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美妙的感觉尚在品尝中,却要吐出来让人,真是令人不爽啊。
面对越来越大的儿子,看到他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时,武则天感到了紧张。权力如同罂粟,一旦品尝就会上瘾,无法自拔、至死方休。在度过十二年无人问津的才人生涯,三年绝望苦等的尼庵时光,数年极尽屈辱的侍女生涯,甚至要被迫杀女而固宠,被大臣当庭羞辱曾服侍父子的经历之后,对于武则天来说,大权在握,天下万民俯首称臣,生杀予夺存乎一心的感觉,简直美妙之至,如登仙境。
武则天向儿子发出种种暗示,首先向李治上建言十二章,把《孝经》列入高考必考项目中,提出“父在母亡,为母服孝三年”的议题,强调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是至高无上的。
武则天身上残留的母性和女性意识,早在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磨得差不多了。当眼前出现目标的时候,她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除去对手。她当眼前是一匹狮子骢,在紧张地考虑用哪种工具来驯服对手,是铁鞭、铁锤,还是匕首?
儿子却不买账,他是皇权继承人,在皇权面前血缘关系要退后,他从八岁开始已经监国多次,培养起的羽翼也足以同母亲抗衡,面对武则天指责的孝道,他翻出旧账,忽然在宫中“发现”了被母亲幽禁多年的萧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两位公主已经三十出头仍然没能出嫁,请父皇为两个姐姐择偶。这等于是在天下人面前揭武后的疮疤。你说我当太子不孝,我还说你做皇后的职责有失呢。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等帝王是好丈夫乎?好父亲乎?李隆基亲手杀了三个亲生儿子,不是他的悲剧,悲剧是他在杀第四个儿子李亨时稍手软了些,最终换来李亨趁“安史之乱”自立为帝囚禁他——千古都以为李隆基不能再发号施令,不能再能拿儿媳当老婆,不能再千里吃荔枝,不能再万金起骊宫,不能再随心所欲一呼百诺,才是他的悲剧,而非他失去爱情。对于帝王来说,婚姻和爱情永远排在政治与权势之后。
母子矛盾迅速激化,李弘手握太子监国系统,武则天启动北门学士程序;李弘踢走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武则天逼退李弘的左右手赵仁本……终于一根导火线让母子间的关系完全爆掉,再也没有修复的可能。
有时候我们不能用一个女人的眼光来看那些称制的女主,认为她们牺牲了亲情爱情是一种悲剧,做不成好妻子好母亲是一种遗憾,再成功也有亏欠。不,投身政治的女人们,只能用政治来看她们,不能用母性来分析她们,而应该用帝王心术来分析她们。如果你当武则天是一个皇帝的话,你就不会觉得她的行为有多么的令人吃惊。
这根导火线是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贺兰敏之的母亲贺兰夫人和姐姐魏国夫人,都同李治有暧昧关系,也同样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武则天在娘家做小姐时,母女三人同几个异母兄长都矛盾极大,做了皇后同样不想让这些白眼狼沾光,将他们赶的赶杀的杀,顺带还让自己得了个抑制外戚的美名捞政治资本。因此,她姐姐的儿子贺兰敏之成了武家的继承人,但也在她母亲杨氏的庇护下飞扬跋扈。贺兰敏之有头没脑,自命风流,又兼把母姐的仇记在武则天的身上,居然色胆包天引诱了李弘未过门的太子妃杨氏。武则天大怒,只得匆忙给李弘再度婚配裴氏,又将贺兰敏之流放绞杀。然而李弘受此羞辱,却将这笔账记在了母亲身上。
历史上凡是强势而获取权力的母亲,大多都同名正言顺应该得到权力的儿子不共戴天,哪怕是他们是亲母子,哪怕他们真的曾经相亲相爱过。而武则天同其他女主不同的是,那些太后多少是在丈夫死后才开始掌权的,而武则天在丈夫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掌权了,武则天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她比其他的太后走得更远,自然手段更血腥也更无情。
李治的身体一向不太好,多年来病病好好,反复缠绵,武则天母子互不相让的局面更是让他烦恼无比,如今看到李弘已经成亲,治国也颇有方略,于是李治决定等这次病好之后,就禅位给儿子。
由于种种原因,在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武则天一直紧紧地跟着李治来回于洛阳养病,无意中疏忽了与长子李弘的培养感情。也许当时在武则天的心目中,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是毫无异议地应该和母亲站在一条线上,然而她错了。
