而她也信守诺言,将韦贤妃引荐给皇帝。乔贵妃有七位皇子,但却都于襁褓中夭亡。每生一胎,乔贵妃就得到晋升。韦贤妃离开北地时,乔贵妃置酒送别,并因自己无望南归、终将命丧北土而痛哭不已。40

6见伊佩霞:《内闱》,第270页;柏文莉:《性别与帝国:元代中国的视角》(“Gender and Empire: A View from Yuan China”),载《中世纪与早期现代研究学报》(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34.1(2004):第197—223页;柏文莉:《名妓、妾妇与女子忠贞之教》。

徽宗六位产下六个及以上孩子的妃子中就有郑皇后。其父是省级官员,而她自己本是向太后宫中押班。徽宗还未登基时常常出入向太后宫中,在那里邂逅了郑皇后和一位姓王的押班。向太后安排她们两个服侍徽宗,并在徽宗登基时将她们赐给了他。据《宋史》记载,徽宗后来封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的郑押班为贵妃,并常常赐她御诗及其他作品;而郑氏“端谨”,并能顺承皇帝心意。在其他妃嫔中,有一位年轻妃子刘氏,1113年去世时已经诞下六个孩子。徽宗很思念她,想在她死后追封其为皇后,郑皇后也赞成这一非常之举。另一位刘贵妃后来也颇受皇帝宠爱,却于1121年离世,这使得徽宗悲恸不已。崔妃在刘贵妃去世时未露悲戚之色,后来由于这件事及其他针对刘贵妃的阴谋败露而被驱逐出宫。崔妃也有六个孩子。王贵妃(1117年去世)也是向太后赐给徽宗的,她的孩子更多,曾诞下三位皇子、五位公主。徽宗退位后,郑皇后便成为太后,并于1126年随夫北狩,1130年在北方去世。39

7该主题最好的文献是秦家德的《北宋的宫廷女子》。

尽管关于徽宗宫外微服访花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他最有名的后妃仍是通过正常筛选征召入宫的。徽宗似乎施泽多人,并未沉迷某一位后妃,而除了他废黜的那位妃子,宫中妃嫔似乎也都相处融洽。他的第一位主妻王皇后做出了表率。在开封陷落之前很久,她就已驾崩。王皇后是刺史之女,是徽宗长子钦宗的生母,钦宗是在徽宗登基那年降生的。不久,徽宗开始宠幸另外两位妃子,这也考验了王皇后的德行,最终她“待之均平”。内宦试图通过诋毁王皇后以博得徽宗的青睐,但一番秘密调查之后,徽宗得知皇后并无过错,而她自己却对此事只字未提,这也使得徽宗“幡然怜之”。1108年王皇后驾崩之后,徽宗先前宠幸的郑贵妃1111年成为继任,即徽宗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后。

8贵妃、淑妃、德妃及贤妃,四者均为正一品。一品分正一品与从一品,从一品包括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及婉容。

郑皇后与君同被俘,高宗母只身返家园

9两者为正二品中的前两个封衔,余者为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还有四个品阶,从高至低依次是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以及正五品的才人和贵人。

北宋灭亡,简言之就是女真人1114年抗辽,1115年以“金”为国号,并兴兵反辽,1125年将其倾覆。金军侵宋时,徽宗将皇位传给长子钦宗(1126—1127年在位)。钦宗起先试图安抚金朝,但后来听从大臣建议,打破与金朝的合约,致使金兵再次入侵。1126年开封陷落,徽宗、钦宗父子被俘,并在北方度过余生,他们的后妃大多陪伴在他们身边。

10有关宋代局属与封衔的信息来自秦家德:《北宋宫廷女子》(品阶英译时有所调整),第10—18页,第23页,第93—95页。并见高承(十一世纪晚期):《事物纪原》,第1卷,第17—22页。

登基前,徽宗已经因耽溺纵欲而名声在外。他遍访名妓,搜集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收藏赏鉴名画古玩,并与才华横溢、博学多才之士往来交洽。他自己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还是音乐家。北宋首都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大约聚集了一百五十万人。在此,徽宗建起了一座巨型园林,只是因为有大臣说建园位置有利于得子。耽溺女色的徽宗比宋朝其他皇帝的后妃要多,数量达到一百四十三位,至少有六位产下了六个孩子,甚至更多。他常常晋升自己的后妃,刷新妃嫔数量,并且时常准许她们出宫回归正常生活,这被视为一种恩赐。徽宗共有六十五个孩子,比中国历史上任何皇帝都要多,其中三十一位是皇子,三十四位是公主。北狩之后,他又添了十四个孩子,总数达到了七十九人。38

11见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07页;柳立言与黄宽重合著:《宋朝的创立与巩固》,第243页。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最有名的荒淫皇帝之一,即1100—1126年在位的宋徽宗。之所以说他“荒淫”,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将北宋的灭亡归咎于他。徽宗耽溺道教、醉心文艺、过度征税、开发资源,这也成为其批评者手中的把柄。这些批评者进一步指出,徽宗对西北党项帝国西夏(1038—1227)的军事行动和所费不赀地镇压平民起义,都使得北宋积弱,从而无法抵抗金兵入侵。一些人也指出,如果宋朝没有暴露自己的弱点,并且辽成功抵抗了金兵,后者就有可能根本无法侵宋,36而徽宗也就有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景仰的君主之一。即便徽宗荒淫,他也是高雅脱俗的。他执着于登基前就已培养的兴趣,而其登基也只是因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二十四岁的哲宗突然驾崩时没有立嗣。向太后坚持徽宗继位,尽管哲宗的生母皇太妃朱氏支持哲宗的亲兄。仁宗与哲宗继位时都还年幼,所以刘太后与高太后临朝时须垂帘听政,与君同坐。与她们不同,向太后不但没有垂帘听政,也没有像刘太后与高太后那样,对辽宣告自己临朝称制。一年后她便退位,于1101年驾崩,享年五十六岁。37

12见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07—8608页。赵匡胤的第一位妻子在其成为皇帝前于958年去世,养育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关于赵匡胤在960年登基时的第二任妻子的描述,提到她能弹两种弦乐器,每天早上诵经,并深受赵匡胤之母的赏识。她在963年去世,享年二十二岁,并养育了三个孩子,但都不幸夭亡。亦见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26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7卷,第380—381页。开国皇帝驾崩之后,赵氏男子接连惨死。赵匡胤第一任妻子的儿子赵德昭(950—979)被赵光义逼迫自尽,而赵德芳则于981年病死。前两位皇帝的弟弟赵廷美死于984年,有传言指其参与针对赵光义的谋反(有人说他起初曾被考虑继承赵光义的皇位),而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也因此精神失常。赵光义最喜欢的次子也在992年突然病逝。见柳立言与黄宽重合著:《宋朝的创立与巩固》,第258—259页。

子嗣繁多,坐拥后妃,支持文艺,是为徽宗

13见丁传靖:《宋人轶事》,第1卷,第11页;蔡絛:《铁围山丛谈》,第108—109页;文莹(十一世纪):《续湘山野录》,收入《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语》,第74页。在蔡絛的故事中,花蕊夫人姓费,其他故事则称其姓徐,见吴任臣:《十国春秋》,第50卷,第747—748页。

