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 印度的历史

印度的历史

如何解释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历史上的印度,曾经拥有和中国一样伟大的灿烂文明,位居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在过去的60年里,印度的民主制度平稳运行。但是,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为何印度是姗姗来迟的后发国家呢?

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印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相反,它是许多独立小王国的集合。我曾对工业革命始于西方、早于东方做出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体开始奋力追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此时期采取了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印度奉行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制度。

从政治意义上讲,尽管印度绝非苏联式的政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印度实行的经济政策正是苏维埃式的中央计划制度。计划经济的政策给创新和创业加上了沉重的枷锁,比如许可证制度。如果希望经营企业,企业家首先需要获得许可证,而其获取成本通常极其巨大,有时干脆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根据一项初衷是帮助小型企业的法律,任何企业如果要扩大规模,拥有超过百余名雇员,就需要经过政府的特别审批程序。此外,不计其数的烦琐的法规政策,都成为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桎梏,比如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如果要解雇工人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因此,假设一家企业经营成功,想再扩大规模,扩大到一定规模后,突然面临不能解雇任何工人的情况(需要政府审批)。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不能解雇任何工人是很可怕的情形。由于这些条条框框,许多行业的企业规模很小,相当多的企业不得不冒着法律风险大量雇用临时工。

这从根本上扼杀了创新和创业的动力。而正是由于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和潜在回报,激发了企业家创业与创新的动力。既然创业开公司没有发展前景,理性的聪明人会转行做其他工作。一旦企业成长失去动力,那么印度的最大优势——巨大的市场规模造就的规模优势也会消失殆尽。我曾经对比过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纺织企业,结果发现印度企业的平均规模远比中国小得多,而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即大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小企业。中国的大型企业动辄有成千上万名员工,其生产率具有世界领先的竞争力,因此兼具大型出口商的身份。相比之下,印度几乎没有大型的纺织企业。当我问到印度企业家为何不扩大生产规模时,得到的答案是,现行的法律和法规更有利于小企业,在此背景下将企业做大的成本高昂。所以,与中国不同,印度没有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

印度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前所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没有实行开放贸易。部分原因是国内企业的规模有限,无力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为了保护印度的小企业,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外国直接投资在印度企业的上限不得高于50%,由此阻碍了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与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印度的进口替代战略惨遭失败。印度企业没有与世界同行的竞争机会,这进一步拖累了印度的追赶和创新战略。最后,限制性贸易政策不仅切断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还减缓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员、思想和技术交流。凡此种种,都对印度的创新和经济增长施以沉重打击。

1950~1990年,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9%;相比之下,1960~1990年,韩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9.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印度的人均收入与韩国不相上下,但是到了1991年,印度的人均收入仅为韩国的1/10。印度并不是深受错误经济政策之害的唯一国家,部分国家在某些时期也都有过糟糕的经济表现。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惊人的两位数增速,这与1991年前的印度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10年密切观察,印度终于下定决心开启自己的改革之路。但是,在其国内民主政治体制下,印度的改革之路比中国慢得多。直到2004年,经济学家辛格成为印度总理,改革步伐才得以大幅加快。在辛格任期内,几乎完全废弃了许可证制度。印度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大幅减少。大多数行业取消了对外资持股的比例限制。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印度经济增长步伐显著加快。近年来,GDP年均增长率为6%~7%,而在未来两三年,预计GDP增速有望达到8%~9%(见图9-2)。此外,印度出口和外汇储备也随之快速增长。

图9-2印度GDP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World Bank,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