多年以后这一幕再度重上演了,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睿宗李旦也因为儿子李隆基同妹妹太平公主相争不下,而以禅让逃避。历史早已经写下结局,李隆基一登龙位,立刻用皇帝的身份得到绝对胜利,第二年太平公主就以谋反罪被一杯毒酒送上西天。
皇太子李弘一直是作为皇朝的继承人来培养的,武则天开始对此并没有异议,而且还觉得非常高兴,毕竟李弘是她的长子。由于身体不好,高宗经常去洛阳疗养,每一次都是将军国大事都交由“太子监国”,让李弘留在京城。而由于李治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好色无度的个性,以及上官仪事件的发生,使得武则天从不敢轻易放松,让李治脱离自己的视线外。
老于权术的武则天虽然不会未卜先知地看到儿孙们以后的情景,但是对于禅位可能给她造成的后果,却用膝盖都能想得出来。
当武则天以为对手已经全部消失的时候,忽然发现新的对手又出现了,这就是她的长子李弘。
于是我们就看到如下的情景发生。上元二年四月初夏,高宗和武后再次起程前往合璧宫消暑,太子李弘也随行。四月二十五日,李弘“暴卒”于合璧宫。
在皇帝活着的时候,皇后就参与朝政的也有,公然走上朝堂,则是从武后开始。帝后共同临朝听政,这旷古未有的场面轰动了天下,从此,“二圣临朝”的时代开始了。
武则天对此表示了极其的哀痛,她宣布儿子被病魔夺走,令她这个母亲肝肠寸断。李弘死后被追封为孝敬皇帝,以皇帝的规格为他起了一座“恭陵”,以帝王之礼正式下葬。并以高宗李治的名义向天下发布《孝敬皇帝睿德纪》,对死去的儿子给予极高的评价,并表达极度的哀痛之情。
龙朔二年,在发生上官仪事件之后,高宗每天上朝视事时龙座后都多了一道帘子,武则天隐身其后,仿照隋文帝上朝独孤皇后在旁的前例,甚至更进一步,从殿后走到殿上去了。
武则天的悲哀溢于言表,发自内心。这是她最爱的长子,这个儿子的降生,让她从一个宫女成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他曾经是她的荣光,她的寄托,她的骄傲。回忆当李弘八岁时,她陪李治去洛阳养病,让小李弘第一次监国,八岁的小朋友李弘不见了爹妈号啕大哭,令得她心疼无比,连忙把他接回自己的身边。那个长着红通通苹果脸,万分依赖母亲的可爱儿子,什么时候竟已经消逝在岁月里了呢?
别说李治这么想,就算是闹出武则天这种千古一帝的事之后,唐以后的朝代里,仍然有许多皇帝愿意把权力交给自己的老婆去代管,这是后话。
她真的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吗,是现在,还是许多年前就已经失去了?她哭得近乎崩溃,她的悲痛如此深切,更胜过做父亲的李治。作为皇帝的李治只看到了妻子的悲伤,而怜惜于她的悲伤,但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她悲伤里的全部真相。
自汉朝结束到唐朝建立以来,数百年间,大部分都是权臣咔嚓了皇帝取而代之。远的不说,就说近的,隋文帝是北周的权臣做了皇帝,他老李家大唐皇朝开国皇帝李渊,也是从隋朝的大臣起家的。所以他防长孙无忌,但不会防自己枕边的老婆,孩子的妈。
李弘去世后,次子李贤即位立为皇太子。如果说李弘是最像高宗李治的一个儿子,那么李贤则是最像母亲武则天的一个儿子。李弘身体一向不好,为人温和仁厚,李贤却是文武双全,精力充沛,反应快捷,心高气傲,行为做事也像母亲一样当仁不让。
那么,交给孩子的妈,自己的妻子,则是一件可以放心的事。咱们事后的人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在当时看来,历代后妃干政的虽然多,但都无碍大局。不过是在皇子或者皇帝小的时候掌一下权,等皇子长大了,当妈的愿不愿意都会归政,只不过是看活着归政还是死了归政,做儿子的总归活得比老娘命长。基本上后妃当政,国家不乱,皇嗣仍然传递。而权臣干政,则很有可能导致改朝换代。
然而两母子的相像并不是一件好事,两个太像的人在一起,喜欢的是同一件东西,凸起的棱角在同一个位置,伤的是同一个地方。
显庆五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疾,不能理政。这也可算是李唐皇族的家族遗传病了,从历史资料来看,李唐皇族明确记载起码有七位皇帝患有此症,即高祖、太宗、高宗、顺宗、穆宗、文宗和宣宗。高宗第一次发病,是在显庆五年,发病时晕眩耳鸣不能视物,甚至头痛如裂。病成这样,繁重的日常政务处理自然也就难以为继。而此时长孙无忌专权的情况犹过不久,他不能完全相信臣下,而皇太子弘虽然名义上已经加“元服”行成人仪,并行监国,但只是一个名义,李弘小朋友当年才八岁,正好是现代开始读小学的年纪,能把一个国家交给他吗?