哲宗的继任者徽宗1100年开始亲政,并恢复了孟皇后的地位,使她东山再起,这是向太后的主意。向太后想让孟皇后回宫,这也使死去的哲宗破例有两位皇后。此处,我们必须暂时把时间快进二十五年,去看看徽宗朝末期金朝入侵的灾难时刻。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并俘虏了徽宗及其新登皇位的儿子钦宗。这两位皇帝与后妃被迫北上。然而,孟皇后由于不住在宫中而顺利逃脱。金朝扶持了一位傀儡皇帝,这位皇帝尊孟皇后为摄政,从而使自己的统治合理化。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徽宗仅有一个儿子还是自由身,即1127年登基、年仅二十岁的康王,也就是后来的高宗(1107—1187;1127—1162年在位)。一听说康王登基,孟皇后立刻停止临朝,并追随高宗南下杭州。在那儿,一些大臣强迫高宗退位,欲立其三岁的幼子为帝,并再次请孟皇后临朝。高宗再次掌权之后,孟皇后欣然退位。1135年她过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的陵寝比哲宗刘皇后更为尊贵,而刘皇后自己则未得善终。徽宗朝初,向太后对刘皇后已经没有任何情谊。据史书记载,刘皇后是宫中的头号美人,为哲宗生下一男二女。徽宗即位之后,他尊刘皇后为太后,并给予其很高的荣誉,可是据说刘太后却开始干预朝政,迫使徽宗不得不采取措施将其废黜,不过在那之前,刘太后已经用帘钩自缢了。35

14李皇后是地方长官之女,由赵匡胤选定;她于984年成为皇后,998年真宗(赵光义第三子)嗣统时成为太后,于1004年去世。李贤妃于赵光义继位一年后去世。我将用庙号指代赵光义之后的宋朝帝王。见柳立言与黄宽重合著:《宋朝的创立与巩固》;司马光:《涑水记闻》,第6卷,第62—63页;脱脱:《宋史》,第4卷,第69页;第245卷,第8705页;李埴:《皇宋十朝纲要》,第40页;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41页(提及一位会弹琵琶却无生育的妃子)。

在《宋史》所有后妃中,传记最长的是哲宗的孟皇后,可是这并非因为她像刘太后或高太后那样努力参政。相反,她被皇帝夫君废黜后,又被下一任皇帝复位,并最终在北宋亡国时忠君爱国,才使她名留青史。在孟皇后十六岁时,高太后从上百位出身显贵的女子里相中她,并同向太后一起加以教导,于1092年立其为后。然而,那时同样十六岁的哲宗的心另有所属,但高太后却对孟皇后大为赏识。高太后翌年去世,不久后哲宗便专宠刘婕妤。这位妃子开始诽谤孟皇后,并当着皇后的面违反宫中礼节。因为哲宗存了废黜孟皇后的心思,所以对刘婕妤的行为听之任之。某年冬至,宫中女性朝见向太后时,刘婕妤对皇后所坐的特殊座位愤愤不满。刘婕妤的一位侍从冒大不韪,将她的座椅换成了与孟皇后的相同规制。向太后驾到,每个人都起身,有人匆匆移开了刘婕妤的座椅,致使她坐下时摔倒在地。刘婕妤气急败坏,含羞而退,向哲宗大吐苦水。最终,皇帝废黜了孟皇后,将其驱逐出宫,并封刘婕妤为新皇后。34

15见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12—8615页;刘太后统治的较好总结见张邦炜:《婚姻家族史论》,第233—264页;[美]贾志扬(John Chaffee):《刘皇后的崛起与临朝称制,969—1033》(“The Rise and Regency of Empress Liu (969-1033)”)(以下简作《崛起与临朝称制》),载《宋元学报》(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31(2001),第1—25页;[美]李慧漱(Hui-shu Lee):《宋代中国的后妃、艺术与主体性》(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以下简作《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美]麦克·麦凯格拉斯(Michael McGrath):《仁宗朝(1022—1063)及英宗朝(1063—1067)》(以下简作《仁宗朝》),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279—346页。

北宋灭亡时成为女英雄的废后

16一个死于真宗成为皇帝之前;另一位则是他的第一位皇后,但并无生养,于1007年去世。

年轻的哲宗并不喜欢祖母高太后的政策,她驾崩以后,哲宗便恢复了变法派的实权。不过变法派再也没有追随王安石时那样齐心,他们把持政权,直至北宋灭亡。在变法派大臣试图怂恿哲宗贬谪死去的高太后时,向太后出面调停,劝说哲宗打消这个念头。《宋史》补充道,徽宗朝时,向太后临朝称制,她和高太后一样反对变法。但正如伊佩霞指出的,向太后的立场实际并非如此。向太后之所以为高太后辩护,是出于对另一位皇后的辩护,后来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孟皇后身上。向太后无所出,而神宗十三位后妃中有两位产下了皇位继承人,第一位便是神宗第六子哲宗,第二位则是神宗第十一子徽宗。两位皇帝的生母似乎都来自宫廷服务机构。33

17见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第1卷,第18页(A Compilation of Anecdotes of Sung Personalities:第28页);柏文莉:《宋朝宫廷的性别问题与宫廷娱乐》(“Gender and Entertainment at the Song Court”)(以下简作《性别问题与宫廷娱乐》),收入[美]安妮·沃瑟尔(Anne Walthall)编:《王朝之仆:世界史中的宫廷女性》(Servants of the Dynasty: Palace Women in World History)(以下简作《王朝之仆》),第261—279页;贾志扬:《崛起与临朝称制》。

高太后与神宗的向皇后亦结为联盟,后者则是宋朝九位临朝称制太后中的第四位。据说她曾盛赞神宗仁慈,称扬方式更是独一无二,即“二十年夫妇不曾面赤”。徽宗即位第一年,她便开始垂帘听政。不过其夫神宗在位时,她便影随高太后,据说向皇后效仿高太后严格取缔本家特权。神宗患病时,高皇后立哲宗为嗣的建议得到向皇后支持。1085年哲宗登基时,高太后下令已成为太后的向皇后居于东边的皇宫,而非西边的皇宫,以示其显荣,可是向太后婉拒了。32

18早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男性精英就已经供养成群的女性伶人,但这种行为在唐朝之后,尤其是宋朝才蔓延开来。本段信息来自柏文莉的力作:《名妓、妾妇与女子忠贞之教》,尤见第16—18页,第25页,第49—50页,第68页,第179页。

帝后“二十年夫妇不曾面赤”

19见柳立言与黄宽重合著:《宋朝的创立与巩固》,第277—278页;麦凯格拉斯:《仁宗朝》,第282页,第293页。

与刘太后形成鲜明对照,高太后被誉为“女中尧舜”,这也是一名女子能享有的最高赞誉之一。变法派不会对其如此称颂,不过《宋史》中她的传记则记载了她对管理外戚的严格。她在世时,自己的叔伯子侄没有一个加官晋爵。有影响力的宫中官员在谋求私利时也需慎之又慎。哲宗朝伊始,一位亲信请神宗的乳母向高太后求情,而高太后则要处决乳母。自此,所有可以不经官方流程审核的宫中旨令(史称“内降”)得以终止。这也意味着高太后实际上也不允许自己发号施令,为防止女子干政的出现做出了典范。1093年,高太后患病而终,享年六十二岁。31

