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勒尔陶醉在自己成功的喜悦之中,他准备再多重复几次实验,多拍几张片子。但是天公不作美,2月26日早晨,巴黎上空乌云密布,贝克勒尔一推开门立即皱起眉头。他只好返身拉开抽屉,将一包准备好的底片无可奈何地扔进去,“嘭”的一声推上就去干其他的事了。第二天仍然阴雨不绝,第三天仍然浓云不开,直到3月1日浮云才不太情愿地慢慢裂开一丝缝隙。贝克勒尔的心早就被发现的欲火烧得不能按捺,就算阳光弱一点儿吧,也许可以勉强做成实验。他拉开抽屉取出胶片,拿起铀盐,就要往院里走。可是科学家细心的习惯又将他的腿绊住了,这些胶片包好已经三天,放在这抽屉里会不会跑光呢?他拿起底片又走进暗室。天啊,这回叫他更为吃惊,底片已经感光,更奇怪的是上面还有一个亮亮的钥匙的图影。他急忙拉开放底片的抽屉,果然里面有一把钥匙,这才想起,那天放进底片后顺便往纸包上压了一把钥匙,铀盐是放在桌面上的。这说明它不用阳光直射也能发出类似X光的射线,而且还能穿透桌面。
贝克勒尔三口两口将饭吞进肚里便钻进暗室去冲胶片,天啊,胶片上竟有一团黑影,真叫彭加勒说准了,难道这就是伦琴射线?难道我就这样轻易地胜利了?老贝克勒尔和小孙子也围了过来,祖孙三代六只眼睛瞪得溜圆。他们立即又拿出十几块晶体分放在太阳光下,结果底片无一不感光,第二天再实验,第三天再重复,都一一应验。1896年2月24日,贝克勒尔在法国科学院正式宣布他的发现:只要阳光照射荧光物就会发出类似X射线的射线。人们欢呼继伦琴之后的这一新发现,称之为“贝克勒尔射线”。
贝克勒尔坐在椅子里半天手足无措,无言无语。这时外面乌云早已散得一干二净,晴空万里,可他的心里反倒阴云密布,愁肠百结。他被自己的新发现搞糊涂了,不知道究竟这是对是错,是忧是喜:如果荧光物根本就用不着什么阳光晒也能发出射线,自己在几天前对巴黎科学界的报告岂不是一个巨大的笑话?想到这里,他不觉有点儿脸红。何必那样急急忙忙地公布实验结果呢?这回要加倍细心了。他立即把铀盐放在桌面上,又包好几张底片,里面分别放了钱币、金属片等各种形状的物件,果然就在屋子里,底片也都被感光而且都照出了这些物体亮亮的影子。他又拿来其他一些分别含硫、磷的荧光晶体实验,但都没有放射性,这说明放射性其实只与铀有关。这铀是1842年才发现的元素,几十年来它只有一个小用途,就是给玻璃、瓷和珐琅着色。只要给玻璃里面添上万分之一的铀,玻璃就会发黄色,再加一点儿就成暗绿,再加一点儿就成黑色。想不到这个小配角竟有如此独特的本领,贝克勒尔当时更想不到这铀竟能制成原子弹。
“你也够傻的了,”老贝克勒尔拉过孙子对儿子说:“晶体放到这里还用你也陪着晒太阳吗?难道会有一只老鹰来把它叼去?走,都给我回屋里吃饭。”
1896年5月18日,贝克勒尔重新提出一份报告,他说:“我研究过的铀盐,不论是发荧光的还是不发荧光的,结晶的、熔融的或是在溶液中的,都具有相同的性质,所以我得到以下结论:在这些盐中铀的存在是比其他成分更重要的因素……用纯铀粉进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彭加勒关于阳光照射荧光物就可发出射线的假设错了,贝克勒尔关于在阳光下荧光物可使底片感光的报告也错了,而他在抽屉里的偶然发现倒对了。
“傻儿子,”贝克勒尔在他后脑上轻轻拍了一掌说:“这样露天打开你会什么也看不到的。”
正是:
这时贝克勒尔十几岁的儿子听到爷爷与父亲有趣的对话,跑过来伸手就要抽底片看。
错试错想犯错误,强似守株来待兔。
“您看,晶体下面压了一张包黑纸的底片。”
不怕难题四面堵,东冲西突总有路。
“那你怎么会知道它有没有发出呢?”