只可惜,皇位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可以均分。
做皇帝是一件需要体力的差事,它耗时间耗精力,而且一刻都不能放松。高宗李治原本也可以做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初继位时每天勤于理政,一天要接见十个刺史,逐步从元老长孙无忌手中夺权,取得永徽之治的成绩,而平定高丽更是一件隋炀帝、唐太宗想做到却没做到的大事,而他做到了,然而一场大病却改变了这一切。
由于对李弘的控制失败,导致的后果险些不可收拾,武则天便从李贤做上太子开始,就加紧对次子的控制。先是在李弘刚死,李贤接手的空档里,将自己培养的北门学士私人班底迅速安插进朝中,更让裴炎等人挤入宰相队伍中。
李治这样的性格,让武则天时时刻刻不敢放松,时时刻刻提高警惕。高宗继位的头几年,长孙无忌借高阳公主叛案,连杀两名亲王、两名公主及大量高官皇族;长孙无忌失势,整批元老大臣被清洗整顿。这样的政治斗争之残酷,也势必令得武则天不敢放松手中的权柄。试问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老是在头上摇摇晃晃,谁能安心。而高宗的身体状况,也使她有了掌握权力的机会。
同时,武则天加强了对李贤的教育,亲自率人撰写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少阳即太子,做母亲的不客气地告诉儿子,应当怎么样做一个符合要求的太子和孝子。
长孙无忌就是以为李治好掌握,才会翻了船。武则天也差点翻了船,龙朔二年(662年)武则天三十八岁,在她从感业寺回宫后的第十年,李治差点因为听信宰相上官仪的话而废了她,当时险到连废后诏书都写好了。
只可惜李贤是武则天的儿子,血管里流着武则天桀骜不驯的血。问一问武则天年轻未受挫折时,是否愿意听从别人指手画脚,就可以想象出李贤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了。而且此时的李贤,不但接手了哥哥的太子之位,也接手了整个东宫官员系统和这个系统多年来对武则天的对抗潜意识。甚至于他自己本身,一来为大哥李弘的莫名暴亡心存怀疑;二来为自己的身世之谜耿耿于怀。不知何时长安街头传言,李贤并非武则天亲生的儿子,而是她的姐姐贺兰夫人同李治的私生子。
李治这份性格,是一把双刃剑,千万别以为这样武则天就会很轻松,恰恰相反,你要真了解,就会知道这种性格更叫人吃力。李治容易受性格强势的人左右,今天你在他身边,他今天会听你的,明天你稍离开他一会儿,他就会听另外一个人的话。偏生他是皇帝,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稍不留神,可能就在他醒过神后悔之前,你就掉了脑袋。
在这样的情绪下,他身为太子,在政治上处处受母亲制掣,还要时不时被叫去听一顿教训,本已不爽。此时武则天再送来《少阳正范》和《孝子经》,更是增强了反作用。李贤立刻予以反击,召集天下学者,注释《后汉书》,以东汉历代女主称制外戚横行的祸害,来讽刺母亲的专权和重用诸武氏外戚。话外一句,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武则天最终还是把她讨厌的娘家侄子们都召回京来给予重用。
登位的新帝如果要真正掌握大权,则从来没有一个顾命大臣是有好下场的。李治不缺政治能力,缺点在于优柔寡断,反复无定。李治自继位后对长孙无忌的不满长积于心,只是缺少一个促使他下决断的契机而已,关键时刻只要有一个人以坚决的态度推动他一下,立刻就能够从量变到质变。
武则天自以为向儿子抛出橄榄枝,不想反馈回来一只手榴弹,立刻明白过来,这个儿子比上一个儿子更不易驯服,更留不得。
诚然李治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然而政治斗争中该有的权衡和手段,他并不缺少,身为皇帝的政治敏感,他也不缺少。从皇子时期,在魏王李泰扳倒太子承乾后正志满得意时,他跑去告诉太宗李泰威胁他,使得如日中天的李泰失去继承权,而他被长孙无忌推上太子位。长孙无忌一力拥戴他,是以为李治优柔寡断,能够将他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却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自己一力拥戴的外甥,终结了他的性命和家族。