20见麦凯格拉斯:《仁宗朝》,第288页;马克梦:《牝鸡无晨》,第260—263页。

此时高太后的影响力还未达到顶峰。1079年神宗患病时她即掌权,并督导有关皇太子(即后来的哲宗)即位的相关事宜。1085年神宗驾崩时,王安石的同盟密谋以太子皇弟取代哲宗,但高太后及其支持者最终赢得胜利,她也顺利成为九岁的哲宗(1085—1100年在位)的摄政。其时,王安石的许多盟友仍然掌权,但高太后却在宋朝政治舞台的中心上演了一场大戏,并借此扭转了变法运动。由于她自身并不谙于朝政,高太后借力于亲信大臣,尤其是1084年刚刚编撰完成《资治通鉴》的司马光(1019—1086)。高太后使司马光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官员,尽管疾病与过度劳累导致他1086年就过世了。尽管扫清变法派需要时间,但是高太后和亲信官员还是完成了这项任务,她一直垂帘听政,直至1093年驾崩。

21见贾志扬:《崛起与临朝称制》,第12—14页,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98卷,第2271页;第99卷,第2295—2296页。亦见脱脱:《宋史》,第117卷,第2774—2776页;第242卷,第8613页;马克梦:《牝鸡无晨》,第147页,第261页;马克梦:《帝制中国的女性统治者》(“Women Rulers in Imperial China”),载《男女:中国的男性、女性以及性别问题》(Nan N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以下简作《男女》)15.2(2013):第179—218页。

英宗仅统治了四年,期间相继发生了不少争议事件,诸如曹后临朝、英宗如何对待其生父与其养父仁宗等。仁宗和英宗均非特别重要的君主,不过英宗的高皇后(1093年去世)却成为宋代另一位最有权势并受人景仰的女性。高皇后出身仕宦之家,其先祖历来侍奉朝廷。她与英宗同岁,在宫苑中长大,仁宗亲自提议他们联姻。高皇后也是曹太后的外甥女,她诞下了四个孩子,其中包括英宗长子——未来的神宗皇帝。1067年英宗早逝,高皇后成为太后。神宗死后,她开始临朝称制。神宗朝时(1067—1085),王安石兴起变法改革,引发了激烈争论,而当时的高太后也卷入其中,因为变法的一些措施危及其家族利益。朝内保守派支持放任型政府管理,而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则主张国家更大程度地干预经济活动,因而一条鸿沟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保守派反对并中伤王安石,曹太皇太后与高太后也和他们统一战线,迫使王安石最终辞官。尽管后来他又短暂地回朝执政,但最终还是永久退隐,并于1086年过世。30

22见贾志扬:《崛起与临朝称制》,第18页,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07卷,第2494页;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15页;第286卷,第9628页;李焘:同上,第107卷,第2494页;麦凯格拉斯:《仁宗朝》,第285页,第288页。

“女中尧舜”高太后

23见贾志扬:《崛起与临朝称制》,第17—18页,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2卷,第2605页;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14页;文莹:《续湘山野录》,第75—76页;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17—8618页;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60页。

因为仁宗所有的儿子都夭亡了,所以曹皇后劝他从亲族里收养一子。这位皇子从四岁开始便由曹皇后抚养,他就是赵光义的重孙、未来的英宗(1032—1067;1063—1067年在位)。1061年英宗正式成为太子。然而,仁宗突然驾崩、传诏英宗继位时,后者则试图逃走,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并非心甘情愿。大臣们不得不强迫英宗冠带皇服。不久,英宗开始行为古怪,身患疾病,曹太后只能临朝称制。英宗卧床数月,并对曹太后无礼不敬。当司马光及其他大臣最终说服英宗重新执掌皇位时,曹太后却拒绝撤帘还政。当时的权臣韩琦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但只有《宋史》以外的文献才对此有所提及。他和其他大臣说服英宗参与祈雨大典,从而让百姓有机会看到皇帝身体已经康复并可以执政。曹太后推说典礼用具准备不周,但韩琦还是说服了皇帝出席大典,并受到万民朝贺。同年,韩琦向曹太后说明英宗已经能够执政,并主动请辞,曹太后则声明应该放权的是她自己。听到太后如此表态,韩琦大悦,并询问太后何时撤帘还政,而曹太后即刻起身离席。礼法规定,太后会见权臣时应坐于帘后,所以韩琦立刻下令撤帘,这也标志着曹太后临朝的结束。在之后的几年,她至少在两个重大场合发表意见:一次是反对变法者王安石(1021—1086),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另一次则是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苏轼(1037—1101)辩护。1070年左右,苏轼就已公开批评王安石。1079年苏轼因其政见被捕,而曹太后也于同年驾崩,享年六十四岁。29

24见脱脱:《宋史》,第242卷,8616—8617页;丁传靖:《宋人轶事》,第1卷,第19页(英译第31页)。此元剧乃《抱桩盒》。第二个版本的英译见[荷]伊维德(Wilt L. Idema)译,《仁宗认母传》(“The Tale of the Humane Ancestor Recognizing His Mother”),收入《包公与律法:1250—1450年的八个词话故事》(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9),第xxi—xxii页,注38(相关文献);第67—104页。一个著名的版本则见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第1,15—17回)。

试图逃走的皇太子和拒绝退位的女摄政

25见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19—8620页;第242卷,第8624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3卷,第2648页;麦凯格拉斯:《仁宗朝》,第292—293页。

尽管《宋史》的后妃列传篇幅短小,但显示了皇室创建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常见关系类型。一位女性会将另一位女性引荐给皇太子。女性在幼时便进入宫廷,成长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皇宫的运作方式,之后成为皇帝的伴侣。她们与年长女性建立联系,服侍后者或由后者养育成人。一些人幼时便认识皇帝,有的则与其建立隔代情谊,例如仁宗的另一位宠妃张贵妃抚养的那位女子。仁宗在张贵妃死后才逐渐从政务中抽身,而张贵妃则最接近前代史书中描述的多事妃子,只不过没有那样耸人听闻,所以仍符合《宋史》对妃子的描述习惯。她幼时侍奉刘太后,在储君身边长大,并在宫廷内外影响深远。仁宗对张贵妃及其家人恩赐有加,以致大臣们援引先例加以谏言。仁宗则指出张贵妃曾救过自己性命,从而为自己的恩赐辩护。然而如上所述,那次卫卒叛乱是由曹皇后平息的。1054年张贵妃过世,享年三十一岁。哀痛不已的仁宗追封其为皇后,大臣们纷纷指责这有违礼法。27《宋史》还提到其他三位妃子,她们均以长寿著称,其中一位是仁宗乳母的女儿,张贵妃抚养的那位女子也是三人之一。后者四岁进宫,并诞下两位公主。仁宗死后,她生活简素,吃斋念佛长达四十年,“昼夜不解衣”,并又历经了四位皇帝,直至九十三岁寿终。28除了南宋高宗,正史中仁宗后妃的传记数量多于其他所有皇帝。

26见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20页;秦家德:《北宋仁宗曹皇后》,收入萧虹与[美]苏·维莱斯(Sue Wiles)合编:《中国妇女传记词典:唐至明,618—1644》(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Tang through Ming, 618-1644),第18—20页。

