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发生了战争,但欧洲人口仍保持了增长,虽然已不到此前1/3的水平。“一战”和大流感也不足以扭转或阻止人口浪潮,只是一定会让其减速。欧洲的人口增长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回升,这在战争时期并不令人惊讶,但其增速却比20世纪初低了1/10。
因此,欧洲人口仍在继续增长,尽管增速已大幅下降。当战争结束,一切恢复“如常”后,那些最初在英国出现的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预期寿命的现代化力量,又在欧洲大陆蔓延开去。然而,随后抑制生育和人口增长的力量也开始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口的增长降了下来。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的年增长率还不到0.7%,但从长时段看,这已经很快了。这一速度在19世纪最后30年中逐渐加速到0.9%,而到“一战”爆发前几年又增至1%出头。(应该记住,从历史上看,超过1%的持续增速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了不起的,更不用说这是整个大陆的增速了。)
20世纪30年代的人口增速则进一步放缓。[4]“一战”扰乱了整个欧洲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缓慢减速趋势,这种趋势从战争结束后的人口增长高值中逐渐恢复。尽管整个大陆都出现了这种缓慢减速的趋势,但有些国家的减速则比其他国家更甚。事实上,此种增长趋势是三重因素的结果:出生人数急剧减少、死亡人数陡降以及外迁移民几近停滞,后两者的影响超过了头一个。鉴于人口的规模只能被三个因素(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流入、流出移民数的差额)所决定,那么,前两个“自然”变化的因素究竟是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发挥作用的呢?
尽管如此,欧洲、北美乃至全世界的人口仍在继续增长。当人口浪潮滚滚向前,死亡率下降、生育率居高不下,人口的潜在增长力度仍十分强大,乃至会抵消最残忍的灾难以外的所有人口损失。1914年战争爆发时,战争中损失的1000万人不过占欧洲总人口的2%。对于战前人口增速的国家如俄国而言,仅用18个月左右即可弥补人口损失的2%;而对人口增速如20世纪90年代早期也门的国家而言,弥补2%的人口损失则仅需6个月。
[1]Winter,p.259.
除了战争造成的损失,战后暴发的西班牙大流感也不可小觑,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2500万~5000万人死亡。在当时的阿拉伯起义浪潮中,很多人提到了赛克斯-皮克特协定,它应对中东地区许多现在看似不牢固的边界负责;这个协定中代表英国一方的马克·赛克斯(Mark Sykes)爵士于1919年死于流感,享年40岁。华特·迪士尼(当时年仅16岁)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则挺了过来,并继续以不同的方式在即将到来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在1919年初回忆道:“我那尚未复员的父亲会定期(很可能也并非如此)休假,来到卡里斯布鲁克街(我们的家中),他发现我母亲和姐姐都死了。西班牙大流感已经袭来……当母亲和姐姐躺在同一个房间的床上死去的时候,我还在自己的婴儿床里咯咯地笑着。”[2]这场流感的范围是全球性的。加拿大一个偏远地区的一位8岁大的小女孩活了下来,她的父母和两个兄妹都死了,她靠着点燃圣诞蜡烛融化积雪维生。偶然发现她的一位当地牧师曾报道说:“现在连哈士奇都开始吃死尸了,这个孩子目睹了这件可怕的事。”[3]
[2]Johnson,pp.174–5.
但人口已越发受到关注。1919年,凯恩斯写道:“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其他基础性经济因素的长期变化所致,而这些原因又因自身的渐进性质而不为当代观察人士所注目,于是就被归于政客的愚蠢行为。”凯恩斯认为,人口是欧洲经济从局部依赖走向全球依赖的时代产物。1914年,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德国会依赖全世界的市场、原材料和食物,这是它在1814年的时候从未经历过的。全球依赖是人口繁荣的肇因和结果,它催生的不安本身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德国依靠皇家海军的影响而获得部分所需食物和工业补给,它还依靠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进入欧洲以外的市场。在凯恩斯看来,由此导致的紧张局势是解释最近冲突的全球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不断增长的人口是这个新的相互依存的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依赖又埋下了竞争和猜忌的种子。
[3]Davies,p.113.
“一战”的持久后果之一便是,一整代男孩一去不复返。在英国,死亡数字为70万(不包括殖民地),德国为175万,俄国接近200万,奥匈帝国和法国均为150万;总体上,战死者接近1000万人。这意味着女性没了丈夫,而在婚外生育较少发生的时代,从未结过婚的女性通常也无法生育孩子。然而,女性对与自己结婚的男性年龄的适应,以及外迁男性移民的减少等因素都缓解了这种影响。[1]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写了《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他还计划写另一部著作《战争的人口学后果》(The DemographicConsequences of the War),但从未动笔,这些后果本身在整个欧洲都是震撼性的,它们在困扰凯恩斯的赔偿和贸易问题早已被遗忘后的很长时间内都萦绕在世人心头。
[4]Livi-Bacci,Population of Europe,p.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