这时候,术士明崇俨粉墨登场了。这个明崇俨据说不但医术高明,还精通法术,他原来在京中公卿门第为人治病兼说鬼神,拥有不少信徒。这个时候却忽然出现在高宗李治的身边,因李治正为自己的头痛病所扰,经明崇俨治后,居然似乎症状有所减轻,于是明崇俨立刻大受宠信。
更多的斗争,不在于后宫,而在于台前朝堂之上,高宗李治和舅父长孙无忌的斗争。李治的性格常常在此后的岁月里被弱化为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因为此后的政局变幻,有无数人在涂写着这段历史。中国人描述一段故事时,特别喜欢非此即彼,比如三国演义就被鲁迅批为“状刘备之仁近乎伪,状诸葛之智近乎妖”,真正西天取经的唐玄奘也绝没有后世传说得那么懦弱。而同样,为了突出武后的强势狠毒,高宗李治就同刘备一样,被描绘成啥事儿都由太太做主,遇事只会哭完了继续发呆。
接下来这个明崇俨就开始装神弄鬼,以鬼神的名义说黄道黑,说得最多的当属太子。过几天摇头叹气说“太子庸劣,难成大器”,过几天又神秘地说“英王哲容貌类似太宗皇帝”,过几天看到相子李旦时又忽然大惊失色说:“相王面相在诸皇子中最为尊贵”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通过宫中有意识的消息传递,很快就流传开来。
武则天入宫之后,先为王皇后的侍女,怀孕后被封为昭仪,先后为高宗生下四子二女,又令高宗废王皇后,并于永徽六年册封其为皇后。武则天回宫仅仅三年时间,就乾坤易手,坐稳凤座,这一段历史,后宫争宠,步步杀机,如何左右逢源,如何借刀杀人,如何想尽办法坐上后座,那是最好的八点档电视剧题材,无数的影视作品主力重心都在这一段历史上反复演示,我就不必重复了。而事实上,政治斗争之复杂,人性冲突之残酷,在此后的岁月里,这一段时间的事,对武则天来说则是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她仅仅是高宗李治的宠妃而已,许多事还轮不到她出手。
这真是一个高明的手段,武则天安置这么一个小人喋喋不休地攻击太子李贤,就等于将自己从和儿子的相争中抽身出来,处于一个超然的位置。在现代职场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下属崛起得太快,快到威胁上司的地步了,就会出现一个胡搅蛮缠的搅屎棍人物,我们称之为无所不在的“小人”。而这时候原本精明无比的上司会忽然失聪,而你只好拿全部的精力陪那位小人纠缠,解决所谓的人事纠纷。当上司笑呵呵地以和稀泥的态度,各打五十大板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已经降为和那位搅屎棍同一档次了,再也不能翻身。数千年来古今中外总是有人苦苦地思索啊思索:为什么小人当道啊,为什么在上位者失聪啊!不为什么,也许小人当道是因为有市场需求,在上位者失聪是有时候他愿意选择性失聪。
而这一次,她已经青春不再,她再也虚耗不起了。
小人永远做不了什么大事,但他绝对会把君子拖入污水中,让你也惹一身骚。一个嚣张的小人背后,也许有一双支持他的手,在鼓励说:“没关系,你只管放胆去干,有事我来收拾。”于是乎明崇俨更加忘乎所以,横行招摇,他自为为比太子更高明,比皇帝更聪明,比皇后更有胆量。然而他却不知道,他的主子将他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让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时,已经将他当作一个死人。
对于武则天来说,此后天地变幻,不复从前。这一年她二十八岁,十四年前,才十四岁的她满怀憧憬地入宫,然而从深宫到尼庵,她浪费了她生命中的一半时间,又回到了起点。
武则天抛出明崇俨作武器,心底未必不是存着最后一丝希望,儿子李贤会在孤立无援中,在四面楚歌中,在被毁谤到无地容身时,向她这个母亲臣服。到时候,明崇俨的脑袋就会成为母子和好的礼物。然而,深知这其中是怎么一回事的李贤,选择了更加沉默的对抗,他和母亲更行更远了。
天性感性的李治接到了武则天这封情书,情肠触动,此刻太宗的三年孝期已满,曾经被送入感业寺的先王的女人,或可以改头换面,再度回来。
这时候,东宫开始响起李贤所著的《黄台瓜赋》:“摘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李贤以这样一种倔强的姿态向母亲回复:“你不是要动手吗,那就来吧,小心摘绝抱蔓归吧!”