郭皇后被废黜之后,仁宗不得不另找一位皇后。他尊重大臣们的建议,选了太祖和太宗手下大将的孙女,并在1034年废黜郭皇后、尚美人及杨美人之后,封其为后。这位皇后姓曹,后来成为宋代九位临朝称制太后中的第二位,并在仁宗的继任者抱恙时简短执政。有“慈俭”之誉的曹皇后喜欢亲自在宫苑中监督耕织年礼,这是后妃之德的经典象征。据史书记载,在卫卒作乱时,她曾英勇地让皇帝躲入一片受保护的区域并召人护驾,最终平息了骚乱。26

27见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48页,第67—68页;脱脱:《宋史》,第317卷,第10355页;第322卷,第10439页;第285卷,第9604页,第9606页;麦凯格拉斯:《仁宗朝》,第325页。

事情发生在1033年。那时仁宗有两位宠妃,尚美人与杨美人,她们“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内侍省都知为仁宗谋划废黜了皇后,而大臣们对妃嫔的过激行为则强烈不满。为了安抚群臣,仁宗也将尚美人与杨美人一同驱逐出宫,并指斥尚美人滥用职权。仁宗罢黜了两位站在废后一边的官员,并从宫中逐出两百名宫女,因为仁宗认为她们是刘太后与郭皇后的余党。杨美人从宫女一路升为妃子,并以画技见长,后来仁宗又重新宣召其入宫。而郭皇后最终亦为仁宗所念,皇帝不但遣人问候,甚至还与其酬和诗歌,郭后生病时还送医送药,但皇后最终还是因病而亡。有人说是那位都知将其鸩杀,但《宋史》称这并无确凿证据。仁宗深切哀悼,在其死后恢复其皇后地位。25

28仁宗共有十六位后妃。其乳母之女产下一男一女;三者中最后一位九岁入宫。见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23—8624页。

尽管光宗的李皇后是《宋史》唯一标明“妒悍”的后妃,但仁宗在其后妃中也引起了接二连三的互相嫉妒,仁宗甚至因此废黜了一位皇后。作为真宗的第六子,也是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仁宗统治了四十多年(1022—1063年在位)。在其漫长的任期中,他非常依赖大臣运作政府,并最终从政务中抽身出来。仁宗的皇后郭氏是军官之女,刘太后不顾仁宗反对,替他选择了郭皇后。1024年郭氏封后,年仅十一岁,而时年十四岁的仁宗则疏远自己的皇后去宠幸其他女子。

29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98卷,第4792—4793页;第198卷,第4815页;第199卷,第4838页;第201卷,第4862页;第201卷,第4864页;第201卷,第4866页;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75页;丁传靖:《宋人轶事》;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21—8622页;冀小斌:《北宋中国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生涯与思想,1019—1086》(Politics and Conservatism in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Career and Thought of Sima Guang (A.D. 1019—1086))(以下简称《政治与保守主义》),第80—85页。

向妃嫔动粗而遭废黜的皇后

30见麦凯格拉斯:《仁宗朝》,第340页;关于王安石变法,见牟复礼:《帝制中国》,第138—144页;史乐民:《神宗朝与王安石新政,1067—1085》,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347—483页,第389页,第406页。

如同那些诋毁武则天的故事一样,有的故事则把刘太后描绘得嫉妒狠毒。在一些版本中,她甚至试图毁掉皇太子;而另一些版本则说,她从李宸妃手中窃取皇子,据为己出。在元杂剧中,没有儿子的刘太后下令杀死这个新生儿,可是一名宫女和一名宦官则将襁褓中的仁宗救下,并用奁盒将其运走。真宗的兄弟养育了这个孩子,数年后终于真相大白,仁宗也继承了皇位。另一个版本开篇,李宸妃已年老衰颓。她早已出宫,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沿街乞讨。一位著名的判官获悉其真实身份后,将刘太后的阴谋诡计公之于众,并让仁宗与其生母团圆,而仁宗生母最终则请求饶恕刘太后。一个十九世纪的版本中,刘氏及李宸妃都怀有身孕,真宗告诉她们两个谁先产子,谁就封后,谁的儿子也就成为太子。李宸妃首先产子,但刘氏派人杀死了那个婴孩,并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取而代之。由于真宗认为李宸妃产下怪胎,便将其降级。不久,刘氏亦产一子,并成为皇后,但是她的孩子后来夭亡了。不过,刘太后不知道宫人并未杀死李宸妃的皇子,并私下将孩子抚养成人。后来,这个孩子来到真宗面前,成为太子,使得刘太后震惊不已。24

31除了神宗,高太后还有第二子、第三子及一个女儿。见[美]李瑞(Ari Daniel Levine):《哲宗朝(1085—1100)与党派时代》[“Che-tsung’s Reign(1085-1100)and the Age of Faction”](以下简称《哲宗朝》),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485—555页;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25—8627页;第467卷,第13641—13642页。

《宋人轶事汇编》中的一则故事提供了更多真宗初遇李宸妃的信息。那时李宸妃还是刘皇后宫中的一名侍女,真宗恰巧路过并想洗手。李宸妃端着御盆给真宗洗手时,皇帝注意到她的纤纤玉手——这令人想到有关皇子或皇帝如何与女子偶遇的典型故事。随后他们交谈起来,李宸妃告诉真宗,前一晚她曾梦见赤脚羽仙告诉她,自己不久将会降生成为她的儿子。那时真宗无子,听了这个吉兆后龙颜大悦。当晚,真宗召其侍寝,她随后怀孕。这则故事又提到,仁宗幼时不喜着鞋袜,常在禁内赤脚游走,因此赢得了“赤脚仙”的雅号。

32向皇后是之前一位宰相的重孙女,1066年入宫,神宗继位首年即成为皇后。

几个世纪以来,围绕着刘太后如何过继仁宗及仁宗生母的情况,产生了一些逸闻。正史记载,刘太后从夫君的妃嫔那里过继了一个婴孩并视为己出,这也是皇后们可以做的。但她却从未向仁宗透露其生母的身份,这则是不寻常的。仁宗生母姓李,正史描述她持重寡言。真宗在她服侍刘氏时与其相遇,之后她产下仁宗及一女。仁宗称帝时封她为顺容,并让她和真宗的其他妃嫔一起生活。她1032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死前被封为宸妃。知情者惧怕刘太后,不敢告知仁宗李宸妃是谁。起初,刘太后想按一般宫廷女子的礼仪将其下葬,但一位大臣说服她以皇后礼葬之,并以水银护其尸身。这位大臣保证刘太后以后会感激他的建议。当太后次年驾崩后,终于有人告知仁宗其生母是谁,并称其死于非命,尽管对此语焉不详。仁宗悲恸不已,离朝数日,开棺验尸,见“妃玉色如生”,身着太后袍,仁宗因而释然,相信她不是死于非命,并感激刘太后如此厚葬其生母。

33第一位是朱德妃,她另有一子一女,并于1088年享受皇帝生母的待遇,1102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另一位是陈美人,其母曾为宫中侍女,她于1089年去世,享年三十二岁。见脱脱:《宋史》,第242卷,第8627页;第243卷,第8630页;第243卷,第8631页;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75页;丁传靖,《宋人轶事会编》,第2卷,第43页;伊佩霞:《向皇后与正式传记以外的纪传文献,1046—1101》[“Empress Xiang(1046-1101)and Biographical Sources beyond Formal Biographies”],收入 [加]季家珍(Joan Judge)与[美]胡缨合编:《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Beyond Exemplar Tales: Cultural Politics and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a),第193—211页。