各位读者,科学发现常常离不开机遇。这机遇有两种,一是本来要寻找的东西没有得到,却找到一件同样重要或更重要的,谓之“种瓜得豆”,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氦气等惰性气体的发现;二是一次不小心的失误却倒撞着了某个机关,导致一项发明、发现,谓之“因祸得福”,如珍妮夫妇吵架一脚踢出一个纺纱机。这贝克勒尔偶将底片与铀盐放在一起正属后者。但是无论哪种机遇,总之是要努力去找,这里应了两位伟人的话。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物理学家亨利说:“伟大发现的种子经常漂浮在我们身边,但它只会在有心人心中扎根。”
“爸爸,轻点儿。”贝克勒尔用手一指窗台上的晶体,好像声音会使它震动似的,“我用太阳光来照射这块硫酸钾铀,也许它能发出类似伦琴射线的射线。”
却说贝克勒尔发现只要将一点儿铀静静地放在那里,不用煮,不用烤,不用加酸加碱,它自己即可放出射线。这就是后来居里夫人命名的天然放射性,它说明原子自己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放出某种物质。过去人们认为原子已是物质最小的不变的微粒,贝克勒尔的发现掀开了原子物理学的序幕,导致人们对世界哲学体系重新估价,其意义非同小可。可是他自己当时并未能估计到这种深刻的意义,只是觉得这实在是一个还未揭开的奥秘,就拼命来解这个难题。他收集各种铀盐,将它们粉碎,加热,用酸溶解,做各种对比试验。他爱这种荧光物质赛过珍珠、钻石,桌上摆着,家里供着,甚至床头、书架上也常有一块。他用手摸,用鼻子嗅,仔细端详,仔细琢磨。但是他没有想到,他这个最喜欢的宝贝却在暗暗地来谋杀他了。当时人们对放射性给人体造成的危害一无所知,贝克勒尔整天生活在射线中,他50岁刚过便渐渐感到浑身瘫软,头发脱落,手上的皮肤常像烫伤一样疼痛。
话说贝克勒尔一听彭加勒的话便觉言之有理。他自己本就是经常摆弄荧光物的,于是第二天立即找了一块叫硫酸钾铀的荧光物,放在窗台上曝晒。在这块晶体下面他又垫上一块用厚黑纸裹严的胶片。他想太阳光不能透过黑纸,胶片不会感光,如果阳光果真能使晶体发出与X射线类似的射线,那么这张胶片就应感光。他将这一切都安排好后,便拉过一把椅子坐在烈日下眼睁睁地盯着那块耀眼的晶体。一个小时过去了,他头顶冒汗;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衬衣已湿透。妻子叫他吃饭,他好像没有听见。他父亲走过来了,奇怪一向很勤奋的儿子今天怎么不进实验室却在这里晒太阳。老贝克勒尔上前大喊一声:“喂,你在这里傻坐着干什么?”
这天他的一位医生朋友专门上门来为他治病。可是当时已知的病症都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医生想到万能的X光,就用X光照了他的手,照了他的胸,仍没有任何异常。他哪里想到这是在给病人身上又加了更多的射线啊。两个好朋友沉默地对坐着,医生难过地说:“你对社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可是上帝怎么让你得这样的怪病呢?”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科学史原来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当年法拉第听说奥斯特能将电变磁,便决心要将磁变电,终成电磁学的一代宗师;莫尔斯在轮船上听人谈论电传信号,决心致力于此,终于发明了电报。这彭加勒在台上正大声讲解,却没想到人群中早有一人侧耳将他这话接了过去。这人叫昂利·贝克勒尔(1852~1908年),他于1852年12月15日生于巴黎,祖父是巴黎历史博物馆的教授,父亲是荧光和科学摄影方面的专家,后来他的儿子也成了有名的物理学家。为了物理王国的兴旺,他们真是一门忠烈,看来这次向未知世界的进军也真该从他家选一员先锋了。
贝克勒尔倒很不在乎,他幽默地说:“凡是想窥探上帝造物奥秘的人,上帝都会狠狠地报复他的。牛顿发现了宇宙的秘密,晚年受胆石症的折磨;达尔文发现了生物界的秘密,晚年受头痛症的折磨;我现在又要敲开上帝的一块禁地,理当受到这惩罚。”
1896年1月的一天,巴黎科学院人声鼎沸,那些本来文质彬彬的科学家也在拥挤着,大声争论着,一失往昔的风度,人们还沉浸在伦琴射线引起的激动中。今天是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昂利·彭加勒组织的报告会,会议室墙上布置了许多X光拍的照片,有人体各部位的骨骼,有装在木盒子里的砝码、钱币,有可以看出内部出现裂缝的金属,万物在这射线面前都难遁其形。报告会开始了,彭加勒这位理论家毕竟与众不同,他从现象入手概括出一个猜想:“既然阴极射线管在放出X射线时有荧光出现,这说明X射线与荧光物质有关,而许多荧光物质是在阳光照射下才会发光的,所以可以这样推论,是否所有荧光物质在太阳光下都能放出类似伦琴射线那样的射线呢?”
“不,这不是上帝的惩罚,是科学家自己付出的牺牲。你们的光热都已变作了为人类探路的灯火,这个有限的身躯又不是一架不要动力的永动机,怎么能不虚弱,怎么能支持得了呢?所以我劝你换个环境,离开这里到海滨去疗养一段时间,这样你的身体会重新恢复的。”
这伦琴的发现可是非同小可。你想过去的物理现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伦琴突然在未知世界找来一种东西,你看不见它,它却能直看到你的骨头缝里,实在可怕。本来聪明的物理学家们已经大至星球、小至水珠儿无所不通,仿佛世界已然全在他们掌握之中,而现在他们面前又突然出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一片漆黑,只偶尔闪出一丝荧光。于是整个物理学界不安了,立即秣马厉兵要发起一场新的总攻。
“不,除非将我的实验室也挪到海边去。否则我绝不离开这里。医生离开病房,病人只有等死;我离开实验室,那些仪器也会诅咒我的。我知道自己得的是一种怪病,好在我这一生总算为科学发出了一点儿光,虽然只是一点儿荧光。我希望抓紧时间,再将这点儿光亮燃得大一点儿,好让人们看清,天然物质竟能自己放出射线。我真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呢?”
上回说到伦琴为逃避人们潮水般的来访,正要登车出门,忽听后面人声喧闹,他连忙换了一件衣服,快马加鞭终于出走,到瑞士、意大利旅行访问数月才算躲过这场“灾难”。他发现的X射线成为19世纪90年代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为此他于1901年荣获全世界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医生未能劝动他,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走了。贝克勒尔从此一病不起。1908年8月25日逝世于克罗西克,他是第一位被放射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贝克勒尔留下的问题到底由谁来回答呢?且听下回慢慢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