然而,武则天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从太宗末年与太子私会而安全无恙,到孤身入感业寺满三年之后,还会有人帮助她把情书传到天子手上,并帮助她再度入宫得宠登顶,她那些观王系表姨表姐的能量,再度发挥了作用。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一部关于武则天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写观王系的女性在武则天称帝事业中的作用。
武则天被激怒了——小子我还没动手呢,你就这态度了。“看来,贤不能继续做太子了。”望着东宫的方向,武则天沉沉地下定了决心。
去了感业寺的武则天,恐怕没有想到,在感业寺的日子,竟然会这么难以渡过,日子一天天在等待中变得越来越绝望。她原本以为新皇帝会很快来接她回宫,不料一过三年,杳无音信,她此刻的心中充满了哀怨,那首著名的《如意娘》就是在此刻写成的:“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调露元年,在李贤做了五年多的皇太子后,皇朝的大红人预言家明崇俨,被人暗杀于洛阳大街上。帝后震怒,立刻派出高官,展开大搜查,势必要将杀人凶手捉拿到案。一时间纷纷扰扰,牵连极广,许多人都因此被抓入狱中,屈打成招,但是始终追查不到真正的凶手何在。
武则天不是徐惠,她没有死,和李治的一段私情让她和别人满怀绝望不同,她还有脱离感业寺的希望。她和徐惠在太宗朝的待遇也不一样,一品宠妃的死可能是万众赞叹,五品才人的死恐怕只能落得个东施效颦的讥讽罢了。
追来查去,直查了半年仍无头绪,大家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太子李贤,明崇俨在朝中得罪的地位最高的人就是太子李贤,只有他有能力有动机,也只有罪犯藏在官员们不敢搜查的东宫,才会在全城搜查的情况下仍找不到凶手。
徐惠如愿而死,死后被追封为贤妃,随葬太宗昭陵。徐惠死时年方二十四岁,与其说她是愚忠,倒不如说她做了最聪明的选择——从宫中繁华盛宠跌入尼庵,忍受清冷孤寂的岁月,数着日子默默等死?从十二岁入宫起就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徐惠,拒绝接受这样的命运。与其在往后的日子里潦倒等死,倒不如死在最美丽和最荣耀的时刻,用这样一种万众瞩目的死法,来荣耀家族,名垂后世。
于是报告递到李治面前,太子李贤暗杀朝廷大臣,乱搞同性恋,东宫能不能搜搜看?一直被头痛病长久折磨着,荒于朝政疏于见子的李治听到这情况也是吃了一惊,太子养孪童,从重处来说,就是坏人伦,的确很容易在政治上被人攻击,他的哥哥李承乾当年就是因为养孪童而失欢于太宗,从而企图发动政变而被废;做太子的含私怨杀大臣,难为人君,也是容易被人攻击的罪名。他想阻止,但是一时找不到阻止的理由,转而又释然,如果没有,免了太子的嫌疑;就算有,那么交出凶手给武后省得她整天吵闹,把那个生事的孪童杀了,毕竟最终定罪要报到自己手中,太子最近有些不像话,借这事处罚一下他,让太子学会忍耐,学会跟母亲友好相处,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省得天天母子不和吵得自己无法养病。
两人偷偷相恋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终于驾崩,他死之后,二十五岁的武则天要和其他的太宗无子妃嫔一起,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宠妃徐惠一如既往地抢尽所有人的眼球,她拒绝出宫,重病而不肯就医,以殉太宗皇帝,她说:“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
李治同意搜宫,他并没有想到,最后的结果已非他所能控制。武则天立刻派人进入东宫搜查,结果竟然在东宫马坊搜出数百具铠甲。紧接着,李贤的男宠赵道生经过严刑拷打之后,也招供说是奉太子命杀了明崇俨。
武则天或许在当时可能诅咒这种令她倍感痛苦和生命威胁的“禁忌之爱”,然而她将在往后的日子里感谢它,正因为这段非常时期的禁忌之爱,李治对她的爱远胜于对其他任何女人。因为难得,所以不舍,所以倍感珍惜。
从杀大臣的嫌疑变成养私兵的明罪,事件忽然升级,面对“人证物证俱在”,太子谋反罪名确凿,李治此时方才明白真相,却已经是捶胸顿足回天无力了。武则天以极其大公无私的态度反对了李治提议的赦免:“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