被隐藏的母亲

34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32—8638页;第243卷,第8633页;第243卷,第8638页;李瑞:《哲宗朝》,第530页。

1033年,刘太后生命的最后一年,最具争议的一件事发生了。刘太后决定在祭祀太庙时身着龙袍,头戴冕旒。此乃庄严大礼,通常由皇帝主导。尽管有人反对,她还是穿上了龙袍。从理论上讲,没有人会在这种情形下出面阻止刘太后,但官员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刘太后最后一次政治上的自作主张是推荐一位女性继任者杨淑妃(1036年去世)。996年,十二岁的杨淑妃入宫,那时真宗还是皇太子。尽管杨淑妃是真宗最为宠幸的妃子之一,刘氏也对她赏识有加,将其视为继任者,在仁宗孩提时就让杨淑妃照顾他。只要刘太后一得迁升,她就设法提拔杨淑妃,可是她让后者延续临朝称制的计划却泡了汤。仁宗的大臣们认为太后的遗诏不可接受,而已经长大的仁宗也只是封杨淑妃为太后,并赏赐巨额金银。不过,杨淑妃仍有影响力。仁宗的三位皇子去世之后,杨太后劝说仁宗领养一位皇子,这就是后来的英宗。23

35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37页,第8638页;伊佩霞:《向皇后》,第208页。

由于宋朝此前并未有女性临朝称制,官员们必须仔细考虑,慎重决策。一些重要政策得以及时制定,并对整个宋朝及之后产生影响。一名官员提议刘太后只是“权”为统治,但这一提议遭到反对,“权”字也在刘太后及其后继者的任命中保留下来。另一个问题是刘太后如何上朝,最终决定是她每五天听政一次,但不能单独临朝,须有仁宗陪伴。仁宗坐于左方尊位,面向大臣,而真正的统治者刘太后则坐于右方,垂帘听政。据我所知,尽管此前的女性统治者也用过各种分隔方式,这却是垂帘之制首次成为官方规定。除此之外,刘太后不能以男性帝王的第一称谓“朕”自称,因为大臣们了解先前的摄政后妃及武则天曾使用过这一称谓(而辽则明确允许承天太后以“朕”自称)。21至于刘太后如何显荣其先祖,大臣们决定,与男性君王一样,刘太后的祖父及父亲的名字需要避讳。然而,其试图效法武则天、为刘氏宗族建立祖庙的提议则充满争议,最后不了了之。这个提议的潜在威胁在于,它暗示了另一条皇室血统,这也正是武则天曾经试图创造建立的。有一次,刘太后询问一位大臣如何看待武则天,这位大臣回答,“‘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此后不久,在朝庙途中,太后想让自己的銮舆先于皇帝,还是这位大臣援引“三从”女德的经典闺范——先从父,后从夫,两者亡过则从子——坚持太后銮舆随后。最终刘太后的銮舆紧随皇帝儿子的车驾。另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是,当一名谄媚官员进献《武后临朝图》时,刘太后将画掷之于地,从而展现了她拒绝成为武后的得体行为。22

36见伊佩霞的卓越研究:《宋徽宗》(Emperor Huizong)。

刘太后第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举动是接管真宗长子,也就是未来的仁宗的抚养权。仁宗的生母是一位妃子,1010年诞下其子,她本是刘太后的一位侍女。《宋史》并未提及刘太后自己是否生育。她精通朝政,同皇帝一起阅读奏章至深夜。真宗治下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1005年与辽签订协约,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奠定了基础。之后真宗懒于朝政,尤其在1010年以后精神状况每况愈下。刘氏临危受命,初为妃嫔,后为国母,在1022年真宗驾崩之后临朝称制。尽管刘太后用权审慎,她临死时却仍坚持保有国家领袖的身份,虽然此时仁宗早已成人。她赐予娘家人优厚的待遇,使他们与重要官员联姻,以弥补其在朝廷缺乏政治同盟的不足。19值得注意的是,刘太后临朝称制期间,北方的辽亦由两位女性相继统治。一位是二十年前率领契丹军队击败赵光义的承天太后,另一位则是1031年辽圣宗死后执掌大权的钦哀皇后。刘太后正式承认了后者的地位,尽管事实上这样做僭越了皇帝及其顾问的特权。20

37徽宗在其父活着的皇子中排行第二,而其大哥则不适宜统治。见李瑞:《徽宗朝(1100—1126)、钦宗朝(1126—1127),以及北宋灭亡》,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556—643页;李瑞:《哲宗朝》,第553页;伊佩霞:《向皇后》,第208页。

帘分乾坤

38见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22—23页,第37页;伊佩霞:《宋徽宗》,第307页(女真人的统计数字是143)。六位皇子与十四位公主不幸夭亡。

这样一位女子能够见到皇太子,则与宋朝继承唐与五代的名妓制度有关。自八世纪唐玄宗朝以降,这一制度已然存在,负责训练称为“官妓”的女性伶人。她们能够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表演娱乐,并在宴会及其他庆典活动中陪伴皇帝与大臣,是宫廷生活中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她们的身影甚至出现在国家政府的高级机构中。当赵匡胤鼓励手下将领退隐、与歌儿舞女相伴相依时,他曾隐约提到官妓制度的存在。赵匡胤及其继任者承袭唐制,设立教坊司,为皇室提供出入宫禁的伶人,不论是皇宫之中,御舫之上,抑或是室外庆典,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官妓在宋代日益流行,甚至辐射精英阶层家中,有些精英男性会纳其为妾。至南宋,官妓制度已渗透至县级官员、富商巨贾及地方乡绅之中。尽管当时的道德话语不鼓励过度消费,且不时声讨控诉过度奢侈的官员,但这项习俗最终还是变得根深蒂固。18

39郑皇后育有一位皇子、五位公主,不过皇子幼年夭折。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38页;第243卷,第8639—8640;第243卷,第8645页。伊佩霞:《宋徽宗》,第303—307页。

刘太后出身行院人家,《宋史》对如此低贱的出身讳莫如深。她的传记反而说刘太后乃宦家之女,早年丧亲,之后被一个四川的银匠送至都城开封。该银匠在刘氏十五岁时将其举荐给还是皇子的真宗。由于其父赵光义不允,真宗将她安置于宫苑别所。赵光义驾崩之后,真宗将其召回,并封其为美人。此时,真宗的前两任妻子已经亡故。16尽管大臣们反对出身如此寒微的女子成为皇后,但真宗仍一意孤行,于1012年封其为后,此时刘氏四十三岁。尽管《宋史》仅仅隐约提及刘氏出身低微,其他资料却提供了更多相关信息,并称其擅长手鼓。有的资料说她曾委身那名银匠,有的则称她曾是名妓伶人。真宗对她宠爱有加,但是真宗的乳母憎恶她,与此同时,赵光义也注意到真宗萎靡不振。当他询问最近谁服侍其子时,真宗乳母答曰刘美人。赵光义因此下令将其逐出东宫。17

40见丁传靖:《宋人轶事会编》,第2卷,第59页;秦家德:《北宋的宫廷女子》,第31页;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40—8643页;第243卷,第8643—8644页。

宋代历史中权力最大的女性之一刘太后崛起于下一位皇帝治下,她也是武则天之后三百年来首位大权在握的汉族女性。她还是宋朝九位临朝称制的太后中的第一人,并开启了三位太后连续临朝的时代。由于其夫真宗(968—1022)抱恙,刘氏于1020年掌权。1022年真宗驾崩时,她便与年幼的仁宗(1010—1063)临朝, 尽管有人对此颇有微词。刘太后临朝期间大权在握,并享有盛誉,即便还政之后仍是如此。由于没有宦门大族的娘家做后盾,刘太后与汉唐的先驱们不同。但与她们一样,她也常常碰到关于礼仪规范与先例存否的问题。官僚们坚持认为她只是暂时临朝,并屡屡要求她下台还政,但刘太后及其支持者则掌权直至驾崩为止。甚至在临死时,刘太后还试图指定另一位女子临朝称制,从而延续其统治,但是经人劝说,年轻继任者婉拒了刘太后的提议。刘太后是宫廷女性如何效法武则天但却有所节制的关键例证。15

41见伊佩霞:《向皇后》,第203页。

伶人出身的刘太后之崛起

42见伊佩霞:《宋徽宗》,第488页,第494页。

阅读《宋史》中有关后妃的章节时,我们会有感于其不同于以往的记传方式。如上所述,赵匡胤并无妃嫔有传。其弟赵光义有十四位后妃,十六个孩子,《宋史》却只为四位后妃立传,且信息有限。赵光义成为皇帝前曾有两位妻子,但只有他的第三任主妻李氏成为皇后。传说她待皇帝的所有儿子及其他妃嫔甚厚。可是,另有文献记载,她试图在真宗继位时以真宗长兄取而代之,不过她并非两人生母。我们无法确定该说法真实与否。赵光义的十六个孩子中有九个儿子,但《宋史·后妃传》只提及两位母亲,其中一位是真宗生母李贤妃,她也是传说中李皇后试图用来替代真宗的皇子之母。先前的正史对皇帝的后妃言之更详,也会提及她们的孩子是谁。我们在赵光义最宠爱的一位皇子的传记中获悉另一位后妃的名字,因为这位皇子对她的死悲伤不已。其他文献则提到赵光义的一位妃子来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后宫,这也表明开国之君常常从其手下败将那里掠夺妃嫔。直到978年李煜逝世,赵光义才召这位妃子入宫,之后她产下一子三女。尽管《宋史》编纂者们不可能缺乏相关资料,但他们似乎认为没有必要记录这些女性的存在。仿佛一项新标准规定,除了皇帝的母亲,其他妃嫔不必有传,而为例如李煜妃子这样的女性立传——甚至是召她们入宫——都是轻率浮夸的。14

43第一位刘贵妃(1089—1113)“其出单微”,于1100年入宫。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44—8645页;第462卷,第13528—13529页(“神霄”;该道士名叫林灵素[1076—1120],不久他便被驱逐出宫);丁传靖:《宋人轶事会编》,第2卷,第55页。亦见李慧漱:《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第95页,第97—99页;[瑞典]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与[澳]傅飞岚(Franciscus Verellen)合著:《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第1081—1082页;赵昕毅,《徽宗与神霄宫庙网络》,收入伊佩霞与[美]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合编:《徽宗与中国北宋时期: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第324—358页,第327—338页。

赵光义治下,宋代征服了五代十国末朝之北汉,并将其纳入版图,但却在试图进攻北方辽土的过程中遭遇惨败。赵光义的军队并非承天太后(953—1009)领导下的契丹将领的对手。承天太后于其子圣宗继位初期临朝称制,以非凡的信心与权威统领文武两班。尽管赵光义的统治受到重创并屡遭质疑,但皇位仍由其子嗣一脉相承,直至1162年嗣统重归赵匡胤一支。

44见脱脱:《宋史》,第352卷,第11128页;丁传靖:《宋人轶事会编》,第2卷,第57页;[美]威廉·O. 亨尼西(William O. Hennessey)译:《宣和》(《宣和遗事》英译本),第63—83页;伊佩霞:《宋徽宗》,第312—314页,第525—528页。关于周邦彦的故事,见罗慷烈编:《周邦彦清真集笺》,第6—8页诗词注释。

记录后妃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

45见亨尼西:《宣和》,第152页;伊佩霞:《宋徽宗》,第488页,第493—494页,第497—499页。

关于赵匡胤之死最不同寻常的故事指称其弟光义谋害了亲兄。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花蕊夫人,她是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的宠妃。尽管《宋史》并未记录赵匡胤的任何妃嫔,也未对此加以解释,但《宋人轶事汇编》讲到赵匡胤沉迷于花蕊夫人,而她则出于对前夫的忠诚试图毒害赵匡胤。赵光义提醒兄长小心提防,而赵匡胤却充耳不闻。一日,赵光义于田猎之时本欲射杀一头野兽,不想却误将花蕊夫人射死。另有两则故事提及谋杀,但却是有关赵光义如何谋害赵匡胤。第一则故事说,一天晚上趁其兄卧病熟睡时,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赵匡胤中途醒来,赵光义以斧斫之。后来宋皇后与赵德芳突然赶到,而赵匡胤已命悬一线。赵光义立即潜逃,赵匡胤则在次夜驾鹤西归。第二则故事并未提及花蕊夫人,只是说兄弟二人雪夜同饮,赵匡胤向赵光义展示一斧,并模棱两可地让其弟用之。赵匡胤睡去之后,次日一早人们便发现他已驾崩。这些矛盾的叙述表明争论的存在,而人们也极尽混淆视听之能事——由此可以想见,这些奇思异想的荒诞怪异填充了缺失的历史真相。13

46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46—8648页;李慧漱:《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第128—149页;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第85页。

《宋史》并未记录赵匡胤的任何妃嫔。他曾有三任夫人,前后相继。《宋史》对她们叙述简略,但却赞誉有加,好像是在强调宋朝伊始,就德行斐然。赵匡胤的三任妻子都是高级武官之女,显示了朝代初期常见的一种联姻形式。前两位妻子死后,赵匡胤四年未娶,最后迎娶了宋皇后(951—995)。史家精炼地称其“性柔顺好礼”,却并无生育。在《宋史》未叙的一段颇富戏剧性的故事中,宋皇后在赵匡胤临死时召唤赵德芳前来继位,史书并未写明德芳的生母为谁。然而,她派出的信使反召来了赵光义。赵光义前来之后,宋皇后立即承认其为下一任国君——此为赵匡胤之死与之后皇位继承的矛盾叙述之一。12

471148年潘贤妃去世。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48—8649页。关于高宗不能生育的传闻,见陶晋生:《南渡与高宗朝(1127—1162)》,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644—709页。

试图毒害太祖的花蕊夫人传说

48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49—8650页;周密:《武林旧事》,第7卷,第116页;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第60页;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第3卷,第75页;李慧漱:《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第128—149页,尤见第131—135页。