两人秘密地有了私情,自古以来最令人迷醉无比的,莫过于“禁忌之爱”。从《梁祝》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到《菊豆》甚至《蓝宇》,门第的禁忌、仇恨的禁忌、乱伦的禁忌,以及性别的禁忌,古今中外最令人惋惜赞叹动人心弦的,都是“禁忌之爱”。
紧接着,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别院。武则天大获全胜,心情绝佳。这一次对付李贤,和上一次对付李弘是完全不同的。从一开始明崇俨辱慢李贤开始,就是把一根绞索套在了李贤的脖子上,视情况随时可以收紧,任何时候,都可以杀明崇俨嫁祸李贤,从而达到搜出东宫甲胄将死李贤的目的。相比上次不得已匆匆对付李弘时的毫无余地、措手不及、壮士断腕式的惨痛,今天的从容自若万无一失的自在安稳,武则天的手段真是成熟了太多。
李治并非作为太子培养,再加上前头已经有了两个过于刚强的哥哥,衬得他的性格略有一些优柔寡断,这令得李世民不是那么太满意。当时的李治比武则天小四岁,虽然也已经纳了太子妃王氏,另外还有些妻妾,但是应该都比他更年轻,在遇上一个年长于他、性格又强悍的成熟美女时,立刻感到无名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对于李治来说,和父亲的近身侍妾有一层亲密关系,有助于他了解因年老垂危而显得喜怒无常的父亲的最新状况,好早做应对。
如果真的有需要,武则天不回避杀子的手段,从杀小公主得到皇后位到杀李弘避免失权,她不是没做过,可杀自己的亲骨肉,终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这一次,整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如此圆满,李贤仍掌握在她的手中,赦也好,罪也好,放也好,囚也好,如此胜利,令武则天的心情多么愉悦啊!甚至于连赵道生这个名义上的杀人凶手,注定的死棋,她都宽宏大量地放他一命,死棋能活,足以证明她心情实太轻松了。
俗话说各花入各眼,武则天这种野蛮女友型的虽不符合当爹的审美情趣,却入了儿子李冶的心中。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嫡子,他的两个哥哥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夺位,两败俱伤,使得他渔人得利,做了太子。
天下在手,她毫发无损,对手已经倒地,她损失的,不过是明崇俨这一条狗而已。
观王系苦心将武则天引入宫中,本以为可以夺一席之地,不料数年之间不见其得宠,这步棋似乎变成了废棋。但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明花明又一村”。本以为在已经注定黯淡的后宫生涯里,武则天出人意料地遇到了新的爱情。
她从一开始“铁鞭、铁钟、匕首式”的驯马手段,变成了“缰绳、马掌、鞯、头套式”的驯马。不得不说,太子贤事件,是武则天政治手腕越发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代表作。
史载观王系“一家之内,驸马三人,王妃五人,赠皇后一人,三品以上官二十余人,遂为盛族”。从武则天以五品才人入宫,到后来数番反败为胜,起死回生,直至日月凌空,或许都可能看到这些观王系表姨表姐若隐若现的身影。
此后,她把“明崇俨模式”玩得越发娴熟,周兴、来俊臣、索元礼、傅游艺等小人酷吏一批批地上来,争先恐后地充当她对付政敌的马前卒,等到没了利用价值,再一个个杀掉,平民愤解争端。
然而武则天并非如之前的文艺作品中描绘的是孤军奋斗,虽然她的父族在后来被评为“地实寒微”,但她的母亲杨氏,出身为隋观王杨雄系。唐太宗后宫的观王杨雄系后妃势力不小,四妃之一的燕德妃(生李贞、李嚣)、死后陪葬昭陵的杨贵妃(生李福),甚至是那位传说中险被立为继后的巢王妃杨氏(李元吉妃,生李明),都是出身观王系。亦有人推测,杨贵妃即元吉妃,李世民最幼二子皆为其所生。
武则天洗净双手,宛如卢舍那大佛,神秘微笑。
以后世留下对徐惠的描述来看,徐惠虽然也很有个性,但这个性却藏在温婉和顺的态度下面,符合儒家的行为规范,她也曾经为太宗征高丽和大修宫室上过谏言,跟史家记载中的长孙皇后的为人很相似。唐太宗李世民这一生女人很多,但是他最欣赏和看重的显然还是长孙皇后,在长孙皇后去世多年后,再得到一个行为气质酷似长孙皇后的徐惠,很明显有移爱的心理,因此在徐惠的得宠的对比下,武则天在后宫这么多年,实在有些黯淡。