在儒家史官笔下,一个朝代定然以德而兴。女性被视为最能真实反映时代道德水准的棱镜,因此《宋史》中最早两位帝王的慈母及赵匡胤的贤妻们也随之产生。她们的卓尔不群为宋朝的其他后妃设立了标杆。最早两位帝王的母亲杜太后是《宋史》中第一位立传的女性,史家对其赞誉有加,尤其是据说其临死前与赵匡胤进行的一番重要对话。杜太后问赵匡胤是什么使其荣登皇位,赵深沉慨叹,无以为答,其母则坚持让赵给予答复。最终,赵匡胤回言是其父母累积的功德。“不然。”杜太后回复道,他之所以成为皇帝是因为后周皇帝死后,七岁幼子继位。她继续说道,如果后周继位者年龄更长,才能更强,“天下岂为汝有乎?”因此,她建议赵匡胤令其弟而非其幼子继位,赵亦赞同。这样,她就确保了政权在动荡时期的延续。杜太后薨于961年,而赵匡胤于976年驾崩。之后其弟赵光义(939—997)继位,庙号太宗。在中国传统中,哥哥传位给弟弟非同寻常,所以许多史学家认为赵光义伪造出其母兄之间的对话以使自己的即位名正言顺。事实上,赵匡胤突然驾崩,并未指定继承人,尽管当时其四子中仍有两人在世,一个十八岁,一个二十六岁。我们缺乏确凿的证据指明赵光义如何成为继任国君,而关于其继位的叙述更是矛盾重重,一些叙述几近荒唐。下面我们就检阅几例。11

49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50页;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第3卷,第75—76页;脱脱等编:《金史》,第129卷,第2782页;第131卷,第2808页。

北宋(960—1127)

50见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第3卷,第77页;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Branches of Heaven: 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以下简作《天潢贵胄》),第180页;[马]Gong Wei-ai(译者按:中文名不详):《孝宗朝(1162—1189)》,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710—755页。

册封后妃的头衔分为五品。和过去一样,这些封号反映了理想后妃的出众品质与德行。最高封衔包括贵妃、淑妃、德妃及贤妃。8昭仪、昭容这些封号自古有之,但品阶未必一成不变。9昭仪在汉代曾为最高品阶,在宋代却只是正二品之首,较最高级别的贵妃低了十一阶,而贵妃的封号在五世纪的刘宋时才出现。10

51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51—8652页;第243卷,第8653页。夏皇后兄弟引自的例证为宋弘,见范晔:《后汉书》,第26卷,第904—905页。

宫廷服务机构效法男性官僚机构中的六部。尽管女官可以调至后宫,但宫廷服务机构仍与后宫有别。秦家德指出,北宋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后妃实际上出身六尚。每个尚局中,有一位主事,下辖两位主管。尽管不同朝代的行政结构与诸如女性、宦官及奴仆的职务分配不尽相同,可是其职责类型直至帝国末期都颇为相似。在宋代,有的局属负责通信与薪酬记录等书面事务,有的负责礼仪,有的负责服饰、珠宝及其他饰物,有的负责御膳、御药,有的负责修缮和维护生活区、花园及苑囿,还有的则负责为宫女裁制服装。宫正负责监督宫女的行为,并对不当行径提出处罚建议。女性例行入尚,获得提升,增加薪饷,退局后常常能领到一笔妆奁以便其婚嫁。尽管她们仅占宋代人口的一小部分,她们却是一批才华横溢、训练有素的在职女性。

52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53—8655页。

历朝历代,未册封为后妃的宫廷女性在皇宫中也担当职务,成为完全由女性任职运作的宫廷女性服务机构的一部分。在北宋,这一机构由六尚与一名独立的宫正组成。生活在宫廷中的女性最终多达两三千人(开国皇帝治下仅有二三百人),其中超过两百人担任职务。7

53见贾志扬:《天潢贵胄》,第191—193页;戴仁柱(Richard Davis),《光宗(1189—1194)、宁宗朝(1194—1224)》[“The Reigns of Kuang- tsung (1189-1194) and Ning-tsung(1194-1224)”](以下简作《光宗朝》),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756—838页。

宫廷女性服务机构的六尚与后妃之头衔

54见李慧漱:《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第160—218页,尤见163—167页,及270页注2(杨皇后出身的描述);柏文莉:《性别问题与宫廷娱乐》,第273页;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第110页;丁传靖:《宋人轶事会编》,第3卷,第87—89页;戴仁柱:《光宗朝》,第762—764页,第772页。

宋朝也与一系列更为严格的女德观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上层女性的识字率在这一时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上层阶级更加注意自古已有的谨守闺门之风,要求得体的女性除了其近亲,不应被他人看到身形或听到声音。只有上层阶级才能够负担得起这样的习俗,这也将上层女性与市场对女仆、小妾与妓女的需求部分地隔离开来。除此以外,孀妇继续待在已故夫婿家中而不改嫁成为新的强调重点,尽管实际遵行孀妇不改嫁的限制直到元朝才根深蒂固,下一章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女性持家与教子的角色更为敬佩有加。与这些转变齐头并进的是上层男性的理想形象逐渐转变得更文弱、更文雅,倾向于久坐冥思。文人成为理想的男性形象,他们熟知文学,亲身创作,喜好沉思,品位优雅。他们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是艺术鉴赏家。在皇帝中,北宋徽宗就是典型一例。与徽宗类似的男性与北方的突厥、契丹、女真及蒙古人的形象大相径庭,这些北方族裔放牧、狩猎、捕鱼,并对他们的强健体魄与军事才能引以为傲。

55见戴仁柱:《光宗朝》,第813—814页。

中国社会的另一显著变化与纳妾制度的传播平行发展,那就是人们在各个阶级与身份角色间更为自由的移动变换。正如平民可以变为奴仆,奴仆也可以摆脱其身份,名妓伶人则可以变为小妾,这种流动性即为显证。两位宋朝皇后就来自行院人家,她们曾身隶贱籍,并不是平民良人。严格说来,她们应该永远不能摆脱贱民的身份。与社会界限松懈同时发展的还有女性的商品化。饥荒及其他种种苦难迫使家庭卖掉妻女,男人们甚至连他们自己和儿子都卖掉。中人掮客既进行永久性的交易,也有暂时性的。市场对于女性,尤其是女仆、小妾及妓女需求的增加,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稳定部分,并一直持续至二十世纪之后。另一方面,宋朝经济的日益繁荣也意味着在不通文墨的社会下层中,女性通过纺织品买卖等活动获得收入的机会更大。6

56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56—8658页;第246卷,第8736—8737页;毕沅:《续资治通鉴》,第162卷,第4422—4423页;戴仁柱:《宋代中国的宫廷与家庭》(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第95—105页;贾志扬:《天潢贵胄》,第202—205页。

长期以来,皇帝并不是唯一纳妾的男子,但是理想状态是地位较为低下的男性应该纳更少的妾,而大部分男性则根本不应有妾。然而,柏文莉(Beverly Bossler)指出,在宋朝,纳妾在男性精英中蔚然成风。早前,政府明文规定哪些品阶的男性可以纳妾及可以纳多少妾,从而试图将这一风俗限制在从皇室到官僚的社会最高阶层。宋朝取消了此类反奢侈法规,因为越来越多的小官吏与富商开始纳妾。成为妾妇的女性也有很多类型。有的曾是名妓伶人,并有可能重操旧业;还有一些则是侍女或家奴。部分男性纳妾就是为了生子,随着朝代发展,这些儿子的地位也逐步正常化,与正妻所生之子渐趋平等,尽管纵观纳妾的历史,这两类儿子从未完全平等过。妾妇签订一系列婚契是常见现象,她们在一个家庭中服务期满,就可以和另一个家庭签订契约。十三、十四世纪时,一股逆流兴起,旨在稳定小妾的地位,并鼓励家庭挽留她们,给予她们母亲的名份。纳妾象征了男性及其家庭的社会地位,即便所纳之妾曾经是名妓或伶人。5

57见李慧漱:《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第86—91页,第160—218页;周清源:《西湖二集》,第120页。

如前文所述,以缠足为首的一些主要与性别有关的变化在宋元两朝已开始出现,并自此延续下来。缠足行为的起源神秘莫测,但是宋朝结束以前,缠足已根深蒂固。早在十或十一世纪,此种行为已经开始流传,并一直持续至二十世纪初叶。这种习俗首先在伶人之间出现,随后传播至精英阶层,在明代已扩展至平民,但是缠足并未无处不在。至明清时期,缠足的明显目的是确保女儿的婚姻前景——脚越小,前景越好。宋代精英阶层的妇女们有可能也曾模仿名妓与伶人,尽管我们只能对此进行猜测。伊佩霞(Patricia Ebrey)推测宋朝的精英女性想使自己更加美丽动人,并借此与在宋朝官吏、富商巨贾及其他男性精英中日益流行的名妓相抗衡。随着时间的流逝,缠足逐渐常态化,其情色起源尽管始终存在,但却受到抑制,而缠足也成为定义贤女淑媛的标志。这种行为由女性自行实施,男性并未插手。缠足定义了女性的节操,并为其提供了创造潜力,尤其表现在女鞋的制作与设计上。妃嫔们最初何时采纳这一习俗并不明了,但是南宋理宗的嫔妃们似乎已经缠足了。缠足的方法与足形随地区与历史时段而变化,但是如同高彦颐(Dorothy Ko)考证的,起先缠足的目的是“让脚更窄,脚尖更尖”,脚趾或上卷或下弯。宋朝时女鞋鞋底仍是平的,然而截至十六、十七世纪,一种新样式开始出现,使脚急剧缩短、扭曲,并在脚面中部形成鼓起。4

58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59页;戴仁柱:《理宗朝(1224—1264)》(“The Reign of Li-tsung (1224-1264)”),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839—912页;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第18卷,第921页;第3卷,91页;毕沅:《续资治通鉴》,第174卷,第4756页;李慧漱:《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第219—238页。

宋朝男性及女性特质的发展趋势

59见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59页。

与唐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宦官在宋朝宫廷政治中仍然十分重要,但他们的影响已经远不如前,并且不能在中央政府中担任职务。唐朝武后与韦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宋朝的皇后与太后才再度兴起,不仅临朝称制,也为皇帝选择妃嫔,与其他宫廷女性——包括她们为皇帝拣选的伴侣——结成联盟,还指定皇位继承人。她们最引人瞩目的活动之一是参与艺术创造,赞助艺术活动,尤其是书法与绘画。一些妃嫔成为她们皇帝夫君的代笔,还有一些皇后则影响了皇室政策。本章相关文献的一个微小变化在于《宋史》省略了很多有关皇帝及其后妃之间亲密关系的信息,而前代正史中对此并不讳言。然而,其他文献填补了这些留白,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种种续书及当时人们编纂的史书、日记。1935年排印的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广选三百部宋代及其以后的文献,对相关信息多有网罗。3

60见丁传靖:《宋人轶事会编》,第3卷,第94页;脱脱:《宋史》,第243卷,第8660—8662页;戴仁柱:《度宗朝(1264—1274)及其1279年前的继任们》[“The Reign of Tu-tsung (1264-1274)and His Successors to 1279”],收入杜希德与史乐民合编:《宋朝及其先导》,第913—962页。

历史上的赵匡胤是五代末朝后周的一员大将,960年他废黜了后周七岁的小皇帝。作为宋朝的第一位君王,赵匡胤又称“太祖”,此乃开国帝王之常用称谓。976年赵匡胤驾崩之前,他已经统一了分裂几十年的中国大部汉族及非汉族的区域邦国,而他的后妃则鲜被提及。如唐朝一样,宋朝皇室是汉人。宋朝的一大特点是皇帝更直接地掌控中央政府及地方的官僚机构,这也为后世所效法。另一关键变化则是非贵族精英阶层的扩张,这得益于宋朝倚重科举制度,取士的标准是才华,而非家族影响或世系出身。自九世纪至十四世纪,精英阶层从相对自我封闭的贵族集团发展为更加开放的群体,他们通过科举,出任官职,以及经商取利,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新精英阶层的扩张与性别价值及性别关系的重大变化齐头并进,从缠足的兴起、纳妾的流行、妇女贞洁操守闺范的出现就可见一斑。2

61见李慧漱:《后妃、艺术与主体性》,第59页,插图见第58、60、61页;[美]柯素芝:《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中国中古时代的西王母》(Transcendence and Divine Passion: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第3页,第33页,第38页,第45—56页,第58页,第213页,第215页;李慧漱:同上,第48—49页,第52—69页;[美]倪雅梅(Amy McNair),《晋祠圣母殿塑像的日期问题》(“On the Date of the Shengmudian Sculptures at Jinci”),载《亚洲艺术》49.3/4(1989):第238—253页(刘太后在祖庙中加入自己的塑像,以及有可能资助专门供奉古代圣母的庙宇)。

的确,宋朝的皇帝皇后倾向于优雅持身——至少正史与野史是如此描述的。宋朝皇家亦有不入流之辈,但却不像前代那样严重,也好过同时代的金朝及后来的明朝。人们将徽宗(1100—1126年在位)描绘成一位挥霍放纵的君王,但即使他坐拥上百妃嫔,并在中国历史上养育了最多的子女,宋徽宗仍然富有同情心,是优雅持身的典范。最不堪的光宗也并非骄奢,而只是精神不正常;在位五年后,光宗与其皇后——《宋史》中唯一标明“妒悍”者——被迫退位。宋理宗由于在内廷挥霍无度而备受訾议。宋朝的最后一位成年皇帝宋度宗更是被指夜驭三十女,虽然他与前代及后代那些无心朝政、骄奢淫逸的帝王最为接近,但不论是宋度宗还是宋理宗,其事迹都不到耸人听闻的极致。

62见[美]邓如萍(Ruth W. Dunnel):《西夏》,收入[德]福赫伯(Herbert Franke)与杜希德合编:《剑桥中国史》第6卷,《异族政权与边疆国家,907—1368》(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以下简作《异族政权与边疆国家》),第154—214页,尤见第193—197页;李瑞:《哲宗朝》,第551页。

《宋史》的编纂者曾自豪地宣称,宋代没有像武后与韦后那样的女性招致的灾祸。然而,皇太后在北宋曾五次垂帘听政,南宋时亦有四次,所以她们仍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尽管皇后与其他皇室女子保留了很多唐朝先驱的行为模式,但她们必须严加小心,以防看上去如武后或韦后一般。一部晚明小说称,宋朝皇家之所以优于汉唐的统治者,是因为其男子更善于控制他们对女子的色欲。该小说讲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927—976)拯救一名被绑架女子并护送其千里还乡的故事。途中赵匡胤谨言慎行,与该女子保持适当的距离,甚至在她想要以身报恩时仍毫不动心。不幸的是,其他人传言他们两人肯定已在路上同床共枕,致使该女子名誉受辱。当她的兄弟试图将其嫁与赵匡胤时,赵愤然拒绝,而该女子也悬梁自尽,以示清白。1

63见马克梦:《牝鸡无晨》,第128页。

无致祸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