太子李贤不久之后被流放巴州,若干年后死在巴州,从此再也没能够回到长安。
但是当时才不过十几岁的小女孩,却不明白这“嘉其志”背后的含义,太宗对这个好斗、充满活力的女孩子固然欣赏,但她却显然不太符合他的审美情趣。从他亲自动手把武则天改名“媚娘”来看,与其说是对她的殊爱,也有可能是对她原来那个过于男性化的名字不喜欢。他更喜好像徐惠那样含而不露型的,非而武则天那样过于好强好动的女子。
看着他那首《黄台瓜赋》:“摘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武则天想:“我还没摘瓜呢,只是掐了掐而已。”
从这期间比较著名的狮子骢事件,或可窥一点端倪。据说太宗有一匹名马曰狮子骢,性情暴烈无人能制。当太宗向左右言及此马时,武媚娘向太宗说了自己的主张:“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据武则天后来自己回忆,太宗听后“嘉其志”。
关于李贤之死,我相信一些近代史学家的说法,并非武则天所杀。因为没有必要,早在这一年她轻松地大获全胜之后,她就没有必要再杀李贤了。
武则天挟家世美貌入宫,并在一开始就得太宗亲自赐名的殊荣,起势很好,但是在后来的整整十二年直到太宗去世,名号却一直滞留在“才人”这一阶上无法普级。而同期入宫,比她还小两岁的才人徐惠,却是直线上升,名号从“才人”、“婕妤”、“充容”直到最后为妃。两相比较,令得武则天备感挫折。
接着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入主东宫,武则天还有第四子李旦作为太子后备。不管是李显还是李旦,其胆量其才能其威望,都远不如两个哥哥,从此之后,大唐帝国再也没有一个可以跟武则天在权力地位上可以抗衡的人。
她在称帝之后,则将自己的名字“照”改为日月凌空的“曌”字。则天二字,是她的儿子李显所上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中的两字,后世惯常以其最后的封号称其为武则天。
风云变,乾坤易,武则天终于成为一代女皇。其中的经历,非外人所能道,非外人所能知。她这一生杀了许多的人,光是至亲,就杀了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数个儿媳、一个女婿、一个外甥、一个外甥女,以及更多的孙子、孙女、孙媳、孙婿等等,至于李唐宗室,王公大臣,更是不计其数。
武则天名照(曌),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女儿,母亲杨氏,出身于隋朝宗室。武则天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以家世和美貌选入宫中,为太宗才人,因其娇柔妩媚,而得太宗赐名为“媚娘”。但是在武则天叫武媚娘之前的名字,则各说纷纭。《旧唐书》上说“武氏讳曌”,而《新唐书》中写“武氏讳珝”,据《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华州、华阴两地,在武则天称制的垂拱年避讳改名。因此有人推测她的原名也有可能是叫武华珝或者武珝,如此男儿气的名字,却也符合传说中她父亲武士彟从小将她男装打扮的传说(亦有说珝字乃是曌字的输入笔误)。
她临死前,还有三个儿女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活着,这些年来他们在母亲宛若命运大手的操纵下,天上地下、荣辱成败、生离死别、命悬一丝、惊险万端地终于活下来了,虽然身边的亲人早已经星散,至少他们还活着,没少胳膊没断腿的。
很多人都写过武则天,远比我详细得多,深入得多。然而,我却又不能不写,在太后当国这一个命题下,武则天是典型中的典型,她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议题。
至于他们内心的千疮百孔,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生命最后一刻带着混沌的微笑想着:“古往今来帝王之家的人们,谁的心里没有个千疮百孔的呢!”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死后留下的是一块无字碑。她对自己的平生不著一字,然而不管在她生前还是死后,都有无数的人在热烈地评论着她。一个不为自己留下一个字的人,后人为她所写的评述传记,却比任何一个树碑立传的帝王都要多。